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關建設武倩
營養與美味
由於中西哲學思想的不同,西方人於飲食重科學,重科學即講求營養,故西方飲食以營養為最高準則,進食有如為一生物的機器新增燃料,特別講求食物的營養成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各類無機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給是否恰到好處,以及這些營養成分是否能為進食者充分吸收,有無其他***。這些問題都是烹調中的大學問,而菜餚的色、香、味如何,則是次一等的要求。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飲食大國——法國,其飲食文化雖然在很多方面與我們近似,但一接觸到營養問題,雙方便拉開了距離。
中國人重視味道,也反映在日常言談之中,如家庭宴客,一俟主要菜餚端上檯面,主人常自謙地說:「菜燒得不好,不一定合您的口味。」他絕不會說:「菜的營養價值不高,卡路里不夠。」
規範與隨意
西方人於飲食強調科學與營養,故烹調的全過程都嚴格按照科學規範行事,牛排的味道從紐約到舊金山毫無二致,牛排的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幾種。再者,規範化的烹調要求調料的新增量精確到克,烹調時間精確到秒。此外2023年第一期《海外文摘》刊載的《吃在荷蘭》一文中還描述了「荷蘭人家的廚房備有天平、液體量杯、定時器、刻度鍋,調料架上排著整齊大小劃一的幾十種調味料瓶,就像個化學試驗室。
」中國的烹調與之截然不同,不僅各大菜系都有自己的風味與特色,就是同一菜系的同乙個菜,其所用的配菜與各種調料的匹配,也會依廚師的個人特點有所不同。就是同一廚師做同乙個菜,雖有其一己之成法,但也會依不同季節、不同場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加以調整(如冬季味濃郁,夏季味清淡,婚宴須色彩鮮豔,喪宴忌紅色;窮漢殺饞應濃油厚汁,老饕會餐宜新鮮別緻)。此外還會因廚師自己臨場情緒的變化,做出某種即興的發揮。
因此,中國烹調不僅不講求精確到秒與克的規範化,而且還特別強調隨意性。
分別與和合
台灣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現代中國學術論衡》一書的序言中說:「文化異,斯學術亦異。中國重和合,西方重分別。
」此一文化特徵,亦體現於中西飲食文化之中。西菜中除少數湯菜,如俄式紅菜湯(羅宋湯),是以多種葷素原料集一鍋而熬之外,正菜中魚就是魚,雞就是雞,蝸牛就是蝸牛,牡蠣就是牡蠣。所謂「土豆燒牛肉」,不過是燒好的牛肉佐以煮熟的土豆,絕非集土豆牛肉於一鍋而燒之。
即使是調味的作料,如番茄醬、芥末糊、檸檬汁、辣醬油,也都是現吃現加。以上種種都體現了「西方重分別」。
機械性與趣味性
由於西方菜餚製作之規範化,烹調成為一種機械性的工作。肯德基老頭炸雞既要按方配料;油的溫度,炸雞的時間,也都要嚴格依規範行事,因而廚師的工作就成為一種極其單調的機械性工作,他有如自動化裝配線上的一名工人,甚至可由一機械人來代行其職。再者,西方人進食的目的首在攝取營養,只要營養夠標準,其他盡可寬容,因而今日土豆牛排,明日牛排土豆,廚師在食客一無苛求極其寬容的態度下,每日重複著機械性的工作,當然無趣味可言。
烹調一直為中國人視為極大的樂趣,並以從事這一工作為充實人生的積極表現。有道是「上有天堂,下有廚房」,烹調之於中國,簡直與**、舞蹈、詩歌、繪畫一樣,擁有提高人生境界的偉大意義。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人不是太注重隻肉事,雖然也有吃,但不像西方人那樣經常把牛排當正餐的。還有中國人吃飯用筷子,用叉的不是太多,還有中國人喝湯都是在乙個大碗了,不是固定的每個人都乙個碗的。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總結
3樓:南北
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中西方
不同的思維方式。
1.飲食觀念不同,比如西方人側重營養,中國人注重美味。
2.飲食方式不同,比如西方人側重交誼,中國人注重氣氛和愉悅。
3.飲食習慣不同,比如西方人習慣用刀叉,中國人習慣用筷子。
4.飲食環境不同,比如西方人注重精緻,中國人注重排場。
5.飲食口味不同,比如西方人吃甜食,中國人大多以鹹為主。
對比注重味的中國飲食,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
西方人認為菜餚是充飢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而中國的菜餚是吃味的,所以中國烹調在用料上也顯出極大的隨意性。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乙個宴席,不管是什麼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
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儘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於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
歸根結底還是感性與理性之間的差異,但是,這種差異似乎在隨著科學的發展而變的模糊。
4樓:朝合麥田
一,飲食觀念不同,比如西方人側重營養,中國人注重美味。
二,飲食方式不同,比如西方人側重交誼,中國人注重氣氛和愉悅。
三,飲食習慣不同,比如西方人習慣用刀叉,中國人習慣用筷子
四,飲食環境不同,比如西方人注重精緻,中國人注重排場
五,飲食口味不同,比如西方人吃甜食,中國人大多以鹹為主。
以上只是概略性的說明,你可以論述。
可參照:
略談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餐飲產品由於地域特徵、氣侯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在原料、口味、烹調方法、飲食習慣上的不同程度的差異。正是因為這些差異,餐飲產品具有了強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
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為本」。
這裡簡要從下面三個方面談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一、兩種不同的飲食觀念
對比注重「味」的中國飲食,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
這一飲食觀念同西方整個哲學體系是相適應的。形上學是西方哲學的主要特點。西方哲學所研究的物件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為形上學理,形上學理互相連貫,便結成形上哲學。
這一哲學給西方文化帶來生機,使之在自然科學上、心理學上、方**上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在另一些方面,這種哲學主張大大地起了阻礙作用,如飲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講究餐具,講究用料,講究服務,講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麼豪華高檔,從洛杉磯到紐約,牛排都只有一種味道,無藝術可言。
作為菜餚,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一盤「法式羊排」,一邊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邊配煮青豆,加幾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瞭。
中國人是很重視「吃」的,「民以食為天」這句諺語就說明我們把吃看得與天一樣重要。由於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來都處於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人們總是吃不飽,所以才會有一種獨特的把吃看得重於一切的飲食文化,我想,這大概是出於一種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種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麼就會出現兩種現象:
一方面會把這種吃的功能發揮到極致,不僅維持生存,也利用它維持健康,這也就是」藥補不如食補」的文化基礎;另一方面,對吃的過份重視,會使人推崇對美味的追求。
在中國的烹調術中,對美味追求幾乎達到極致,以至中國人到海外謀生,都以開餐館為業,成了我們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遺憾的是,當我們把追求美味作為第一要求時,我們卻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營養價值,我們的很多傳統食品都要經過熱油炸和長時間的文火飩煮,使菜餚的營養成分受到破壞,許多營養成分都損失在加工過程中了。因而一說到營養問題,實際上就觸及到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最大弱點。
民間有句俗話:「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就是這種對美味的追求,倒使我們忽略了吃飯的真正意義。
中國人在品嚐菜餚時,往往會說這盤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進一步問一下什麼叫「好吃」,為什麼「好吃」,「好吃」在**,恐怕就不容易說清楚了。這說明,中國人對飲食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即使用人們通常所說的「色、香、味、形、器」來把這種「境界」具體化,恐怕仍然是很難涵蓋得了的。
中國飲食之所以有其獨特的魅力,關鍵就在於它的味。而美味的產生,在於調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熱以後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輔料的味以及調料的調和之味,交織融合協調在一起,使之互相補充,互助滲透,水**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烹飪講究的調和之美,是中國烹飪藝術的精要之處。
菜點的形和色是外在的東西,而味卻是內在的東西,重內在而不刻意修飾外表,重菜餚的味而不過分展露菜餚的形和色,這正是中國美性飲食觀的最重要的表現。
在中國,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這種飲食觀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也是吻合的。作為東方哲學代表的中國哲學,其顯著特點是巨集觀、直觀、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國菜的製作方法是調和鼎鼐,最終是要調和出一種美好的滋味。
這一講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體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國哲學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諧調為度,度以內的千變萬化就決定了中國菜的豐富和富於變化,決定了中國菜菜系的特點乃至每位廚師的特點。
二、中西飲食物件的差異
西方人認為菜餚是充飢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硬菜」。而中國的菜餚是「吃味」的,所以中國烹調在用料上也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許多西方人視為棄物的東西,在中國都是極好的原料,外國廚師無法處理的東西,一到中國廚師手裡,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足見中國飲食在用料方面的隨意性之廣博。
據西方的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實際上,在中國人的菜餚裡,素菜是平常食品,葷菜只有在節假日或生活水平較高時,才進入平常的飲食結構,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說,菜食在平常的飲食結構中佔主導地位。中國人的以植物為主菜,與佛教徒的鼓吹有著千縷萬絲的聯絡。
他們視動物為「生靈」,而植物則「無靈」,所以,主張素食主義。
西方人在介紹自己國家的飲食特點時,覺得比中國更重視營養的合理搭配,有較為發達的食品工業,如罐頭、快餐等,雖口味千篇一律,但節省時間,且營養良好,故他們國家的人身體普遍比中國人健壯:高個、長腿、寬大的肩、發達的肌肉;而中國人則顯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黃質弱。有人根據中西方飲食物件的明顯差異這一特點,把中國人稱為植物性格,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
三、飲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乙個宴席,不管是什麼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
美味佳餚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嚐的物件,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範疇對後代思想的影響,便於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
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儘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於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與舞蹈相模擬,那麼可以說,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
由此可見,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在全席的交誼,而西式宴會多體現於相鄰賓客之間的交誼。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
將所有食物一一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於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也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擾,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
所以,歸根結底還是感性與理性之間的差異。但是,這種差異似乎在隨著科學的發展而變的模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衛生與營養了。
尤其是在經歷了非典以後。還有,人們因為越來越繁忙的工作,覺得中餐做起來太麻煩,不如來個漢堡方便等。這樣一來在飲食上差異也就不太分明了。
關於中外飲食文化差異,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是什麼?
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中西方飲乎殲食觀念的差異 中國飲食注重口味 西方飲食注重科學營養。2 中西方飲食棗大內容的差異 中國飲食多以植物性食物 熱食和熟食為主 西方飲食多以肉食 生食 冷食為主。3 中西方飲食方式的差異 中國的飲食方式是聚食制 西方的飲食方式是分餐制。4 中西方烹飪...
中西方文化差異舉例,中西方文化差異舉例5個
首先是新養法不一樣吧,其次是生活習慣不一樣。還有飲食方面也是不一樣的。中西文化差異,求20個例子 中國人信奉儒教,講順從孝順。而西方人就有所不同了 他們講民族自由.個人權力。中國人民與外國人的吃飯習慣也有所不同 中國人常常圍著一大桌,同吃一盤菜,雖然熱鬧,但一點兒也不衛生。西方人自己吃自己的,這就是...
中西方文化節日有什麼差異,中西方傳統節日有什麼差異?
中西文化大多都是不一樣 小部分是一樣的 不知道.中西方傳統節日有什麼差異?咱們bai中國的主要傳du統節日,都跟中國作為農zhi業社會所厲行dao的曆法和中國曆法中所內規定的節氣密切 容相關,具有濃厚的農業色彩。中國的節日主要與節氣有關,祈求自身吉祥幸福,這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在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