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實驗設計,準實驗設計,真實驗設計各自的定義及三者的

2021-03-04 07:09:47 字數 5159 閱讀 8889

1樓:匿名使用者

前實驗設計,準實驗設計,真實驗設計,主要是針對 無關變數而言的,前實驗設計對無關變數是完全沒有控制 ,準實驗是對無關變數不完全控制,真實驗是對無關變數完全控制,教育實驗一般都是準實驗。

心理學中,什麼是前實驗設計?它和準實驗設計有什麼聯絡?

2樓:匿名使用者

前面哥們說的pilot study 是預實驗,是正式實驗前的預試,與前實驗、準實驗無關。

前實驗設計也可以成為非試驗設計,對變數不加或很少控制。

準實驗設計是對變數加以部分控制,介於前實驗和實驗之間。

兩者之間的區別在於對變數的控制程度不同

(教課書上怎麼定義忘了,很久不看了。一般的實驗心理學和心理學研究方法上教材都有,說法不同,大意如此)

例如測試乙個新的教學方法對學生成績的影響,簡單來說前實驗是應用新教法 測量學生成績,

準實驗要設對照組,比較應用和沒有應用新教法兩者之間的差異實驗法的話還要加乙個前測,比較兩組之間後測-前測的差異。

實驗法的最核心的就是控制無關變數,控制的程度是乙個實驗成功與否的關鍵

3樓:強襲の流星

應該是有乙個pilot study吧,就是嘗試著做一次實驗,再後續完善和除錯~

實驗設計的基本型別

4樓:伊蓮夏荼

實驗設計的基本型別有三種,分為因素設計、準實驗設計

和非實驗設計。

1、因素設計

根據實驗中自變數的數量可以劃分為單因素設計和多因素設計。單因素設計簡明易行,但由於實際生活中影響心理活動的因素通常為多個,所以當情況比較複雜時,最好使用多因素實驗設計。

2、準實驗設計

研究者事先認識到某些無關變數會影響實驗結果,卻又難以在實際妥善控制時,可採用準實驗設計。準實驗的主要特點是沒有採用隨機化程式,即被試的選擇和編組、處理分配等都不是隨機安排的。

3、非實驗設計

非實驗設計是一種自然描述,用來確定自然存在的臨界變數及其相互關係。非實驗研究的方法很多,如自然觀察法、相關法、訪談法、問卷法、測驗法、個案法和傳記法等。

擴充套件資料

實驗設計的主要功能是對變數的控制,是在控制條件下有效地操縱或改變自變數,使因變數(即反應變數)的變化得到觀察。例如,研究兩種教學方法對兒童學業成就的影響時,實驗設計者應安排使其他條件盡量相同,如選擇家庭和學校環境相似、學業基礎相似,年齡相同的兩組兒童,只控制使用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然後考查二者對學習結果的影響。

實驗設計的優點

1、科學合理地安排實驗,從而減少實驗次數、縮短實驗週期,提高了經濟效益。

2、從眾多的影響因素中找出影響輸出的主要因素。

3、分析影響因素之間互動作用影響的大小。

4、分析實驗誤差的影響大小,提高實驗精度。

5、找出較優的引數組合,並通過對實驗結果的分析、比較,找出達到最優化方案進一步實驗的方向。

6、對最佳方案的輸出值進行**。

5樓:′妝雪雪

常用的心理實驗設計有幾種基本型別,而這些型別常常是被綜合使用的。

單組設計與對比設計

根據是否設定控制組(對照組)劃分的兩種基本設計型別。①單組設計。在所選被試編組時不設定控制組,其基本模式是前測-處理-後測,通過前後兩次測量的差異檢驗實驗處理的效果。

統計結果一般採用t檢驗法。單獨使用這種型別的實驗設計已不多見。因為在前測與後測中間有許多因素,如成熟、前測對後測的影響、測量工具的變形、情境的改變等,與實驗處理的效果相混淆,從而降低實驗的內在效度。

②對比設計。這是心理實驗最基本的設計之一。它把被試分為兩組,一組為實驗組,施以實驗處理(也稱處理);另一組為控制組,不加實驗處理。

為使兩組被試盡量同質,便於比較,一般採用隨機分派法分組,通過測量兩組的差異檢驗實驗處理的效果。其基本模式如ⅰ。即使隨機分派被試,但樣本不很大時也很難保證兩組在處理前同質,因而兩組測量的差異不一定全是處理的結果。

為了彌補這一不足,常在處理前先對兩組進行測量,即模式ⅱ。如果前測的結果相近,可直接比較兩組的後測,並用t檢驗法檢驗其差異,這時的差異即可認為完全是由處理造成的。如果兩個前測不同,就要把前測作為共變數,進行獨立樣本單因素的共變數分析。

這種設計的優點是克服了大部分影響內在效度的無關變數。但由於有前測,又增加了前測的反作用效果,使外在效果有所降低。所謂測驗的反作用效果是指處理前進行的前測可能增加或減少被試對處理的敏感性。

兩種基本設計型別

根據分組與處理方式劃分的兩種基本設計型別。

①完全隨機化設計。又稱被試間設計或獨立組設計。它起源於抽樣理論,即依據概率統計的原則,把被試隨機分派到各組,接受各組應進行的處理。

由於是隨機分派,所以在理論上各組接受處理前各方面是相等的。如果在同樣條件下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組施以相同處理,則各組效果的平均數在統計上應沒有顯著差異;如果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組分別施以不同的處理,所得效果平均數的差異可被斷定是由於處理的不同而造成的。這種設計的實驗結果一般採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或方差分析。

在對比設計中所列的模式ⅲ和ⅳ,都可以說是完全隨機化設計,也可以算作對比設計。模式ⅲ的特點是實驗組不進行前測,控制組不進行後測。由於被試是隨機分派的,實驗組與控制組被看作同質,所以比較控制組的前測與實驗組的後測,即可推斷處理的效果。

這種交叉前後測法雖在理論上能克服前測的不良影響,但較為理想的隨機對比設計則是模式ⅳ。它是把被試隨機分為4組,即兩個實驗組和兩個控制組,每兩個之中都是乙個有前測另乙個無前測。模式表中的y1、y2、y3、y4均為後測的結果。

用獨立樣本2×2方差分析法檢驗「前測與無前測的差異」、「實驗處理與無處理的差異」以及「前測與處理互動作用是否顯著」,就能既克服前測存在的反作用,又防止實驗組與控制組可能出現不同質的狀況。這種設計雖然比較理想,但它的被試有4組,人數多、實驗次數也多,因而不夠經濟。

②隨機區組設計。又稱被試內設計。它先把被試按某些特質分到不同區組,使各區組內的被試更接近同質,而區組間的被試更加不同。

然後將各區組內的被試隨機分派接受不同的處理,或按不同順序接受所有的處理。這樣,對於乙個區組來說是接受所有處理的。這一點與完全隨機化設計不同。

完全隨機化設計中各組只分別接受各自所應該接受的處理。ⅴ是隨機區組設計的基本模式。它與完全隨機化設計的不同還表現在把「區組」這一變數也納入了實驗設計。

這樣,總變異就可以分成「處理間」、「區組間」及「誤差」。與完全隨機化設計相比,它能把由個別差異造成的變異估計出來。劃分區組的依據與要考察的反應變數密切相關,即當同一區組的被試在第1個實驗處理中得分高於其他區組時,在第2個處理中的得分也同樣高。

因此,隨機區組設計的統計方法一般用相關樣本的t檢驗或方差分析。另外,如果隨機區組設計中的每一區組都進行所有的處理,便稱為完全區組設計;如果每區組所進行的處理數小於總的處理數,則稱為不完全區組設計。後者雖然每一區組不進行所有的處理,但每一處理所在的區組數須相同。

大部分心理學家在實驗中的處理數都不太多,基本上是用完全區組設計。若處理數很多(農業實驗中常遇到這種情況),由於實驗的總實施次數很大,限於人力、財力及時間,則須採用不完全區組設計。 這兩種設計是根據實驗中自變數的多少來劃分的。

①單因素設計。它的自變數只有乙個,其他能影響結果的因素均作為無關變數而加以控制。這種設計簡明易行,但由於在實際生活中影響心理活動的因素常不止乙個,所以當情況比較複雜時,最好使用多因素實驗設計。

②多因素設計。自變數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實驗設計。常用的多因素設計有完全隨機化、隨機區組和拉丁方等。

完全隨機化多因素設計根據自變數及每個自變數的變化水平(處理)的多少進行隨機分組。在2×2因素設計中,有兩個自變數因素a、b,每個因素又有兩種水平,共有 4種可能的處理,即a1b1、a1b2、a2b1、a2b2。這就必須隨機地把被試分為4組,每組接受一種處理,即模式ⅵ。

通過獨立樣本的2×2因素方差分析,可以分析出因素a或b的單獨作用及a與b的互動作用。隨機區組多因素設計則需在2×2因素設計中選一組被試,讓每乙個被試都接受4種處理,在次序上哪個人先接受哪種處理用隨機法決定,這樣,每乙個人的4種處理結果就是乙個區組。該設計所採用的統計方法用相關樣本的方差分析。

拉丁方實驗設計能以較少的實驗次數完成實驗目的。例如,a、b、c3種因素各有3個水平,需做33=27次實驗。若採用拉丁方設計就不必做那麼多次。

在這種設計中,a、b兩個因素的安排如ⅶ。

根據這樣的安排,共9次實驗。同時還要考慮c,要使它的每一水平與其他兩個因素的不同水平各組合1次,總實驗次數仍為9次如ⅷ。

由於此設計常用拉丁字母,故稱這種排列方式為拉丁方。其統計方法是拉丁方變異數分析。這種設計除了可減少總實驗次數外,還有乙個最大的優點,即能平衡實驗順序的影響。

但利用它時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即假設各因素之間沒有互動作用,且因素的個數必須與實驗處理水平數相同。 當研究者事先已認識到某些無關變數會影響實驗結果但實際上卻又難以妥善控制時,可採用準實驗設計。準實驗的主要特點是沒有採用隨機化程式,即被試的選擇和編組、處理分配等都不是隨機安排的。

準實驗設計的主要型別

①間歇時間序列設計:指在實施處理前後的一段時間裡對乙個被試組進行多次重複觀測,通過比較整個時間序列的觀測結果來確定處理的效果。所得結果的分析,需要對處理前後的一系列觀測值作出檢驗和比較,通常採用相關樣本t檢驗法。

②相等時間樣本設計:指在兩段相等的時間裡測量乙個被試組,其中的一段時間給予處理,另一段時間不給予處理,然後對在兩段相等時間裡得到的觀測值進行檢驗和比較③非同質控制組前測後測設計:其基本模式如下:

從表面上看,該模式與對比設計中的模式ⅱ相同,但由於沒有採用隨機化程式,實驗組和控制組是非同質的,對結果的統計處理所常用的方法是基礎方差分析和協方差分析等。

④平衡對抗設計:指在實驗處理的順序上提供控制,以抵消處理先後順序的影響所產生的順序誤差。在單組僅有後測的實驗中,如果有兩種處理a和b,採用平衡對抗設計就是按abba的順序進行處理。

通常是一種自然描述,用來確定自然存在的臨界變數及其相互關係。非實驗研究的方法很多,如自然觀察法、相關法、訪談法、問卷法、測驗法、個案法和傳記法等。在非實驗研究中,研究者既不採用隨機化程式,也不能主動操縱自變數和控制其他無關變數。

非實驗設計的主要型別

①單組後測設計:對乙個被試組給予一次處理和一次後測。②單組前測後測設計:

對乙個被試組進行前測、處理和後測。這兩個研究設計都沒有控制組。③靜態組比較設計:

對在處理前已經組織起來的兩個原組(非隨機選擇的)中的乙個原組給予處理和後測,而對另一原組不給予處理僅作後測,然後比較兩組的結果。④事後回溯設計:在一事件發生之後才著手收集有關此一事件的各種資料,分析此一事件的效果和原由。

由於非實驗設計是真實驗設計的組成部分或重要元素,所以也稱為前實驗設計。

生理心理學實驗設計,生理心理學實驗設計模板

生理心理學 教學實驗報告 實驗名稱 學版號 成 績 任課教權師 實驗名稱 姓 名 實驗時間 年 月 日 時 分 日 時 分學 號 實驗地點 成 績 實驗儀器 同 組 人 實驗目的 指導老師 實驗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 1實驗內容 目的 意義 300 2000字 2方法與步驟 300 1000字 3實驗結...

麵包發霉與水分多少有關係實驗設計

水分含量的多少影響著水分活度中黴菌的繁殖速度,故此重在檢測水分含量多少,在做這項實驗之前運用冠亞sfy 6型麵包水分檢測儀,檢測出麵包水分多少,之後烘乾,分為,滴水與不滴水的兩部分,分開放置一段時間,取出來比對 物品發霉是一種常見的現象,有一位同學設計如下實驗 黴菌生長需要的環境條件 1 提出問題 ...

生物實驗設計中為什麼要設立對照,陰性對照和陽性對照的作用分別

陰性對照的目的是排除假陽性,陰性對照就是乙個確定肯定已知是陰性的東西,如果結果出來這個樣本顯示陽性了,說明你的實驗有問題。陽性對照的目的是排除假陰性,陽性對照就是乙個確定肯定已知是陽性的東西,如果結果出來這個樣本測不出陽性反應,說明你的實驗有問題。空白有的時候可以當作是一種陰性對照。空白的特別意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