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佛教所說的三慧

2021-03-04 09:07:55 字數 5592 閱讀 3842

1樓:引經據典正法

「熟思惟之,從聞而思也。端守不怠,從思起修也。端守者,正守。

如教奉行也」。從聞而思,這個地方有一點參考資料,從思而修,這是菩薩的三慧,聞思修三慧。小乘有戒定慧三學。

菩薩三慧從**來的?就是三學裡頭戒定慧,就這個慧,這個慧有聞慧、思慧、修慧,菩薩有的。但是這個地方所節錄的參考資料是《三藏法數》,三慧這一條出《成實論》的,《成實論》是小乘論,這不是大乘。

看看小乘怎麼個**。

第乙個「聞慧:聞慧者,由於聽聞而生智慧型」。我們聽經,經聽多了,慢慢就有智慧型了。

這是「從經論中聞,或從善知識處聞,以因聞故,能生無漏聖慧」,這智慧型來的。第二種「思慧:思慧者,由於思惟而生智慧型也。

謂若能思惟經論中及善知識處所聞法義」,你去想,你常常去想它,「能生於無漏聖慧」,想的時候你有悟處。第三是「修慧:由於修習而生智慧型。

謂既已聞法,思惟義趣,即當隨順修習,因此修習,能生無漏聖慧」。這個地方講的無漏統統是小乘無漏,《成實論》的標準,不是大乘。所以這是小乘裡面這三種,這三種我們都能做到。

可是大乘裡面的菩薩三慧我們做不到,大乘菩薩這個智慧型就是以阿羅漢的慧為基礎,戒定慧的慧。你看,因戒得定,大乘的修法,因定開慧。所以,修定是手段,不是目的。

為什麼要修定?是為了要開智慧型。定了就有智慧型嗎?

沒錯,只要定了,智慧型就現前。什麼原因?因為慧是從清淨心生的,你的心本來清淨,你的心本來平等,所以清淨是定,平等是大定,清淨是菩薩定,平等是如來定。

平等,決定沒有分別了,眾生跟佛是平等的。不但跟一切有情眾生平等,一切無情眾生也平等,花草樹木、山河大地,大是太空,小是一微塵,完全平等,無二無別,這是如來的大定。

菩薩的三慧,聞是什麼?聞是接觸,指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這個接觸叫聞,用聞來代表。眼看見、耳聽到、鼻聞到,都用聞字來代表,聞是接觸,六根接觸外面境界。

思慧是什麼?思慧就是明了,一接觸就明了,一看,明白了,一聽,明白了,這叫思慧。不是真正去想一下,想一下那不行。

不想你沒有智慧型,想怎麼會有智慧型?所以回去去研究研究,那是凡夫、那是聲聞,他需要去研究研究,菩薩沒有。

六祖惠能大師開悟了,還要研究嗎?不需要。什麼叫修慧?

修慧就是不迷。從不迷來說叫修慧,從明了來說叫思慧,從接觸叫聞慧。所以它這個聞思修是一體的,不是階段的,不是先聞再思,不是的。

小乘是這樣的,大乘不是的,大乘是一次完成,一剎那他就完成,菩薩比二乘高明多了。這是什麼?真正開慧、開悟的人才行,不是真正開悟的人,這做不到。

所以,菩薩的三慧是誰有?法身菩薩,也就是明心見性就有,就有這三慧。這個三慧,《華嚴經》上所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具備的,不接觸的時候他不知道,一接觸全知道了。

你跟菩薩在一起,你不問他,他什麼都不知道,他心裡頭空空如也,一法都沒有。你這一問,他萬法就生起來,他什麼都知道;你再不問的時候,他又沒有了,真正得大自在。

所以自性的妙用不可思議,每個人都平等,沒有哪個比哪個多,哪個比哪個少,沒這種現象,決定是平等的。所以,佛就平等,因為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的,離開自性沒有一切法可得。這個聲聞的三學跟菩薩的三慧,這個意思一定要懂。

從聞而思,從思而修,這是對初學,用小乘,佛法的修學確實要從小乘扎根。現在難,難在什麼地方?難在根本沒有了,這是真正困難地方。

根本是什麼?根本就是孝親尊師,現在找不到這樣的人,人都沒有學過。

換句話說,今天學佛再用功、再努力、再聰明,都像什麼?沒有根的樹插在地上,它能長出根出來嗎?能長出根出來,它就活了,那他就是真的善知識。

不能長出根出來的時候,那就是今天所講的佛學家,佛門的專家學者,就這個,就這種稱呼了。像我們在倫敦漢學院所看到的,他們拿著佛經去寫博士**,可以拿到博士學位,將來可以做個名教授、做個漢學家,他不能往生,他不能離開六道輪迴。他把佛經做為世間一種學術來研究,佛法裡頭的真實利益他沒有得到。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第四七七集)

2樓:aaa**王

聞、思、修稱為三慧。聞須諦聞、思須審思、修須如實修持。聞、思、修三慧

缺一不可,為什麼呢?學道不聞法,就好象去寶山,而不問在那裡怎麼去;聞而不思,就好象知道寶山在那裡怎麼去,燃而卻不計畫怎樣去;思而不修,就好象準備好了計畫,卻不行動不實行。只有三慧具足,才可得到三乘聖果

佛法的三學是什麼?

3樓:智慧型小白菜

佛法的三學是bai:戒、du定、慧

1、修戒:防止zhi行為、語言

、思想三dao方面的過失。

2、修定:擯除版雜念,專心致志,觀權悟四諦。

3、修慧:擯除一切慾望和煩惱,專思四諦、十二因緣,以窺見法,獲得智慧型解脫。

戒定慧三學是次第的關係,即循序漸進的關係。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應嘗試讓自己的心平靜;內心平靜了,應進一步提公升智慧型。

4樓:匿名使用者

三學在佛教中指的bai是學佛者du必須修持的三種基zhi本學業,即dao戒、定、慧。

戒:內又稱稱增上戒學,指容戒律。即防止行為、語言、思想三方面的過失。由於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

定:又稱增上心學,指禪定。即擯除雜念,專心致志,觀悟四諦。小乘有四禪,大乘有九種在禪、百八三昧等。

慧:又稱增上慧學,亦即佛教教義。慧就是有厭、無慾、見真。擯除一切慾望和煩惱,專思四諦、十二因緣,以窺見法,獲得智慧型解脫。

5樓:莫憶千

佛法來的三學即修戒、修

源定、修慧。

另外bai

三無漏學還包括增上戒學du、增上意學或增上心zhi學、增上慧學。

1、修戒dao——完善道德品行;

2、修定——致力於內心平靜;

3、修慧——培育智慧型。

有些經典也將戒定慧三學分為八個部分,稱為「八支聖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其中,正見和正思惟屬於慧學,正語、正業和正命屬於戒學,正精進、正念與正定屬於定學。

也就是說:修習八支聖道即是在培育戒定慧。

擴充套件資料

佛教認為世俗和其他宗教的學說,都不能讓修學的人解脫三界生死輪迴的煩惱,都是有所缺憾、苦樂夾雜的,現前雖然看似有益處,其本質都是無常變異的,隨著因緣變遷,就會轉變成煩惱顯現苦相,所以稱呼這些學問為「有漏」之學。

「無漏」意指沒有三界生死結縳的缺憾,現世就可以為人們帶來益處、止息煩惱。

三無漏學包括了「持戒、禪定、智慧型」三者,亦即「由戒生定,因定發慧,由慧起修」,分別對治人的「貪、瞋、痴」三毒。

6樓:之何勿思

「三bai無漏學」:戒定慧:(du因戒生zhi定,因定發慧)。

戒是為了dao攝心,不去攀緣外專境的「五屬欲之樂」,以免影響修行。

定是為了「制心一處」,以便有可能實證真心。

慧是實證真心(開悟明心)之後,同時發起「般若中觀智」。從此進入大乘門,能永不轉退於佛法,層層增上直至成佛。

7樓:百du子劍

三學,亦稱三無漏學,是佛教術語,分別指增上

戒學、增上意學或增上心學、增回上慧學。

答戒、定、慧,即三無漏學,是達到解脫三界生死結縳煩惱、得到漏盡通的修行之道。三無漏學是八正道的總結:八正道中的正語、正業、正命為戒學,正精進、正念、正定為定學,正見、正思維為慧學。

8樓:墨陌沫默漠末

佛法的三學是戒、定、慧。

「戒」:亦稱增上(卓越)戒學,指戒律。即防止行為、語言、思想三方面的過失。由於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

「定」稱增上心學,指禪定。即擯除雜念,專心致志,觀悟四諦。小乘有四禪,大乘有九種在禪、百八三昧等。

「慧」又稱增上慧學,亦即佛教教義。慧就是有厭、無慾、見真。擯除一切慾望和煩惱,專思四諦、十二因緣,以窺見法,獲得智慧型解脫。

佛教經論《大智度論》說:「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瑜伽師地論》謂初發菩提心者,即入大乘菩薩之行列。

《發菩提心經論》說:「依思惟諸佛、觀身過患,慈憋眾生、求最勝果四緣修觀而發菩提心。」

釋迦牟尼佛於《華嚴經》說:「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為良田,長養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則為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則為淨水,洗濯一切煩惱垢故;

菩提心者,則為大風,一切世間無障礙故;菩提心者,則為盛火,能燒一切邪見愛故;菩提心者,則為淨日,普照一切眾生類故;菩提心者,則為明月,諸白淨法悉圓滿故」。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願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

9樓:丶痛飲大姨媽

佛教三學是戒、定、慧,學佛者必須修持的三種基本學業。

1、修戒——完善道德品行。稱增上戒學,指戒律。即防止行為、語言、思想三方面的過失。由於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對出家的僧侶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區別。

2、修定——致力於內心平靜。稱增上心學,指禪定。即擯除雜念,專心致志,觀悟四諦。小乘有四禪,大乘有九種在禪、百八三昧等。

3、修慧——培育智慧型。稱增上慧學,亦即佛教教義。慧就是有厭、無慾、見真。擯除一切慾望和煩惱,專思四諦、十二因緣,以窺見法,獲得智慧型解脫。

擴充套件資料

小乘五戒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

八戒為:在五戒外另加臥高廣大床、花鬘瓔珞、歌舞戲樂。

二百五十戒:即二百五十項應戒的言行細目,合併為五項時,稱五篇門。

大乘三聚淨戒為: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

十重禁戒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說過罪、自讚毀他、慳、瞋、謗三寶。

四十八輕戒為:不敬師長、不舉教懺、背正向邪、不瞻病苦等四十八項具體戒條。

10樓:因緣法

佛教的三敬,即敬佛、敬法、敬僧。

拜佛時,一般三拜,就是禮敬佛、法、僧三寶。

佛陀是六道眾生的導師,教導六道眾生離苦得樂,佛法就是佛陀的教言,是離苦得樂的具體方法,僧是佛法在世間的傳導者,是佛法的修行實踐者。佛法僧是世間的明燈,值得我們恭敬讚嘆。

11樓:t深深海底行

「三無漏學」:戒定慧:(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戒是為了攝心,不去攀緣外境的「五欲之樂」,以免影響修行。

定是為了「制心一處」,以便有可能實證真心。

慧是實證真心(開悟明心)之後,同時發起「般若中觀智」。從此進入大乘門,能永不轉退於佛法,層層增上直至成佛。

12樓:匿名使用者

「三學」是指佛教修持的戒學、定學和慧學,「三學」包括了佛教思想的全部內容。 戒學,即戒律之學,泛指佛教為出家僧尼和居家信徒所制定的一切戒律儀規。按內容可以分為止持戒和作持戒兩種。

止持戒是指「止非防惡」一類的戒律,包括五戒、八戒、足戒等。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八戒全稱為「八關齋戒」、「八齋戒」是為在家信徒制定的戒條,內容是在前五戒基礎上,增加不坐高廣華麗大床、不裝飾打扮觀聽歌舞、不非時食(過午不食),最後一戒稱為齋,是在修齋時臨時奉行的。具足戒是為比丘和比丘尼制定的或律,出家人依戒法規定受持此戒,即可取得正式的出家資格。此戒條目說法不一,一般規定比丘戒250條,比丘尼戒348條。

定學,即禪定之學,指通過集中精神、觀察特定物件而得到悟解或功德的一種修行方法。是一種在靜心的狀態上深入思考的宗教修行方法。

慧學,即是智慧型之學。「慧」又譯為「智」,是梵文的意譯,指於理決斷,即是通過修行所達到的明辯真理、覺悟解脫的認識能力。由於佛教思想體系複雜,故對智慧型的解釋不盡相同,多種多樣,有一智、二智、三智、四智、五智、八智、十智、十一智、二十智、四十八智、七十七智慧型等多種名數,而每一名數中往往又有多種不同的說法。

阿彌陀佛,善願合十!

什麼是自在?佛教所說的 自在 是指什麼?

什麼是自在,自在就是和自己自由相處,不去攀比,不去嫉妒,而是找到內在的快樂。作家楊大俠表示,灑脫人生才是幸福。佛教所說的 自在 是指什麼?指心離煩惱之繫縛,通達無礙。自在 z z i 釋義 1 安閑舒適 他們倆的小日子過得挺自在。2 安閒自得,身心舒暢。3 不勉強 不侷促 不呆板。4 指自由 不受拘...

佛教所說的真與假是如何定義的呢,佛教說的是真的還是假的

我們為什麼說昨晚的夢是假?因為夢與現實的利益掛不上,掛住夢境只會影響現實生活。佛教為什麼說我們的身體乃至今生大部分事情都是假呢?因為佛教是三世以上的利益,是往後生生世世的利益,是不滅的本我的利益的事情,在這麼長遠眼光之下,當下人生的事情,就如曇花一現,雖美無留,殘痕無益。真就是針對永恆不滅的本體,發...

「佛教靈異」啥意思,佛教所說邪淫是什麼意思

所謂靈異就是鬼神的意思,指我們平時看拿不到的單存在的有情眾生。有可能是鬼道也可以是天道的。但是都在六道中輪迴而沒有解脫的。靈異跟佛教兩碼事的.請問佛教是如何解釋人是怎麼來的?佛教說的是輪迴。是投生。是在六道中不停的變化。當然最高的境界是到西方極樂淨土。看下 大佛頂首楞嚴經 自然就明白了 佛教所說邪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