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漫閱科技
關於什麼是原狀,有人認為不少的古建築都是歷經多次修繕或改動,很難說哪個算原狀。我們認為問題雖然複雜,但是只要認真分析一下,還是不難解決的。我們的看法是某一建築最初建成時的面貌,就是它的原狀。
如果後來經過修改過的,就不能算是原狀了。古建築的原貌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單個的建築物或規模不大的建築群,如像乙個樓閣,一座殿宇,一座橋梁,一座寺觀,乙個壇廟,乙個陵墓等等,它們大多數是在一段時間內建完的,或者說是一次建成的。
恢復原狀即是恢復最初建立時的原狀。另一種情況是比較長時間所形成的古建築群,有的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才完成,如像北京的故宮,是經過了明、清兩個王朝,幾十個帝王相繼不斷興建才完成的。它的原狀在總體布局上可以以它的鼎盛時期為主要原狀,當然不是說以後建的都無價值,而是選擇它內容最豐富的乙個時期為主,作為代表性的時期,更不能把以後的都拆掉。
在單組建築和個體建築上當然仍是以它建成時期的面貌為原狀。
中國古建築價值的歷史原貌是什麼?
2樓:漫閱科技
古建築和其他一切歷史文物一樣,它的價值就在於它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東西,不可能再生產、再建造,一經破壞就無法挽回。縱或是有條件照舊重建乙個,也成為一件複製品,較之原物,其價值就一落千丈了。因為任何一座古建築或任何一件歷史文物,它們都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之下產生的。
它們反映的是當時的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當時的工藝技巧、當時的藝術風格、當時的風俗習慣等等。它們之可貴就在於它們是歷史的產物,是歷史的物證。就以古建築來說,哪個時代出現什麼樣的平面布局,哪個時代出現了哪一種建築型別,哪個時代出現了什麼樣的建築材料,因而產生了什麼樣的結構方式,都是歷史發展程序中所留下的痕跡。
中國古建築有什麼,在什麼朝代
3樓:百度使用者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啊。
中國古代建築有這些啊:
清代建築:
清代(公元1616-2023年)是中國最後乙個封建王朝,這一時期的建築大體因襲明代傳統,但也有發展和創新,建築物更崇尚工巧華麗。
清代的都城北京城基本保持了明朝時的原狀,城內共有20座高大、雄偉的城門,氣勢最為磅礴的是內城的正陽門。因沿用了明代的帝王宮殿,清代帝王興建了大規模的皇家園林,這些園林建築是清代建築的精華,其中包括華美的圓明園與頤和園。
在清代建築群例項中,群體布置與裝修設計水平已達成熟。尤其是園林建築,在結合地形或空間進行處理、變化造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平。
這一時期,建築技藝仍有所創新,主要表現在玻璃的引進使用及磚石建築的進步等方面。這一時期,中國的民居建築豐富多彩,靈活多樣的自由式建築較多。
風格獨特的藏傳佛教建築在這一時期興盛。這些佛寺造型多樣,打破了原有寺廟建築傳統單一的程式化處理,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建築形式,以北京雍和宮和承德興建的一批藏傳佛教寺廟為代表。
清代晚期,中國還出現了部分中西合璧的新建築形象。
元代建築:
元代(公元1206-2023年)的中國是乙個由蒙古統治者建立的疆域廣大的軍事帝國,但這一時期中國經濟、文化發展緩慢,建築發展也基本處於凋敝狀態,大部分建築簡單粗糙。
元代的都城大都(今北京北部)規模巨集大且形制得以沿續,明清兩朝皇城——北京的規模就是這一時期建立的。留存至今的元代太掖池萬歲山(今北京北海瓊島)也是元代的盛景。
由於元朝統治者崇信宗教,尤其是藏傳佛教,這一時期的宗教建築異常興盛。北京的妙應寺白塔就是一座由尼泊爾工匠設計建造的喇嘛塔。
唐代建築: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高潮時期,建築技術和藝術也有巨大發展。唐代建築的風格特點是氣魄巨集偉,嚴整開朗。
唐代建築規模巨集大,規劃嚴整,中國建築群的整體規劃在這一時期日趨成熟。唐都長安(今西安)和東都洛陽都修建了規模巨大的宮殿、苑囿、官署,且建築布局也更加規範合理。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巨集大的城市,其規劃也是中國古代都城中最為嚴整的,長安城內的帝王宮殿大明宮極為雄偉,其遺址範圍即相當於清明故宮紫禁城總面積的3倍多。
唐代的木建築實現了藝術加工與結構造型的統一,包括斗拱、柱子、房梁等在內的建築構件均體現了力與美的完美結合。唐代建築舒展樸實,莊重大方,色調簡潔明快。山西省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是典型的唐代建築,體現了上述特點。
此外,唐代的磚石建築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佛塔大多採用磚石建造。包括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和大理千尋塔在內的中國現存唐塔均為磚石塔。
宋代建築
宋代(公元960-2023年)是中國古代政治、軍事上較為衰落的朝代,但在經濟、手工業和商業方面都有發展,科學技術更有很大進步,這使得宋代的建築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度。這一時期的建築一改唐代雄渾的特點,變得纖巧秀麗、注重裝飾。
宋代的城市形成了臨街設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城市消防、交通運輸、商店、橋梁等建築都有了新發展。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完全呈現出一座商業城市的面貌。這一時期,中國各地也已不再興建規模巨大的建築了,只在建築組合方面加強了進深方向的空間層次,以襯托主體建築,並大力發展建築裝修與色彩。
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祠內的正殿及魚沼飛梁即是典型的宋代建築。
宋代磚石建築的水平不斷提高,這時的磚石建築主要是佛塔和橋梁。浙江杭州靈隱寺塔、河南開封繁塔及河北趙縣的永通橋等均是宋代磚石建築的典範。
宋代,中國經濟社會得到了一定程度發展,注重意境的園林在這一時期開始興起。中國古典園林重在寫意,融自然美與人工美於一體,以建築和人工建造的家用山水、巖壑、花木等一同表現某種藝術境界。較有代表性的宋代園林包括蘇舜欽的滄浪亭和司馬光的獨樂園。
宋代頒行了有關建築設計和施工的規範書《營造法式》,這是一部完善的建築技術專著。此書的頒行反映了這一時期,中國建築在工程技術與施工管理方面已達到新的水平。
明代建築:
明代(公元1368—2023年)開始,中國進入了封建社會晚期。這一時期的建築樣式,大都繼承於宋代而無顯著變化,但建築設計規劃以規模巨集大、氣象雄偉為主要特點。
這一時期的城市規劃和宮殿建築均為後世所沿用:都城北京和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城南京均得益於明代的規劃和經營,清代帝王的宮殿也是在明宮殿的基礎上不斷擴充套件完善而來的。這一時期的都城北京是在原有基礎上改建的,建後分為外城、內城和皇城三部分。
明代繼續大力修築巨集偉的防禦建築——長城,長城許多重要段落的牆體和城關堡寨都用磚砌,建築水平達到最高。明長城東起鴨綠江邊,西至甘肅嘉峪關,長達5660公里。山海關、嘉峪關等著名關城,是中國建築藝術中獨具風格的傑作;北京八達嶺段長城、司馬臺段長城等還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長城這一時期,建築方面進一步發展了木構架藝術、技術,官式建築形象較為嚴謹穩重,其裝修、彩畫、裝飾日趨定型化;裝修陳設上也留下許多磚石、琉璃、硬木等不同材質的作品,磚已普遍用於民居砌牆。
明代,中國建築群的布置更為成熟。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是善於利用地形和環境形成陵墓肅穆氣氛的傑出例項。
此外,此時江南官僚地主的私家園林建設非常發達,明式家具也聞名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風水術在明代已達極盛時期,這一中國建築史上特有的古代文化現象,影響一直延續到近代。
~~期待滿意啊~~
中國古建築「四儲存」的內容有哪些?
4樓:漫閱科技
1.儲存原來的建築形制
古建築的形制包括原來的平面布局、原來的造型、原來的藝術風格等等。每乙個朝代的建築布局都有它的特點,它不僅反映了建築的制度,也反映了社會的情況、民族和地區的特點、思想信仰等內容。宮殿、壇廟、寺觀等建築,每乙個時代的布局都有所不同,因為它們都是隨著歷史的程序發展著的。
建築形式、藝術風格也都是如此,各個時代、各個地區、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點。正因為如此,它們才能作為歷史的物證、多民族文化的物證,如果改變了原狀,或張冠李戴亂了套,這個古建築的價值就損失了。
2.保持原來的建築結構
古建築的結構主要反映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對各種建築物的要求不斷提高,各個時期和各種建築物的結構方式都有所不同,它們是建築科學發展程序的標誌。建築結構也是決定各種建築型別的內在因素,如同人的骨骼,什麼樣的骨骼出現什麼樣的體型。
如果在修繕過程中改變了原來的結構,這一建築的科學價值就會遭到破壞。還要十分注意的是,一些特殊形式的結構,比如佛光寺大殿頂部的人字義手(唐代)是國內僅存的孤例,萬一損壞需要加固時,絕不能在當中加頂一根蜀柱。佛光寺文殊殿的復梁(金代)、朔縣崇福寺觀音殿的大義手樑架(金代)、趙城廣勝寺的大人字梁(元代)、廣西容縣真武閣的槓桿懸柱結構(明代)等等都是有特殊價值的結構,在維修工程中是一點也不能改變的。
磚石結構、銅鐵結構、竹篾結構也都有其時代、地區、民族等的特點,在修繕工程中特別要注意,不要隨意改變。
3.儲存原來的建築材料
古建築中的建築材料種類很多,有木材、竹子、磚、石、泥土、琉璃、金、銀、銅、鐵等等。它們都是根據不同建築結構的需要而選擇使用的,什麼樣的建築物用什麼樣的材料,什麼樣的材料產生什麼樣的結構與藝術形式,都是要合乎力學原理的。木材的效能產生了抬梁式和穿斗式的結構,磚石材料產生了疊澀或栱券式的結構,銅鐵金屬必然要用鑄鍛的方法才能建造。
因此,建築材料、建築結構與建築藝術是不可分割的。建築材料隨著建築的發展而不斷產生、更替、組合,它反映了建築工程技術、建築藝術發展的程序,反映了各種建築形式的特點。如果我們隨意用現代化的材料來代替古建築原來的材料,將使古建築的價值蒙受巨大的損失。
縱使你能用新的材料把古建築的形式、構件、外觀、結構等都模仿得非常相像,甚至可以亂真,但是這座古建築只剩下了軀殼,它的靈魂已經飛上九霄去了。它那幾百年幾千年的經歷也就一掃而光了。所以在修繕古建築的時候,一定要儲存原有的構件和材料,想盡一切辦法護存它的「本質精華」。
原構件只是為了安全的需要確實必須更換時也要用原來材料來更換,原來是木材就用木材,原來是磚石,就用磚石。最好是原來是松木就用松木,原來是柏木就用柏木,是什麼硬雜木就用什麼硬雜木。
現在有些人對水泥十分欣賞,極力推行用水泥來代替古建築原來的磚石和木材。其理由,一是水泥堅固,二是木材缺乏,三是水泥現代化,可能還有別的說法。乍聽起來似有道理,但實際考查一下並不如此。
我們曾經調查過多處近代紀念建築,凡用石料修築的,至今完好無損,而用水泥修造的,則多已產生裂縫或崩塌,有的甚至土崩瓦解了。水泥作灰漿勾縫、鋪頂更不可用,很難做到其不漏雨滲水。木材缺乏是事實,但是就全國範圍來說,用於古建築修繕的木料數量實在不多,恐怕只佔全國用材的千分之幾、萬分之幾。
為了儲存祖國的珍貴文化遺產,計畫部門是肯予支援的。至於說水泥比木材堅固也未必。佛光寺大殿的柱子樑架已經有一千多年,仍然十分堅固,如果保護得好,再過一千多年也還是堅固的,水泥恐怕就難說了。
再說水泥的效能與木材完全不同,很難捏合在一起。一位國際上著名的文物保護專家、英國人費爾登教授在清華大學講學時曾說:「水泥是古建築維修工作中的大敵。
」我們很讚賞他的觀點,千萬不要讓水泥的運用在古建築維修工作中氾濫成災。
4.儲存原先的工藝技術
要真正達到儲存古建築的原狀,除了儲存其形制、結構與材料之外,還需要儲存原來的傳統工藝技術,方可成功。我們認為新創作、新設計不必復古,應該推陳出新,這是歷史發展的規律。但是修繕古建築則正與之相反,就是要「復古」,「復」得越徹底越好。
**同志在四十多年前全國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時候曾經說過:「對文物古建築千萬不要實行社會主義改造。」這是一句至理名言,因為經過改造的古建築就不是文物了。
對古建築維修的工藝技術,我認為應該提出「繼承傳統工藝技術」的口號,而不要改革和創新。例如油飾彩畫中的地仗,原來是三麻五灰、七麻九灰的,絕不能把它改成一層厚厚的油灰或是其他的做法。瓦時的灰背按原來傳統做法是要拍打出漿,晾乾後再瓦,絕不能不加拍打,尚在出水的情況下就把瓦上去。
因為這種工藝程式不僅是儲存原來傳統的需要,而且關係到建築物的安全與堅固問題。許多古建築維修工程的例子說明,不按工藝程式操作施工的,很快就出了問題。
中國古建築的結構方式有哪些,中國古建築常用木材有哪些?
中國古建築由五種基本形式的木構架所組成 硬山式建築木構架 懸山式建築木構架 廡殿式建築木構架 歇山式建築木構架 攢尖頂建築木構架。中國古建築常用木材有哪些?中國古建築中常用的木材有 一般為原木和鋸成片的板方材,最常用的是杉木 松木 粟木 櫸木 柏木 楠木 紅木 橡木 橡膠木 水曲柳 櫟木 銀杏木等。...
中國古建築有多少個派系,中國古建築有哪些派別
說實在的具體怎麼也搞不明白!中國建築派系林立分歧卻少的可憐,具體有多少估計教授還沒搞明白呢!中國古建築有哪些派別 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 一 以木構架為主的結構方式 中國古代建築慣用木構架作房屋的承重結構。木構梁柱系統約在西元前的春秋時期已初步完備並廣泛採用,到了漢代發展得更為成熟。木構結構大體可分為抬...
有關古建築的對聯,中國古建築的經典對聯
河南南陽臥龍崗的武侯祠正門上。聯雲 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 臥龍崗的武侯祠草廬的大門上懸掛著的 抱膝此安居覺異日桑種成都殊非本念 長吟誰與和問當年曲庚樑父可有遺音。諸葛武候的祠堂裡有一副對聯 取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明燈四十九盞,一心只為酬三顧。平西蜀,定南蠻,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