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忠和孝如何理解忠和孝

2021-03-04 09:07:57 字數 5568 閱讀 2414

1樓:淞澗錦鯉

【忠】:《說文解字》:"忠,敬也,盡心曰忠。"。原指心態中正、立正糾錯,作為道德概念,指為人正直、誠懇厚道、盡心盡力,堅持真理、修正謬誤,後在忠於他人、忠於君主及國家。

【孝】:《說文解字》:「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關係】:1、忠孝雙全:指對國家盡忠,對父母盡孝,兩樣都做得很好。亦作「忠孝兩全」。

2、忠孝不能兩全。這種情況尤其是古代比較多,父母在老家,盡忠需在遙遠的朝廷,武將或封疆大吏更是在戰場或邊疆,忠孝難兩全。

2樓:匿名使用者

自古以來,忠與孝便難兩全,這是早已注定的事實。忠指的是忠於他人、忠於君主及國家,而孝指的是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孝心是每個人心底最原始最珍貴的美德。

然而光是有孝是不行的,因為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悲歡離合。外界的因素總會對自身的孝造成干擾。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沒有錢,如何能讓父母吃飽穿暖,如何盡孝?

於是你想孝也分三六九等,你不會甘心僅僅讓父母生活在破舊腐爛的茅屋下,不甘心用幹硬的饅頭,補了又補得衣服供養他們。於是,你開始覺醒,為了使父母感受到更高質量的孝,為了為他們帶來更大的幸福,你要盡忠,盡忠於上司,盡忠於君主,盡忠於國家。你改掉了自身拖沓、懶惰、暴躁、懦弱的性格,你變得沉穩,你變得上進,你變得越來越出眾,就是為了給養育你的父母以更安穩更美好的孝。

在這個靠著無數臣民的莫大忠心而崛起輝煌的國家裡,沒有人不會以忠心為榮耀為自豪。終於,你的忠心,獲得了君主的賞識。你加官進爵,飛黃騰達,你獲得了百姓的敬重,國家的讚譽,你成為無數立志忠心報國的孩子們心中的偶像。

但是,就像之前所說的,忠孝不兩全。你發現你不得不面對乙個選擇。繼續忠心下去,或者放棄忠心,以保盡孝。

世事萬物都此消彼長,若要繼續忠心下去,你就必須犧牲大量的孝。若要重拾最初的夢想,盡孝,你就必須犧牲自己的忠。

然而,你是不會放棄給你帶來極大榮譽與地位的忠的,因為盡忠是對的,是人們心中的主流思想,人們就像乙個個篤信上帝的稚童般,虔誠的相信這一事實。

放棄了忠,就代表脫離了你所熱愛的社會,脫離了你所熟悉的生活,脫離了那個堅強不屈的自己,脫離了那個自信滿滿可以征服一切的自己。你不甘心前功盡棄,不甘心淪為乙個平庸無慾得小市民而默默地死去,之後腐爛任由後人踩踏。於是,你不得不放棄,那個最初的純潔夢想——盡孝。

然而為什麼,當初令自己感到最滿足最高興的理想是盡孝啊,盡忠只是實現盡孝的手段而已,為什麼,為什麼盡孝的結果,卻是要放棄盡孝?

儘管如此,你真的敢為了盡忠而放棄盡孝嗎?社會的主流思想是為國家盡忠,可是支撐你闖蕩生活直面困組的核心力量,卻是盡孝啊。為了盡孝,什麼苦都吃得了,什麼事都以幹,就是為了實現心靈中最純潔最美麗的夢想——盡孝,沒有什麼你不可戰勝。

放棄了盡孝之心,就代表放棄了你那最真誠最純潔的靈魂,放棄了你一生都在奮力追求的最終嚮往。放棄了這個支撐你一直生活到現在的靈魂,你就僅剩一副空空如也軀殼了,而這,也一定不是你想要獲得的。

3樓:匿名使用者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並非對父母絕對服從。

這些思想正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體現。然而孔子論孝,還講"父母在,不遠遊",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表現了其時代的侷限性。孝被後世之儒定為繁瑣儀式,《禮記》中規定父母死後"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哭泣無數"以至"身病體羸"變成精神和肉體的自我摧殘。

宋明時代把孝道作為道德論中最重要的範疇之一,理學家朱熹提倡父權絕對化。孝觀念,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中,剔除宣揚封建主義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對父母的"尊"、"敬"、"養老",將孝親與忠於民族大義相結合,主張死後薄葬節用等

4樓:匿名使用者

在君和父都同樣對你付出的時候,一般人會重君輕父,因為父對你的付出是應該,而君就是無私,所以孝會犧牲而忠存。就是這樣了。

5樓:匿名使用者

對國家謂之忠,對父母謂之孝。不要刻意去做認真做好每一件事。問心無愧即可。忘採納

如何理解忠和孝

6樓:匿名使用者

忠:《說文解字》:「忠,敬也,盡心曰忠。」子曰:

「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 《禮記·表記》中載孔子言:

「君天下,生無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愛,有忠利之教...恥費輕實,忠而不犯」,《左傳·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其中「忠」指「君主及官吏之忠於民」。

孔子講君臣關係的側重點,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此處「忠」指臣忠於君,而在後世帝王時代,這種含義幾乎演變為「忠」的唯一含義。孫中山曾說:

「古時所講的『忠』,是忠於皇帝...我們在**之內,照道理上說,還是要盡忠,不忠於君,要忠於國,忠於民,要為四萬萬人去效忠。為四萬萬人效忠,比較為一人效忠要高尚得多。

」《左傳·昭西元年》:「臨患不忘國,忠也。」柳詒徵:

忠,本指人與人忠,孔子言「近人而忠」、「忠利之教」,孟子言「教人以善謂之忠」,故忠「非專指臣民盡心事上,更非專指見危授命,第謂居職任事者,當盡心竭力求利於人而已」。

孝:《說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

」 孝是人可以從身邊之最近處做起的人間關係德目,被稱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孝經》中,子曰 :「教民親愛,莫大於孝」。「孝之為義,初不限於經營家族。

」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主主義》一文中指出:「《孝經》所言的孝字,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至」。孝最基本的內涵是子女對父母的孝。

《禮記》:「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孝最首要的含義是尊親,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現在說孝,往往指子女贍養父母、晚輩贍養長輩,其實,尊敬先於贍養。

至於祭祀祖先,祭享之禮,「其事似近於迷信,然尊祖敬宗實為報本追遠之正務」。祖先崇拜、祭祀等等,都是家庭宗族孝文化的延伸。

7樓:秘雁汲雲露

忠和孝是維護社會關係的基礎法則。含報恩、等級尊嚴和維繫次第。在家盡孝,報父母養育之恩,在朝盡忠,報君主知遇之恩。顯示良心、道德和忠誠的品質。

怎樣理解忠和孝?

8樓:夏軒鍋

古代是對君主忠心、對父母孝敬。。 有的時候卻會衝突,為君主盡忠,難免在父母膝前承孝的時間久少很多,多以自古有忠孝難以兩全直說 -------- 現在意思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忠是對企業忠、對單位忠、對老闆忠,孝還是多寫對父母老人的孝順

9樓:手機使用者

盡心於人曰忠。 眾之本教曰孝。

當今社會怎樣理解「忠」和「孝」

10樓:匿名使用者

我先說一下「忠」:

我認為所謂「忠」就是對內心信念的一種堅持。當今社會與古代社會的區別在於什麼?

是科學的發展?是文明的進步?......

我想這些都不是,我們的眼睛看到的只是上一時刻的我們,我們的大腦這配的只有現在的我們,而我們的未來靠的是什麼?依我看來是夢想。

所以,我認為「忠」只是忠於我們的夢想。也就是說,我們所忠的只是未來,而且我想古往今來「忠」都是這個意思。

過去發生過有多少「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壯舉,有多少「還有後來人」的豪言。有些人為了盡忠甘願一死,有些人為了盡忠忍辱負重。他們用不同的方式盡了忠,但!

是什麼使他們如此犧牲,不難理解就是對自己理想的堅持吧。

我再來說說「孝」

我認為「孝」的精髓在於敬仰,理解,融合。我也認為「孝」的內涵也不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至少不會過多的變化。

中國是乙個禮儀之邦,對於年輕人傳統文化的教育雖然大不如前,但這個「孝」字作為文化中的瑰寶,無論誰耳濡目染了幾十年都會有所感悟。

古代有以「孝」治天下。現在的法律中對於贍養親人的條文也很容易找到。我想對於現代人來說,「孝」不單單是贍養這麼簡單了,應該還有乙份理解。

年輕人試著去理解長輩,而不是一味的培養個性,追求自己。

中國的開放使自己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以發展為代價的不光只有環境的破壞,矛盾的增加,也出現了一代又一代的代溝。想一想,現在的80後90後,時代以10年進行了劃分,這說明了什麼?

說明了,有了劃分就有了差別,有了差別就有了分歧,有了分歧就有了矛盾,有了矛盾就有了隔閡。

對於現代社會的「孝」,不只是要物質上的滿足,精神上的安慰,更重要的是心靈的融合。

11樓:匿名使用者

紀元2023年,清兵在多鐸的率領下,分兵亳州、徐州兩路,向南推進,勢如破竹,迅速占領了徐州、亳州、盱眙,並乘勢下淮安,奪泗州,渡淮河。四月十九日,明將許定國引多鐸師至揚州,揚州被清國水陸各路重圍。守將史可法統率軍民,堅守弧城,同時,向弘光小皇帝求援,弘光不應,揚城告急,四月二十一日,明總兵李棲鳳、監軍副使高岐鳳拔營出降,形勢更為危急。

史可法等堅守至四月二十五日,終因彈盡糧絕,被清兵攻破。史可法自刎不果而被俘。在多鐸百般的誘降時,史可法斬釘截鐵地說道:

「城存與存,城亡與亡。我頭可斷,而態不可屈!」結果被慘遭殺害。

史可法的部下在這種情形下,仍率餘部繼續鏖戰,直至流盡最後一滴血。清軍占領揚州後,縱兵屠掠,十日封刀,史稱「揚州十日」。

故事二: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2023年)三月,權臣阿合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沒阿合馬的家財,追查阿合馬的罪惡,並任命和禮霍孫為右丞相。和禮霍孫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國,頗得元世祖贊同。

八月,元世祖問議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誰是渠能?」群臣回答:

「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於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顯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舊友立即向文天祥通報了此事,並勸說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絕。

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對元世祖仍然是長揖不跪。元世祖也沒有強迫他下跪,只是說:

「你在這裡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慮,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對朕,那朕可以在中書省給你乙個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

國家滅亡了,我只求速死。不當久生。」元世祖又問:

「那你願意怎麼樣?」文天祥回答:「但願一死足矣!

」元世祖十分氣惱,於是下令立即處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刑場。監斬官問:「丞相還有甚什麼話要說?

回奏還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還有什麼可說的?

」他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說:

「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於是引頸就刑,從容就義。死後在他的帶中發現一首詩: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 文天祥殺身以成仁,其浩然正氣萬古流芳。

孝故事一:據記載,在一六一四年,即明代萬曆甲寅年的一天晚上,年僅十五歲的少年郭金科,家中失火,郭金科自己逃出來後,發現母親仍在屋內,又縱身跳進火裡去救母親,當時街坊鄰居都阻止他入火救母,但終沒有阻擋住。第二天早上,大家發現母子雙雙遇難,緊緊抱在一起,分也分不開。

此事不僅感動了當時的杭州市民,官方也作出了反應,「御史聞之,命葬之孤山,表曰郭孝童墓。」

故事二:董永,漢代千乘董家莊(今屬博興縣陳戶鎮)人。家貧,自幼喪母,靠自己種地勞動養活父親。

董永每去田間勞作,則以小車推著父親,放到樹蔭下,並備有水罐,為父解渴,過著父子相依為命的生活。父死,無錢治喪,永便自賣其身以葬父。後人傳為佳話,擁永為孝子楷模,列為二十四孝之一。

如何理解教書和育人的辯證關係,如何理解教書與育人在教學中的關係

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對 教書育人 我們應該理解為教書的目的是為了育人,而不能理解為教書和育人,更不能理解為教師的主業就是教書。我的這一觀點,作為成年人應該是很容易接受的。作為成年人,我們都當過學生,在學生時期也都學了很多知識,但是,我們走向社會,走向工作崗位後,又有多少書本知識能長留在我們大腦中並...

如何理解商業銀行的特點和作用,如何理解商業銀行的性質

一 作用 商業銀行在現代經濟活動中有信用中介 支付中介 金融服務 信用創造和調節經濟等 職能,並通過這些職能在國民經濟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商業銀行的業務活動對全社會的貨幣供給有重要影響,並成為國家實施巨集觀經濟政策的重要基礎。1 信用中介 信用中介是指商業銀行充當將經濟活動中的赤字單位盈餘單位聯絡...

如何理解和認識共產主義信仰,如何理解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特點及其意義

共產主義的根本目的是消除階級 共同富裕,與資本主義的機會平等 自由競爭屬於內 不同的發展目標。資本主容義無視貧富差距,無法解決分配不公,機會絕對平等情況下,也是有人要飯,有人暴富。實際發展情況證明,這不是人類追求的最高目標,所以才會出現社會福利制度,盡可能保證社會公平,而不僅僅是機會公平。共產主義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