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一、否定句賓語前置
在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詞「不」、「毋(無)」、「未」、「弗」和否定性無定代詞「莫」等修飾動詞,且代詞作賓語,這個代詞賓語一般放在動詞前。如:
(1)忌不自信 (現代漢語語序應為「忌不信自」) (《鄒忌諷齊王納諫》)
(2)毋吾以也 (現代漢語語序應為「毋以吾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3)未之有也 (現代漢語語序應為「未有之也」) (《寡人之於國也》)
(4)寂寥而莫我知也 (現代漢語語序應為「寂寥而莫知我也」) (《愚溪詩序》)
(5)以為莫己若者 (現代漢語語序應為「以為莫若己者」) (《秋水》)
現以(1)(2)(3)為具體例子分析:
(1)句為否定句,有否定詞「不」,代詞「自」作動詞「信」的賓語,賓語前置。句意是: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漂亮》。
(2)句為否定句,有否定詞「毋」,代詞「吾」作動詞「以」的賓語,賓語前置。句意是:不用我。(一說:「以」為介詞,此句是省略句:你們不要因為我就不說了。)
(3)句為否定句,有否定詞「未」,代詞「之」 作動詞「有」的賓語,賓語前置。句意是:從來就沒有過這樣的事情。
由上幾例可知,辨別這類賓語前置句,一般看在否定句中有無否定詞,並且代詞是否作動詞的賓語。(注:古漢語中「否定句代詞賓語」也有不前置的。
如《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否定句中有否定詞「不」,代詞「此」 作動詞「及」的賓語,但代詞「此」卻沒有位於動詞「及」前。句意是:假如沒有那個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
)二、疑問句賓語前置
疑問句中有疑問代詞「何」、「安」、「誰」、「執」、「胡」、「曷」、「焉」等作賓語時,這個賓語一般在動詞的前面;如果充當介詞的賓語時,這個賓語一般也放在介詞的前面。
(一)疑問句動詞的代詞賓語前置
(1)大王來何操? (現代漢語語序應為「大王來操何?」) (《鴻門宴》)
(2)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現代漢語語序應為「胡為乎遑遑欲之何?」) (《歸去來兮辭》)
(3)則何以哉? (現代漢語語序應為「以何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4)何有於我哉? (現代漢語語序應為「於我何有哉」?) (《論語》十則》)
(5)牛何之? (現代漢語語序應為「牛之何?」) (《齊桓晉文之事》)
現以(1)(2)(3)為具體例子分析:
(1)句中有疑問代詞「何」作動詞「操」的賓語,賓語前置。句意是:大王來,拿了什麼禮物?
(2)句中有疑問代詞「何」作動詞「之」的賓語,賓語前置。句意是:為什麼心神不定,想到**去呢?
(3)句中有疑問代詞「何」作動詞「以」的賓語,賓語前置。句意是:那麼(你們打算)做點什麼呢?
要辨別這類賓語前置,就要看在疑問句中動詞前的代詞是否作它的賓語。是,則賓語前置,代詞位於動詞前。
(二)疑問句介詞的賓語前置
(1)何以自託于趙?(現代漢語語序應為「以何自託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2)何由知吾可也?(現代漢語語序應為「由何知吾可也?」)(《齊桓晉文之事》)
(3)君何以知燕王?(現代漢語語序應為「君以何知燕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4)何為而在吾側也?(現代漢語語序應為「為何而在吾側也」?)(《祭十二郎文》)
(5)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也?(現代漢語語序應為「又以何蕃吾生而安吾性也?」)(《種樹郭橐駝傳》)
現以(1)(2)(3)為具體例子分析:
(1)句中有疑問代詞「何」作介詞「以」的賓語,賓語前置。句意是:憑什麼在趙國託身?
(2)句中有疑問代詞「何」作介詞「由」的賓語,賓語前置。句意是:憑什麼知道我能夠呢?
(3)句中有疑問代詞「何」作介詞「以」的賓語,賓語前置。句意是:憑什麼知道燕王(可以依靠)?
要辨別這類賓語前置,就要看疑問句中疑問代詞是否作介詞的賓語。是,則賓語前置,代詞位於介詞前。
三、用「之」「是」作為賓語前置的標誌
為了強調賓語,文言文中可把體詞性賓語移在動詞前,並在提前了的賓語後面加「之」「是」作為提賓的標誌。有的文言句式為了表示強調,特意在賓語的前面加副詞「唯」,組成「唯……是」,「唯……以」式。
(一)「之」、「是」作為提賓的標誌
(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一般語序為「不知句讀,不解惑」) (《師說》)
(2)夫晉,何厭之有 (一般語序為「夫晉,有何厭」) (《燭之武退秦師》)
(3)何陋之有 (一般語序為「有何陋」) (《陋室銘》)
(4)宋何罪之有 (一般語序為「宋有何罪」) (《公輸》)
(5)何功之有哉 (一般語序為「有何功哉」) (《信陵君竊符救趙》)
現以(1)(2)(3)為具體例子分析:
(1)句中,「之」為結構助詞,使賓語「句讀」、「惑」 前置在動詞「不知」、「不解」前,表示強調。句意是:不理解〈書本上的〉字句,不能解決疑難問題。
(2)句中,「之」為結構助詞,使賓語「何厭」 前置在動詞「有」前,表示強調。句意是:晉國,有什麼滿足的呢?
(3)句中,「之」為結構助詞,使賓語「何陋」 前置在動詞「有」前,表示強調。句意是:有什麼簡陋的呢?
要辨別這類賓語前置,(在疑問句中)要看疑問代詞的定語和中心語是否一起作前置賓語(如(2)句中疑問代詞「何」作動詞「厭」的定語,則一起前置作整個句子的賓語,以區別於疑問代詞單獨作賓語);是否是動詞所關照的物件(如(1)句中「句讀」「惑」是「不知」「不解」所關照的物件)。它們往往和「之」「是」配合使用,「之」「是」一般無實義。
(二)賓語前加副詞「唯」,組成「唯……是」,「唯……以」式。
比如我們常用的一些詞語或句子:
(1)唯利是圖 (一般語序為「唯圖利」)
(2)唯命是聽 (一般語序為「唯聽命」)
(3)唯餘馬首是瞻 (一般語序為「唯瞻餘馬首」)
從三句中可見「唯……是」已成為一種固定格式。(1)句句意是:只講求利益;(2)句句意為:只聽從命令;(3)句句意是:只看著我馬頭的方向,(決定進退)。
要辨別這類賓語前置,首先要看句子是否是「唯……是」,「唯……以」的格式;再看「唯」後的名詞是否作賓語,「是」後的動詞是否作謂語。
(三)「……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句式
用「……之謂也」或「其……之謂也」,「其……之謂乎」句式表示總結性的判斷。這是賓語放在動詞「謂」之前的格式,意思是「說的就是……啊!」雖可看出「之」可作為提賓的標誌,但「……之謂也」可以形成一種固定格式,因此在這簡要談及。
(1)我之謂也 (一般語序為「謂我也」) (《秋水》)
(2)夫子之謂也 (一般語序為「謂夫子也」) (《齊桓晉文之事》)
上面(1)(2)句用「……之謂也」的格式一套便知其意:
(1)句句意是:說的就是我啊!
(2)句句意是:說的就是(夫子)您啊!
要辨別這類賓語前置很簡單,看其是否是「……之謂也」的固定格式,且「之」可否作為提賓的標誌。
上述三種賓語前置的情況在中學文言課文中頻繁出現,我們應熟練掌握和運用。但還有幾種情況也有出現,因其次數較少,所以常常被忽視,現提及如下:
四、方位詞作「向」、「面」等的賓語,賓語前置
(1)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應為「沛公向北坐,張良向西侍」)(《鴻門宴》)
句中方位詞「北」、「西」分別作「向」的賓語,被前置。這種例子在中學文言課文中出現得很少。
五、無任何標誌的賓語前置
(1)聞一言以自壯 (現代漢語語序為「聞一言以壯自」) (《上樞密韓太尉書》)
(1)句句意是:就是聽到您的一句話也足以使自己心雄志壯。在此句中代詞「自」是動詞「壯」的賓語,位於動詞「壯」之前卻無任何前置的標誌。
高中語文文言文賓語前置
2樓:匿名使用者
動詞可以帶賓語
,介詞也可以帶賓語,在文言文中,賓語前置是有條件的。
一、動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賓語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種種情況:
(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否定句中動詞的賓語如果是代詞,這個代詞賓語一般要放在動詞的前面,這是古漢語特有的用法。
1、動詞前面有「不」「未」「弗」「無」等否定副詞的否定句。在這種否定句裡,動詞的賓語如果是代詞,一般放在動詞的前面
2、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記》)譯文:「古時候的人沒有欺騙我呀。」
這是個否定句。動詞前面有否定副詞「不」,代詞賓語「餘」,放在動詞「欺」的前面。翻譯的時候應該按現代漢語的順序,即「古之人不欺餘也」。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譯文:「鄒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這是個否定句。動詞前面有否定副詞「不」,代詞賓語「自」,放在動詞「信」的前面。翻譯時應該按現代漢語的順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無定代詞作主語的否定句。在這類否定句中,動詞的賓語如果是代詞一般也要放在動詞的前面。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這是否定句。它的主語是「莫」「莫」是否定性無定代詞。賓語「我」也是代詞,現代漢語「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二)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前。在古代漢語裡,使用頻率大的疑問代詞是「何」字,其他的還有「誰、孰、惡、安、焉、胡、奚、曷」等,它們作賓語時,也放在動詞謂語前面。
①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譯文:「張良問道:『大王來時帶什麼了嗎?』」
這是疑問句,「何」是疑問代詞,它充當動詞「操」的賓語,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現代漢語的順序,應是「大王來操何?」
② 沛公安在?(〈鴻門宴〉)譯文:「沛公在**?」
這是疑問句,「**:是疑問代詞,它是動詞在「的」賓語,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現代漢語的順序,應是「沛公在安?」
(三)用「之」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這種現象古漢語並不多見。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
譯文:「不懂得斷句,不明白疑難問題……」
句中的「句讀」,「惑」都是要強調的賓語,動詞是「知」、「解」。「句讀」、「惑」前置到動詞前面。「之」是標誌。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讀,不解惑」。
(四)用「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
①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惠之至也。(《左傳•僖公十五年》)
譯文:「君王不憂慮自己流亡在外,卻擔心臣子們,真是仁惠到極點。」
句中「亡」,「群臣」分別是「恤」,「憂」的賓語,「是」「之」都是賓語前置的標誌。
① 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譯文:「該不會要責備你吧?」
句中「爾」作「過」的賓語,借「是」把賓語前置,以示強調,即「過爾」,「過」在這裡是「指責,責備」的意思。
像成語「唯利是圖」,「惟命是從」,「惟你是問」「唯才是舉」「惟馬首是瞻」等等,就是這種格式,其中「惟」譯成「只」「只是」或「專」「一定」等,而「是」是提賓的標誌,不譯。
(五)特殊情況:
1、「相」字解釋為「動作偏指一方」時,可譯為「我,你、他(她)」,這時「相」用在動詞謂語之前。如:
① 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你)
② 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她)
③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我)
2、「見」解釋為「動作偏指一方」時,可譯為「我」,這時「見」字也常常放在動詞謂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如:
① 府吏見丁寧(我)
②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我)
③ 望見恕(我)
除此之外,還有現在常用的「誠請見教」「望見諒」「請勿見笑」,都屬此用法。「見」可譯為「我」,即「誠摯地請求教導我」「希望原諒我」「請不要譏笑我」。
3、「自」字解釋為「自己」時,也常常放在動詞謂語前,如現代漢語的「自製、自殺、紫紋、自救、自信、**、自律」等詞語,可以說都是古代漢語結構遺留在現代漢語裡的合成詞。如:《鄒忌諷齊王納諫》:
「忌不自信」中「自信」應理解為「信自」。
① 舉賢以自佐
③ 何不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二、介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常見的介詞有「於、以、為、與、從、自、向」等,它們往往與後面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結合,組成介詞結構。這些在介詞後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叫介詞賓語。介詞賓語一般放在介詞之後,文言文中在以下情況下放在介詞之前:
一 疑問代詞作賓語,一般放在介詞之前。如:
① 王問:「何以知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 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
譯文:「我跟誰在一道呢?」
「誰與」是「與誰」,「與」是介詞,「誰」是疑問代詞,充當介詞「與」的賓語,前置到「與」的前面。
二 介詞賓語不是疑問代詞,但是為了強調它,也放在介詞的前面,這種情況最常見的是「以」的賓語前置。如:
① 余是以記之……(蘇軾《石鐘山記》)
譯文:「我因此記下這件事……」
「以」是介詞,「是」是賓語,「是」提到「以」的前面。
② 一言以蔽之
③ 夜以繼日
「一言以蔽之」,賓語「一言」,放在「以」的前面,以示強調,意思是「拿一句活就能概括它」。「夜以繼日」,賓語「夜」,放在「以」的前面,意思是「拿夜晚來繼續白天」。
「一言以蔽之」、「夜以繼日」即「以一言蔽之」、「以夜繼日」。
像成語「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坐以待斃」等都屬於這種格式。
三 介詞賓語是方位詞,也放在介詞的前面。
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鴻門宴〉
這裡的「東」「南」「北」「西」都是方位詞,都充當「向」的賓語,放在前面,以示強調。翻譯成現代漢語應是「向東」「向南」「向北」「向西」。
文言文中賓語的位置和現代漢語有什麼不同,歸納文言文中賓語前置
當時學習的時候知道賓語倒置,也就是說文言文中的賓語可以隨意放置,後人翻譯的時候覺得他放前面了就是前置,放到 就是什麼置,具體的這麼多年都忘記了 1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碩鼠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莫我肯顧 應理解成 莫肯顧我 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記 蘇軾 2 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鴻門宴 良問曰 ...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文言文中而的用法有幾種
1.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 然而 可是 卻e69da5e6ba90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1363639 例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2.表示偏正關係,連線狀語和中心詞,相當於 著 地 等,或不譯。例 朝而往,暮而歸。譁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
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麼?
以 1 因為,由於 例 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臣是以無請也。惟三保勇而多藝,推為長。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安陵以五十裡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以吾郡這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不賂者以賂者喪。以心中有足樂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懷王以不知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