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明心才能見性,心若迷,性難見,所以叫「明心見性」。
走進一間黑屋子,什麼也看不見,只能摸索,開啟電燈開關,哇賽!屋子的一切都清清楚楚(建議夜晚親自一試感受一下。)燈亮的一霎那就叫「明心」,看到了屋子裡的一切就叫「見性」。
有三杯水,一杯是蘇打水,一杯是白糖水,一杯是鹽水,若我們事先不知情,我們無法判斷這三杯水是什麼水,甚至會錯誤地認為它們都是普通的純淨水,分別拿起喝一口,哇賽!一杯澀,一杯甜,一杯鹹。喝進口的一剎那叫「明心」,知道了這三杯水的特性叫「見性」。
不「明心」,叫芸芸眾生;「明心」了,叫聖人。
不「見性」,叫盲人,叫渾人、俗人、凡人、賢人;「見性」了,叫仙人,叫佛。
如果我們對人生和生命依然迷惘,證明我們尚未明心見性;如果我們明白了人生的意義和生命的運化奧秘,證明我們已經明心見性了,我們就是佛了。按照生命禪院理念,就是元初了。
「明心」的最佳法門就是釋迦牟尼佛說的「生無住心,」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實際上,這叫無心狀態,達到無心狀態,就見性了。 無我之時,自性出現。
性字,從拆字上看就是生心。心生萬物,包括佛魔。皈依,即歸自性。
生心不起,既是無我。既然無我,便無佛魔。一無所得,既是此意。
以此空性,了知萬物,皆由心生。參考:禪院文集
2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說見到了本性,明心見性是指見到本性無汙染的智慧型,也就是本我智慧型,我們通常的見都是妄見,是不實在的,明心見性是指因為你得到了頓悟,所以可以清楚的看見事物的本質。
3樓:匿名使用者
若明心見性,就證阿羅漢果了,就是聖人
4樓:匿名使用者
改變自己的心態,換一種態度對待!不管怎麼樣不要忘記最初的本心!
5樓:後學
個人觀點,供參考:
性:在佛家我認為多指不變的,即不生不滅的、本具的。如佛性、自性。
日常生活也有此方面的類似提法:如性質、本性,多指自身本有,區別於其它事物的特點。
那麼見性,要見啥呢?佛家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切法無自性;自然不是要見的。
怎麼見呢:生滅滅已,寂滅現前。去除所有的生滅,其自然會慢慢顯現。
陰神、陽神、靈魂、意識、思維等都屬於生滅的東西。但其背後有乙個承載它們的不生不滅的,或曰真如,或曰本性,或曰真我,或曰佛性,或曰本識等等,非語言能所及。
佛教裡的「明心見性」是什麼意思?
6樓:
字面的上的意思就是:發現自己的真心;見性是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
在佛教中,明心見性,超越了凡夫的認識層面。也就是說,不應以常規思維去理解。禪宗有這樣乙個公案:
六祖惠能向五祖求法後就離開了。五祖**中有個慧明,是將軍出身,覺得六祖尚是白衣,怎麼有資格將祖師衣缽拿走呢?他很不服氣,就去追趕。
追上後,六祖將衣缽放在石頭上。但衣缽是祖師傳下的,不是誰想拿就能拿得動的。慧明拿不走衣缽,頓感自己魯莽,就請惠能大師出來:
「我是為求法而來,不是為衣缽而來。」六祖說:「既是為求法而來,那我就給你說法!
不思善,不思惡,哪乙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慧明聞言即刻開悟。
禪宗所說的「本來面目」,就是明心見性所見的「性」,即一念未生前的生命狀態。通常,我們都處在思維狀態中,一念接著一念。當思維尚未形成,念頭尚未產生時,心是什麼狀態?
禪宗所要追尋的,就是心的源頭。
擴充套件資料
佛家提出來的明心見性,以這個為宗旨。學佛的為什麼要剃光了頭出家?不是去玩的,是去追究生命的問題,人的本性的問題。
什麼是明心呢,我們人怎麼有感覺知覺,怎麼有情緒,有思想,它們是怎麼來的?
這個生命有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現在西方文化從生理、醫學上認為知覺感覺是腦的問題,可是這個研究方向,快走到盡頭了,這個問題很大。將來西方人,研究認知科學與生命科學,恐怕又走到我們的老路,就是佛家提出的明心見性。
生命的本性如何去知道呢?這靠知識,在哲學裡頭。我們曉得文化裡有唯心哲學和唯物哲學。
在唯心、唯物之外,還有乙個學問很大,在中國佛學叫唯識。人為什麼有知覺,情緒思想,他們是怎麼來的?生命有沒有過去、現在和未來?
心怎麼去明,性怎麼去見?中國禪宗裡有乙個非常有名的故事「釋迦拈花,迦葉微笑」。這是唐朝的時候禪宗剛開始興盛發展,譬如說廟子上和尚敲木魚、吃齋、念經,這些都是形式,不談,我們談它的內容中心,所以禪宗的文化在中國叫「教外別傳」四個字。
在佛教的宗教形式、學理之外,另外走一條路,直接指向明心見性,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換句話,禪宗是印度文化和中國文化接軌,產生的新的東方文明,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麼乙個偉大的目標
7樓:二十四道驅邪符
的意思是真心顯露出來而徹底見到了自己的本來面目。一般用於修行人開悟之後的境界。
佛教認為,眾生的真心因被貪嗔痴等煩惱障礙,而無法顯現,現在當家作主的是妄心,如果能通過一定的方法修行,就能讓本有的真心顯露,發揮無窮的妙用,從而離苦得樂。
這個就叫「明心」。「性」是指自性,也就是每個人都具有的佛性。「見性」的意思和「明心」差不多,真心明明了了,自然就是見到自己的本性,不過是換了個名稱而重複宣說。
擴充套件資料:
佛教的觀點:
1、否定宿命論:
佛教否定宿命論,認為人有命運,但是不鼓勵人聽天由命,而是希望人開創命運。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
壞的命運可以藉著種植善因善緣而加以改變。命運既然可以因為行慈悲、培福德、修纖悔而加以改變,因此命運並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壞的命運也能透過種種的修持而加以改造。
相反地,好的命運不知善加維護,也會失卻墮落,所謂『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懼謹慎。
2、緣起論:
《中論》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又說: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既然是眾緣所生,就是無自性的,就是空的。
佛教認為,因緣不具備的時候,事物就消失了,這樣的一種現象就是「空」。因者是主要的條件,緣者是輔助的條件,主要的條件和輔助的條件都不具備的時候,就沒有事物的存在。因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具備主因和輔因。
當因緣具備的時候,事物就存在;因緣不具備的時候,事物就消失。
緣起論是般若思想的基礎。般若重視「緣起」。《佛說造塔功德經》裡有乙個偈語:「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今天,我們不論站在什麼立場上來看,這四句話都是對的,世界並不是神創造的,確實是由各種各樣的因緣、條件聚合而成的,這是佛教的根本道理,也是般若最核心的思想。「緣起」是我們理解般若思想的乙個重點。
3、反對自殺:
佛教認為人身難得。眾生在無量劫的輪迴中,獲得人身的機會如「盲龜值木」,極為難得。對修學佛法來說,人身無八無暇、有十圓滿,是學習佛法最好的善緣條件。
無論我們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追求世間的幸福生活,還是修學佛法,追求出世間的解脫利益,都要依靠這極為難得的寶貴人身。
傳印會長指出,佛教既反對殺生,也反對自殺,更倡導護生。對自殺行為,佛陀有明確的呵責和禁止:「汝等愚痴,所作非法!
豈不聞我所說慈忍護念眾生,而今雲何不憶此法?」並制定戒律:「若自殺身,得偷羅遮罪。
」因此,所謂「**不違背教規教義」的說法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4、反對末日邪說:
末日傳言沒有任何佛教經典依據,佛教是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的宗教,佛教徒不應該輕易相信和傳播世界末日的說法。佛教宣稱每天都是好日子。
8樓:滿來福查綾
明心見性,籠統來說,是修行到一定程度時,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意識清楚地了解自己到底是什麼。
心和性,是兩種不同的「東西」,不應該混淆在一起。
明心,是在甚深禪定的狀態下,觀者與所觀合二為一渾然一體,此時已明白自己與整個世界都是乙個**,真正的天人合一。由於此時即無「主動」也無「被動」,所以,只能明白這個「心」,明心,不能用
見心。見性,是指禪定功夫到了一定程度,用肉眼就能看見整個世界,包括人畜的生命微觀運動。這是用肉眼的真實所見,所以不用
明作動詞,而用
見,是實在的看見了。
明心見性是修行人真修實證乙個階段的境界和體會,一般人根本不會明白這是怎樣的乙個狀態。
9樓:憑合英凌培
明心見性,簡單地說就是發現並徹底了解自己的本來面目。
沒有什麼可以懷疑的——你就是佛,如果你能明心見性。
10樓:韶關東華禪寺
其實明心偏重於理論和見地,見性偏重於功夫,證果是完全到達了源頭,與道融為一體。
但是古人把明心見性並列到一起,其實它們是有層次的:比如搞學術研究的,更偏重於明心方面;搞實修的禪和子,在理論上可能欠缺一點,但在見性方面收穫還是比較多的。
有些人說要先明心後見性,從理論方面來說是沒錯的,但有時候偶爾也會突然見到自己的心性,只是沒有成片成勢,不穩定。
佛教裡面講真正的明心見性,是可以做主的,並不是一去不復返。有時候我們剎那間的清淨心,也能夠看到自己的自性,只是沒有辦法穩定下來。
佛教裡面的功夫講的是要穩定下來,要成片成勢,跟搞學術的道理是一樣的。學術一旦搞通了,就是乙個圓滿的體系,它是乙個整體,並不是支離破碎的。支離破碎的稱不上體系,支離破碎的只是片片的感言,圓滿的體系是給誰都可以用,用了馬上就能夠見效的。
有時候見性不穩定,是在見地上面還不夠究竟,對見地沒有完全地明了。佛門裡面現在也是出現了兩種現象:一種是完全偏重於理論忽略了實修;一種特別注重於實修,在理論上下的功夫很少。
明心和見性就相當於左腳和右腳,他們只能差一步遠,不能相差得太遠,否則就會出問題。沒有聽說過不明心、沒見地就能大徹大悟的,真正大徹大悟的人一定在見地上、在明心上是通透的。一旦在證果的時候,他悟到的道理馬上就能起用;在沒有證果之前,他悟到的道理還沒有辦法完全起用,明心和見性還是有區別的。
那麼,在證果的時候悟到的理就相當於事情做到位了,理事是一體的。在沒有證果之前,理事還是有距離的。
明心可以傳可以講,見性的層面是很難用語言講述給別人聽的。見性必須是要自己親自去嘗試,拿自己的身心去驗證了以後,在自己身上發生了才是屬於見性層面。
所以古人說真實佛法如同飲水,冷暖自知。可講的可說的,它不是佛法真實大義,它屬於佛學層面,到了證果層面就更不用說了。只有彼此都到達了證果的層次,見了面以後用禪偈的方式互相印證、傳遞證果,因為兩個人都到達了源頭,雖然在外人看來表達得與道不相干,但是兩個人一聽都是相通。
例如,過去的禪師兩個人都到達了源頭,他們見了面說:今天的天氣真好,從來沒下過雨。其實他們在說這句話的時候都道出了彼此此時的境界,在旁人聽起來以為兩個老古董說的是自然界的一些現象。
恰恰相反,他們是用自然界的現象把道的境界、道的層次表達出來,傳遞給彼此,互相通過這些不相干的話也都了解彼此處在什麼樣的層次,而旁觀者沒有到達這個層次的人,是聽不懂的,所以也就不會去誹謗了。所以歷史以來,禪宗用這種特有的手法去驗證對方的功夫是有原因的。
不像現在的人,見了面就問你到了哪一禪哪一定呢。如果我說我沒到哪一禪哪一定,好像我沒有修行;如果我告訴你我到達了哪一禪哪一定,你又不相信,又認為我狂。老祖宗不用這種直白的方式是比較有智慧型的。
有一定功夫的人都用禪偈這種特有的表達方式,在外人聽來覺得牛頭不對馬嘴,答非所問,其實並非答非所問,而是問到**答到**,且是有問必答,答得都符合道的。
明心偏重於理、見性偏重於事,有時候我們可以從理到事,有時候也可以從事到理。其實理和事到了一定的高度,它們是一,不是二。但是在還沒入到道內的時候 ,理就是理,事就是事,一當入了道,理和事是分不開的。
從來沒有聽說過乙個真正通達道理的人不會做事,也沒有聽過乙個會做事的人他不通達理或者說他不會講,真正會做的人他一定會講;真正會講的人他一定是會做的。但是很少達到理事一如,理和事都在乙個等級上。
其實事情也是修行途中的乙個訊息,事指的就是一種功夫,當我們進入道以後,一定會有訊息,我們稱訊息為境界。其實境界無外乎就是生理和心理的反應,當經過了身心的反應後才到達靈的反應,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自性的反應。到自性的反應才是修大道的開始,在之前都是修我們的身心,都是為修自性打基礎的。
身心反應是修行途中必不可少的,如同我們走的路,你上了路以後兩邊一定有沿途風光,如果你沒有看到路標沒有看到沿途風光,說明你還沒有真正地上路,真正的上路一定是有沿途風光的。
但沿途風光並不是目的地,它只是走向目的地的乙個路標,所以說在修行的次第上,是先明心後見性,最終才是證果。
——摘自《萬行書院:明心、見性與證果的區別》
萬行大和尚簡介:
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在踐行佛法、體證生命本源的智者。
15歲信佛、18歲出家、29歲證得生命本源,30歲復建東華禪寺、4年佛學專業、7年閉關、18年建寺安僧、1萬多場開示演講、千萬言著述、13部著作出版多國語言……
2023年創立東華家風:信教先愛國,學佛先做人,修道先發心;2023年倡行每月1次公升國旗;2023年創立中國首座佛教愛國館;2023年至今,東華禪寺18年間向社會捐款捐物數千萬元,並多次榮獲省市「模範和諧寺觀教堂」稱譽。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悟,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歷經三十餘年,總結出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東華禪》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萬行大和尚將《東華禪》修行法門無私奉獻,殷切期望天下眾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佛教中的明觀,是什麼意思啊,佛教中觀是什麼意思
供養以下答覆,提供您參考。感恩!明觀者 即謂是以我們本具的現前一念 清淨無染 的 妙明本覺慧心 返觀自心本源,而照見 宇宙萬法本體 的一種修行法門。同 禪觀 的息慮靜心,返照自心本源 照見 萬法本體 與 萬法實相 之修行法門也。明者。指人人本具的清淨無染的本覺妙明真心。即指我們 現前一念 能照見 萬...
佛學佛教中三發心是什麼意思,佛學裡分別心是什麼意思
第一 出離心。此心雖比後兩者淺近,但它是首要的。常說 高明容易解脫難。要能透脫人世間種種纏縛 妻兒子女 功名富貴 生活享受 談談容易,做到很難。甚至有的出家人,雖然擺脫了世間的家庭眷屬,名譽地位,可是內心仍夾雜著自己想當佛教領袖 眾生導師。於是大佔山頭,大收徒眾,重用親信,宗派相爭,生活享受如同富翁...
佛學裡分別心是什麼意思,“分別心”是什麼意思?
我的心量大是有限的親疏我有分別心我的善良就是不能太善良有底線的不能觸碰,紅線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分別心是分別識,即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常隨著六塵的種種境界而起分別。分別心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心不平,不能平等地對待一切眾生,有善惡之別 好壞之別,親疏之別,等等眾多分別。諸佛菩薩慈眼視眾生,菩薩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