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估算是人們日常生活的潛在意識,從長期社會實踐中積累出來的行為意識,通過大腦思維辨別出某個事物的潛在發展趨勢。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會逐漸形成一種估算的習慣,對新舊事物的狀態變化進行**,從而提高了計算思維的活躍性。小學教育是孩子們參與文化知識學習的初步階段,培養學生估算意識與能力應從興趣開始,當學生對估算教學產生的濃厚的興趣,其必然會掌握一套屬於自己的估算學習方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參與某項課程學習的興趣,才能全面激發其內在潛能以更好地投入學習情境。考慮到小學數學課程的特殊性,培養學生估算意識應先提高其在估算方面的認知能力,通過形成固定的思想意識觀念以帶動學習興趣。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估算意識是大腦思維的潛在意識,學生遇到各種數學學習問題時,都必須經過大腦的思考與分析,才能掌握最佳的問題分析方法,這一階段則是培養估算意識的最好時機。
每當遇到新的數學知識時,教師要懂得如何把握學生們的思維意識,短時間內建立適合學生要求的估算意識培養方法。此外,鑑於小學生個人認知水平的侷限性,估算意識培養也不能過於深入,教學訓練難度大反而會減弱學生的興趣。情境創設是數學教學常用的方法,通過創造最佳學習情境以激發學生的知識興致。
如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給學生出示這樣的題目:有五個同學一起去超市買東西,他們各自帶的錢數分別是56元、39元、27元、85元、67元,這五個同學中平均拿的錢數是()元①55,②35,③65。解答這個問題,學生就可以運用一組數中平均數的特徵,即它一定大於最小的數,小於最大的數,而接近中間的數。
從而估算出這個平均數一定大於27元,小於85元,而接近兩個數的中間數,在三個答案中(1)是最符合條件的。所以正確答案是55元。這種巧妙的估算過程,就會極大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奧妙。
二、聯絡生活實際,彰顯估算價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生活是一切知識的**,知識的本質是生活積累」,這充分肯定了生活學習的重要性。教師在培養小學生估算意識與能力中,要借助生活平台去挖掘更多的知識元素,引導小學生從不同角度去體會數學估算技能的樂趣,彰顯出估算的應用價值。
筆者認為,教師作為數學課程的引導者,要通過計畫教學、生活教學等方式鍛鍊小學生,綜合培養其應用知識的能力。
(1)計畫教學。文化知識教學是一項長期性的活動,教師在思想意識上要堅定長時間從事估算培養教學的意識,才能為學生奠定良好的課程學習基礎,增強其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計畫教學是現代教育倡導的先進理念,要求教師按照時間次序劃分以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按照某個時間段制定針對性的估算培養方案。
同時,各階段學習過程中盡可能選擇多種估算能力培養方式,使估算、口算、筆算等靈活地整合起來,達到能力多元化培養的學習要求。例如,現實生活中,教師可以帶領小學生感受估算的應用價值,從日常生活接觸到的數學知識進行估算,增強了學生靈活使用估算的思維理念。
(2)生活教學。日常生活中應用估算知識,要結合具體的生活內容,這是保證估算意識培養成效的重點。《數學課程標準》強調了生活教學法的重要性,提出教師需緊密聯絡一些生活類的題材,不斷地訓練學生應用估算知識的能力,將估算意識完全融入到現實教學活動中。
對於學生來說,努力培養個人估算能力可增強其「數字感覺」,面對複雜多變的數學知識時,可快速地找準數學方向,及時檢查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是否正確。從筆者教學經驗來看,若當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融為一體之後,學生便能更加深刻地體會估算能力的學習價值,以及在解決實際數學問題中發揮的作用。因此,教師在課堂或訓練教學階段要積極培養學生「算著估、估著算」的能力。
三、注重方法引導,鍛鍊估算技能
方法是決定文化課程教學質量的核心要素,教師選定哪一種教學方法,其最終產生的教學成效是不一樣的。對於學生估算能力的培養方法,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選擇最佳方式引導學生的課程學習。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我總結了一套比較適用的估算教學方式,具體包括:
(1)取整法:這是估算中經常用到的方法,即用四捨五入(也可根據實際情況)取數的近似值,再計算結果。在使用中引導學生根據實際或需要確定省略哪一位後面的尾數,一般以與實際值接近並且使計算簡便為佳。
(2)取乙個中間數:如53、57、51和59這四個數求和,這些數都很接近35,有的比55多一點,有的比55少一點,就取乙個中間數55,直接用55×4,就大約地計算出了這幾個數相加的結果。
(3)用特殊的資料特點進行估數:如126×8,就可以想到125×8,125的8倍,就得到1000。
(4)尋找區間,也就是說叫尋找它的範圍,也叫做去尾進一:以278為例,去尾就是只看首位,那麼只看首位的時候,估得的結果就是它至少是200;進一就是首位加一,這樣就是它最多可能是300,這樣得到乙個範圍,就是尋找它的區間範圍;
(5)利用乘法口訣湊數:這種方法一般用於除法的估算,一般用除數乘乙個整十數、整百數或整百整十數,如果乘積最接近被除數,則這個數就是除法估算的商。如358÷6,用除數6乘整十數60,其積360最接近被除數358,那麼整十數60即是所求的商。
四、學習評估,指導教學改革
為了驗證學生在估算教學中知識掌握的具體水平,最後還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學習評價,有助於指導日後的教學改良。估算能力高低的評估,務必要結合小學生的具體情況,從年級高低、基本功底、學習狀況等方面評價,從而掌握最真實的教學結果。傳統估算能力培養對學習結果缺乏專業的定位判別,教師均採用相同標準去衡量學生的學習情況,這在《數學課程標準》裡是不允許的。
學生個體差異會影響到其估算能力的強弱,高年級與低年級學生相比,兩者的估算經驗、估算意識、估算技巧等完全不同,不能以相同的標準去衡量學生的學習成績。
另外,對於估算能力培養方案要堅持創新改革的思想,每年國家教育部對小學教育給出的標準均會調整,教師要及時掌握新教學的標準資訊,為小學生估算能力培訓工作做好充分的準備。注重數學教材的開發與利用,注重國內外先進教學方法的引入,注重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調整,這些都是未來估算能力教學培養的注意點。
五、結論
小學是孩子們接受文化教育的初始階段,小學學習成績對學生未來學習水平有一定的內在影響,尤其是在更高階別知識學習方面的推動作用更大。基於數學新課標指導下,小學數學教師需編制更加科學的教學方案,綜合培養小學生的估算意識與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實際教學問題。
如何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
2樓:匿名使用者
一、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估算的優越性。
小學生每天都接觸到數學,但由於受以往數學精確性、嚴謹性的影響,學生主動估算的意識極為薄弱。要想加強學生的估算意識,培養學生估算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創設現實、有趣、富有挑戰性的情景,讓學生正確認識並體驗估算的實用價值。例如:
媽媽帶了100元錢去商店購買生活用品,熱水瓶28元,燒水壺43元,水杯24元,媽媽帶的錢夠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估算:先把28、、43、24分別看成與其接近的整十數,列式方法:
30+40+20=90(元),所以媽媽帶的錢夠。再例如:學校組織987名學生去公園遊玩,如果公園的門票每張8元,帶8000元錢夠不夠?
在此例中適當的方法是把987人看成1000人,8×1000=8000(元)所以帶的錢夠。在具體問題情境中,讓學生感受到,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用估算方法去解決比精算更方便快捷。
二、開展遊戲,激發學生估算興趣。
估算意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養成的,要讓估算意識真正深入到學生的頭腦中,教師可以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除了創設情景,還可以開展一些數學遊戲。例如:在二年級教材中,學生認識了千克和克之後,我組織學生開展一次估重比賽。
我挑選了一些物品,水果、雞蛋、魚等等。讓學生依次掂量這些物品,寫下這些物品的重量,最後我和學生一起稱出這些物品的重量,看誰估計的重量最接近實際重量,誰就被評為「估重小能手」。經過這次活動,讓學生在「看得見、摸得著」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樹立學好估算的信心。
激發學生對估算的興趣,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
三、結合教學,滲透估算方法。
估算不是猜測,而是一種有根據的判斷。因此,在教學中將一些估算的方法直接或間接地滲透給學生,使學生理解並掌握這些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1、近似估算法。可以把兩個數估成整
十、整百數或幾百幾十數,這樣能方便估算出乙個大致的得數或範圍。如227+382=?的計算教學時,我要求學生在計算前先估算,得出兩種估算結果:
一種是200+400=600;一種是230+380=610,由此初步確定和在600-610之間,當學生精算後與估算結果對比,從而判斷結果是否正確,提高了正確率。
2、聯絡實際估算法。讓學生記住人數,動物的隻數、數的棵樹、乘車的數量一定是整數,汽車行駛的速度比人行走要快的多。發芽率、出勤率不可能超過100%。
例如:有菜籽300千克,出油率是15%,這些菜籽能榨出多少千克的油?有的學生用了錯誤的方法:
300÷15%=2000千克,引導學生猜想300千克的菜籽能榨出2000千克的油嗎?菜油會比菜籽更多嗎?很快學生就知道是錯誤的。
3、以小估**或者以大估小法。在估算時,如果遇到數過大或過小,難以估算,就先估計單位數,再根據單位數量估算過大或過小的數。例如:
教學「千公尺的認識」時,為幫助學生建立1千公尺的概念,我先帶領學生到學校操場上,讓學生測量出100公尺的實際長度,並走一走,走100公尺需要200步,用同樣的步伐走2000步就是1千公尺。再例如,估計一顆花生的重量,我們可以先估計100顆花生的重量,再除以100,就能估算出一顆花生的重量了。
4、循規估算法。根據教學中的有關規律進行估算,如計算小數乘、除法時,可根據乙個因數(0除外)小於1,積小於另乙個因數,乙個因數大於1,積大於另乙個因數。除數大於1,商小於被除數,除數小於1,商大於被除數的規律進行估算。
四、聯絡實際,讓學生體驗估算的合理應用。
估算的結果是不唯一的、開放的。在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時,用估算的方法取得的結果,有時就和實際情況不符。因此應根據要解決的具體問題選擇適當的估算方法,什麼時候應估大些,什麼時候應估小些,視情況而定,不能機械地採用「四捨五入」法來取近似數。
例如:六年級學生去秋遊,師生共39人,車票和門票每人104元,應該準備多少錢?教學時我首先結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討論並達成共識,應該準備多少錢?
不需精算,估算即可。然後讓學生獨立估算「39×104≈」,並交流不同的估算策略。在將39估成40,沒有異議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將104估成100還是110更符合實際呢?
這需要結合具體的情境進行推敲。顯然,因為估少了錢不夠,使多數學生再次達成共識,並確定把104估成110符合問題實際,接近準確值,又好算。
再例如:李阿姨去商店購物,帶了100元,她買了兩袋面,每袋30.4元,又買了一塊牛肉,用了19.
4元,她還想買一條魚,大一些的每條25.2元,小一些的每條15.8元。
李阿姨帶的錢夠不夠買小魚?能不能買大魚?本題有兩問。
第一問:「夠不夠買小魚」可以這樣估算,買一袋面不超過31元,兩袋面不超過62元;買牛肉不超過20元;買小魚不超過16元;總共不超過62+20+16=98(元),李阿姨的錢是夠用的。第二問「能不能買大魚」可以這樣估算;買一袋面至少要30元,兩袋面至少要60元;買牛肉至少要19元;買大魚至少要25元;總共至少要60+19+25=104(元),已經超過了100元了,李阿姨不能再買大魚了。
這類問題在生活中很常見,從數學上看,第一問要判斷100元是否超過三種物品的**總和,適當放大;第二問要判斷三種物品的**總和是否超過100,適當縮小。
學生估算意識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長期的潛移默化地滲透,需要教師每堂課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努力。經常給學生提供估算的機會和創設估算情境,會開發出他們無限的創意和智慧型,從而將估算內化為一種自覺意識,才會迸發出許多有價值的、創造性的估算方法,學生的估算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一 學習衛生習慣 讀寫時,要做到 三個一 即 眼距書一尺,胸距桌一拳,手距筆尖一寸 讀寫姿勢要端正,脊柱正直,不聳肩,不歪頭,不伏在桌子上,大腿呈水平狀態,兩足著地,連續看書一小時中間要休息一會兒。讀寫時光線要充足 適度 不要在強光或弱光下看書 寫字。不要在行進的車上看書 不要在走路時看書 不要躺著...
如何培養小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策略
數學作為科學的語言,它的思想方法向一切領域滲透,是推動科學向前發展的重要工具。能夠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形成用數學的意識,這是數學教育轉到素質軌道的乙個重要措施,也是 數學新課程標準 要求學生在義務階段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那麼,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小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呢?一 引導學生感...
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應試學習思路 1,課堂上效率一定要提高,上課掌握老師所講的知識點。基本上考試重點,在課堂上老師都能講過,如果不能把握課堂的學習機會,僅憑自學只能說事倍功半。2,剛入學可以以課後練習為主,多做針對各種知識點的型別題,開始的時候可以看參 到後期做熟練了一定要做到看到類似題目就條件反射地找到解題思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