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飄落的焰火
1.只,僅,只是:~願如此。~凡(凡是,只要是)。~分(只要)。
2.不過,可是:工作雖辛苦,~沒有叫苦的。
古代比較常用的是-- 徒然:「何~遠走,亡匿于幕北苦寒無水草之地為?」
但古今異義
2樓:drar_迪麗熱巴
但〈副〉
今義:表轉折
古義:1. (形聲。從人,旦聲。①本義:脫去上衣,露出身體的一部分)
2. 表示範圍,相當於「只」,「僅」
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樂府詩集·木蘭詩》
天下所以貴者,但以聞聲。——《史記·李斯傳》
3. 又如:但已(僅此而已);但憑(任憑;隨便);但可(只須)4. 只管,儘管
此係私室,但坐不妨。——《紅樓夢》
但氏是乙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源流繁多,正宗一支,但在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五百二十一位,以南陽、開封、燕山為郡望,宗支稱「南陽世家」。
但姓早期居住於陝西一帶,漢時已因仕宦等原因遷居於河南、山西、安徽等地,並在河南宛縣一帶形成郡姓望族,以南陽郡為郡望。唐宋以後,則逐漸遍布全國各地。
3樓:匿名使用者
古義:有時 今義:關聯詞,轉折
卻的古義和今義
4樓:歌舒雁離
卻的古意中有停止後退(卻步)、使後退(卻敵)、拒絕推辭(卻之不恭、推卻)
今意有去掉(冷卻、忘卻)
於的古義和今義 以的古義和今義
5樓:晚夏落飛霜
於的古義:
1、介紹動作行為發生時間、處所,可譯為「在」、「到」、「從」等。三國·諸葛亮《出師表》:「受任於敗軍之際。」
翻譯:在兵敗的時刻受到任命。
2、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由於」、「因為」。唐·韓愈《進學解》:「業精於勤,荒於嬉。」
翻譯:學業由於勤勞而精進,由於嬉鬧而荒廢。
3、介紹動作行為涉及的物件,可譯為「對」、「向」等。唐·柳宗元《捕蛇者說》:「餘將告于蒞事者。」
翻譯:我將要告訴管理政事的人。
4、介紹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漢·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翻譯:我實在是害怕被大王您欺騙而辜負了趙王。
5、介紹比較的物件,可譯為「比」。先秦·荀子《勸學》:「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翻譯:冰,是水做的,卻比水寒冷。
⑥《詞綴》用在動詞前,無義。先秦·佚名《詩經·葛覃》:「黃鳥於飛。」
翻譯:黃鳥在飛。
於的今義:
1、在:她生於2023年;來信已於日前收到;黃河發源於青海;
2、向:問道於盲;告慰於知己;求救於人;
3、給:嫁禍於人;獻身於科學事業;
4、對;對於:忠於祖國;有益於人民;形勢於我們有利;
5、自;從:青出於藍;出於自願;
6、表示比較:大於;少於;高於;低於;
7、表示被動:見笑於大方之家;
8、動詞字尾:合於;屬於;在於;至於;
9、形容詞字尾:勇於負責;善於排程;易於了解;難於實行。
以的古義:
1、用;使用。戰國·屈原《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翻譯: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賢者不一定被推薦。
2、做。春秋·孔子《論語》:「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翻譯:如果有人了解你, 那麼打算怎麼做呢?
3、認為。漢·劉向《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
翻譯:都認為我比徐公美。
4、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漢·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翻譯:願意用十五座城換取和氏璧。
5、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漢·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翻譯:秦國不將城池給趙國,趙國也不將和氏璧給秦國。
6、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唐·柳宗元《捕蛇者說》:「而吾以捕蛇獨存。」
翻譯:而我靠著捕蛇獨自存活。
7、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漢·班固《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翻譯:蘇武在始元六年春天到達京師。
8、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漢·劉向《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
翻譯:天下的局勢有變化,王割捨漢中和楚國和好。
9、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翻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多;危險而又遠的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
10、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以入。」
翻譯:我和四個人拿著火把進入。
11、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漢·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翻譯:我之所以這樣做,時將國家的大事放在自己的私仇之前。
12、表修飾和被修飾關係。晉·陶淵明《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翻譯:草木茂盛,溪水漫流。
13、表目的關係,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唐·韓愈《師說》:「作《師說》以貽之。」
翻譯:作了這首《師說》來嘉獎他。
14、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範圍,用法同現代漢語。漢·范曄《張衡傳》:「自王侯以下,莫不踰侈。」
翻譯:從王公貴族到一般官吏,沒有不過度奢侈的。
15、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唐·李朝威《柳毅傳》:「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翻譯:至於言語慎重不相互躲避的人,是偶然罷了,**有意呢!
16、通「已」。已經。漢·司馬遷《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翻譯: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士兵買來魚煮了吃,得到魚肚子裡面的信,本來就認為這事很奇怪了。
17、通「已」。停止。春秋·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無以,則王乎?」
翻譯:沒有停止,就可以稱王了嗎?
18、只是。先秦·佚名《馮諼客孟嘗君》:「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
翻譯:君王所缺少的,只是義氣罷了。
以的今義:
1、用;拿:以少勝多;曉之以理;贈以鮮花;
2、依;按照:以次;以音序排列;
3、因:何以知之?;不以人廢言;
4、表示目的:以廣視聽;以待時機;
5、於;在(時間):中華人民共和國以2023年10月1日宣告成立;
6、跟「而」相同:城高以厚,地廣以深;
7、姓;
8、用在單純的方位詞前,組成合成的方位詞或方位結構,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以前;以上;三日以後;縣級以上;長江以南;五千以內;二十歲以下。
6樓:戴氏蛋撻
於:①《介》介紹動作行為發生時間、處所,可譯為「在」、「到」、「從」等。《子魚論戰》:「宋公子及楚人戰~泓。」《出師表》:「受任~敗軍之際。」
②《介》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由於」、「因為」。《進學解》:「業精~勤,荒~嬉。」
③《介》介紹動作行為涉及的物件,可譯為「對」、「向」等。《師說》:「~其身也,則恥師焉。」《捕蛇者說》:「餘將告~蒞事者。」
④《介》介紹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伶官傳序》:
「而智勇多困~所溺。」《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王而負趙。
」⑤《介》介紹比較的物件,可譯為「比」。《勸學》:「冰,水為之,而寒~水。」
⑥《詞綴》用在動詞前,無義。《詩經?葛覃》:
「黃鳥~飛。」【注】「於」和「於」二字是同義詞。《詩經》《尚書》《周易》多用「於」,其他書多作「於」;有些書(如《左傳》)「於」「於」並用,「於」常用於地名前,其餘寫作「於」。
但是,古書中用作人名和語氣詞的「於」不能寫作「於」,參看「於(wū)」。用作人名和詞綴的「於」不能寫作「於」。此外,其他場合兩者可互換,漢字簡化後都寫作「於」。
於:1.介詞
2.字尾(1)任用;使用;運用。
以:1)任用;使用;運用。
(2)使。
(3)認為。
(4)及,連及。
(5)緣故;原因;道理。
(6)即,立即。詳「以時」。
(7)代詞。何,何處。
(8)代詞。此,這。
(9)介詞。拿;用。
(10)介詞。表示處置或主使。猶言帶著、率領。
(11)介詞。介紹論事的標準。猶言「以……論」;「論……」。
(12)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的憑藉或前提。猶言憑、根據。
(13)介詞。介紹具有的身份或資格。
(14)介詞。為。
(15)介詞。在;於。
(16)介詞。自;從。
(17)介詞。與;同。
(18)連詞。表並列,相當於「和」。
(19)連詞。表承接,相當於「而」。
(20)連詞。表承接,相當於「則」。
(21)連詞。表轉折,相當於「卻」。
(22)連詞。因為,由於。
(23)連詞。因而;因此。
(24)連詞。如,如果。
(25)助詞。在句中的作用相當於乙個音節,不表義。
(26)助詞。表語氣,用於句末,相當於「矣」。
(27)助詞。用在單純方位詞前,組成合成方位詞或方位結構,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
(28)通「已」。已經。
(29)通「已」。太;甚。
(30)通「已」。止。
(31)通「已」。謂不許,不同意。
(32)通「有」。
(33)通「又」。
以:①《動》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
②《動》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哉?」
③《動》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美於徐公。」
④《介》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願~十五城請易璧。」
⑤《介》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捕蛇者說》:「而吾~捕蛇獨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⑦《介》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蘇武傳》:「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⑧《介》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戰國策?周策》: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楚和。」《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欲~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⑨《連》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夫夷~近,則遊者眾;險~遠,則至者少。」
⑩《連》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入。」
⑾《連》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⑿《連》表修飾和被修飾關係。《歸去來辭》:「木欣欣~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⒀《連》表目的關係,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說》:「作《師說》~貽之。」
⒁《連》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範圍,用法同現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下,莫不踰侈。」
⒂《連》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餘無及也。~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⒃《副》通「已」。已經。《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怪之矣。」
以為的古義和今義是的古義和今義
古義 1 認為。宋 蘇軾 日喻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 日之狀如銅槃。扣槃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翻譯 天生失明的人不認識太陽,問能看見的人,告訴他 太陽就象銅盤,扣響銅盤聽到聲音。以後再聽到聲音,就以為是太陽。2 作為,用作。南朝 梁沉約 奏彈王源 源父子因共詳議,判與為婚。璋...
絕的今義古義,絕的古義和今義
絕 ju 1.斷 種。緣。嗣。情。跡。斷 杜 滅 空前 後。2.盡,窮盡 命。望。境。棋。氣 3.極,極端的 妙。密。壁。無僅有。4.獨特的,少有的,沒有人能趕上的 色。技。倫。唱。代。5.一定的,肯定的 對。然。6.越過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 江河。7.舊體詩的一種體裁 句。五 絕的古義和今義 ...
是的古義和今義常見古義,常用今義
古義 是 那 例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今義 是 謂語動詞 例 你是豬,他是人。是各乙個啊!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中 是 的意思很多的。你不行把句子貼出來給你分析,這樣空的怎麼都沒用。今義 表示解釋或分類 他是工人 古義 贊同 認為正確 肯定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劉開 問說 古義,1 代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