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翻譯古文,“為什麼”在古文裡有幾種翻譯

2021-05-08 00:32:43 字數 3970 閱讀 9570

1樓:匿名使用者

學習古代漢語,需要經常把古文譯成現代漢語.因為古文今譯的過程是加深理解和全面運用古漢語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也是綜合考察古代漢語水平的過程.學習古代漢語,應該重視古文翻譯的訓練.

古文翻譯的要求一般歸納為信、達、雅三項.“信”是指譯文要準確地反映原作的含義,避免曲解原文內容.“達”是指譯文應該通順、曉暢,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範.

“信”和“達”是緊密相關的.脫離了“信”而求“達”,不能稱為翻譯;只求“信”而不顧“達”,也不是好的譯文.因此“信”和“達”是文言文翻譯的基本要求.

“雅”是指譯文不僅準確、通順,而且生動、優美,能再現原作的風格神韻.這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學習階段,我們只要能做到“信”和“達”就可以了.

做好古文翻譯,重要的問題是準確地理解古文,這是翻譯的基礎.但翻譯方法也很重要.這裡主要談談翻譯方法方面的問題.

一、直譯和意譯

直譯和意譯是古文今譯的兩大型別,也是兩種不同的今譯方法.

1.關於直譯.所謂直譯,是指緊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詞和句子進行對等翻譯的今譯方法.它要求忠實於原文,一絲不苟,確切表達原意,保持原文的本來面貌.例如:

原文: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論語·子路》)

譯文: 樊遲請求學種莊稼.孔子道:“我不如老農民.”又請求學種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農.”(楊伯峻《論語譯註》)

原文: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梁惠王下》)

譯文: 齊宣王問道:“商湯流放夏桀,武王討伐殷紂,真有這回事嗎?(楊伯峻《孟子譯註》)

上面兩段譯文緊扣原文,字詞落實,句法結構基本上與原文對等,屬於直譯.

但對直譯又不能作簡單化理解.由於古今漢語在文字、詞彙、語法等方面的差異,今譯時對原文作一些適當的調整,是必要的,並不破壞直譯.例如:

原文: 逐之,三週華不注.(《齊晉鞌之戰》)

譯文: 〔晉軍〕追趕齊軍,圍著華不注山繞了三圈.

譯文在“追趕”前補上了省略的主語“晉軍”,把“三”由原句作狀語調整為補語,這樣增補調整才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如果拘泥於原文,譯成“追趕他們,三圈圍繞華不注山”,這種不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的翻譯只能稱之為硬譯或死譯.

2.關於意譯.所謂意譯,是指在透徹理解原文內容的基礎上,為體現原作神韻風貌而進行整體翻譯的今譯方法.例如:

原文:凌餘陳兮躐餘行,

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

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墜兮威靈怒,

嚴殺盡兮棄原野.(《楚辭·九歌·國殤》)

譯文:陣勢衝破亂了行,

車上四馬,一死一受傷.

埋了兩車輪,不解馬頭韁,

擂得戰鼓咚咚響.

天昏地黑,鬼哭神號,

片甲不留,死在疆場上.(郭沫若《屈原賦今譯》)

由上段譯文可見,意譯不強求字、詞、句的對等,而著重從整體上表達原作的內容,力求體現原作的風采神韻,譯法比直譯靈活自由.

對意譯也要防止一種錯誤理解.有人認為,意譯既然不拘於原文字句,而以傳達神韻為主,那麼譯時就可以隨意增刪,任意發揮.這樣的“意譯”,只能稱之為亂譯.

意譯是一種要求很高的今譯方法,只有透徹理解原作的思想內容,真正領悟原作的語言特色,才有可能進行象樣的意譯.初作今譯練習,一般應直譯,切不可藉口意譯而任意亂譯.

二、古文今譯的具體方法

直譯和意譯是對譯文的總體分類,在今譯時還應運用具體的翻譯方法.具體方法大體包括對譯、移位、增補、刪除、保留等項.

1.對譯.對譯是按原文詞序和句法結構,逐字逐句地進行翻譯.這是古文今譯最基本的方法.

古今漢語詞序一致,句法結構相同的句子,今譯時不改變原句詞序的句法,只要對原句中的字詞,從現代漢語中選擇最恰當的有對應意義的詞語來翻譯就可以了.例如:

(1)原文: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曹劌論戰》)

譯文: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隊攻打我國.莊公將要應戰,曹劌請求接見.

(2)原文: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燭之武退秦師》)

譯文: 我不能早任用您,現在〔國家〕危急才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

上面兩段譯文,除〔 〕內是必要的增補外,字詞,古今是一對一的關係;詞序、句法結構,古今相同.這種翻譯方法就是對譯.

對譯的好處是逐字逐句落實,便於準確地表達原文內容.由於古今漢語相同之處頗多,所以對譯也就成了古文今譯的一項基本方法.凡是能夠對譯的地方,應儘量對譯.

對譯有困難或對譯後意思表達不清楚的,才可作適當調整.

2.移位.移位是指古代漢語某些特殊詞序與表達方式,今譯時按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移動詞語位置.例如:

(1)原文: 彼且奚適也?(《北冥有魚》)

譯文: 他將要去**呢?

(2)原文: 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齊桓公伐楚》)

譯文: 楚國把方城山作為城牆,把漢水作為護城河.

(3)原文: 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鄭伯克段於鄢》)

譯文: 命令子封率領二百輛戰車來討伐京邑.

(4)原文: 晉侯飲趙盾酒.(《晉靈公不君》)

譯文: 晉侯使趙盾飲酒.

(5)原文: 邴夏御齊侯.(《齊晉鞌之戰》)

譯文: 邴夏給齊侯駕車.

請給好評或採納哦~謝謝~

2樓:匿名使用者

我想是因為想讓人更瞭解中國古時的文化吧

“為什麼”在古文裡有幾種翻譯

3樓:匿名使用者

為什麼”在古文中有“是什麼”“憑什麼”“做什麼”“幹什麼”“為了什麼”等意思,分析時應該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來解釋.

4樓:崽裡仔

因為什麼

替什麼為了什麼

這主要是看 為 字的意思

5樓:匿名使用者

“為什麼”有“是什麼”“憑什麼”“做什麼”“幹什麼”“為了什麼”之意。

6樓:匿名使用者

“何以、胡”都有什麼、為什麼的意思

其他的記不住了 不好意思啊

7樓:匿名使用者

何,何也,何以,為何,焉,胡,

8樓:匿名使用者

古文的表達是廣泛的,就像近義詞。如:曰、乎

為什麼要管別人說什麼呢翻譯成古文言文?

9樓:a江水玉清

要翻譯“為什麼要管別人說什麼呢”成古文言文,先來看看這個句子裡面的詞語可以翻譯成什麼文言詞語。“為什麼”文言詞語可以翻譯成“緣何”。“要管”文言詞語可以翻譯為“需理”。

“別人”文言詞語可以精簡為“人”。“說什麼呢”文言詞語可以翻譯為“語何耶”。“為什麼要管別人說什麼呢”翻譯成文言文可以是:

緣何需理人語何耶?

10樓:民生為本

何以知人言?

“為什麼這樣說”翻譯成文言文是什麼?

11樓:

何出此言或者何謂也。

何謂也——直譯為“怎麼說”,也就是“此話怎講”的意思。何表示“怎麼”,謂表示“說”。

“為什麼這麼說”——何出此言。

何出此言…… 貌似文言文裡看到的不是這樣。記得也是有“謂”、“何”之類的。

12樓:匿名使用者

“為什麼這麼說”用文言文說就說:“何出此言”。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最早根據口語寫成的書面語中可能就已經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

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髮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徵。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徵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標點,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

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於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註標點符號。

到來在古文中哪個詞代替,為什麼在古文中用哪個詞來代替

詣 適是 到 去 的意思,用 至 表 到來 更合適。至孟伯至吾舍 群賢畢至 都是到來的意思 來有朋自遠方來 詣 或 適 這兩個比較接近 為什麼在古文中用哪個詞來代替 何 胡 奚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何 問原因,相當於 為什麼 民,吾民也。發吾粟振之,胡不可?胡 是疑問代詞 為什麼 子奚...

為什麼在古文中用哪個詞來代替,到現在在古文中用哪個詞來代替

何 胡 奚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何 問原因,相當於 為什麼 民,吾民也。發吾粟振之,胡不可?胡 是疑問代詞 為什麼 子奚乘是車也?奚 問原因,相當於 為什麼 到現在在古文中用哪個詞來代替 迄今 至今 到現在。漢 趙壹 刺世疾耶賦 於茲迄今,情偽萬方。如今在古文中用哪個詞來代替?而今,當...

整個古文的意思!給我,為在古文裡的意思是什麼

譯文雨中有一兩戶人家傳來雞鳴,小溪兩邊長滿翠竹,鄉村的小路越過小溪,木板橋歪歪斜斜。村里的嫂嫂和小姑相互呼喚去清洗蠶子,庭院裡的梔子花因農忙而無人欣賞。註釋婦姑 嫂嫂和小姑。相喚 互相呼喚。浴蠶 古時候將蠶種浸在鹽水中,用來選出優良的蠶種,稱為浴蠶。中庭 庭院。閒著 農人忙著幹活,沒有人欣賞盛開的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