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藍瀾
《老王》這篇課文,作者寫了自己與老王的交往,介紹了底層勞動者的高尚品格,同時含蓄地提回
出了關愛不答幸者的問題,因此,我將關注社會底層勞動者的生存狀況貫穿到閱讀教學的始終。《新課標》中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作者楊絳用散文的筆調為我們介紹了老王的身世遭遇、和我們的交往以及老王死後作者心靈的愧怍,鮮明的刻畫了老王的人物形象,高度讚揚了老王的善良品質,含蓄的提出了關懷不幸者的社會問題。
《老王》體會本文細節描寫的作用?
2樓:鬼谷教育
細節描寫
即抓住生活中細微而具體的典型情節,加以生動細緻地描繪,就是具體的描寫那些動作、神態、環境等等的細微的表現的地方。
作用是豐富人物形象,使人物性格更加鮮明、具體、生動,使人物描寫有血有肉有靈魂。寫人則如見其人,寫景則如臨其境。
那麼,我們回過頭來看《老王》這篇文章,這篇文章裡面的細節描寫是很多的。尤其以老王臨死前,來給作者家送香油和雞蛋這一情節最為典型。
總體來說,《老王》這篇文章中的細節描寫主要有兩個作用:
1、為了突出表現老王的「苦」和不幸。
比如:他面如死灰,兩隻眼上都結著一層翳,分不清哪乙隻瞎,哪乙隻不瞎。說得可笑些,他簡直像棺材裡倒出來的,就像我想象裡的殭屍,骷髏上繃著一層枯黃的乾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
這些細節描寫,直接寫出了老王久病之後的乾瘦、脫形,也寫出了老王的生活之悽苦與不幸。
2、為了突出表現老王的善良樸實、知恩圖報等美好品質,豐富老王的形象。
比如:老王幫我把默存扶下車,卻堅決不肯拿錢。他說:
「我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我一定要給錢,他啞著嗓子悄悄問我:「你還有錢嗎?
」我笑著說有錢,他拿了錢卻還不大放心。
這裡的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描寫,讓我們看到了乙個心地善良、老實淳樸、知恩圖報的老王。讓讀者讀完之後,對老王有了更加深刻地認識。謝謝!
《水調歌頭》作者的思想感情
3樓:金果
《水調歌頭》反映了作者複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公元2023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時所作。原文: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代: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明月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我拿著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憑藉著風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擔心美玉砌成的樓宇,太高了我經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賞著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宮**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應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可又為什麼總是在人們離別之時才圓呢?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事兒自古以來就很難周全。
希望人們可以長長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亮。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2023年)中秋節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蘇軾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熙寧七年(公元2023年)蘇軾被調到密州任職。
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公元2023年的中秋,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賞析:詞的開頭寫到「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句詞中的把酒問青天與詞前小序「歡飲達旦,大醉。」起到了呼應的效果。蘇軾非常喜歡飲酒,在他的詩詞中經常會表現出來。
他曾經說過「賴我胸中有佳處,一樽時對畫圖開。」也就是說,酒能麻痺人們的感情,起到借酒消愁的作用。而這裡的明月已經不是平常時期的明月,是中秋之月,人也不是正常之人。
是喝醉了的人。蘇軾一開始就以這種情境帶入,表達了自己在中秋之夜舉杯問天的非凡氣魄。接下來的「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是「把酒問青天」中要問的內容。
對明月的追逐和讚美又更進了一步。蘇軾很想乘風到月宮中看一看,但是又怕那裡的氛圍太過淒涼,自己抵擋不住刺骨的寒冷。「乘風歸去」表現了蘇軾對人世間的不滿。
而「歸」就好像表明他本來就是月宮中的人,只是暫時到人間住一段時間。「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上文連線的非常密切,作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隨著一起擺動。
這裡是乙個轉折,由厭煩人間到喜歡人間生活,跌宕起伏卻又合情合理。詞的下闋在賞月的過程中表達了蘇軾思念親人的感情,「轉朱閣,低綺戶」是由於明月轉動。
影子也跟隨著變換了形狀,這肯定是經過了很長時間的觀察才能得出的結果,與下句「照無眠」互相呼應。但是,無眠與賞月又十分對應,從賞月引發了作者不能和親人團聚的悲痛之情。
從而導致了作者一夜無眠。在思念親人的情感變成主旨之後,作者對中秋明月的情感也產生了一定的變化,進而起到了移情的效果。接下來的「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已經不是描述。
而是作者的抒情,唐圭璋在《唐宋詞簡釋》中提到:「不應」兩句詩詞描寫的月圓人不圓,表達了作者對明月的不滿,而「人有」三句詩詞又話鋒一轉,感嘆世事無常。
又體現了對明月的理解之情。該處分析講解的十分精確,親人不能團聚與明月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是卻追究於明月。在這句詞中,「圓」包括了兩種含義:一種是明月的形狀是圓。
另一種是由明月的圓而引出的親人團圓。在月圓和人圓的雙重含義下,才體現了作者感嘆月圓人不圓的情感,也正是因為這種轉折,導致作者對明月的不滿也有了依據。
充分體現了作者思念親人的感情。後面作者為明月進行了辯解,其實是作者的自我安慰,但是作者的這種安慰帶有不理性的情感,仍然將明月的陰晴圓情與人的悲歡離合聯絡在一起。
認為兩者之間存在著正相關的關係,但是實際上,這種正相關是不理性的,只是作者自身的感情邏輯使然。而且,這不僅是論述,更是抒情,在詞的最後將抒情與意向結合在了一起。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就是說,既然不能兩全其美,那麼就只能帶著豁達的情感來看世界,只要人們的情感能夠長久,只要能夠望向同一輪明月,就算是不能相聚在一起,
也是很美好的。其實,這是作者感情的收斂,從對明月的不滿,到最後感情的轉變,其中一張一舒,節奏非常有序,也將作者的情感表達的淋漓盡致。
4樓:匿名使用者
中秋佳節,思念親人。對時局的無奈,對未來的美好嚮往。面對困境的樂觀豁達。
5樓:匿名使用者
這首詞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水調歌頭》這首詞的上片把酒頌月,抒寫了由幻想超塵到復歸現實的思想過程;下片對月懷人,闡發月有陰晴圓缺 ,人有悲歡離合的人生哲理。全詞意境清遠,筆調深婉,表現出作者曠達樂觀的胸襟。表達出作者從苦悶的悲觀中走出來,達到豁達樂觀的人生境界,從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懷坦蕩的達觀,留給後人無盡溫暖與美好。
6樓:月似當時
《水調歌頭》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有兩方面第一,抒發中秋感慨,表達中秋祝願,這首詞也成為了中秋詩詞經典中的經典。第二,就是表達兄弟之間的手足親情。
這首《水調歌頭》中秋詞作於熙寧九年(1076)八月十五日,這一年,蘇軾正在密州知州任上。中秋佳節的晚上,蘇軾揮筆寫下了吟詠中秋的千古名作。
在這首詞前面還加了一行小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子由,就是弟弟蘇轍的字。
蘇軾在這首詞的序言中說「作此篇,兼懷子由」,明確表達了對弟弟的思念和關切之情。
7樓:匿名使用者
這首詞所表現的思想情感,本來甚為明顯,蘇軾因為政治處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蘇轍的別離,中秋對月,不無抑鬱惆悵之感。但是他沒有陷在消極悲觀的情緒中,旋即以超然達觀的思想排除憂患,終於表現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
8樓:飛越大唐
詞的上片主要抒發自己對政治的感慨。開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兩句,點明飲酒賞月。接下說「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讚美月夜;也有當今朝廷上情況不知怎樣的含意。
末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兩句是說,既然天上回不去,還不如在人間好,這裡所謂「人間」,即指作地方官而言,只要奮發有為,做地方官同樣可以為國家出力。這樣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現出積極的樂觀的情緒。
下片抒發對兄弟的懷念之情。「千里共嬋娟」,也就能做到「不應有恨」了。以美好境界結束全詞,與上片結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樣,是積極樂觀的。
一方面是對兄弟不能團聚的安慰,同時也是對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老王》我們與老王交往時的情感,老王中細節描寫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你是說的隔壁老王嗎,已經不行了,被老宋反超了。老王中細節描寫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老王 這篇課文,作者寫了自己與老王的交往,介紹了底層勞動者的高尚品格,同時含蓄地提回 出了關愛不答幸者的問題,因此,我將關注社會底層勞動者的生存狀況貫穿到閱讀教學的始終。新課標 中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 理解 欣...
紀念劉和珍 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第一處寫 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是為了寄託自己對劉和珍烈士的哀思,接下來連用兩個 只能如此而已 是說明自己的悲憤感情是文章所傾訴不了的,然而又只能用文本來紀念,這種反覆迴盪的語言,正反映出魯迅先生悲憤之強烈。我實在無話可說 這是一句無比憤激的話。四十多個青年的血,洋溢在魯迅先生的周圍,重壓...
答謝中書書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謝中書書 表達了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思想。答謝中書書的意思?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一 答謝中書書 全文釋義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讚嘆的。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