《我與地壇》的讀後感,《我與地壇》讀書筆記

2021-06-29 15:44:00 字數 5012 閱讀 8116

1樓:犬太狼

《我與地壇》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淒涼和滄桑。它在無形之中,濃縮了人世種種無常,有一種縮命的味道。史鐵生身處荒蕪的古園,即地壇。

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許多思索似乎是多餘的,因為「乙個人出生了,從他開始泣哭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將會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

死是乙個必然會降臨的節目」。但人總歸要活著,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著,無論上天注定了什麼樣的結果,無論上天給予了什麼樣的歸宿,既然已給予了生存,就必須思索如何生存,這是無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無論親情、友情還是愛情總染著無奈的色彩,有人老別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

這或許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許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說。

母親最偉大,同時也最痛苦,尤其是作為乙個被「命運擊昏了頭」的兒子的母親。她面對乙個在「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的兒子,她總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兒子最終的幸福。甚至,為了自己的兒子能在心靈上有乙份寬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靈上的「痛苦」與「驚恐」。

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天底下的母親最明白。偉大是一種無私的愛無私的承受。可,造化總在弄人,人世的無奈正在此。

在史鐵生第一次獲獎的日子裡,在希望能給母親乙個安慰的日子裡,他是多麼希望母親還活著,用自己的成績給她乙個小小的安慰,那怕是讓她有乙個微笑,但是她卻熬不住了,人世艱難,事與人違。

多少的日子裡,四季的風,四季的雨,從沒有停過。無論春夏秋冬,總有些淒涼之意。春夜有淅淅瀝瀝的雨,夏日有黃昏入暮的斜陽,秋夜有紛紛凋零的落葉,而冬天則有漫無邊際的大雪。

但是無論怎樣,只能獨自慢慢地品味,慢慢地感受。苦也好,酸也好,隨它去吧,人生就是這樣。

眼前,落日的黃昏,永恆與變遷的對比,使愛情更無常了些。夕陽下攜手同行的老人,也不知道曾經有過多少的日日夜夜,度過多少的風風雨雨,人老了,情深了。那種素樸的,風雨無阻的真情,不會隨時光流逝,但時光卻把人從中年送到了暮年。

相遇無奈,友誼無常,在人生的路上,有許許多多的人本就陌生,陌生地相遇,又陌生地離去。而其中總有些味兒,奈人尋覓,或許是甜的,或許是苦的。

行文匆匆,人世也匆匆,在時光的流逝中,有些隨意,如老人家喝酒的閒適;有些消散,如鳥兒不知何去何從。總之,事事匆匆,物是人非。在光陰如飛的日子裡,給自己留些幻想,留些平靜的安逸。

或許更好。

人生總逃不過無奈,歲月飛逝,孩提時代的無憂無慮一去不復返,面臨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無謂的哀號,永不如無言給人以巨大的震撼,因為無言的背後,有乙個人世的無常,默默地忍受一切。沒有人把這個世界想個明白。

在這個世界上,人生好像一齣戲,各有各的角色。然而,扮演何種角色,「只好聽憑偶然,是沒有道理好講的。」

人世「有時候是輕鬆快樂的,有時候是沉鬱苦悶的,有時候優哉遊哉,有時候惶惶落寞,有時候平靜自信,有時候又軟弱又迷茫」,他的話不難令人想到叔本華的悲劇哲學,所謂人生是乙個悲劇,更何況無常。然而,人生的悲劇卻是美的,因為,人總是面對它,並且給自己生的勇氣,給自己思索的空間,所以才有活著是為了什麼,為了什麼而活著的遐想。

人生的事不能一一說盡,所以人生的關鍵還是用心靈品味人生的美。

死亡是崇高的美,降臨則是新生的美。而人生是從降臨之時就走向了死亡,或許有一天「跑出來玩得太久了,便想起了它」,或許不必想,自然而然,該來的總會來。

命運的神秘、深奧,時常以無常的形式讓人感到困惑迷茫。然而,命運卻也潔白如水,時常感到一切本如是,不必多想,自尋煩惱,遠不如漫步夕陽下來的美

2樓:宇文長樂

古園裡的生命哲學——《我與地壇》賞析

記得小時候就讀過是鐵生的《我與地壇》,那時候也許是閱歷不夠,只是覺得寫的很優美。而今,重讀了他的這篇文章,我竟被深深**撼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史鐵生不僅承受住了,而且還在人生蒼白的紙上畫出了絕美的風景。

這是他在古園裡的思索,這是生命的哲學。

二十歲,本是乙個狂妄不羈的年齡,像風一樣奔跑的年紀,可是史鐵生卻再也站不起來了,這是乙個多麼大的打擊。他無法接受這一事實,只能選擇逃避,他潛逃在這個荒蕪但不破敗的古園裡,思索著生與死的問題。他曾說,他要用幾個小時來專心致志地思考死的問題。

在園子裡,他最多的時間就是冥想,關於生與死,關於怎樣活。這有點像莎士比亞說的:「生存還是死亡,這是個問題。

」就是這個問題,他思索了好幾年。最後他還是弄明白了:乙個人出生了,這不再是乙個可以辯論的問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乙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個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能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乙個必然降臨的節日。

看透了生死,也就沒有什麼生存還是死亡的問題了,剩下的只是如何活著。

這乙個問題,史鐵生竟然思考了15年。他在一部**中說:「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裡,有這樣乙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怎樣活著,這並不是一瞬間就能完全想透的事情,也不是一次性解決的事情,怕是或者多久就要想它多久,就像是伴你終身的魔鬼或戀人。

地壇是仁慈的,它並沒有給這個不幸的人以任何打擊,相反,她溫柔慈愛的接受了他,並冥冥之中指引著他,渡過眼前的難關,走向成功的彼岸。它將生命最美的活力展現在他的面前,讓他點燃活著的希望。

史鐵生看到地壇的落日,每個坎坷都被照得燦爛;暴雨過後,引吭高歌的燕子;地壇的四季更替;在傍晚散步的夫婦;愛唱歌的小夥子;快樂單純的智障女孩;被埋沒的長跑運動員……這些都是活著的生命,儘管他們的身份地位不一樣,但是他們的目的是一樣的——精彩的活著。也許生命是不完美的,但是在這些不完美的地方必定有乙個完美的角落。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發現這個角落,並且把它變大。

這些人,儘管有這樣那樣的不如意,可是,他們都在孜孜不倦的追求活得更精彩,這難道還不足以使史鐵生明白什麼嗎?是的,他明白了,於是他開始了寫作的旅程。

也許在寫作中,史鐵生找到了生命的歸宿,但是他有多少有點失落,這是他唯一能做的也可能做的事,所以他戲謔的說自己專業是生病,業餘是寫作。他在這個園子裡坐著,園神成年累月的對他說:孩子,這不是別的,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這是他眼中的生活,每天搖著輪椅走進園子,然後拿起紙和筆,苦思冥想,再寫出自己對生活、生命以及人生的思索。他想到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嗎?要是沒有了愚鈍,機智還有什麼光榮呢?

要是沒有醜陋,漂亮又怎麼維繫自己的命運?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康是否會因為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呢?這一切,都因為他的敏感而細膩的情感,深刻而又獨特的感受到了。

因為要活下去,所以他不得不接受上帝的安排。既然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就只能決定生命的寬度。既然不能決定生命的開始,就只能決定生命的過程。

正因為自己殘疾的軀體,才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以便獲得完整的生活。儘管這一路會走的辛苦,可是畢竟不會辜負活下來的心願。

乙個人活著是不容易的,在這裡愛便是乙個支撐人們活下去的信念。史鐵生的母親,更是付出了比一般母親更多的苦痛與折磨。兒子的殘疾,這對乙個母親是多麼大的打擊。

兒子的苦悶、迷茫,她又何嘗不是呢,只是當時的他被命運的打擊沖昏了頭腦,自顧不暇的人怎麼還想到別人?以至於史鐵生後來回憶自己的母親充滿深深地歉疚,他不在家的時候,母親是怎樣心神不寧,兼著痛苦與驚恐和乙個母親最低限度的祈求。她又不能跟著兒子,兒子的人生之路要需要他自己開拓,而這條路誰能保證他的兒子就一定你能找到。

——這樣的母親,注定是活的最苦的母親。這個大園子不僅留下了他的車轍,也留下了母親焦灼的步履與汗水。

人生,就是一部厚厚的哲學書。史鐵生正是在地壇裡認真的讀完並且進行了思索,這哲學的思考,使他明白了活著的意義。他不是乙個人活著,他活著是對母親的報答,他活著是對地壇母親的回報,他活著,是為千千萬萬個像他這樣遭受生活打擊的人活著。

也許,史鐵生不再是乙個人,他是一種符號,一種精神,一種信仰。那就是勇敢地接受命運的安排,努力地活出生命的精彩。這是對生命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負責。。

現在,史鐵生先生已經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精神會永遠激勵著我們,鼓舞著我們笑著走下去,不論生命給了我們什麼,我們都勇於接受。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

《我與地壇》讀後感800字

3樓:匿名使用者

作者在寫這篇作品前在雙腿殘廢的沉重打擊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也沒有的時候走進了地壇,從此與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15年後,執筆寫下了這篇文章。

文章節選二部分,第一部分寫自己在地壇中得到的生命啟迪和人生感悟。

在史鐵生筆下的地壇——荒涼但並不衰敗,看第5段小蟲的描寫,小蟲雖小,而且身處荒蕪之地,但它們都以自己的方式而活著,在眼前霎時出現生動的畫面,展現了小蟲們頑強的生命力。史鐵生觀察之仔細令人難以想象,紙上的昆蟲,在他的筆下都賦予了生命,我想這也是作者對生命思考的一種體現吧。

在第一部分中,地壇似乎和作者很有緣分,不僅生活在地壇附近而且它是作者病後理想的傾訴物件。「它像是等我而來」,作者說,發出了命運不由己的感慨,結合上下文,地壇已經成為作者的精神家園和靈魂依託。

作者在地壇中,想著生、死,最後終於得出解答:「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乙個必然會降臨的日子,」「乙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乙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乙個事實。」是的生命不過就是如此變更交替,生是希望的復燃;智者只會把人生之死當作最大的冒險。

我們應該怎樣的活下去?為什麼要抱怨上帝的不公平?誰能幫助我們改變命運呢?

我們只能靠自己。當乙個人能夠豁達的面對死亡的時候,能夠以平靜的心態看待和談論死亡的時候,他當然就獲得了堅強活下去的自信。

文章第二部分是對已故母親的緬懷,第二部分的文字描寫細膩,字裡行間卻都透露著淡淡的憂傷,自責。

在第二部分的第三段,作者描寫道:「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了一件什麼事又反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牆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這是多麼令人心碎的場面!母親在想什麼?

安慰?禱告?擔憂?

……?母親為兒子想了這麼多,可惜兒子卻渾然不覺。由此不覺聯想到以前語文老師問我們,當我們的母親為我們端來一杯牛奶或一盤水果時,誰會想到這就是偉大的母愛,誰會深情地道一聲謝謝呢?

很遺憾,沒有人做到,我也慚愧萬分,因此在往後都倍加注意了。

第二部分4、5段寫以**發表回報母親,有哪一位母親不為自己子女的成功而驕傲?這是人之常情,天經地義。而當乙個本能為你自豪的最親親人不在了,心裡是何等的失落?

史鐵生這時才真正理解了母親的苦難與偉大。

在整個第二部分中,都貫穿強烈的痛悔和自責,這個由於男孩子的羞澀與倔強,在深深自責的同時告戒年輕人。

「多少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圓中不單是處處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句話與前文呼應,形象地表現了母親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我」在母親生命中的重要性,這就是對「母愛」最好的詮釋。

《我與地壇》史鐵生,好詞,好句及鑑賞,還有讀後感

史鐵生 bai我與地 壇 du 1 不能承受生命之痛,殘zhi疾的軀體,在輪椅上dao思考,從大自然中得內到啟示,死容 是乙個必然降臨的節日,應該健康的活著,恪守並遵循生命的軌跡。2 我在這園子裡坐著,我聽見園神告訴我,每乙個有激情的演員都難免是乙個人質。3 每乙個懂得欣賞的觀眾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場陰...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概括成,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概括成300字

我與地壇 讀後感 看了 我與地壇 一文,我感受到了 我與地壇的緣分,以及母親的苦難與偉大。崇高母愛之美 子女若似山邊草,在母親心中也象珠寶。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裡是加倍了的。母親對兒子是理解和尊重的。她理解兒子在特殊境遇中的煩躁 任性,用寬刷順從給兒子以尊重,心裡卻承受著超過兒子百倍的痛苦。她兼有痛...

《我與地壇》背景和史鐵生介紹,我與地壇背景簡介

史鐵生的散文 我與地壇 是文章的 一 二兩部分,從內容上看是緊密聯絡的,第一部分是寫了我與地壇的故事,第二部分是寫了在地壇這個大背景下我與母親的故事,從主題思想上看,也是渾然一體,地壇使我平和豁達對待生死,解決了為什麼生的問題 母親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義,解決了怎麼活的問題。地壇 母親,都給過我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