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的比興與詩經的比興有何不同,離騷的比興手法與詩經的比興手法有何不同

2021-03-04 00:57:11 字數 5181 閱讀 7777

1樓:喬木查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離騷》的發展與成熟,在一定範圍內,可以說是受到了《詩經》的影響.

《詩經》首先是展現了我國黃河流域的文化特徵,原始註解中應該是宗教意義大於文學意義.至於賦比興手法的運用,則是後人對其的一種創造性闡釋.是現實主義的源頭.

《離騷》則是楚國政治家屈原所作.在理解《離騷》的時候,同《詩經》一樣,其原始意義更多是政治性的.《離騷》是浪板注意文學的源頭.

綜上,比興手法最先在闡釋《詩經》時運用,其運用篇幅相對較小,含義較單純,如同樂詠,為數較多較真摯的是下層人民的生活樂歌,維我國現實主義文學奠定了基礎,並使賦比興告別了原始迷狂,成為純粹的文學手法.《離騷》在繼承《詩經》的同時,在篇幅上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在這首抒情詩中,表現的是作者對理想的之火和熱愛楚國的強烈精神.一系列比興手法的運用,則是充分利用了神話題材,通過豐富的想象,形成了絢爛的文采和巨集偉的結構,表現出積極浪漫主義精神,歲後世文學同樣起到了深刻的影響.

(注意現實和浪漫的區別)

離騷的比興手法與詩經的比興手法有何不同

2樓:匿名使用者

《離騷》繼承了《詩經》開創的「比興」傳統,廣泛運用了象徵手法。對此,王逸在《離騷經序》中曾論道:「《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

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於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虯龍鸞凰,以托君子;飄風雲霓,以為小人。」在這裡,王逸認識到《詩經》比興手法對屈原的影響,也感覺到屈原對比興手法的發展,但對發展王逸只看到屈原運用了新的比興材料,擴大了比興的範圍,卻忽略了藝術本質的方面。其實,《離騷》中的比興早已超越了《詩經》比興個別事物的簡單模擬,而把比興手法提高到乙個新的境界,完成了從比興到象徵即從現實的藝術聯想到超現實的藝術想象的轉變和飛躍。

具體來說,《詩經》中的比往往比較簡單,即「以彼物比此物」,即使複雜如博喻,也不過是幾個比喻的簡單連綴;《詩經》中的興往往在詩的開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對全詩起著標示主題、烘托氣氛的作用。但無論比或興,《詩經》都取材於自然形態的物類事象,取喻於它們的自然屬性,而不是經過作者運用想象和虛構創造出來的藝術形象。屈原則把《詩經》中的比與興有機地結合起來,採取了比的手法,發揮了興的作用,使之具有了象徵的功能。

在《離騷》中詩人已經不再去單純地考慮事物的自然屬性,不再去追求自然事物與思想感受之間的簡單對應關係,而是把本體和喻體混成一體,融在統一的藝術形象中,並且通過想象和虛構,創造出乙個飽含感情的藝術境界,構成乙個五彩紛呈、出神入化的象徵體系。蘭、蕙、菊、桂、杜衡等香草芳木象徵美好崇高,菉、艾等惡草臭木則象徵奸邪汙穢。於是餐英飲露、披香戴芳,象徵詩人不斷地進行著自身修養與完善;植蘭樹蕙、蒔香冀芳象徵詩人辛勤地培養人才並寄予厚望,香草「荃」更成為君王的化身,香花惡草的對立也反映著楚國朝廷現實的政治鬥爭。

在這裡,物我而一,融為一體,「物」不僅是人(或神)存在的環境,為人(或神)創造氣氛,而且就是人(或神)本身,這便與《詩經》中用作比興的事物有了本質不同。不僅如此,屈原還以現實為基礎,進行了超現實的奇幻想象,編織出一幅神話與人間交相輝映的絢麗畫面。「三求美女」、「靈氛占卜」、「巫咸降神」、「飄然遠逝」等等一幕幕融情於境的具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境界,構成了乙個完美的象徵體系。

把握以下三點:

1.突破了個別事物的簡單模擬,本體與喻體之間形成了較為穩定的聯絡。

2.眾多的喻體,分別比喻同乙個本體,並由此生髮開去,構成一系列象徵體系。如「香花香草」意象。

3.相同的喻體比喻不同的事物,並由此擴去,構成一系列象徵體系。 如「美人」意象。

《離騷》的比興手法與《詩經》的比興有何不同?有什麼新發展?

3樓:茶靡

我是這樣理解: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離騷》的發展與成熟,在一定範圍內,可以說是受到了《詩經》的影響。

《詩經》首先是展現了我國黃河流域的文化特徵,原始註解中應該是宗教意義大於文學意義。至於賦比興手法的運用,則是後人對其的一種創造性闡釋。是現實主義的源頭。

《離騷》則是楚國政治家屈原所作。在理解《離騷》的時候,同《詩經》一樣,其原始意義更多是政治性的。《離騷》是浪板注意文學的源頭。

綜上,比興手法最先在闡釋《詩經》時運用,其運用篇幅相對較小,含義較單純,如同樂詠,為數較多較真摯的是下層人民的生活樂歌,維我國現實主義文學奠定了基礎,並使賦比興告別了原始迷狂,成為純粹的文學手法。《離騷》在繼承《詩經》的同時,在篇幅上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在這首抒情詩中,表現的是作者對理想的之火和熱愛楚國的強烈精神。一系列比興手法的運用,則是充分利用了神話題材,通過豐富的想象,形成了絢爛的文采和巨集偉的結構,表現出積極浪漫主義精神,歲後世文學同樣起到了深刻的影響。

(注意現實和浪漫的區別)

4樓:鬼可

《離騷》中有香草美人等

意象頻頻出現,是作者抒發個人不得志的情感,但是宣揚了忠君愛國的思想。希望國君能看重自己的思想。

《詩經》抒發的情感則更為豐富。

《離騷》的新發展則在於,個人形象的塑造,意象的使用,形成了騷體賦的風格。不再是簡單的四言。

《離騷》詩中是怎樣利用香草美人作比喻的?《離騷》的比興手法與《詩經》的比興有何不同?有什麼新發展?

5樓:匿名使用者

離騷的比興更多的是側重於用世間高貴的事物來比喻人的品德!

而詩經中的比興更多的來說明這一樣事物,相當於現在的比喻。

舉例加以拓展論述離騷與詩經比興有什麼不同

6樓:郭猛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離騷》的發展與成熟,在一定範圍內,可以說是受到了《詩經》的影響.

《詩經》首先是展現了我國黃河流域的文化特徵,原始註解中應該是宗教意義大於文學意義.至於賦比興手法的運用,則是後人對其的一種創造性闡釋.是現實主義的源頭.

《離騷》則是楚國政治家屈原所作.在理解《離騷》的時候,同《詩經》一樣,其原始意義更多是政治性的.《離騷》是浪板注意文學的源頭.

綜上,比興手法最先在闡釋《詩經》時運用,其運用篇幅相對較小,含義較單純,如同樂詠,為數較多較真摯的是下層人民的生活樂歌,維我國現實主義文學奠定了基礎,並使賦比興告別了原始迷狂,成為純粹的文學手法.《離騷》在繼承《詩經》的同時,在篇幅上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在這首抒情詩中,表現的是作者對理想的之火和熱愛楚國的強烈精神.一系列比興手法的運用,則是充分利用了神話題材,通過豐富的想象,形成了絢爛的文采和巨集偉的結構,表現出積極浪漫主義精神,歲後世文學同樣起到了深刻的影響.

(注意現實和浪漫的區別)

離騷中比興手法的運用與詩經中的有何區別

7樓:匿名使用者

詩經中的比興手法在離騷中進一步發展為獨特的意象,即「香草美人」意象群

8樓:董晉菅鶴軒

運用楚地的方言聲韻,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以屈原的離騷為代表,感情奔放,想象奇特。與《詩經》相比,楚辭的句式較活潑,使用楚國方言,在節奏和韻律上獨具特色。

詩經的比興和離騷的比興比較

9樓:匿名使用者

「《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於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虯龍、鸞鳳以托君子,飄風、雲霓以為小人。」其中有些話不一定完全正確,但王逸首次看出了《離騷》與《詩經》在比興手法上的密切關係,還是很有眼力的。

一是比興手法具有豐富性。《詩經》作品多為短章,特別是《國風》中的民歌,這些作品篇幅本來就很短小,興句就一般只用在詩的開頭,比法也只存在於某一單句之中,由於是民間無名歌者的創造,所以這種比興是原始的、零碎的。但《離騷》就不是這樣了。

《離騷》中的比興比這要豐富得多。本來,《離騷》的篇幅就具有一定的長度,這就大大增加了它的容量。在《離騷》中,僅香花美草就有二十五種之多,此外還有不少的雜草、動物、服飾、男女戀人、媒人等等,使比興呈現出一種無比的豐富性。

二是比興手法具有象徵性。《詩經》中的比喻和起興大都比較單純,它們所涉及的事物往往是可以獨立存在的某一客體,這些文事物有的與詩歌的內容有一定的關聯,有的還沒有這種關聯。《離騷》中的比興就完全不是這樣。

在《離騷》中,比興所涉及的事物與全詩的內容水**融,合而為一,不易分開。這些比興意象匯合在一起構成總體藝術形象,充滿了象徵意味,如果抽去這些比興意象,《離騷》也就基本上不存在了。

三是比興手法具有系統性。《詩經》中的比喻和起興在一首詩中只是某種片斷的意象,它們或在開頭,或在篇中,往往是孤立的,彼此之間缺乏內在的聯絡。但是在《離騷》中,各種不同的比興意象都組成了相應的系統,而且這些不同的系統往往還錯綜交織,層出不窮,呈現出絢麗多姿的景象。

如對楚王的稱呼,不同的提法包含著不同的意義,表達著不同的情感,一般來說,「美人」、「靈修」帶有褒義,包含著希望;而「荃」則隱含著指責的意味了。又如服飾,香花美草是主要的穿戴,再加上高冠、長劍和玉佩,把個詩人打扮得琳琅滿目。

還有《離騷》中最不同凡響的要數男女戀人體系和植物體系這兩個比興系統了。它們各自獨立,又互相依存,包含著無比豐富的意蘊。

先從男女戀人體系來看。詩人以女子自比為出發點,又以男女戀情比喻君臣關係:「初既與餘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再進而以媒人比喻政治上的中介人:「解佩纕以結言兮,吾令蹇修以為理。」進而,詩人又以心眾女妒美比喻群小害能:

「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最後,又以女子失戀比喻被讒見疏:「餘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

」再從植物體系來看。詩人先對香花美草賦予善與美的品性,再把它們比喻成賢德之人:「昔三后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苣茝?」既而又把佩戴、飲食香花美草比喻刻苦自修:「扈江離與僻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接著,詩人又把培植香花美草比喻培養人才:

「餘既滋蘭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當然,以下香花美草的蕪穢就是比喻**的背叛變質了:

「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另外,雜花惡草也成了小人的代名詞:

「薋菉葹以盈室兮」,「 樧又欲充夫佩幃。」當然,這還要包括茅,包括蕭艾。

以上男女戀人體系與植物體系在《離騷》中是互相交織出現的,這兩個比興系統相互關聯,相互補充,顯示出巨大的比喻,象徵功能。

五是比興的自覺性。在《詩經》中,比興是民間口頭歌者所運用的形象思維方法,它的單一性和偶然性說明這些比興的運用一般來講是不自覺的現象。屈原的《離騷》卻是有意識地、自覺地運用比興手法了。

詩人顯然是以《詩經》中的比喻、起興為借鑑,再根據自己抒情的需要加以改造和擴充。他就是這樣自覺地學習、繼承前人的藝術創作經驗,並以自己的實踐,大大擴充套件了形象思維的活動範圍,同時也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創作經驗。

什麼是比興手法?有什麼作用,比興手法的作用?

比興是中國詩歌中的一種傳統表現手法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比就是譬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鮮明突出。興 就是起興,是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說白了就是詩歌中用於比喻和抒情的手法 比興專用以指詩有寄託之意的哈 比興手法的作用?比...

《詩經》中起興的季節性,例舉詩經中賦比興手法的句子各三個

詩經 的藝術特點 賦 比 興的手法 句式的章法 雅 頌不同的語言風格 詩經 關注現實,抒發現實生活觸發的真情實感,這種創作態度,使其具 有強烈深厚的藝術魅力。無論是在形式體裁 語言技巧,還是在藝術形象和表現 手法上,都顯示出我國最早的詩歌作品在藝術上的巨大成就。賦 比 興的運用,既是 詩經 藝術特徵...

詩經中的風雅頌賦比興分別是什麼

風,是指國風,即西周時期各諸侯國15個地區的民間歌謠。作者大多是貧民,也有個別貴族 主題多是情歌和表達對生活的哀怨 一般在田園 山野歌唱 個人唱或男女對唱。相當於現在的民歌 雅,是指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正統 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多數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 主題廣泛,有讚美 有諷刺 有抒情,但沒有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