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認識教師與學生在數學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2021-03-04 08:39:02 字數 5868 閱讀 2589

1樓:匿名使用者

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中的關係是: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在數學教學中這種關係更是明顯。舉個例子:

1+1=?教師要通過舉例子,讓學生擺小棒、數手指頭等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體驗感覺到一般情況下1+1=2的結論,學習活動主要是由學生完成的,而不是教師簡單的告訴學生1+1=2而完成的。教師在教學中主要是思考用怎樣的例子學生才能更明白1+1=2,擺小棒,數手指頭還是怎樣的操作能讓學生明白1+1=2。

一般來說,一節好的數學課,教師的講最多不應該超過10分鐘,應該把學習交流、思考感悟的時間交給學生。

2樓:匿名使用者

辯證的去認識。老師傳道受業解惑也,學生需要老師為

自己傳授更多的知識,幫助自己在學習上再上乙個台階,積累更多的知識;同學老師也需要學生的配合才有激情上好每堂課。學生的積極,可以促使老師不斷的豐富自己的學問。

大學教育學原理 如何科學認識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

3樓:匿名使用者

教育地位中地位是老師的。。。課下是同等的

4樓:卑言弓桐

(1)德育過程是教師指導下學生能動的道德活動過程。①學生品德的發展是在活動中能動地實現的;②道德活動是促進外部的德育影響轉化為學生自身品德的基礎;③進行德育要善於組織,指導學生的活動;(2)德育過程是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統一發展的過程。①知、情、意、行是構成思想品德的四個基本因素;知,是指道德認識,是人們對道德規範及其意義的理解和掌握,也包括道德觀念,信念和評價能力;情,是指道德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是非善惡判斷時引起的內心體驗,是對客觀事物愛憎好噁的主觀態度;意,是指道德意志,是為道德行為所作出的自覺頑強的努力,是調節行為的一種精神力量;行,是指道德行為,是人們在道德認識、情感、意志的支配下,對他人和社會作出的反應,也是衡量思想品德高低好壞的根本標誌;②知、情、意、行是互相聯絡、互相促進、互相轉化的;其中道德認識是基礎,行是關鍵,在從知到行轉化過程中,情,意起調節促進作用;③知、情、意、行是互相作用,統一實現的過程;④德育過程的多端性;(3)德育過程是促進學生品德發展矛盾的積極轉化過程。

這個過程中最基本的矛盾是社會通過教師向學生提出的道德要求和學生已有的道德水平之間的矛盾;①要促進學生品德發展內部矛盾的積極轉化;②要調節學生品德發展的外部矛盾;(4)德育過程是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過程。自我教育是指個人主動地提出到的道德修養目標,並以實際行動努力完善自己道德品質的過程,是自我評價能力發展基礎上產生的,是個人品德修養自覺能動性的表現;在德育過程中既要從實際出發因勢利導,有計畫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控能力,以形成和發展他們的自我教育能力,還要採取恰當而有效的措施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自身品德形成中的能動作用;

如何理解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

5樓:親親賀小魚吧

正確認識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地位

(一) 教師的主導性

長期以來,人們有一種錯覺,認為發揮主導作用就是教師滔滔不絕的講解,學生安安靜靜地聽講,教師連珠炮般的提問,學生如流水般地應答。當然,教師的「講」與「問」是需要的,特別是在關鍵處,教師的精講、精問往往起了畫龍點睛的導向作用。但不能走極端,認為教師的每句話都必要。

主導的根本含義應是「引導事物向某方面發展」。教師主導就應引導學生向著理解問題的方向發展,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據此,筆者認為,「主導」的本意應從下列兩方面考慮:

一是教導。意即教育、指導、引導,重在給學生「指明方向,引導上路」,全面發展,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與發展,學會共同生活。二是輔導。

意即輔助與疏導。針對學生課內外學習中發生的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予以輔助、幫助,如同流水受堵,需要疏導一樣。教師在教育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學生的主體性,還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在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所表現的三個角色:

教師是指導者、組織者、激勵者。

1、教師首先是乙個指導者

作為教師首先乙個指導者,應幫助學生明確要學習什麼?和獲得什麼?對學生要**的問題要給予指導。

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分析透教材,讓學生首先能知道自己要通過這種活動獲取什麼,教師要了解學生的關注點是什麼?怎樣與教材聯絡起來,又怎樣與社會實踐聯絡起來,學生們就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了。作為教師首先給他們創設**問題的情境,要讓學生們在這些氛圍中發現問題,有進一步研究的興趣,而且是沿著教材大綱要求的教學目標,找到興趣點,**點。

2、 教師應該還是乙個組織者

教育教學中,教師擔任著乙個重要的角色,就是組織者,組織學生如何理解教材,組織學生如何有序地學習,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另外教師還要組織學生的各種活動,當同學們把自己收集來的各種資料整理成文,並得出自己觀點時,作為教師應當幫助同學們創設、營造和維持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積極的學習氛圍,及時延伸學生們的學習熱情,組織各種交流活動,比如:討論會,答辯會,辯論會。

在交流活動中,教師幫助學生抓住主要問題,組織好學生共同**,研究。隨著交流的深入,組織好學生不斷提出新問題,分析新問題,解決新問題,求同存異達成共識。

3、教師還是乙個激勵者

作為教師應把同學們通過艱苦努力獲得的東西應視為最寶貴的財富。不管它是乙個小小的問題,還是乙個有創意的想法,總之是孩子們思想的結果。教師對孩子們在課堂上的表現,除指出不足之外,要給予極大的鼓勵,可利用多**及時反饋學生學習的資訊,把他們的成果展示在更多的人面前,讓更多的人欣賞鼓勵他們這種探索精神。

只有做好這項工作,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型學習,更有利鞏固學生的研究熱情。對於學生的點滴進步都應給予充分的肯定、表揚,學生 會從中獲得力量,從而更加積極主動的學習。

(二) 學生主體地位

所謂「主體」,在教育上,學生的主體作用即教師「以生為本」,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發展的過程。其中,學習主體的主動努力程度往往決定其學習的效果。廣義的自主學習除了學校教育外,還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個人自學在內的一切有目的、個性化的學習活動。

要求教師處處教導學生善於自我反饋、自我監控,包括自我觀察、自我判斷、自我指導、自我反應、自我調節、自我激勵、自我強化以及自我評價等。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涵:自主性、獨持性、能動性和創造性。

1、自主性

學生的自主性特徵表明學生是自己行為的主人。他們有權對自己的活動做出自我選擇和自我決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一切行為,包括能否接受教育、如何接受教育,都要受到自身意識的支配。

學生的意識,一般說是在教育者的影響下形成的,但這種主體意識一經形成,就具有明顯的獨立性,表現為對外界的影響具有分析、判斷和選擇的傾向,凡事都要經過他自己的思考,才能做出抉擇。

2、 獨特性

學生學習的獨特性,實際上也就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差異性。它是學生主體的乙個重要表現。它表明在現實的學習生活中,每乙個學生都是具有自己內在世界的鮮活、生動、獨立,是不可重複、不可再造的價值主體。

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針對學生學習的獨特性所提出的「因材施教」,至今被我們乃至世界各國教育界作為一條重要的教學原則。每個學生由於遺傳因素、家庭條件、社會環境和教育作用等方面的不同,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差異,甚至是很大差異。可以說,每個學生的內心世界都是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素質組成的乙個獨特結構。

在這個獨特的整體素質結構中,總會表現出某些方面的優勢和特點;同時,也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和弱點,即表現出個體內在素質之間的差異,表現出不同於他人的獨特個性。

3、能動性

學生的能動性主要指學生在認知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自覺、積極和主動的特徵。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積極能動地反映客觀世界是人類認識的本質特性。這一本質特徵在各種形式的認知中體現出來,學生的認知也不例外。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教師指導下的認識過程。學生作為能動的認知的主體,他不是像一面鏡子似的直接地反映客觀事物,也不像錄影機那樣,機械地把教師講的或外界的資訊錄取和儲存下來,而是經過自己頭腦的認識加工,結合自身的實踐經驗,把外在的知識、資訊、要求、影響等等,內化為自身的東西,形成為主體的認知、經驗和行為品德。

4、創造性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學主要是掌握人類認識的成果和經驗,憑藉自己的智慧型去了解掌握他所尚未知曉的知識,並能運用它們,就應算是創造力的表現。學生學習的創造性,是學生主體性的最高表現。它表明學生在學習這一特殊的認知-實踐活動中,具有探索新知、追求新知的方式和內在意向,具有無限潛力。

我們要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5、整體性

整體性是指學生主體在認識-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生理與心理、智力與非智力、認識與行為等方面的特徵,它是學生主體性形成的基礎所在。主體的發展,不僅僅是某個方面或部分的片面發展,能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等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是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內涵和實質。

6樓:最愛秋天的傳說

在新課程標準中,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化學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化學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這就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出來,使之非常特別的突出了新舊課程的不同.當然,我們不但要體現學生主體地位,也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向課堂教學要實效。?

(一)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在新教材與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中,我深深的明白新課程提倡和發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是要提倡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提倡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目前普遍存在著單

一、他主、被動的學習方式,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的現狀隨處可見,在接受中學習,學生的心理機制或途徑同化,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而新課程倡導的在發現中學習,學生學習的心理機制或途徑是順應,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兩種學習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價值,但是傳統的方法過分突出和強調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貶低發現和**,從而在實踐中導致了對學生認識過程的極端處理,使學生學習書本知識變成接受書本知識,學生學習成了純粹被動地接受、記憶的過程。這種學習窒息人的思維和智力,摧殘人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不僅不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反而成為學生發展智力的阻力。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這種狀態,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研討等認知活動凸現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不斷變革自己的教學策略,採用多種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二)教師角色質的變化。

教師的作用不是把學生當做容器,向學生灌輸知識技能,教師的責任中更重要的是啟發、誘導、幫助學生主動、積極、創造性地學習。根據課堂上學生出現的種種問題,教師要不失時機地進行針對性的課堂討論,推動學生在積極主動的討論中思考問題,在比較中分析問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教師參與到討論中,並要起到潤滑劑和指向的作用,利用直觀的講解示範,引導、啟發、鼓勵學生討論爭辯、演示比較,及時地進行資訊反饋,使課堂教學成為師生分享彼此的思維、見解、知識及交流彼此情感的場所,求得新的發現,通過歸納、概括,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的效果,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的結論和規律。

我在教學做到: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師生關係,讓學生主動地參與課前準備活動、課堂教學活動、課後延伸教育活動。

只有使學生積極投入教學全過程,成為受教育的主體,才能使教育轉化為自我教育。充分尊重學生,就是相信學生,放下老師的架子。徹底轉變「我是老師,你是學生」的觀念。

學生只有愛上你這位老師,他們才會積極的、主動的、熱情的投入到你的教學當中去。但是要學生愛上老師,教師首先必須充分尊重學生,放下老師的架子,真正建立起一座通往師生彼此心靈的橋梁,讓學生認識你,了解你,從而選擇你,信任你。 教師應該是課堂教學的主導。

教師應該營造乙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有人說過:「教師如果不想方設法使學生處於情緒高昂和智力亢奮的內心狀態,而只是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

處於疲倦狀態下的頭腦,是很難有效地汲取知識的。」這就告訴每一位老師,要想提高課堂效率,就要想辦法優化自己的教學語言,創設乙個優化的課堂氛圍。好的課堂氛圍有利於消除他們心理上的疲勞,並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為此,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有機地結合起來,貫穿於教學活動的始終,這是因為兩者具有內在的聯絡,是相互促進的。教學實踐表明,只有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如何培養學生在數學教學中的解題能力

所謂數學素養,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礎上,受後天環境 數學教育的影響,通過個體自身的實踐和認識活動,所得到的數學知識 技能 能力 觀念和品質的素養。它是在長期的數學學習中逐步內化而成的。它包括數學知識技能 數學意識 解決問題能力 數學資訊交流 創新意識等。青少年們是全能型人才的後備軍,也是祖國的未來...

在文學創作中,應如何正確認識並處理繼承與發展的關係

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繼承和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如何處理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係 1 繼承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乙個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凝聚了該民族世世代代的創造和智慧型,是該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力量,乙個民族文化的發...

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

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幾何直觀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只要我們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遵循知識的循序漸進。鑑於初中學生實際的思維水平及認知能力,動手操作 實踐探索似乎更能適應學生 空間與圖形 領域的學習。正如課程標準所言,應注重使學生通過觀察 操作 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