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詠史詩。
《題烏江亭》唐.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譯文勝敗乃是兵家常事,難以事前預料。能夠忍辱負重,才是真正男兒。
西楚霸王啊,江東子弟人才濟濟,若能重整旗鼓捲土殺回,楚漢相爭,誰輸誰贏還很難說。
首句直截了當地指出勝敗乃兵家之常這一普通常識,並暗示關鍵在於如何對待的問題,為以下作好鋪墊。「事不期」,是說勝敗的事,不能預料。次句強調指出只有「包羞忍恥」,才是「男兒」。
項羽遭到挫折便灰心喪氣,含羞自刎,怎麼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漢」呢?「男子漢」三字,令人聯想到自詡為力超過山河,氣可蓋世的西楚霸王,直到臨死,還未找到自己失敗的原因,只是歸咎於「時不利」而羞憤自殺,有愧於他的「英雄」稱號。
第三句「江東子弟多才俊」,是對亭長建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的藝術概括。人們歷來欣賞項羽「無面見江東父兄」一語,認為表現了他的氣節。其實這恰好反映了他的剛愎自用,聽不進亭長忠言。
他錯過了韓信,氣死了范增,確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這最後關頭,如果他能面對現實,「包羞忍恥」,採納忠言,重返江東,再整旗鼓,則勝負之數,或未易量。這就又落腳到了末句。
「捲土重來未可知」,是全詩最得力的句子,其意蓋謂如能做到這樣,還是大有可為的;可惜的是項羽卻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這樣就為上面
一、二兩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據,而這樣急轉直下,一氣呵成,令人想見「江東子弟」「捲土重來」的情狀,是頗有氣勢的。同時,在惋惜、批判、諷刺之餘,又表明了「敗不餒」的道理,也是頗有積極意義的。
此詩與《赤壁》詩一樣,議論戰爭成敗之理,提出自己對歷史上已有結局的戰爭的假設性推想。首句言勝敗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評項羽胸襟不夠寬廣,缺乏大將氣度。
三四句設想項羽假如回江東重整旗鼓,說不定就可以捲土重來。這句有對項羽負氣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卻是批評他不善於把握機遇,不善於聽取別人的建議,不善於得人、用人。司馬遷曾以史家眼光批評項羽「天亡我,非戰之罪」的執迷不悟。
杜牧則以兵家的眼光論成敗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馬遷是總結已然之教訓,強調其必敗之原因;杜牧則是假想未然之機會,強調兵家須有遠見卓識和不屈不撓的意志。
議論不落傳統說法的窠臼,是杜牧詠史詩的特色。諸如「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赤壁》),「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題商山四皓廟》),都是反說其事,筆調都與這首詩類似。這首詩借題發揮,宣揚百折不撓的精神,是可取的。
杜牧的《題烏江亭》的詩句是什麼意思
2樓:匿名使用者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註釋 1.烏江亭:在今安徽和縣東北的烏江浦。《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兵敗,烏江亭長備好船勸他渡江回江東再圖發展,他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乃自刎於江邊。
2.不期:難以預料。
3.包羞忍恥:意謂大丈夫能屈能伸,應有忍受屈恥的胸襟氣度。
4.江東:指江南蘇州一代。
賞析 此詩與《赤壁》詩一樣,議論戰爭成敗之理,提出自己對歷史上已有結局的戰爭的假設性推想。首句言勝敗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評項羽胸襟不夠寬廣,缺乏大將氣度。
三四句設想項羽假如回江東重整旗鼓,說不定就可以捲土重來。這句有對項羽負氣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卻是批評他不善於把握機遇,不善於聽取別人的建議,不善於得人、用人。司馬遷曾以史家眼光批評項羽"天亡我,非戰之罪"的執迷不悟。
杜牧則以兵家的眼光論成敗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馬遷是總結已然之教訓,強調其必敗之原因;杜牧則是假想未然之機會,強調兵家須有遠見卓識和不屈不撓的意志。
首句直截了當地指出勝敗乃兵家之常這一普通常識,並暗示關鍵在於如何對待的問題,為以下作好鋪墊。「事不期」,是說勝敗的事,不能預料。
次句強調指出只有「包羞忍恥」,才是「男兒」。項羽遭到挫折便灰心喪氣,含羞自刎,怎麼算得上真下的「男兒」呢?「男兒」二字,令人聯想到自詡為力超過山河,氣可蓋世的西楚霸王,直到臨死,還未找到自己失敗的原因,只是歸咎於「時不利」而羞憤自殺,有愧於他的「英雄」稱號。
第三句「江東子弟多才俊」,是對亭長建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的藝術概括。人們歷來欣賞項羽「無面見江東父兄」一語,認為表現了他的氣節。其實這恰好反映了他的剛愎自用,聽不進亭長忠言。
他錯過了韓信,氣死了范增,確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這最後關頭,如果他能面對現實,「包羞忍恥」,採納忠言,重返江東,再整旗鼓,則勝負之數,或未易量。這就又落腳到了末句。
「捲土重來未可知」,是全詩最得力的句子,其意蓋謂如能做到這樣,還是大有可為的;可惜的是項羽卻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這樣就為上面
一、二兩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據,而這樣急轉直下,一氣呵成,令人想見「江東子弟」「捲土重來」的情狀,是頗有氣勢的。同時,在惋惜、批判、諷刺之餘,又表明了「敗不餒」的道理,也是頗有積極意義的。
議論不落傳統說法的窠臼,是杜牧詠史詩的特色。諸如「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赤壁》),「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題商山四皓廟》),都是反說其事,筆調都與這首類似。宋人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謂這首詩「好異而畔於理……項氏以八千人渡江,敗亡之餘,無一還者,其失人心為甚,誰肯復附之?
其不能捲土重來,決矣。」清人吳景旭在《歷代詩話》中則反駁胡仔,說杜牧正是「用翻案法,跌入一層,正意益醒」。其實從歷史觀點來看,胡氏的指責不為無由。
吳景旭為杜牧辯護,主要因這首詩借題發揮,宣揚百折不撓的精神,是可取的。
《泊船瓜洲》
【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描寫春色:春風又綠江南岸
【註釋】
1. 泊船:船停靠岸。
2. 瓜洲:在長江北岸,揚州南面。
3. 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
4. 鍾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5. 數重:幾座。
6. 綠:本是形容詞,這裡用作動詞,有「吹綠了」的意思。
7. 何時:什麼時候。
8. 還:回歸,回到故土
9.一水:指長江
【譯釋】
從京口到瓜洲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著幾座山。
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南岸,明月啊,你什麼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家鄉。
【賞析】
3樓:今晚看啥
敗乃兵家常事,是難以預料的,
能忍受失敗和恥辱才是真正的男兒。
江東的子弟中藏龍臥虎人才濟濟,
如果項羽當年重返江東,說不定還能捲土重來。
4樓:乖乖愛你沒道理
譯文:戰爭的勝敗是很難預料的,能夠經受失敗、挫折等羞辱的考驗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江東的子弟中藏龍臥虎人才濟濟,如果當年重返江東再整旗鼓,有朝一日捲土重來也是說不定的。
5樓:匿名使用者
大意是講項羽心胸還不夠,如果他重回江東,就會重整
6樓:匿名使用者
《題烏江亭杜牧》的意思
7樓:小薇薇
1、譯文
勝敗這種事是兵家難以預料的事,但是能忍受失敗和恥辱才是男兒。
江東的子弟人才濟濟,如果項羽願意重返江東,可能還會捲土重來。
2、原文
題烏江亭
杜牧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3、簡析
《題烏江亭》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議論戰爭成敗之理,提出自己對歷史上已有結局的戰爭的假設性推想。首句言勝敗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評項羽胸襟不夠寬廣,缺乏大將氣度。三四句設想項羽假如回江東重整旗鼓,說不定就可以捲土重來。這首詩對項羽負氣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卻是批評他不善於把握機遇,不善於聽取別人的建議,不善於得人、用人。
4、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8樓:法天啟運聖武
譯文勝敗乃兵家常事,是難以預料的,
能忍受失敗和恥辱才是真正的男兒。
江東的子弟中藏龍臥虎,人才濟濟,
如果項羽當年重返江東,說不定還能捲土重來。
作品鑑賞
題烏江亭 杜牧 這首詩針對項羽兵敗身亡的史實,批判了項羽(不能總結失敗的教訓),惋惜他的(如日中天的英雄事業歸於覆滅),同時暗寓諷刺之意。 該詩與《赤壁》詩一樣,議論戰爭成敗之理,提出自己對歷史上已有結局的戰爭的假設性推想。首句言勝敗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評項羽胸襟不夠寬廣,缺乏大將氣度。三四句設想項羽假如回江東重整旗鼓,說不定就可以捲土重來。這句有對項羽負氣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卻是批評他不善於把握機遇,不善於聽取別人的建議,不善於得人、用人。
司馬遷曾以史家眼光批評項羽"天亡我,非戰之罪"的執迷不悟。杜牧則以兵家的眼光論成敗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馬遷是總結已然之教訓,強調其必敗之原因;杜牧則是假想未然之機會,強調兵家須有遠見卓識和不屈不撓的意志。
首句直截了當地指出勝敗乃兵家之常這一普通常識,並暗示關鍵在於如何對待的問題,為以下作好鋪墊。「事不期」,是說勝敗的事,不能預料。 次句強調指出只有「包羞忍恥」,才是「男兒」。
項羽遭到挫折便灰心喪氣,含羞自刎,怎麼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漢」呢?「男子漢」二字,令人聯想到自詡為力超過山河,氣可蓋世的西楚霸王,直到臨死,還未找到自己失敗的原因,只是歸咎於「時不利」而羞憤自殺,有愧於他的「英雄」稱號。 第三句「江東子弟多才俊」,是對亭長建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的藝術概括。
人們歷來欣賞項羽「無面見江東父兄」一語,認為表現了他的氣節。其實這恰好反映了他的剛愎自用,聽不進亭長忠言。他錯過了韓信,氣死了范增,確是愚蠢得可笑。
然而在這最後關頭,如果他能面對現實,「包羞忍恥」,採納忠言,重返江東,再整旗鼓,則勝負之數,或未易量。這就又落腳到了末句。 「捲土重來未可知」,是全詩最得力的句子,其意蓋謂如能做到這樣,還是大有可為的;可惜的是項羽卻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這樣就為上面
一、二兩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據,而這樣急轉直下,一氣呵成,令人想見「江東子弟」「捲土重來」的情狀,是頗有氣勢的。同時,在惋惜、批判、諷刺之餘,又表明了「敗不餒」的道理,也是頗有積極意義的。 [1]
王安石的《烏江亭》和杜牧的《題烏江亭》是對哪件事的評價
都是關於楚霸王項羽在垓下被圍困,最後烏江自刎這件事的評價 題烏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可以把這三首比較...
閱讀,完成下列各題題烏江亭杜牧勝敗兵
1 第一首是從兵家用兵的角度來評價的 第二首是從民心向背的角度來評價的 第三首是從節操 氣節 角度來評價的。2 杜牧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勝敗得失 歷史興衰的看法,即勝敗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負重 重整旗鼓,定能東山再起。王安石認為民心和形勢決定了戰爭的勝負,歷史的規律不可違背。李清照認為人要講求氣節,...
七絕 題烏江亭抒發了怎樣的情感,題烏江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此詩與 赤壁復 詩一樣制 議論戰爭成敗之理,提出自己對歷史上已有結局的戰爭的假設性推想。首句言勝敗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評項羽胸襟不夠寬廣,缺乏大將氣度。三四句設想項羽假如回江東重整旗鼓,說不定就可以捲土重來。這句有對項羽負氣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卻是批評他不善於把握機遇,不善於聽取別人的建議,不善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