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知人論世法,什麼叫知人論世,以意逆志的鑑賞方法

2021-03-04 08:54:11 字數 6409 閱讀 9009

1樓:絕戀舞步

成語詞目:知人論世(zhī rén lùn shì)   解釋:原指了解乙個人並研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現也指鑑別人物的好壞,議論世事的得失。

編輯本段出處

基本資訊

名稱:《知人論世》   出處:《孟子·萬章下》   年代:戰國時代   體裁:古代散文

原文孟子謂萬章曰:「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①論古之人。

頌②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註釋①尚:同「上」。   ②頌:同「誦」。

譯文孟子對萬章說:「乙個鄉的優秀人物就和乙個鄉的優秀人物交朋友,乙個國家的優秀人物就和乙個國家的優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優秀人物就和天下的優秀人物交朋友。如果認為和天下的優秀人物交朋友還不夠,便又上溯古代的優秀人物。

吟詠他們的詩,讀他們的書,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什麼人,可以嗎?所以要研究他們所處的社會時代。這就是上溯歷史與古人交朋友。

」讀解孟了的本意是論述交朋友的範圍問題。鄉里人和鄉里人交朋友,國中人和國中人交朋友,更廣泛的範圍,則和天下的人交朋友,也就是朋友遍天下了吧。如果朋友遍天下還嫌不足,那就有上溯歷史,與古人交朋友了。

當然,也只有神交而已。這種神交,就是誦他們的詩,讀他們的書。而為了要正確理解他們的詩和他們的書,就應當要了解寫詩著書的人,要了解寫詩著書的人,又離不開研究他們所處的社會時代。

這就是所謂「知人論世」的問題了。   實際上,孟子這段話對後世真正發生影響的,正是「知人論世」的主張。它與「以意邀志」一樣,成為傳統文學批評的重要方法,也奠定了孟子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地位。

事實上,直到今天,無論現代主義以來的新興文學批評方式方法已走得有多遠,多新奇,但在我們的中小學課堂上,大學講台上,以及佔主導地位的文學批評實踐中,依然在主要使用著的,還是「知人論世」和「以意逆志」的方式方法。所謂「時代背景分析」、「作者介紹」、「中心思想」、「主題」等等,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概念,無一不是「知人論世」或「以意逆志」的產物。由此足以見出孟子對於中國文學批評的深遠影響,而這種影響之一,正是由本章的文字所發生的。

[1]編輯本段**

中國古代文論的一種觀念,孟子提出的文學批評的原則和方法。出自《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認為,文學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時代背景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因而只有知其人、論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寫作的時代背景,才能客觀地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孟子的這一原則對後世的文學批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歷代文學批評家所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循。

清代章學誠在《文史通義·文德》中說:「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論古人之辭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處,亦不可以遽論其文也。

」知人論世,應當是「論世」第一,「知人」第二,進行文學批評,也必須知人論世,才能對作品作出正確的評價。

編輯本段用法與示例

用法作謂語;指鑑別人物的好壞。

示例不過倘要研究文學或某一作家,所謂「~」,那麼,足以應用的選本就很難得。(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

什麼叫知人論世,以意逆志的鑑賞方法

2樓:檀香透窗櫺

知人論世:

所謂知人,是指了解作家各個方面的情況和他的創作意圖,所謂論世,是指要了解作品反映的時代背景和作家創作該作品時所處的社會狀況。在既知人又論世的基礎上,再結合運用其他方法,才能對作品作出較為準確的評價。

知人論世與西方的社會歷史批評方法有共通之處。韋勒克、沃倫在《文學理論》中說:「一部文學作品最明顯的起因,就是它的創造者,即作者。

因此,從作者的個性和生平方面解釋作品,是一種最古老和最有基礎的文學研究方法。」丹納也在《藝術哲學》中認為「種族、環境、時代」是影響文學的三要素。

可見「知人論世」這種批評方法能夠從外在的社會歷史文化環境的角度出發,聯絡詩歌產生的背景和根源,結合詩人生平,對作品進行深入解讀。

以「知人論世」原則鑑賞詩歌,可以有效地對表面文字相近詩歌的不同含意加以仔細區分。

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就是「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用自己的心靈去追尋詩人的心靈的蹤跡,明了詩人之用心所在,而不是一味地拘泥於字面之意義。

「以意逆志」法要求於讀者,是以追求詩人之志為旨歸,因此,讀者應平心靜氣,對作品反覆涵詠,仔細體味,用真摯的情感來讀詩,以求得詩人之用心所在。

擴充套件資料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論世」所代表的文學接受理論從表面上看是相衝突的,「以意逆志」注重文字對意義的生成作用,「知人論世」注重的是作者對文字意義的生成作用。

但是在孟子這裡,有著乙個中心的指向,即作者和文字只有相結合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以意逆志」是為了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感情,從而更好的理解作品。

「知人論世」是為了從作者的角度出發來理解作品,可以更好的獲得對作品的理解。

這就和西方現代的文字批評有很大的不同之處,現代的文字批評注重的是文字自身,當他們接觸到文字的時候,作者已經處於「缺席」狀態,不需要通過了解作者來解讀作品,只需要從作品本身出發即可,如結構主義、形式主義、英美新批評等。

3樓:簫灑舞劍

以意逆志,是以己之意迎受詩人之志而加以鉤考.從作

品的整體出發,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地理解詩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體會;逆,推測;志,作者寫作詩歌的本意)這也就是說,我們在鑑賞詩歌的時候常常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也就是把自己當作詩人,然後「將心比心」去領會、推測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感,從而理解詩歌的內容和主旨,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以意逆志」的詩歌鑑賞方法.

知人論世,即知其人、論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寫作的時代背景,才能客觀地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

4樓:匿名使用者

居然認識我就想到了左宗棠和乙個老者下棋的故事,那個人才是明白人懂得什麼時候進什麼時候退。

什麼叫知人論世

5樓:匿名使用者

【詞目】

知人論世

【拼音】

zhī rén lùn shì

【解釋】

原指了解乙個人並研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現也指鑑別人物的好壞,議論世事的得失。

知人:1.謂能鑑察人的品行﹑才能。 2.謂懂人事。 3.謂懂得人事變化之

論世:1.《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後以"論世"指研究 時世。

【語法】

聯合式;作謂語;指鑑別人物的好壞。

【簡介】

《知人論世》出自《孟子》的《萬章章句下》。孟子的本意是論述閱讀文學作品時對作者本人思想、經歷等的把握問題。孟子這段話對後世真正發生影響的,正是「知人論世」的主張。

它與「以意逆志」一樣,成為傳統文學批評的重要方法,也奠定了孟子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地位。

6樓:東風卻

知人論世 :原指了解乙個人並研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現也指鑑別人物的好壞,議論世事的得失。

【出處】:《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知人論世是什麼意思

7樓:匿名使用者

知人論世,拼音為zhīrénlùnshì,原指了解乙個人並研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現也指鑑別人物的好壞,議論世事的得失。知人,即能鑑察人的品行才能,懂得人事變化。

論世,即研究時世。

知人論世出自《孟子》的《萬章章句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意思是吟詠他們的詩,讀他們的書,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什麼人,可以嗎?所以要研究他們所處的社會時代。

8樓:課文你來說

成語「知人論世」的意思是:指了解乙個人並研究其所處的時代背景。現也用來指鑑別人物品行的好壞,議論世事的得失。

孟子的本意是論述閱讀文學作品時對作者本人思想、經歷等的把握問題。孟子這段話對後世真正發生影響的,正是「知人論世」的主張。

1、【拼音】

[ zhī rén lùn shì ]

2、【註釋】

(1)知人:指能鑑察人的品行﹑才能;謂懂人事或人事的變化。

(2)論世:指研究時世。

3、【出處】

《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4、【示例】

(1)不過倘要研究文學或某一作家,所謂「知人論世」,那麼,足以應用的選本就很難得。——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

(2)乾隆以來多樸學,知人論世之文,易觸時忌,一概不敢從事,移其心力,畢注於經學,畢注於名物訓詁之考訂,所成就亦超出前儒之上。

9樓:江親月

《知人論世》出自《孟子》的《萬章章句下》。孟子的本意是論述閱讀文學作品時對作者本人思想、經歷等的把握問題。孟子這段話對後世真正發生影響的,正是「知人論世」的主張。

它與「以意逆志」一樣,成為傳統文學批評的重要方法,也奠定了孟子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品名稱

知人論世

創作年代

戰國作品出處

《孟子》

文學體裁

語錄體散文

作    者

孟子及其學生

文學批評中名詞解釋:"知人論世"是什麼意思?

10樓:百度使用者

你好!論世中國古代文論的一種觀念,孟子提出的文學批評的原則和方法。出自《孟子·萬章下》:

「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認為,文學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時代背景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因而只有知其人、論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寫作的時代背景,才能客觀地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

孟子的這一原則對後世的文學批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歷代文學批評家所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循。清代章學誠在《文史通義·文德》中說:「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論古人之辭也。

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處,亦不可以遽論其文也。」知人論世,應當是「論世」第一,「知人」第二,進行文學批評,也必須知人論世,才能對作品作出正確的評價。

成語 知人論世

發音zhī rén lùn shì

解釋 原指了解乙個人並研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現也指鑑別人物的好壞,議論世事的得失。

出處《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附件:知人論世賞古詩

韓愈的《師說》歷來被認為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一篇專門論述「師道」的文章。但當我們聯絡作品的社會背景、作者生平經歷等來解讀《師說》時,就會發現,文章不僅論述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更實踐了韓愈古文運動的思想,成為韓愈針對現實發表議論的乙個契機。

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 「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是以古人為朋友。這句話是說:只有了解古人所處的時代,了解他的為人和經歷,才能更好地理解他們和他們的作品。

這種結合作者的生平和時代背景來理解作品的方法就是所謂的「知人論世」。它既是閱讀欣賞文學作品的前提條件,也是一種基本方法。從一定的角度而言,「知人論世」是讀者開啟文學作品殿堂的鑰匙。

而運用好這把鑰匙,更能讓我們找到鑑賞詩歌的途徑。

讓我們先來看一首韓愈的《晚春》:「草樹知春不久歸, 百般紅紫鬥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這是一首頗具奇趣的小品。通過詩題,可知詩中描寫的是晚春景象;再讀詩句,眼前展現出一幅群芳爭艷圖:春將歸去,似乎所有的草樹都探得了這個訊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渾身招數,吐豔爭芳,剎那間萬紫千紅,繁花似錦。

可笑那本來缺色少香的柳絮、榆莢也不甘寂寞,前來湊熱鬧,因風起舞,化作雪飛。

如果不了解作者,就會對詩歌中 「楊花榆莢」有多種理解。但當我們聯絡作者韓愈及其所處的時代,答案就很明確了。因為從韓愈生平與為人來說,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師,又是力矯元和輕熟詩風的奇險詩派的開派人物,頗具膽力。

他能欣賞「楊花榆莢」的勇氣不為無因。他除了自己在群芳鬥艷的元和詩壇獨樹一幟外,還極力稱頌當時不為人重視的孟郊、賈島。這兩人的奇僻瘦硬的詩風也是當時詩壇的別調,不也屬於「楊花榆莢」之列?

由此可見,韓愈對他所創造的「 楊花榆莢」形象,未必不帶同情,未必是一味挖苦。甚而可以說,詩人是以此鼓勵像「楊花榆莢」那樣的「無才思」者要敢於創造。

可見,「知人論世」會讓我們在詩歌的字裡行間尋覓到詩人跳動的心脈,幫助我們追尋那逝去的歲月,真切感受遠古時代的氣息。

讓我們再來看一首歐陽修的《別滁》: 「花光濃爛柳輕明, 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離聲。」

本詩寫的是慶曆八年(公元2023年)歐陽修改任揚州知府,滁州父老鄉親為作者餞行時的情景。歐陽修於慶歷五年(公元2023年)貶為滁州知州,並做了兩年多地方官,我們會聯想到初中學過的《醉翁亭記》中那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廬陵歐陽修。

再聯絡詩歌中的第三句「我亦且如常日醉」,讀者會心一笑,詩人的醉,並非那澆愁之醉、鬱悶之醉,而是得意之醉、歡愉之醉。

他樂觀豁達的情懷也就在此袒露無疑。

從知人論世做起,追憶那逝去歲月裡的絕代風華,我們才能領略古文的妙處,真正感受閱讀的快樂!

小學生學古詩文有必要知人論世嗎,理解古詩詞要知人論世

第一步 知人論世 知人論世 是深入學習古詩詞的前提條件,有助於了解詩歌傳達的感情,有助於理解詩歌表現的意境,有助於更深層次分析詩歌塑造的形象,是解讀古詩詞的起點。在我國古代詩詞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多為詩人自我形象,或間接地 或多或少地帶有詩人的影子。在古典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應將知人論世作為解讀古詩詞...

什麼是模擬法,什麼叫模擬法?

模擬法 method of analogy 也叫 比較類推法 是指由一類事物所具有的某種屬性,可以推測與其類似的事物也應具有這種屬性的推理方法。其結論必須由實驗來檢驗,模擬物件間共有的屬性越多,則模擬結論的可靠性越大。什麼是模擬法 模擬法,是一種最古老的認知思維與推測的方法,是對未知或不確定的物件與...

奧法為什麼叫奧特曼

都錯了 是因為奧法的技能很強大 爆發力強,但是持續時間短,就像奧特曼一樣,一會燈就閃了,哈哈!這個。很多比喻都是又可愛又形象的。奧法帶個奧字。技能特點和職業壓制和奧特曼相似。自然就聯想過去了。可以參考。聖騎士 聖鬥士 元素薩 皮卡丘 囧。無腦的兩奧蛋 俗稱 biu biu biu 跟凹凸曼打人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