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野草蒼茫
孟子bai曰:「子路,人du告之以有過,zhi則喜。禹聞善言,則拜。dao
大舜有①專大焉,善與人同屬
②,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③者也,故君於莫大乎與人為善。」
【注】①有:同「又」。②善與人同:與人共同做善事。③與人為善:與:偕同。
【參考譯文】 孟子說:「子路,別人把(他存在的)過錯告訴他,他就很高興。大禹聽到有益的話,就給人家敬禮。
偉大的舜帝又更為了不得,總是與別人共同的做善事。捨棄自己的缺點,學習大家的優點,非常快樂的吸取別人的長處來行善。從他種地、做陶器、捕魚一直到做帝王, 沒有哪個時候他不向別人學習。
吸取別人的優點來行善,這也就是與別人一起行善,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與別人一起來行善。
2樓:匿名使用者
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缺點或錯誤,表示歡迎和高興。指虛心接受意見。
聞過則喜文言文翻譯
3樓:璧山李蕭
聽到(別人)批評自己(過,過失,聞過就是聽說別人指出自己的過失)就很高興。形容人虛心善於接納別人的批評
4樓:匿名使用者
聽到別人說自己的壞處就感到很高興。主要形容虛心接受批評
5樓:永遠芳香
聽到別人說自己,覺得很高興
聞過則喜 古詩文意思 5
6樓:獸王蘭虎
聞過則喜的意思是 過:過失、錯誤;則:就。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缺點或錯誤就很高興。形容虛心接受意見。
7樓:匿名使用者
聞過來則喜 ( wén guò zé xi )出處: 先秦·孟自軻《孟子bai·公孫丑上》:du「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zhi
解釋 :過:過失
dao、錯誤;則:就。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缺點或錯誤就很高興。形容虛心接受意見。
8樓:怡雨瀟涵
聞過則喜 ( wén guò zé xi )
出處: 先秦·孟軻《孟子·公孫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解釋 :過:過失、錯誤;則:就。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缺點或錯誤就很高興。形容虛心接受意見
9樓:淺顏歡笑
聞過則喜釋義:
出處: 先秦·孟軻《孟子·公孫丑上》:「子路,人告回之以有過則喜。」
過:過失答;則:就。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缺點或錯誤,表示歡迎和高興。指虛心接受意見。
還有一篇文言文【聞過則喜】
譯文孟子說:「子路,別人把(他存在的)過錯告訴他,他就很高興。大禹聽到有益的話,就給人家敬禮。
偉大的舜帝又更為了不得,總是與別人共同的做善事。捨棄自己的缺點,學習大家的優點,非常快樂的吸取別人的長處來行善。從他種地、做陶器、捕魚一直到做帝王,沒有哪個時候他不向別人學習。
吸取別人的優點來行善,這也就是與別人一起行善,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與別人一起來行善。
聞過則喜文言文中的成語
10樓:雨洛成詩
【捨己從人】、【與人為善】
【解釋】:與:讚許,贊助;為:做;善:好事。指贊**學好。現指善意幫助人。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示例】:想你們教士也是~,斷不肯叫我為難的。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九回
[編輯本段]成語資料
【讀音】yǔ rén wéi shàn與人為善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釋義】與:讚許,贊助;為:做;善:好事。指贊**學好。現指善意幫助人。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結構】動賓式
【近義詞】行善積德
【反義詞】居心叵測、心懷叵測
【燈謎】圭、閨中
【歇後語】啄木鳥吃害蟲[1]
[編輯本段]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孟子給學生上課經常拿子路的例子來教育他們:「子路十分虛心聽取別人指出他的毛病與不足,然後加以改正。從歷史上看,凡是君子都是吸取別人的優點、長處,自己來實行善事。
如舜、禹等都是如此。君子的最高德行就是與人為善。」[1]
[編輯本段]成語示例
◎想你們教士也是與人為善,斷不肯叫我為難的。(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九回)
◎新聞**監督為了鞏固、發展社會的公共事業,應當遵循原則性、建設性和與人為善的精神,它的最高目的就是保護人民利益,而不是打擊人民群眾的信心和熱情,破壞社會的有序發展。
◎妥善處理的含義很廣,與人為善也算妥善處理,狠抓嚴打也算妥善處理,餘地很大,全看他願意怎麼去做。
◎10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把自己如花似錦的青春年華、與人為善的仁慈心腸、鍥而不捨的耐心與韌勁、濟世救人的博大理想,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美的樂章。
文言文聞過則喜中的人告之以有過的過是什麼意思
11樓:夏侯輕依
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過失就高興.謂虛心接受意見.語本《孟 子•公孫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過:過失,名詞望採納
12樓:匿名使用者
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過失」就高興.謂虛心接受意見.
《論語》全文翻譯
13樓:abc那些流年
這有10則
論語十則
[編輯本段]第一則: 為人處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孔子說:"學習過後時常溫習學過的知識,不也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到這裡,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卻不生氣,不也稱得上是君子嗎?"
【註釋】
(1)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裡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
「習」,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音yùn,惱怒,怨恨。
(9)君子: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編輯本段]第二則:為人處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複習過了呢 "
【註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於西元前505~前436年,魯國人 南武城(現在山東嘉祥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後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
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省(音xǐng),注:反省。
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係。
(5)傳不習:傳,舊注曰:「受之於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編輯本段]第三則:學習方法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孔子說:「廣泛地熟讀典籍,複習所學的知識,進而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會貫通。做到這樣的程度了,才可稱為老師啊。」
【註釋】
本章的「溫故而知新」有兩解。一為「溫故才知新」:溫習已聞之事,並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為「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
我以為合併這兩種解法,也許更為完整:在能力範圍以內,盡量廣泛閱覽典籍,反覆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複習,期能有心得、有領悟;並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慧型賦予時代的意義。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方可稱是「溫故而知新」。
也有學者以為作「溫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適,因為按字面上解釋,僅做到吸收古今知識而未有領悟心得,只像是知識的買賣者,不足以為師。所以我們就來看看「師」的意義。在論語中師字一共見於14章,其中意義與今日的老師相近者。
故:舊的知識。
知:領悟。
可:可以。
以:憑。
為:做。
[編輯本段]第四則:學習方法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讀書,這是有害的。」
而:連詞,表示轉折
則:連詞,相當於「就」「便」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有害的
[編輯本段]第五則:學習方法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做法)."
知識點:「女」通「汝」意思:你
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聰明智慧型。(其他知不變)
誨的意思:教,傳授。
乎的意思:語音助詞。
由:仲由(子路)(前542~前480)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人,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為人伉直魯莽,好勇力,事親至孝。除學詩、禮外,還為孔子趕車,做侍衛,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深得器重。
孔子稱讚說:「子路好勇,聞過則喜。」初仕魯,後事衛。
孔子任魯國司寇時,他任季孫氏的宰,後任大夫孔俚的宰。衛莊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親伯姬與人謀立蒯聵(伯姬之弟)為君,脅迫孔俚弒衛出公,出公聞訊而逃。子路在外聞訊後,即進城去見蒯聵。
蒯聵命石乞揮戈擊落子路冠纓,子路目毗盡裂,嚴厲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繫好帽纓,從容就義。
子路性格爽直,為人勇武,信守承諾,忠於職守,以擅長「政事」著稱。對孔子的言行,雖然常提出意見,但卻是個好**。曾協助孔子「墮三都」,都跟隨孔子周遊列國。
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他為人伉直好勇、重友朋、講信義,是孔門**中性格較為獨異的一位。仲由後做衛國大夫孔悝之蒲邑宰,衛國貴族發生內訌,因參與鬥爭而被殺害。
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衛侯」。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河內公」。南宋鹹淳三年(2023年)封為「衛公」。
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仲子」。
[編輯本段]第六則:學習態度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說 看見他的優點就像他學習,看見他的缺點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
[編輯本段]第七則:學習態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編輯本段]第八則:怎樣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
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剛強、勇毅,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編輯本段]第九則:怎樣做人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罕》
孔子說:"(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bǎi)樹是最後凋謝的."
[編輯本段]第十則:怎樣做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一言:一句話。
行:奉行。
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許。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欲:喜歡,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編輯本段]相關知識
這十則論語內含有的成語:
任重道遠,
三人行,必有我師。
溫故知新,
不亦樂乎。
見賢思齊,
擇善而從。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各則註解:
第一則是學習方法和個人修養,啟發人們熱愛學習,加強自律。
第二則是學習方法,講知識的繼承和創新。
第三則是學習方法,強調學習和思考相結合的必要性,闡明,「學」與「思」的辯證關係。
第四則是學習態度,強調不要不懂裝懂。
第五則是學習態度,通過對話論述了聰敏好學、虛心求教的可貴。
第六則是學習方法、學習態度、思想修養。
第七則是學習態度和個人修養,強調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同時要有正確的學習態度。
第八則是學習態度,強調學習就要全身心的投入。
第九則是學習態度,強調要惜時而學。
第十則是學習方法,強調「思不如學」。
文言文翻譯,文言文翻譯
元芳,你怎麼看?回大人,卑職認為lz是二逼,樓上的全是sb,樓下的全是2b。元芳,此貼已毀,幹的不錯!我們去下乙個帖子吧!文言文翻譯 10 原文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餘人,其餘爭功,未得行封。上居南宮,從復道上見諸將往往耦語,以問張良。良曰 陛下與此屬共取天下,今已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愛,所誅皆平生仇...
文言文翻譯,文言文翻譯。
為 主 許 諾 信 言 為 在這裡是吟唱 吟誦的意思 許 許可,認可 承認 信 可信,確實,表示肯定的意思 怎樣翻譯文言文啊?翻譯文言文有以下幾個手段 1 錄 凡是人名 地名 朝代 年號 官名 書名 物名 度量衡單位 器具 數量詞 廟號 諡號 特殊稱謂 專門術語等專有名詞,都可照原文抄錄。2 釋 這...
文言文翻譯,文言文翻譯
杜甫為了去來衡山路經了源 經過翟唐 地名 bai然後旅居在 du宋陽,遊覽zhi了嶽祠,但因為突發大水dao而無法返回。當地縣令派船迎接,才得以回去。縣令贈送了他烤牛肉和白酒,但因為喝的酩酊大醉,一晚上就去世了,時年五十九歲。杜甫七歲便能做詞,擅長陳述時事,作品切合格律。大多數作品都沒有因時間而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