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鐘山記讀後感題目自擬,一篇石鐘山記讀後感題目自擬

2021-03-04 08:48:37 字數 4060 閱讀 1907

1樓:匿名使用者

乙個人要想成功,自信心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在自信

的引導下不斷努力,理想才有可能變成現實。但讀了蘇軾的《石鐘山記》,又看了一些關於石鐘山的背景資料,我心中的乙個想法得到了初步的證實。那就是:自信是一把雙刃劍!

蘇軾是乙個才華橫滋的人,書法冠蓋當世,詩詞造詣在當時也幾乎無人能出其右。但乙個優秀的文人,並不見得樣樣精通。

可嘆的是,才子們自視總很高,信心總是那麼足。看看蘇軾的表現吧:

「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原來不是專程來考察的,只是順便路過,順便**一下石鐘之名的**。寺僧讓小童給蘇軾演示「石之鏗然有聲者」,蘇軾「固笑而不信也」。

總之在蘇軾的心中,李渤的解釋早已被槍斃了。任何一種試圖從那個方而探索的想法在蘇軾看來都是固陋可笑的。及至後面深潭之上蘇軾洋洋得意地對兒子發話和文末「蓋嘆郵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蘇大才子那種高度自信乃至於得意忘形的心態就躍然紙上了。

事實上,蘇軾有沒有資格笑傲古人呢?從勇於探索,富有實證精神的角度來說,蘇軾的確超越了前人,理應為我們學習;但真的考察起石鐘山的得名,蘇軾那走馬觀花式的一夜考察和僅僅根據看到的一部分證據,就武斷地下結論,而且頗有不屑地嘲笑前人的做法顯然是不妥當的。明清時有人認為,蘇軾關於石鐘山得名由來的說法也有錯,正確的是:

「蓋金山皆空,如鐘硯地,故得鍾名。」今人經過實地考察,更進一步認為石鐘山的得名是因為它既具有鐘之「聲」,又具有鐘之「形」。蘇軾做夢也沒有想到,在一千年後他淺嘗輒止的行為遭到了後人的嘲笑!

蘇軾倒還沒有因為由自信產生的狂妄傷害自己,但歷史上拿著自信這把雙刃劍砍傷自己的大有人在。戰國末年,秦國欲攻取楚國,少年將軍李信不顧他人提醒,領兵20萬出征。他很自信,因為他在秦國吞併六國的戰場所向披靡,可他卻忘了,對手是楚國一代名將項燕和40萬最精銳的雄兵。

結果呢?中了項燕的計, 20萬大軍全軍覆沒,李信自己也落得個丟官還鄉的結局。自信顯示了強大的威力,可惜,這次是負面的。

自信不能丟。而自信轉化為狂妄,與「不自信」同樣損及自身。看看蘇軾遺留下的笑話,想想我們自己,或許會對自信這把雙刃劍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石鐘山記》讀後感,600字的作文,急啊

2樓:路雨

文一開copy始就提出人們對酈bai道元的說法的懷疑,以du及自己對李渤的說法的懷疑。zhi作者對古代dao

兩位名人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說法並不輕信。 剛好他有了乙個實地觀察的機會,他先問當地寺僧,寺僧的說法和演示跟李渤一樣。蘇軾仍不輕信,決心「莫夜」「乘小舟」實地考察。

石鐘山在鄱陽湖入長江的湖口的臨江一面,地處偏僻,文中說「餘方心動欲還」,「舟人大恐」。再加上風險浪惡,又是盛夏漲水季節,一葉扁舟夜航確是很危險的,所以「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而蘇軾為了弄清石鐘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艱險,親身探訪,是難能可貴的。

雖然由於種種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結論,不完全正確,但這種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3樓:匿名使用者

........

我們也要寫、、

石鐘山記改寫成說明文

4樓:匿名使用者

①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②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③微波入之,涵滔澎湃,④有聲發於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

⑤近港口處,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則多竅,與風水相吞吐,發為窽坎鏜鞳之聲,與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此山名之所由也。酈元註《水經》,但雲⑥「水石相搏,聲如洪鐘」,可謂⑦言之不詳。⑧唐李渤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自以為得之,其實悖矣。

注:題號做層次標記,可省去。

請大家幫幫我,急需一篇【石鐘山記】讀後感,需600個字左右,謝謝!

5樓:小魔仙啦

《石鐘山記》是一篇遊記,但又不同於一般的遊記。一般的遊記,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記》,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都以景物描寫為主,寄情於景,借景抒情,以情景交融的傳統手法來表達思想感情。蘇軾的許多記遊文字,如《超然臺記》《放鶴亭記》《凌虛臺記》,都以描寫、記敘、議論的錯綜並用為特點。

《石鐘山記》則是一篇帶有考辨性質的遊記,除描寫所見景物外,還採取了記敘和議論相結合的手法,反駁李渤的觀點,進一步補充事實證實酈道元的觀點。因此,《石鐘山記》除具有遊記的特點外,還具有某些論說文特別是駁**的特點。分析《石鐘山記》,應把握住它在文體上的這一特點。

這一篇帶有考辨性質的遊記,是一篇具有某些論說文特點,特別是駁**特點的遊記。我們說它具有論說文,特別是駁**的某些特點,是因為文章一開頭就提出問題,擺出靶子,並從邏輯上對李說作了初步的反駁;接著用親訪石鐘山耳聞目見的事實,證實並補充了酈說,推翻了李說,使形象描寫為證明和反駁服務。最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要重視「耳聞目見」而不可「臆斷其有無」這一中心論點,交**作意圖。

全文思路清楚,結構謹嚴,說理透闢,文筆流暢。蘇軾曾稱讚謝民師的文章「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從來沒有固定格式),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這也是夫子自道。

蘇軾的文章,特別是這篇《石鐘山記》,也寫得有如「行雲流水」,「文理自然,姿態橫生」,毫無斧鑿雕琢之痕。清代方苞說《石鐘山記》是蘇軾「諸記中特出者」,說它寫得「瀟灑自得」,這四字確實把握住了本文的特點。 但是,本文畢竟是一篇遊記,因此,又具有一般遊記的特點。

第一,清楚交代了遊覽的時間、地點、人物、經過。第二,它以生動的比喻(明喻如「聲如洪鐘」「如猛獸奇鬼」「若老人咳且笑於山谷中者」「如鐘鼓不絕」「如樂作焉」,暗喻如「噌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形象的擬人(「森然欲搏人」),貼切的擬聲詞(「鏗然」「焉」「磔磔」「噌」「窾坎鏜」),對所見所聞作了繪聲繪形的描寫。讀了夜遊石鐘山一段,使讀者如臨其境,如聞其聲,使讀者同作者和舟人一樣「心動」「大恐」。

本文不僅以說理透闢見勝,而且以景物描寫的形象生動見勝。第三,行文有緩有急,抑揚頓挫,波瀾起伏,詼諧風趣。如夜遊石鐘山一段,先交代遊覽的時間、地點、同伴、方式,語氣比較舒緩;接著一段環境描寫,大石「森然欲搏人」,棲鶻驚飛,鸛鶴怪叫,寫得陰森可怕,寒氣逼人,讀到這裡真有點毛骨悚然,心驚肉跳;然後以「餘方心動欲還」,暫緩緊張氣氛,忽又「大聲發於水上,噌如鐘鼓不絕」,不僅「舟人大恐」,讀者也不免為之「大恐」,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經過「徐察」,原來是「水石相搏」的聲音,緊張的心情才趨平靜,第二處水聲就寫得比較舒緩。

清代劉大評這段文章時說,蘇軾「以『心動欲還』,跌出『大聲發於水上』,才有波折,而興會更覺淋漓。鐘聲二處,必取古鐘二事以實之,具此詼諧,文章妙趣,洋溢行間」。他也同方苞一樣,認為這是「坡公第一首記文」。

第四,文筆變幻多姿,毫不板滯,對兩處鳥叫和兩處水聲的描寫完全不同:寫棲鶻是先點鳥名(「山上棲鶻」),再寫驚飛(「聞人聲亦驚起」),最後才寫其叫聲(「磔磔雲霄間」);寫鸛鶴是先寫聲音(「又有若老人咳且笑於山谷中者」),然後交代是鸛鶴在叫(「或曰此鸛鶴也」)。前者用擬聲詞「磔磔」形容其驚叫,後者用比喻「若老人咳且笑」形容其怪叫。

兩處水聲的描寫也完全不同:前面的水聲是「微波」與山下的「石穴罅」相擊而發出的,後面的水聲是「風水」與中流大石的竅穴相吞吐而發出的,這是聲源不同;前面的「噌如鐘鼓不絕」是一種洪大響亮的聲音,後面的「窾坎鏜……如樂作焉」是一種比較低而悠揚的聲音,這是音調和音量的不同;前面是先聞聲,後發現山下「石穴罅」,後面是先看見「大石當中流」,「空中而多竅」,然後再寫「有窾坎鏜之聲」,寫的順序也不同。蘇軾對語言有高度的駕馭能力,一筆不肯雷同。

《石鐘山記》怎麼讀?

6樓:活著因為沒死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餘自齊安舟行適臨(林)汝(辱),而長子邁將(疆)赴

饒之德興尉(衛),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四)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空)焉,餘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齊)鬼,森然欲捕(補)人;而山上棲鶻(西灌),聞人聲亦驚起,磔磔(傑)雲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於山谷中者,或曰此顴鶴(灌賀)也。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噌吰(增紅)如鐘鼓不絕。

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韓但鵬派)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翹),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坎坎唐塌)之聲,與向之噌吰(增紅)者相應,如樂作焉。

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口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坎坎唐塌)魏莊子之歌鐘也。

古之人不餘欺也!」

其他再不會的再問我吧~

任何讀後感,任何一篇讀後感

1.用了三天多的時間終於讀完了 簡愛 我知道這是乙個十分艱鉅的過程。這連住的幾日,我幾乎除了吃飯和睡覺,一切時間都耗費在這本來自遙遠國度的 裡。然而我還得在抱怨的同時,不得不承認它的傑出與迷人。很少見到這樣迷人的異國風情。這充滿著英國十九世紀趣味的故事裡,讓我感慨了很多。其實我應該早些接觸這本書,早...

求《談美》的讀後感,求一篇《談美》的讀後感

談美 讀後感 作為乙個美學家,作為一部談美的書,朱光潛先生的 談美 一書專心談了美感態度,對美感態度作了深入淺出的闡發。朱光潛在書中,把人生態度分為三種 實用的 科學的 美感的。實用態度求的是善,科學態度求的是真,美感態度求的是美。於是,真 善 美構成乙個完整的人生。文章層層遞進,從人們看待事物的三...

讀後感二百字,寫一篇讀後感兩百字

讀書無盡,受益不止 書裡花開花謝,不需要等待四季的輪迴變換 我讀了 走到內心的黑暗盡頭 受益匪淺,乙個人若是擁有毅力,耐心和良心得到的將可能是整個世界的肯定,這種意志,信仰正是這本書帶給我的精神食糧,書中主角與惡勢力的精神與肉體的博弈,正是我們所需要的正能量,一本書可以將我們帶入另乙個世界,書裡的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