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長沙孫律師
"中華民族"一詞,人人在用,天天在用,我們的國歌中也提到了中華民族。但是要問:何謂"中華民族"?中華民族究竟包括哪些人?也許有很多人就說不清、道不明了。
我們不妨先看看國內外一些語文工具書上對"中華民族"一詞的解釋。外國的工具書解釋得極為簡單,不論是"中華民族"還是"漢族",他們一律釋為chinese。我們對他們難作苟求,這種連我們自己也說不清道不明的事,他們當然更難說得清楚。
但是海峽兩岸出版的工具書如果解釋錯誤,那就說不過去。可惜事實正是如此。可以說,截至目前為止,國內外所有的工具書對"中華民族"一詞的解釋都不確切。
大陸新版《辭海》釋曰:"我國各民族的總稱。"
台灣三民書局版《大辭典》釋曰:"族名,指組成中國各民族的集合體。"
但如此解釋,顯然不妥。因為,
一、民族與國家本來是不同性質的兩種群體,不應混為一談。
二、按照以上的解釋,"中華民族"既然是中國境內各民族的總稱,那就可以說中華民族=中國人,也就是把幾千萬海外華人掃除在外。
錯誤的產生,絕非無因。我們過去對民族與國家的區別一向不太重視,混淆不清,由來已久。"民族"之說,產生於近代,歷史上則常以"國家"代替"民族"。
過去所說的愛國思想,實指民族意識;所說的愛國志士,實指民族英雄。在辛亥革命時期,既有"中華民族"的提法,又有"中華國族"的提法,或竟直稱為"國族"。這就真正把"民族"與"國家"混為一談了。
對日抗戰期間,"國家至上"與"民族至上"並提,只見其同,未見其異。"國歌"中也只提"中華民族"而未提"國家"。在進行宣傳教育之時,分不清民族與國家,尚無大礙;但是科學的研究歷史之時,卻不容許存在這種混淆。
我們在**什麼是"民族",什麼是"中華民族"的時候,一定要擺脫"國家"這個概念的糾纏,純粹從民族角度上去**問題。一定不要忘記"民族"是自然形成的,而"國家"、"政權"是人為的這種根本區別。
那麼,"中華民族"究竟應該如何解釋?究竟應該包括哪些人?實際上應該包括:
一、 漢族(也無論是居於國內還是國外)。
二、 居於國內的各個少數民族。
三、 海外華人(包括未入外國籍的華僑與已入外國籍的華裔)。
在解釋"中華民族"一詞時,除了說明哪些人屬於中華民族之外,還需要說明"中華民族"是由"華夏族"、"漢族"逐漸發展而來的。"華夏族"是民族,"漢族"是民族,"中華民族"還是民族,這三個"民族"又沒有單數複數之分,三者之間究竟有何不同?這是外國人覺得很難理解的問題。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有必要追溯一下華夏族-漢族-中華民族在長時期中逐漸發展、演變的經過。
夏代以前,中華大地上各部落、部族遷徙不定,分合無常。自夏代至秦漢,為夷、夏各族並立時期。文化水平較高的"諸夏"與文化水平較低的諸"夷"犬牙交錯,此齣彼入,通過互相爭鬥與和平交往而逐漸融合。
當時的"諸夏"並非單一民族,而是血緣不同的各族共用"夏禮"而被稱為"諸夏",正因為有了乙個"諸"字,說明是複數而非單數。"諸夏"又稱"華夏"。因此"華夏族"並非單一民族,而是以華夏文化為紐帶而結合起來的"民族聯合體"。
漢武以後,"華夏族"逐漸改稱"漢族"。經過從夏到漢約兩千年的融合,生活在中原的諸"夷"已先後融入漢族,只有北方、西方、邊疆各地還存在一些少數民族,漢族與各少數民族的關係是:進、退、分、合,變化無常。
總的發展趨勢則是漢族與各少數民族不斷融合,在人口上常佔優勢,因而在中華大地上取得了主體民族地位。"漢族"也不是單一民族而是一種"民族融合體"。
活動於中華大地上的人群不只是漢族,還有不少少數民族,可以合稱"中華各族"。"中華"之稱,魏、晉之際,已見端倪。元末農民起義軍與清末革命志士都正式提出過"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恢復中華"者,恢復"中華各族"所共同建立之國家(並非只是漢族建立的國家)。
近代西方殖民者東來,共同創造中華文化的"中華各族"在外力衝擊之下,才開始意識到求同存異、團結禦侮之必要。所謂"同",是中華文化之同;所謂"異",是各民族語言、宗教、風俗、習慣之異。在外侮日亟的情況下"中華各族"乃逐漸形成"中華民族"。
因此,"中華民族"乃是以中華文化為紐帶所形成的"民族共同體"。
中華兒女與炎黃子孫
中華民族還有兩個"別稱",一是"中華兒女",二是"炎黃子孫"(炎帝與黃帝的子孫,或者只說"黃帝子孫")。這兩種稱呼有時候可以通用,都是指的中華民族。但是大同之中又有小異,"中華兒女"之稱是近代才出現的,其含義偏重於文化(是共同接受中華文化的群體);"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稱古已有之,其含義偏重於血緣(有共同的祖先)。
因此,有些少數民族可以接受"中華兒女"之說,不願接受"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說。
乙個民族的形成,首先是由於血緣。其次才是由於文化。在原始社會中,一群人能夠長期生活在一起,大概總是一家人、一族人。
以後這個部落發展壯大了,才會接納血緣不同的人群參加。在世界上數以千計大大小小的各民族之間,有些民族特別重視血緣,認為血濃於水,在血緣上有排他性,很不容易接受外來的人群參加;有些民族重視文化,只要外來者接受了我們的文化,我們就歡迎他們參加,不加排斥。中華民族在形成之初就是乙個由許多部落組成的複合體,以後在發展中也就表現出首重文化不太計較血緣關係的特點。
正因為中華民族長期以來具有重文化輕血緣的傳統,所以文化色彩較濃的"中華兒女"之稱比起血緣色彩較濃的"炎黃子孫"之稱更容易為大家所接受。對"炎黃子孫"之稱反對最力的是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教授。2023年5月,我們在上海會晤**這個問題的時候,他直指"炎黃子孫"之說違背史實,因為中華民族是多源的,既是多源,即無共祖(共同的祖先)。
"炎黃子孫"之說,既不科學,又不利於國內各民族的團結。因此,他認為在學術研究工作中,在正式的場合裡,不要使用"炎黃子孫"一語。
2023年8月,筆者到滇西少數民族地區參觀考察,聽到一些彝族學者提出了"中華彝族"的說法,覺得此說值得肯定,值得讚賞。因為其中的"中華"二字是指文化傳承,"彝族"二字是指血緣關係,"中華彝族"就是接受了中華文化的彝族子孫,其含義既簡單扼要,又十分周到。
由於"炎黃子孫"之說,涉及到中華民族的起源問題。長期以來,我們聽慣了中華民族歷史一元論。那就是:
中華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的始祖是黃帝,中華民族的發源地是西北的黃土高原,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中華文明的傳播是以發源地為中心,然後向四方輻射。簡言之,就是乙個民族,乙個始祖,一塊發源地,一條母親河,中華文明只有乙個中心,逐漸傳布四方。
歷史真相真是如此麼?絕對不是。這個古史框架是由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建立起來的。
當時的司馬遷也並不能暢所欲言,他明知道出身東夷的伏羲與出身南蠻的神農都比出身於西戎的黃帝歷史悠久,但是漢武帝自比黃帝,一定要以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他也只好屈從,卻在字裡行間透露出一些真實情況,希望讀者"好學深思,心知其意",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來。
到了近代,我國的考古工作剛剛起步,著名的考古學家徐旭生先生,著名的歷史學家蒙文通先生就首先起來向中華民族歷史一元論挑戰,大膽指出在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中華大地上至少已有三個民族集團互爭雄長,各個集團對於創造中華文明都作出了重大貢獻。儒家的孔孟出身於東夷集團,道家的老莊出身於南蠻集團,中華民族並非只是炎黃二帝的子孫或者黃帝一人的子孫。
後來由於東南百越地區考古發現越來越多,中華民族的**,中華文明的起源又由過去的三分法修正為四分法。不論三分也好,四分也好,中華民族歷史一元論總是徹底推翻了的。
因此,用"炎黃子孫"或者"黃帝子孫"來代表"中華民族",是以偏概全,顯然不妥。
2樓:眾星之管理者
民族的現代意義是從西方傳入的,在中國主要是清末革命黨人的宣傳。雖然中國古籍中早已有「民族」一詞來指涉人群共同體,早在公元六世紀《南齊書》列傳之三十五《高逸傳·顧歡傳》中,有「今諸華士女,民族弗革」語句,但中國現代民族觀念主要受到日譯西書的影響,據中國民族學與人類學學者郝時遠考據,古漢語「民族」有可能在近代傳入日本,然而現代意義的賦予主要是在日譯西書(主要是德人著作)中對應了"ethnic group"和"nation"等名詞。
我國最早使用鐵器在什麼時期?
3樓:樂觀的志
為春秋戰國。
考古發現最早的鐵器屬於春秋時代,其中多數發現於湖南省長沙地區,因此普遍認為我國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使用鐵器。
戰國中期以後,出土的鐵器遍及當時的七國地區,應用到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農業、手工業部門中並已佔據主要地位,楚、燕等地區的軍隊,裝備基本上也以鐵製**為主。
4樓:匿名使用者
鐵器(iron implements)以鐵礦石冶煉加工製成的器物。鐵器的出現使人類歷史產生了劃時代的進步。在世界上最早進行人工煉鐵的是居住在小亞細亞的西臺人,年代約在西元前2023年左右。
前1300~前2023年,冶鐵術傳入兩河流域和古埃及,歐洲的部分地區於前2023年左右也進入鐵器時代。但當時冶煉的都是塊煉鐵,一直到中世紀末(2023年左右)歐洲發明水力鼓風爐以後,才出現冶煉生鐵。
中國開始使用鐵器的年代目前尚無定論。考古發現最早的鐵器屬於春秋時代,其中多數發現於湖南省長沙地區。戰國中期以後,出土的鐵器遍及當時的七國地區,應用到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農業、手工業部門中並已占居主要地位,楚、燕等地區的軍隊,裝備基本上也以鐵製**為主。
戰國時期的鐵器還經由朝鮮傳入日本。西漢時期,應用鐵器的地域更為遼闊,器類、數量顯著增加,質量又有提高。東漢時期鐵器最終取代了青銅器。
根據早期鐵器的金相檢驗,中國的塊煉鐵和生鐵可能是同時產生的。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是戰國冶鐵史上的乙個重要發展階段。此時早期的塊煉鐵已提高到塊煉滲碳鋼,白口生鐵已發展為展性鑄鐵。
至遲到西漢中葉,灰口鐵、鑄鐵脫碳鋼興起,隨後又出現生鐵炒鋼(包括熟鐵)的新工藝。東漢時期,炒鋼、百鍊鋼繼續發展,到南北朝時雜煉生鍒的灌鋼工藝問世。至此,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代冶煉技術體系已基本建立。
最早使用人工火的古人類,我國最早使用天然火的原始人類是?
最早使用人工取火的是山頂洞人。人工取火可以隨時隨地點燃,而且不怕火種滅掉。有了火可以禦寒,取暖。可以吃熟的食物,體質方面發生變化,壽命更長。可以驅趕野獸,可以照明 中國,燧人氏。世界。尼安德特人 誰是世界上迄今發現最早使用人工火的古人類 北京人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最早使用人工火的古人類.我國最早使用...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圓桌的,我國所使用的圓桌是從哪個朝代開始普及的
日常在飯店吃飯的時候,我們總是會見到圓桌的身影。中國一直都是共食制文化,再加上圓桌的特殊含義,所以圓桌的使用非常廣泛。其實,圓桌早在唐代的時候便出現了,但是圓桌的使用一直都沒有被普及,只是小範圍的使用。等到了宋朝後,圓桌的身影慢慢變多了,但是還沒有達到普及的地步。這種情況的出現,和古代的政治情況是分...
我國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磚牆出現在哪個朝代
我國上古先民多穴居或巢居,正如 禮記 所記 冬則居營窟 夏則居橧巢。華夏發源的黃河流域從穴居發展而來的木架土牆式的建築在古代也一直是主流。以致現在大學裡的建築專業還多稱 土木 您所說的磚應該指燒製過的磚吧,北方地區至今仍有使用 土坯 及土坯壘的牆的歷史貌似可追溯到龍山文化時期。o o 而燒製成最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