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有哪幾部分組成

2021-03-07 00:15:39 字數 6040 閱讀 8087

1樓:葉子羊爸爸

修改與**:

長城(the 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種很長的牆體防禦建築,或形式和牆體相近、防禦性質和牆體一樣的防禦建築。

綿延萬里的長城它並不只是一道單獨的城牆,而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台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乙個完整的防禦工程 體系.這一防禦工程體系,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層層指揮、節節控制.以明長城為例,在萬里長城防線上分設了遼東、薊、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寧夏、固原、甘肅等九個軍事管轄 區來分段防守和修繕東起鴨綠江,西止嘉峪關,全長7000多千公尺的長城,稱作「九邊重 鎮」,每鎮設總兵官作為這一段長城的軍事長官,受兵部的指揮,負責所轄軍區內的防務 或奉命支援相鄰軍區的防務.

明代長城沿線約有100萬人的兵力防守.總兵官平時駐守 在鎮城內,其餘各級**分駐於衛所、營城、關城和城牆上的敵樓和墩堡之內.

編輯本段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

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在2000多年的修築過程中積累了豐 富的經驗.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時就總結出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經驗.2000多年一直遵循這一原則,成為軍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據.

在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 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則,創造了許多種結構方法.有夯土、塊石片石、磚石混 合等結構;在沙漠中還利用了紅柳枝條、蘆葦與砂粒層層鋪築的結構,可稱得上是「巧奪 天工」的創造,在今甘肅玉門關、陽關和新疆境內還儲存了2000多年前西漢時期這種長城的遺跡.

●長城的城牆

牆身是城牆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為7.8公尺,有些地段高達14公尺。凡是山崗陡峭的地方構築的比較低,平坦的地方構築得比較高;緊要的地方比較高,一般的地方比較低。

牆身是防禦敵人的主要部分,其總厚度較寬,基礎寬度均有6.5公尺,牆上地坪寬度平均也有5.8公尺,保證兩輛輜重馬車並行。

牆身由外簷牆和內簷牆構成,內填泥土碎石。

外簷牆是指外皮牆向城外的一面。構築時,有明顯的收分,收分一般為牆高125%。牆身的收分,能增加牆體下部的寬度,增強牆身的穩定度,加強它的防禦效能,而且使外牆雄偉壯觀。

內簷牆是指外皮牆城內的一面,構築時一般沒有明顯的收分,構築成垂直的牆體,關於外簷牆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處的牆體厚度為準,這裡的厚度一般為一磚半寬,根據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磚的砌築方法以扁砌為主。

長城的城牆是這一防禦工程中的主體部分。它建於高山峻嶺或平原險阻之處,根據地形和防禦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處修築得十分高大堅固,而在高山險處則較為低矮狹窄,以節約人力和費用,甚至一些最為陡峻之處無法修築的地方便採取了「山險牆」和「劈山牆」的辦法,在居庸關、八達嶺和河北、山西、甘肅等地區的長城城牆,一般平均高約7、8公尺,底部厚約6、7公尺,牆頂寬約4、5公尺。在城牆頂上,內側設宇牆,高1公尺餘,以防巡邏士兵跌落,外側一面設垛口牆,高2公尺左右,垛口牆的上部設有望口,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敵情和射擊、滾放擂石之用。

有的重要城牆頂上,還建有層層障牆,以抵抗萬一登上城牆的敵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將戚繼光調任薊鎮總兵時,對長城的防禦工事作了重大的改進,在城牆頂上設定了敵樓或敵台,以住宿巡邏士兵和儲存**糧襪,使長城的防禦功能極大的加強。

牆的結構內容是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而定的,總觀萬里長城的構築方法,有如下幾種型別:

1.版築夯土牆;2.土坯壘砌牆;3.青磚砌牆;4.石砌牆;5.磚石混合砌築;6.條石;7.泥土連線磚。

用磚砌、石砌、磚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築城牆,在地勢坡度較小時,砌築的磚塊或條石與地勢平行,而當地勢坡度較大時,則用水平跌落的方法來砌築。

●關城是萬里長城防線上最為集中的防禦據點.關城設定的位置至關重要,均是選 擇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處,以收到以極少的兵力抵禦強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稱「一夫當 關,萬夫莫開」,生動地說明了關城的重要性.長城沿線的關城有大有小,數量很多.

就以 明長城的關城來說,大大小小有近千處之多,著名的如山海關、黃崖關、居庸關、紫荊關、 倒馬關、平型關、雁門關、偏關、嘉峪關以及漢代的陽關、玉門關等.有些大的關城附近還 帶有許多小關,如山海關附近就有十多處小關城,共同組成了萬里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 系統.有些重要的關城,本身就有幾重防線,如居庸關除本關外,尚有南口、北口、上關三 道關防.

北口即八達嶺,是居庸關最重要的前哨防線.

●烽火台

長城體系中設定有大量烽燧(烽火台)作為情報傳遞系統,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訊息傳遞方式。古代邊防報警有兩種訊號,遇有敵情發生,白天放煙叫「烽」,夜間舉火叫「燧」,台台相連,傳遞訊息。白天燃煙,夜間舉火,是因為白天陽光很強,火光不易看見,煙霧相對矚目;而夜間煙霧不顯,火光在很遠處就能看見,這是很科學的方法。

為了報告敵兵來犯的多少,還以燃煙、舉火數目的多少來加以區別。到了明朝還在燃煙、舉火數目的同時加放炮聲,以增強報警的效果,使軍情可迅速傳達千里之外。按明朝制度,舉一煙鳴一炮表示來敵100人左右;舉二煙鳴二炮,來敵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舉三煙鳴三炮。

按配置的位置和功能,烽燧可以分為四組:設在大漠深處的烽火台是發出警訊的最前線,沿長城兩側設定的烽火台向沿線傳遞情報,由長城通往京師的系列烽火台與王朝**聯絡,還有一組烽火台與長城所在地附近的地方**和駐軍聯絡。

烽燧的建築早於長城,但自長城出現後,長城沿線的烽火台便與長城密切結為一體,成為長城防禦體系的乙個重要組成部分,有的就建在長城之上。烽燧在漢代稱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稱作烽臺,並把「烽燧」一詞也引申為烽火台,明代則一般稱作煙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還有禦敵之功能,小的則只有望而無點烽火之功能)。烽火台一般相距10裡左右,明代也有距離5裡左右的。

烽燧的布局也十分重要,關鍵為要將其布置在高山險處或峰迴路轉的地方,而且必須臨近的三個烽燧都在彼此的視野範圍內,以便於隨時檢視和傳遞訊息。烽燧除了傳遞軍情之外,還為來往使節保護安全,提供食宿、**馬匹糧秣等服務。有些地段的長城只設烽臺、亭燧而不築牆。

●城堡城堡按等級分為衛城、守禦或幹戶所城和堡城,按防禦體系和兵制要求配置在長城內側,間有設於牆外者。衛、所城之間相距約百餘里,衛城周長6—9裡,千戶所城周長4—5裡,磚砌城牆,外設馬面、角樓,城門建甕城,有的城門外還築月城或正對甕城門的翼城,以加強城門的控守。城內有衙署、營房、民居和寺廟。

衛、所城與長城的距離或近或遠,視長城內位置適中、地勢平緩、便於屯墾的地方而建。

堡城或稱邊堡,間距10裡左右,城週1—3裡,磚包城垣,開1—2門,建甕城門。城內有駐軍營房、校場、寺廟,邊堡同長城的間距一般不超過10裡,遇警時可迅速登城。

2樓:匿名使用者

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種很長的牆體防禦建築,或形式和牆體相近、防禦性質和牆體一樣的防禦建築。

綿延萬里的長城它並不只是一道單獨的城牆,而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台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乙個完整的防禦工程 體系.這一防禦工程體系,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層層指揮、節節控制.以明長城為例,在萬里長城防線上分設了遼東、薊、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寧夏、固原、甘肅等九個軍事管轄 區來分段防守和修繕東起鴨綠江,西止嘉峪關,全長7000多千公尺的長城,稱作「九邊重 鎮」,每鎮設總兵官作為這一段長城的軍事長官,受兵部的指揮,負責所轄軍區內的防務 或奉命支援相鄰軍區的防務.

明代長城沿線約有100萬人的兵力防守.總兵官平時駐守 在鎮城內,其餘各級**分駐於衛所、營城、關城和城牆上的敵樓和墩堡之內.

編輯本段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

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在2000多年的修築過程中積累了豐 富的經驗.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時就總結出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經驗.2000多年一直遵循這一原則,成為軍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據.

在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 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則,創造了許多種結構方法.有夯土、塊石片石、磚石混 合等結構;在沙漠中還利用了紅柳枝條、蘆葦與砂粒層層鋪築的結構,可稱得上是「巧奪 天工」的創造,在今甘肅玉門關、陽關和新疆境內還儲存了2000多年前西漢時期這種長城的遺跡.

●長城的城牆

牆身是城牆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為7.8公尺,有些地段高達14公尺。凡是山崗陡峭的地方構築的比較低,平坦的地方構築得比較高;緊要的地方比較高,一般的地方比較低。

牆身是防禦敵人的主要部分,其總厚度較寬,基礎寬度均有6.5公尺,牆上地坪寬度平均也有5.8公尺,保證兩輛輜重馬車並行。

牆身由外簷牆和內簷牆構成,內填泥土碎石。

外簷牆是指外皮牆向城外的一面。構築時,有明顯的收分,收分一般為牆高125%。牆身的收分,能增加牆體下部的寬度,增強牆身的穩定度,加強它的防禦效能,而且使外牆雄偉壯觀。

內簷牆是指外皮牆城內的一面,構築時一般沒有明顯的收分,構築成垂直的牆體,關於外簷牆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處的牆體厚度為準,這裡的厚度一般為一磚半寬,根據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磚的砌築方法以扁砌為主。

長城的城牆是這一防禦工程中的主體部分。它建於高山峻嶺或平原險阻之處,根據地形和防禦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處修築得十分高大堅固,而在高山險處則較為低矮狹窄,以節約人力和費用,甚至一些最為陡峻之處無法修築的地方便採取了「山險牆」和「劈山牆」的辦法,在居庸關、八達嶺和河北、山西、甘肅等地區的長城城牆,一般平均高約7、8公尺,底部厚約6、7公尺,牆頂寬約4、5公尺。在城牆頂上,內側設宇牆,高1公尺餘,以防巡邏士兵跌落,外側一面設垛口牆,高2公尺左右,垛口牆的上部設有望口,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敵情和射擊、滾放擂石之用。

有的重要城牆頂上,還建有層層障牆,以抵抗萬一登上城牆的敵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將戚繼光調任薊鎮總兵時,對長城的防禦工事作了重大的改進,在城牆頂上設定了敵樓或敵台,以住宿巡邏士兵和儲存**糧襪,使長城的防禦功能極大的加強。

牆的結構內容是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而定的,總觀萬里長城的構築方法,有如下幾種型別:

1.版築夯土牆;2.土坯壘砌牆;3.青磚砌牆;4.石砌牆;5.磚石混合砌築;6.條石;7.泥土連線磚。

用磚砌、石砌、磚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築城牆,在地勢坡度較小時,砌築的磚塊或條石與地勢平行,而當地勢坡度較大時,則用水平跌落的方法來砌築。

●關城是萬里長城防線上最為集中的防禦據點.關城設定的位置至關重要,均是選 擇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處,以收到以極少的兵力抵禦強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稱「一夫當 關,萬夫莫開」,生動地說明了關城的重要性.長城沿線的關城有大有小,數量很多.

就以 明長城的關城來說,大大小小有近千處之多,著名的如山海關、黃崖關、居庸關、紫荊關、 倒馬關、平型關、雁門關、偏關、嘉峪關以及漢代的陽關、玉門關等.有些大的關城附近還 帶有許多小關,如山海關附近就有十多處小關城,共同組成了萬里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 系統.有些重要的關城,本身就有幾重防線,如居庸關除本關外,尚有南口、北口、上關三 道關防.

北口即八達嶺,是居庸關最重要的前哨防線.

●烽火台

長城體系中設定有大量烽燧(烽火台)作為情報傳遞系統,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訊息傳遞方式。古代邊防報警有兩種訊號,遇有敵情發生,白天放煙叫「烽」,夜間舉火叫「燧」,台台相連,傳遞訊息。白天燃煙,夜間舉火,是因為白天陽光很強,火光不易看見,煙霧相對矚目;而夜間煙霧不顯,火光在很遠處就能看見,這是很科學的方法。

為了報告敵兵來犯的多少,還以燃煙、舉火數目的多少來加以區別。到了明朝還在燃煙、舉火數目的同時加放炮聲,以增強報警的效果,使軍情可迅速傳達千里之外。按明朝制度,舉一煙鳴一炮表示來敵100人左右;舉二煙鳴二炮,來敵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舉三煙鳴三炮。

按配置的位置和功能,烽燧可以分為四組:設在大漠深處的烽火台是發出警訊的最前線,沿長城兩側設定的烽火台向沿線傳遞情報,由長城通往京師的系列烽火台與王朝**聯絡,還有一組烽火台與長城所在地附近的地方**和駐軍聯絡。

烽燧的建築早於長城,但自長城出現後,長城沿線的烽火台便與長城密切結為一體,成為長城防禦體系的乙個重要組成部分,有的就建在長城之上。烽燧在漢代稱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稱作烽臺,並把「烽燧」一詞也引申為烽火台,明代則一般稱作煙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還有禦敵之功能,小的則只有望而無點烽火之功能)。烽火台一般相距10裡左右,明代也有距離5裡左右的。

烽燧的布局也十分重要,關鍵為要將其布置在高山險處或峰迴路轉的地方,而且必須臨近的三個烽燧都在彼此的視野範圍內,以便於隨時檢視和傳遞訊息。烽燧除了傳遞軍情之外,還為來往使節保護安全,提供食宿、**馬匹糧秣等服務。有些地段的長城只設烽臺、亭燧而不築牆。

●城堡城堡按等級分為衛城、守禦或幹戶所城和堡城,按防禦體系和兵制要求配置在長城內側,間有設於牆外者。衛、所城之間相距約百餘里,衛城周長6—9裡,千戶所城周長4—5裡,磚砌城牆,外設馬面、角樓,城門建甕城,有的城門外還築月城或正對甕城門的翼城,以加強城門的控守。城內有衙署、營房、民居和寺廟。

衛、所城與長城的距離或近或遠,視長城內位置適中、地勢平緩、便於屯墾的地方而建。

堡城或稱邊堡,間距10裡左右,城週1—3裡,磚包城垣,開1—2門,建甕城門。城內有駐軍營房、校場、寺廟,邊堡同長城的間距一般不超過10裡,遇警時可迅速登城。

汽車主要有哪幾部分組成,汽車有哪幾部分組成?各有什麼作用?

發動機,底盤,電器和車身四部分組成 底盤。發動機。電器。車身。汽車電器主要組成部分 1 電源系統 包括蓄電池 發電機 調節器。其中發電機為主電源,發電機正常工作時,由發電機向全車用電裝置供電,同時給蓄電池充電。調節器的作用是使發電機的輸出電壓保持恆定 汽車有哪幾部分組成?各有什麼作用?汽車主要由車身...

鉸鏈由哪幾部分組成,路基通常由哪幾部分組成?

一 鉸鏈一般可分為3大主體結構組成 鉸鏈頭 鐵頭 本體,底座。1.本體 主要關係版到蓋門的多權少 2.底座 主要功能將門板固定鎖於櫃體 3.鐵頭 鐵頭主要功能為固定門板之用。二 鉸鏈其它配件還有 連線片 彈片 u型釘 鉚釘 彈簧 調整螺絲 底座螺絲。1.彈簧 是負責門板關門時的拉力強度 2.3kg ...

橋由哪幾部分組成,一座橋梁由哪幾部分組成

橋梁由五大 部件和五小部件組成。五大部件是指橋梁承受汽車或其他車輛運版輸荷載的橋權跨上部結構與下部結構,是橋梁結構安全的保證。包括 橋跨結構 或稱橋孔結構.上部結構 橋梁支座系統 橋墩 橋台 承臺 挖井或樁基。五小部件是指直接與橋梁服務功能有關的部件,過去稱為橋面構造。包括橋面鋪裝 防排水系統 欄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