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語言文字二度編碼帶來的傳播誤讀
全球化語境下跨文化傳播有賴於各類**和各種工具。語言是一種交流的工具,同時也反映出本民族的特點甚至哲學思想。因此,跨文化傳播遇到的首要問題就是語言文字的互換即轉譯問題。
傳播要達成意義上的共享,必須使一種符號能為社會成員共同認可。按照符號學的觀點,跨文化傳播的最終使命是要打破語言的隔膜。而事實證明,翻譯是一道必須由人類親自逾越的鴻溝,是跨文化傳播的活性轉換器。
在同一語言系統下,符號傳播的過程是乙個編碼、解碼的系統,即從意義到符號,再從符號到意義的二次轉換。如果雙方分處不同的語言文化體系,翻譯便站在兩者之間進行編碼和解碼,這樣便進行了「二度符號化」。但這一過程一方面受翻譯者個人世界觀、價值觀、知識範圍、經驗等因素的制約,另一方面也受社會和文化環境的制約。
媒介的文字內容包括電影指令碼、電視節目、新聞稿等,在經過二度符號化的轉變中發生意義失落、畸變、增殖、轉換的現象是很普遍的,尤其是在譯製市場混亂、音像市場和印刷市場等不規範的國家和地區。
媒介帝國主義帶來褊狹的傳播機制
跨國傳媒公司的高度壟斷和集中造成的跨文化傳播的「不對稱性」,以及文化的同質化趨勢愈來愈強烈,構成了對文化多樣性的威脅。有學者認為,所謂褊狹的傳播機制,一是以集權主義的權力運作方式和思想統制的形式,實現資訊的單向、片面的傳播;一是在追求資本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建立政治經濟文化權力的單向流動與單一控制,以致個性消失、界限消失、文化的多樣性消失。
從20世紀70年代起,發展中國家就把建立「資訊傳播新秩序」與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視為同等重要的問題,要求改變國際資訊流通不平等、不均衡和不對稱的現象。但在複雜的國際情境下,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外交難題是,由於自身傳播力量的微弱,國家形象的展示處在乙個先行的、被歪曲理解的偏見中,被剝奪了相互平等和尊重的外交禮遇。自己的立場、觀點無法在正常的**環境中讓人們知曉,更談不上得到理解與支援。
跨文化傳播的價值取向
跨文化傳播的價值應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客觀事實的存在,二是人們對事實存在的認識。體現客觀事實的價值,即是對乙個客觀存在的事實,按照傳播者的評價標準做出選擇,然後再進行傳播。
然而,中西方有各自不同的價值標準、意識形態及價值取向,因而審美觀、價值觀及方**都不盡相同。
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國,對於中國和其所處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報道也都是「妖魔化」的。以美國為例,從杜魯門上台後對社會主義陣營所採取的「遏制」戰略、艾森豪威爾時期杜勒斯推行的「和平演變」,一直到現在小布希的「伊拉克戰爭」,都強調了推行其價值觀念的「先攻心後攻身」的戰略。
民族中心主義產生偏見
民族中心主義是一種信念,即乙個人認為自己所屬的文化群體(通常等同於國家)優先於所有其他文化群體。它表現為一種民族優越感,即從本民族文化價值出發判斷其他文化的價值。民族中心主義一方面有助於增強本民族成員之間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則使人們習慣於用本民族文化衡量判斷他種文化,得出不正確的褒貶結論。
實際上,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的衝突、**文明與伊斯蘭文明的衝突,也是民族中心主義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
伴隨民族中心主義產生的是成見和偏見。它傾向於把某一文化群體的乙個成員當做該文化定勢的代表。今天,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法律明文禁止種族和性別歧視,但在實際生活中,歧視處處可見,法律本身尚未能夠改變歧視的文化規範。
在美國,白人對黑人持有偏見,黑人常被視為貧窮、暴力、愚昧的象徵。要在跨文化傳播中克服民族中心主義,就要進行文化相對主義的辯證對比。文化相對主義是指將某一文化置於它所處的環境中加以評價,文化本身具有一定共性,各種文化之間的差異是由其所處社會環境不同所致。
綜上所述,目前的傳媒全球化在促進跨文化傳播的同時也強化了文化差距與隔閡,種種障礙使得跨文化傳播不可能一帆風順。同時,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在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跨文化傳播也有「跨嚴肅文化傳播」與「跨通俗文化傳播」之分,往往是「嚴肅文化無人喝彩而通俗文化叫好滿天」,故而在進行跨文化傳播時要調整策略,「嚴肅」與「通俗」並重。
中美文化衝突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2樓:匿名使用者
文化差異是正常的,因為文化多樣性是人類文明的主要特徵。
文化衝突,由於一定的經濟、政治決定一定的文化。所以文化衝突主要是基於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差異,反映了思想文化領域內的主流意識形態、價值觀和核心價值體系的衝突。
跨文化傳播案例有哪些
3樓:春素小皙化妝品
中國歷史上的周穆王西征、徐福東渡、張騫通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等等,亦是跨文化傳播活動的具體表現,繁盛一時的絲綢之路,川流不息的遣隋使、遣唐使,更堪稱人類歷史中跨文化傳播的典型範例。鄭和船隊7次跨越南中國海和印度洋,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
西方探險家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等人的足跡從歐洲延伸到世界各地,開啟了地理大發現的偉大時代,伴隨而來的海外**與殖民活動促進了世界範圍的交往。
擴充套件資料
跨文化傳播,指處於不同文化背景的社會成員之間的人際交往與資訊傳播活動,也涉及到各種文化要素在全球社會中遷移、擴散、變動的過程,及其對不同群體、文化、國家乃至人類共同體的影響。主要關聯到兩個層次的傳播:
1、日常生活層面的跨文化傳播,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社會成員在日常交往互動中的融合、矛盾、衝突與解決方式,等等。
2、人類文化交往層面的跨文化傳播,基於文化系統的差異,不同文化之間進行交往與互動的過程與影響,以及由跨越文化的傳播過程所決定的文化融合、發展與變遷。
與之相應,跨文化傳播學的研究目標就涉及到:描述特定文化之間傳播的性質,揭示文化的異同;基於對文化異同的理解,研究消除人們由於文化屏障造成的傳播差異的途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理解文化的創造和分野的程序。
4樓:無名師傅
跨文化傳播指的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個體、群體或組織之間進行的交流活動。對於不少讀者來者來說,跨文化傳播是依然乙個非常陌生的詞語,不過實際上這是乙個古老的話題。我國歷史上的絲綢之路、玄奘取經、鄭和下西洋等都是跨文化傳播的典範。
在交通和通訊工具日新月異,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日益明顯的今天,跨文化傳播對於我們來說不再是稀罕的事情。而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以及普及,人們足不出戶,便可以進行跨文化傳播了。在網際網路上,人們完全可以通過文字、聲音、影象等形式與來自境內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聊天、遊戲。
如果說傳播是一種生活方式,跨文化傳播則是「地球村」中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隨著跨文化傳播活動的不斷增多,不少跨文化傳播的實踐者便開始關注這一現象。很早已前,佛教、**教的宗教領袖,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蘇格拉底,古希臘劇作家索福克勒斯以及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便注意到「說對方的語言,根據聽眾來調整傳播技巧」的重要性。然而,系統地研究跨文化傳播活動第一人則是愛德華•霍爾,20世紀50年代,愛德華•霍爾在美國外派人員培訓學院(fsi)工作時第一次提出了「跨文化傳播」的概念。
作為人類傳播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跨文化傳播是人與人、族群與族群、國家與國家之間必不可少的活動,經由跨文化傳播,維繫了社會結構和社會系統的動態平衡,把不同區域、族群、國家的人群「鏈結」在一起,促動了人類文化的發展和變遷。沒有跨越文化的傳播活動,就沒有人類的進化和文明。
5樓:編輯部無悔
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耐克廣告等。
6樓:匿名使用者
臨沂吃飯學院前排佔座
7樓:匿名使用者
外國產品廣告,國事訪問等等
中西方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8樓:各種怪
1、思維模式的不同
中國:思維模式是巨集觀的,使中國人能更好地把握全域性,中方一般都比較的注重儒家思想,注重禮義廉恥,在平常的時候比較的含蓄,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更加注重禮節問題。
西方:善於微觀思考,嚴謹的思考,這是由於微觀化的思維模式,也使西方更早地進入科學社會。一般崇尚開放思維,思維方式很直接,思考的方式更加注重一些利益性的問題,略帶個人主義。
2、中西之間的科學文化呈現的文明底色不同
科學文化誕生於西方。早在古希臘時期,自由民對純粹知識、對「無用之用」學問的追求,就培育塑造了西方文化中**自然秘密的好奇心和理性傳統。形上學的建立、發展與完善,為進一步追求建立嚴整自洽的邏輯體系,提供了有益的思維訓練。
**教經院哲學唯名論與唯實論之爭,更是直接醞釀促進了近代科學的誕生。近代科學以求真、實驗、證偽、定量等正規化,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傳統,逐漸成為科學共同體的倫理規範和精神追求。此後,近代科學以具有強大解釋力、說服力的豐碩成果,生動彰顯了「知識就是力量」的豐富內涵。
同樣,中國人在認識並改造自然世界的程序中,也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文明傳統。順應自然,注重整體思維、系統思維、辯證思維,強調天人合
一、生命感悟、欲辯忘言,是以儒釋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點。
她指導中國人有效地與人相處、與社會相處、與自然相處,並造就了曆學、農學、醫學、天文學等方面的卓越成就。重視整體、關聯、綜合、包容、感念的中國傳統文化特點,與強調理性、批判、分析、實驗、精確的西方科學文化有著不同的底色。
在不同底色上建立起來的科學文化必然有所差別,各有特點,各有所長,需要交流互鑒,相互學習。必須承認,就近代科學而言,中國是落後的,中國尤其需要向先進西方發達國家學習,弘揚近代科學精神,要虛心,要誠心,要甘當小學生。
3、家庭文化的不同
中國社會極為注重家庭概念,家國同構可謂是其典型特徵。中國更加重視家庭生活而缺少集體生活,在集體和個人之間有所選擇時候,往往以集體理念為重,同構倫理來對社會進行相應組織,也正是因為此,我們國家被稱為「倫理本位」社會。
西方社會則更加推崇個性發展,堅持以個人作為發展的根基,國家的形成則更加注重契約的作用。西方人比東方人更為注重集體生活,但是對於家庭的概念則相對淡薄,通過宗教來對個人形成威懾、凝聚社會,來確保個人的獨立地位與自由權利,所以被稱為「個人本位」社會。
9樓:匿名使用者
飲食、語言、禮儀、信仰、家庭觀念、思維模式等。
還有道德觀,西方認為人是罪惡的,必須有法律監督,必須向上帝懺悔才能得到心靈的平靜。
中華自古就認為人性本善,學而知道德,用內在和外在的道德來約束自己就可以。
跨文化傳播的理論支援,跨文化傳播的理論支援
跨文化bai傳播學是由美國人類學家du 跨文zhi化研究學者愛dao德華 霍爾在20世紀50年代建版立的一門學科,權其英文表達為 intercultrual munication或cross cultural munication 在我國也翻譯為 跨文化交際學 或者 跨文化交流學 跨文化傳播學作為傳...
中美文化衝突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文化的差異體現在哪些方面?
文化差異是正常的,因為文化多樣性是人類文明的主要特徵。文化衝突,由於一定的經濟 政治決定一定的文化。所以文化衝突主要是基於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差異,反映了思想文化領域內的主流意識形態 價值觀和核心價值體系的衝突。文化的差異體現在哪些方面?文化的差異體現在6個方面 1 語言差異 不同語言之間具有相似性...
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表現在哪些方面
文化自覺,首先是對本民族,本國家自有優秀文化形態的認可 接受和自覺傳承,這是態度問題。文化的範疇可以是區域性的也可以是共生性的 世界性的。所以對國學,對自有文化的認可 接受和自覺傳承不僅要在本國內形成這樣的風氣,同樣我們走出國門以後,也要隨時隨地將它的優勢發揮出來,美美與共 就是這個意圖。但傳承切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