磕頭有什麼講究,民間風俗磕頭禮節!

2021-06-20 12:15:53 字數 6505 閱讀 7578

1樓:原海秋

磕頭跪拜禮儀,主要有常規磕頭、拜年祝福、婚嫁喜事、喪葬白事、祭祀祈福和桃園結義等六個不同場景,因物件、場景不同,規矩略有不同。所有的磕頭,都是右膝先跪,再左膝下跪。

一、常規磕頭。

1.單純磕頭,是兒童見長輩的常禮。一般情況,兒童隨家長走親戚見長輩,家長說:

“過來見過xx,磕個頭”。孩子說:“給xx磕頭啦”,而後雙膝下跪、雙手扶地、頭觸地,磕完頭起立站著。

接受磕頭的長輩,要做兩件事,一是及時讓孩子起來,二是給孩子點禮物。如果沒有準備禮物的,一般要在未磕頭之前進行阻止,以免拿不出東西尷尬。

2.一拜一叩,是成年人拜見長輩的常禮。在拜訪或長輩來訪時,會主動向前說:

“我是xx,給您磕頭了”。而後,正面對長輩拱手長揖,再屈膝下跪磕頭。長輩若接受磕頭,會有所表示。

否則,就要在晚輩作揖後,及時說“不必磕啦”等話語,並伸手扶住對方,阻止繼續磕頭。

3.一拜三叩,是隆重場合的禮節。初次見面的長輩,見祖宗級的長輩,拜見德望高或身份地位高者,拜師、拜壽、拜謝等場合。

2樓:匿名使用者

一般給長輩磕頭,最好是爺爺奶奶輩的,且不能多磕,會折壽。

磕頭是手掌觸地,不需要正反,頭必須磕到地才能表示尊敬。

一般給神佛磕頭時,手是需要正反一下的,表示清白。

3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必須面部深層. 必須脫帽 必須穿深色衣服 黑色最佳 為顯誠意,頭必須挨著地面 當然有響聲更好 我這說的是跟死者磕頭 。不知親要給誰磕頭啊?

金庸**裡磕頭個數有什麼講究

4樓:_百戰千軍丶

單純磕頭(單叩首),是兒童對長輩的常禮。一般情況是兒童隨家長見到長輩,家長說:“過來見過xx(長輩),給xx磕頭。

”孩子要先說句:“給xx磕頭啦。”而後雙膝先後彎曲跪下、手扶地、頭觸地,完成磕頭的動作,然後起立側身站著。

長輩在接受孩子磕頭後,必須做兩件事,一是應當及時說:“好,起來吧。”一是要給孩子來點“賞賜”,例如小玩意兒,糖果等,或給個零錢,“頭”是不能白受的!

舊時代許多人在孩子說磕頭還沒跪下時,及時說:“不用啦。”而阻止孩子磕頭,以免拿不出禮物的尷尬。

一拜一叩,是成年人拜見長輩的常禮。一般是拜訪、或長輩來訪時,應當主動向前說:“我(自己名字或輩分、身份)給xx磕頭了。

”並可以說句祝福的話,而後,正面對長輩拱手長揖,再屈膝下跪磕頭。長輩若接受了這一“頭”,也必須有所表示,大多要給錢的,並說句“給你喝壺茶(或喝壺酒)吧”,或者“買雙鞋穿吧”之類的話。否則(如表示謙虛或不想破費),就要在晚輩作揖後,及時說“不必磕啦”、“免磕了吧”等話語,最好同時伸手扶住對方身體以阻止繼續磕頭,因為只要“頭”磕下去就要掏錢的。

一拜三叩,這是隆重的禮節,大多是以下場合,初次見面的長輩,見祖宗級的長輩,拜見德望高或身份地位高者,拜師,拜年,拜壽,拜謝等場合。其儀式是先做拱手長揖,再屈膝下跪,磕完第一個頭後,保持跪姿、直起上身,而後磕下第二個頭,同樣再磕下第三個頭,最後起立。不要像“搗蒜”似的,不直起上身就把頭接連觸地三次,那是失禮的(幼童可以)。

除上述家常禮儀外,還有些與某種儀式相關的規矩,如祠堂中祭祀,不同廟宇中的敬神,祭天祈雨,官場中的多種繁縟禮節等,各有些獨特的規矩,而且大多比較繁瑣,姑且不論。下面只聊聊過去聽說的三個特例磕頭(不是影視戲劇編排的那樣)。

一是敬神、祈福、許願時的“三拜三叩”。其儀式是先做合掌、下拜,再屈膝下跪、磕頭,如同“一拜一叩”。磕完第一個頭後,起身站立、後退半步;停數秒再次合掌,向前半步、下拜、屈膝下跪、磕頭,即第二個“一拜一叩”;依此再做第三個“一拜一叩”。

每次“一拜一叩”之間的數秒時間可以默許一個願望或同一願望(小時候跟隨大人們做過)。

二是所謂的“三拜九叩”,是拜見皇帝的禮儀,據說民初時,袁世凱及一些大軍閥們用過。實際上是重複做三次“一拜三叩”,中間有兩次起身站立而已。

三是某些神祕的會道門,拜壇時也會用“三拜九叩”,類似重複做三次“一拜三叩”,但手勢可能與拱手、合掌不同,中間也不起立,且口中“唸唸有詞”,多由司儀或敲擊法器來控制節奏等等。

附註:拱手作揖和合掌下拜。

拱手是將雙手手指相互交叉成“虛抱攏”狀,小幅度上下襬動。作揖是拱手同時曲臂、將雙手從額前向下擺動到胸部,稱之為作揖(若如此擺動多次,即為“連連作揖”)。若雙手從頭頂前向下擺動到膝部(同時略為彎腰),稱之為長揖。

若“長揖到地”,即彎腰約90度、雙手在膝部以下(不是真的到地面),多表示尊敬、佩服、承教、道歉等。

合掌時兩手掌是伸直的,其中按照佛家規矩是手指一一相對(又稱合十),而道家合掌是手掌相對、手指相錯的(若出家道士,則是單掌立於胸前)。一般合掌放在胸前即為行禮,但不稱為作揖(現在有合掌於面前或頭頂者,表示尊敬,也不屬於作揖);“合掌下拜”是合掌後低頭、雙手下拜的同時慢慢把腰彎下,大約彎到70度左右即可,這是很隆重的。

民間風俗磕頭禮節!

5樓:貓毛書店

磕頭禮節

舊時禮節,跪在地上兩手扶地,頭挨地。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間,青年及成年人要幾人一組去鄰居和親戚家中磕頭。這段時間,家中正屋掛著家譜牌位的畫卷,門前擺放供人磕頭的席子。

客人來時,首先站在祖譜前,拱手祭拜三次,再跪下磕頭三次。然後給年長並且輩分大的人磕頭三次。如果有兒童參與,並且與被磕頭的人有非常親密的親戚關係的話,就要給兒童壓歲錢。

磕頭大體分兩波,第一波在初一起早的時候,主要去鄰居家。第二波在初一以後的幾天,拜訪其他親戚時進行。

磕頭的形式:

磕頭,文言稱為“叩首”,白話稱為“叩頭”,俗話稱為“磕頭”,磕頭的禮儀形式,按照物件和場合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規矩。

單純磕頭(單叩首),是兒童對長輩的常禮。一般情況是兒童隨家長見到長輩,家長說:“過來見過xx(長輩),給xx磕頭。

”孩子要先說句:“給xx磕頭啦。”而後雙膝先後彎曲跪下、手扶地、頭觸地,完成磕頭的動作,然後起立側身站著。

長輩在接受孩子磕頭後,必須做兩件事,一是應當及時說:“好,起來吧。”一是要給孩子來點“賞賜”,例如小玩意兒,糖果等,或給個零錢,“頭”是不能白受的!

舊時代許多人在孩子說磕頭還沒跪下時,及時說:“不用啦。”而阻止孩子磕頭,以免拿不出禮物的尷尬。

一拜一叩,是成年人拜見長輩的常禮。一般是拜訪、或長輩來訪時,應當主動向前說:“我(自己名字或輩分、身份)給xx磕頭了。

”並可以說句祝福的話,而後,正面對長輩拱手長揖,再屈膝下跪磕頭。長輩若接受了這一“頭”,也必須有所表示,大多要給錢的,並說句“給你喝壺茶(或喝壺酒)吧”,或者“買雙鞋穿吧”之類的話。否則(如表示謙虛或不想破費),就要在晚輩作揖後,及時說“不必磕啦”、 “免磕了吧”等話語,最好同時伸手扶住對方身體以阻止繼續磕頭,因為只要“頭”磕下去就要掏錢的。

一拜三叩,這是隆重的禮節,大多是以下場合,初次見面的長輩,見祖宗級的長輩,拜見德望高或身份地位高者,拜師,拜年,拜壽,拜謝等場合。其儀式是先做拱手長揖,再屈膝下跪,磕完第一個頭後,保持跪姿、直起上身,而後磕下第二個頭,同樣再磕下第三個頭,最後起立。不要像“搗蒜”似的,不直起上身就把頭接連觸地三次,那是失禮的(幼童可以)。

除上述家常禮儀外,還有些與某種儀式相關的規矩,如祠堂中祭祀,不同廟宇中的敬神,祭天祈雨,官場中的多種繁縟禮節等,各有些獨特的規矩,而且大多比較繁瑣,姑且不論。下面只聊聊過去聽說的三個特例磕頭(不是影視戲劇編排的那樣)。

一是敬神、祈福、許願時的“三拜三叩”。其儀式是先做合掌、下拜,再屈膝下跪、磕頭,如同“一拜一叩”。磕完第一個頭後,起身站立、後退半步;停數秒再次合掌,向前半步、下拜、屈膝下跪、磕頭,即第二個“一拜一叩”;依此再做第三個“一拜一叩”。

每次“一拜一叩”之間的數秒時間可以默許一個願望或同一願望(小時候跟隨大人們做過)。

二是所謂的“三拜九叩”,是拜見皇帝的禮儀,據說民初時,袁世凱及一些大軍閥們用過。實際上是重複做三次“一拜三叩”,中間有兩次起身站立而已。

三是某些神祕的會道門,拜壇時也會用“三拜九叩”,類似重複做三次“一拜三叩”,但手勢可能與拱手、合掌不同,中間也不起立,且口中“唸唸有詞”,多由司儀或敲擊法器來控制節奏等等。

拜佛磕頭有什麼說法,怎麼拜

6樓:佛崽

《長爪梵志請問經》摘:佛32相80好由來:

佛戒濫殺有情生靈。得

金剛不壞堅固之身。金身

佛戒偷盜居安思危。得手指纖長網縵為相。花手佛戒邪淫老病死苦。

得具足色力諸根圓滿。神彩佛戒說謊自欺欺人。得出廣長舌自覆其面。

長舌佛戒醉酒催生醜惡。得威儀庠序如師子行。威武佛戒歌舞倡豔假事。

得微妙相好莊嚴其身。周正佛戒花蔓瓔珞衣服。得上妙香氣芬馥其身。

體香佛戒非時飲啖食物。得四十牙齒鮮白齊平。貝齒佛戒慳貪奢侈住床。

得受用金剛勝妙之座。蓮胎佛戒瞋怒瞞怨嫉妒。得面容如天神日月華。

尊容佛戒淤痴拜師行禮。得頂上肉髻圓滿姝好。頂珠佛在靈山莫遠求

靈柩就是你心頭

人身無縫玲瓏塔

極樂世界神在修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恥貪瞋痴

從身語意之所行

一切我今皆懺悔

正念上西天

邪念下地獄

看見真神為開光

看見假神為閉光

真神像需要燒香上供

假神像需要砸毀燒掉

佛教根本不存在給物體開光一說·那本開光經一看就是假冒的·誰給你開光的·你讓他給太陽地球也開一下光·你問臭老道酸和尚·電燈是不是他給開光才亮的·····然後你打110把他抓起來狗嘴打腫·狗牙打掉·不分真假盲目信仰騙光你錢 ·任何東西都有真假之分·親爹都有假的·真正的開光是指的是···人死後···靈魂在**可以見到光明····在頭上就是到天堂了···在腳下就是到地獄了····出自《馬血天子問經》學吧·詳細點我資料

7樓:

拜佛形式很簡單,但有不同層次的十種內涵。。。大願法師《普賢行願品講記》

磕頭磕一個磕兩個有什麼說法嗎

8樓:匿名使用者

每逢快過年時,總想起小時候磕頭的情景,從而又想起我那讀過私塾的伯父所講的磕頭的規矩……後來磕頭逐漸由鞠躬或敬禮所取代。

磕頭,文言稱為“叩首”,白話稱為“叩頭”,俗話稱為“磕頭”,而老煙臺方言把磕字讀作“ka”——“ka

tou”!具體磕頭的禮儀形式,按照物件和場合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規矩,現就記憶閒聊幾句,只是怕有許多記憶錯誤之處,好在也不必太當真了。

單純磕頭(單叩首),是兒童對長輩的常禮。一般情況是兒童隨家長見到長輩,家長說:“過來見過xx(長輩),給xx磕頭。

”孩子要先說句:“給xx磕頭啦。”而後雙膝先後彎曲跪下、手扶地、頭觸地,完成磕頭的動作,然後起立側身站著。

長輩在接受孩子磕頭後,必須做兩件事,一是應當及時說:“好,起來吧。”一是要給孩子來點“賞賜”,例如小玩意兒,糖果等,或給個零錢,“頭”是不能白受的!

舊時代許多人在孩子說磕頭還沒跪下時,及時說:“不用啦。”而阻止孩子磕頭,以免拿不出禮物的尷尬。

一拜一叩,是成年人拜見長輩的常禮。一般是拜訪、或長輩來訪時,應當主動向前說:“我(自己名字或輩分、身份)給xx磕頭了。

”並可以說句祝福的話,而後,正面對長輩拱手長揖,再屈膝下跪磕頭。長輩若接受了這一“頭”,也必須有所表示,大多要給錢的,並說句“給你喝壺茶(或喝壺酒)吧”,或者“買雙鞋穿吧”之類的話。否則(如表示謙虛或不想破費),就要在晚輩作揖後,及時說“不必磕啦”、“免磕了吧”等話語,最好同時伸手扶住對方身體以阻止繼續磕頭,因為只要“頭”磕下去就要掏錢的。

一拜三叩,這是隆重的禮節,大多是以下場合,初次見面的長輩,見祖宗級的長輩,拜見德望高或身份地位高者,拜師,拜年,拜壽,拜謝等場合。其儀式是先做拱手長揖,再屈膝下跪,磕完第一個頭後,保持跪姿、直起上身,而後磕下第二個頭,同樣再磕下第三個頭,最後起立。不要像“搗蒜”似的,不直起上身就把頭接連觸地三次,那是失禮的(幼童可以)。

除上述家常禮儀外,還有些與某種儀式相關的規矩,如祠堂中祭祀,不同廟宇中的敬神,祭天祈雨,官場中的多種繁縟禮節等,各有些獨特的規矩,而且大多比較繁瑣,姑且不論。下面只聊聊過去聽說的三個特例磕頭(不是影視戲劇編排的那樣)。

一是敬神、祈福、許願時的“三拜三叩”。其儀式是先做合掌、下拜,再屈膝下跪、磕頭,如同“一拜一叩”。磕完第一個頭後,起身站立、後退半步;停數秒再次合掌,向前半步、下拜、屈膝下跪、磕頭,即第二個“一拜一叩”;依此再做第三個“一拜一叩”。

每次“一拜一叩”之間的數秒時間可以默許一個願望或同一願望(小時候跟隨大人們做過)。

二是所謂的“三拜九叩”,是拜見皇帝的禮儀,據說民初時,袁世凱及一些大軍閥們用過。實際上是重複做三次“一拜三叩”,中間有兩次起身站立而已。

三是某些神祕的會道門,拜壇時也會用“三拜九叩”,類似重複做三次“一拜三叩”,但手勢可能與拱手、合掌不同,中間也不起立,且口中“唸唸有詞”,多由司儀或敲擊法器來控制節奏等等。

附註:拱手作揖和合掌下拜。

拱手是將雙手手指相互交叉成“虛抱攏”狀,小幅度上下襬動。作揖是拱手同時曲臂、將雙手從額前向下擺動到胸部,稱之為作揖(若如此擺動多次,即為“連連作揖”)。若雙手從頭頂前向下擺動到膝部(同時略為彎腰),稱之為長揖。

若“長揖到地”,即彎腰約90度、雙手在膝部以下(不是真的到地面),多表示尊敬、佩服、承教、道歉等。

合掌時兩手掌是伸直的,其中按照佛家規矩是手指一一相對(又稱合十),而道家合掌是手掌相對、手指相錯的(若出家道士,則是單掌立於胸前)。一般合掌放在胸前即為行禮,但不稱為作揖(現在有合掌於面前或頭頂者,表示尊敬,也不屬於作揖);“合掌下拜”是合掌後低頭、雙手下拜的同時慢慢把腰彎下,大約彎到70度左右即可,這是很隆重的。

正月不能理髮有什麼講究,中國民間風俗 正月裡為什麼不能剪頭髮

有這樣一種說法說 正月裡剃頭會死舅舅 這兩件事聽起來完全是兩件毫不相干的事情,到底是怎樣聯絡流傳下來的呢,而且一直讓老人深信不疑,讓孩子不敢違背。如果追溯歷史,這要從清軍入關說起了,大家看現在以清朝為題材的歷史劇裡面的人的髮型是不是很奇怪,這種新的髮型是大清皇帝為了削平四周 留守中原而規定的一種奇怪...

為什麼上香上三柱磕頭磕,為什麼上香上三柱磕頭磕三個

在佛前上三柱香 磕三個頭,是一種對覺悟者的恭敬行為,發願行為,也代表著一種因果邏輯。三柱香,分別叫戒香 定香 慧香。第一柱香,在佛的面前表決心戒掉自己的惡習和妄念 第二柱香,希望自己能夠入定 第三柱香,祈求自己能夠得到智慧型。戒 定 慧,三者是 破迷開悟 的方法,也是一種因果關係。只有戒掉自己的惡習...

做喜事有什麼講究,喪事壓喜事有什麼民間說法

喜事與喪事遇到一起 的徵兆應根據事情的先後順序來確定 根據農村的沖喜論來說,一切不祥之兆會迎刃而解 這是喜事在喪事之說後之說 現如今紅白喜事隨份子有那些講究 去參加紅白喜事,一般份子錢的多少,因不同地區,不同習俗,富庶或貧窮差異,以及親疏關係等,也自然有了不同。尤其是同事之間,遠近關係不同,上下級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