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隋唐五代時期是我國古代文明史上乙個發展的高峰時期,我國的封建社會在這一時期達到了鼎盛。政治經濟文化的高度發達、民族大融合的深入發展以及國際交流的廣泛開展使社會文化生活極大地豐富起來,樂舞文化在當時成為盛極一時的主要社會娛樂形式,這種文化不僅在宮廷極度奢華繁複,而且在民間也是遍地開花,雅俗共賞,成就了中華文化藝術發展史上不可磨滅的璀璨奇葩。
隋唐五代時期的樂舞文化最顯著的特色就是她的多樣性,據《新唐書》卷二十二載,北周、隋以來,「歌舞雜有四方之樂。至唐,東夷樂有高麗、百濟;北狄有、鮮卑、吐谷渾、部稽;南蠻有扶南;天竺、南詔、驃國;西戎有高昌、龜茲、疏勒、康國、安國。凡十四國之樂,而八國之伎列於十部樂」/。
可見,正是四方之樂的大規模傳入和她們與中原樂舞的融合才形成了唐代樂舞的繁榮景象
隋唐樂舞「燕樂」的重要特點是什麼?
2樓:漫閱科技
中國古代樂舞的乙個重要特點是延續性很強。「燕樂」的發展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隋唐「燕樂」代表著高水準的樂舞表演藝術,但是它本身是乙個不斷完善起來的事物。
從「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的名稱演變也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一點。
請列舉隋唐時期樂舞的發展特·
3樓:
隋唐時期的樂舞型別代表:隋朝的《七部樂》、《九部樂》,唐朝的《十部樂》。唐朝宮廷樂舞
演出分為兩類。一類是「坐部伎」,一類是「立部伎」。
隋唐時代有幾部禮儀樂舞代表著國家水準。隋朝的《七部樂》、《九部樂》,唐朝的《十部樂》,都是當時最高水準的樂舞。它們是境內外各民族樂舞匯合交流的成果。
遠在漢朝初年,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闢,宮廷裡已經在演奏《于闐樂》。與此同時,漢族的樂舞也不斷地向邊遠地區傳播。三國時期,一些兄弟民族的樂舞已在漢族地區扎根,成為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
從西漢末年起,印度的樂舞隨佛教一起進入中國。三國時,《天竺樂》已在中國流傳。南北朝前秦時,呂光通西域又帶進了《龜茲樂》。
以《龜茲樂》為代表的西域樂舞,那健朗明快的舞曲,輕盈的舞步,彈指擊節、移頸動頭的傳神動作,急轉如風的旋轉技巧,令人陶醉,所以很快就在民間流傳開來。《龜茲樂》的樂隊也很壯觀,有豎箜篌、琵琶、五絃、笙、笛、簫、篳篥〔bi li畢力〕,還有毛員鼓、都曇鼓、答臘鼓、腰鼓、羯鼓、雞婁鼓、銅鈸、貝等,對漢族人來說很有新鮮感。南北朝時期,《龜茲樂》大量湧入中原。
隋文帝時,《龜茲樂》發展到全盛時期。那時,無論宮廷還是民間,跳舞時大多要用《龜茲樂》。
《龜茲樂》與「中國舊樂」相結合,又產生了《西涼樂》。東北地區的高句麗樂舞也傳進中國。
中外各民族樂舞大交流的事實,引起了中國統治者的注意。隋文帝為了誇耀天下統一,炫耀國家的昌盛,把南北朝以來各地區、各民族的樂舞集中整理,而制定了《七部樂》,包括《國伎》、《清商伎》、《高麗伎》、《天竺伎》、《安國伎》、《龜茲伎》、《文康伎》。隋煬帝又增加《康國伎》、《疏勒伎》,把《國伎》改稱《西涼伎》,從而形成了《九部樂》。
唐太宗為了顯示國家的強盛,平衡國際和民族關係,集魏晉南北朝樂舞之大成,創制了宮廷燕樂《十部樂》,包括《燕樂》、《清樂》、《西涼樂》、《天竺樂》、《高麗樂》、《龜茲樂》、《安國樂》、《疏勒樂》、《康國樂》、《高昌樂》。
這些樂舞或用於外交,或用於慶典,或用於宴享,有鮮明的禮儀性。國家通過太常寺等樂舞管理機構,把各種樂制和舞制的名稱、化妝、曲名、樂器等,都作了整理和規範化。各部樂舞中都包含著制式化了的舞蹈節目。
《燕樂》包括四部樂舞,有歌頌唐太宗武功文德的《破陣樂》、《慶善樂》;還有歌頌唐朝興盛的《景雲樂》、《承天樂》。
《清樂》就是《清商樂》,是漢魏六朝時流傳下來的中原傳統樂舞。《清商樂》中的著名舞蹈節目如《白紵舞》、《前溪舞》、《鞞〔bing丙〕舞》、《拂舞》等,隋唐時代仍然走紅。但隋文帝硬是下令鞞舞、鐸舞、巾舞、拂舞的舞蹈者,手中不准再拿鞞、鐸、巾、拂等。
《西涼樂》是西域樂舞和漢族樂舞交流的產物。西涼是東晉時北方十六國之一,位於現在甘肅西北部。西涼樂的特點是「中國舊樂而雜以羌胡之聲」。
《西涼樂》的舞曲有《于闐佛曲》。唐僧玄奘西天取經時路過于闐,說那裡「國尚**,人好歌舞」,《西涼樂》吸收了那裡的歌舞。《西涼樂》裡還有《涼州舞》、《獅子舞》等。
《 天竺樂》是古印度樂舞。我們在敦煌壁畫中看到的那些給佛菩薩看的優美的舞蹈,可能就屬於《天竺樂》了。
《高麗樂》是鴨綠江邊的高句麗國的樂舞,南北朝時傳入中國。其特點是「雙雙並立而舞」,舞者穿著寬大袖子的衣服,腳穿白鞋子,很像現在朝鮮族的舞蹈。
《康國樂》是古康國傳來的樂舞。康國在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一帶,其舞蹈「急轉如風」,俗稱「胡旋」。
《龜茲樂》流傳最廣。古龜茲國在現在新疆庫車。唐僧玄奘說龜茲「管弦伎樂,特善諸國」,就是說龜茲樂舞的水平比別國都高。
龜茲樂節奏歡快,又有豐富多采的打擊樂伴奏。它除了在中原流行,還傳到南詔、吐蕃等地。
古高昌國在現在新疆吐魯番一帶,是「絲綢之路」北道要衝,是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交會點之一。那裡的樂舞文化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吐魯番出土的十六國時期墓葬的宴飲樂舞壁畫,給我們透露了《高昌樂》舞蹈的一些資訊。
古安國在今烏茲別克布哈拉。《安國樂》是從那兒傳來的樂舞。
《文康伎》在隋朝叫《禮畢》,是《七部樂》、《九部樂》中最後的一部。初創於東晉。貴州庾亮死了,皇帝賜給他乙個諡號叫「文康」。他家的歌舞藝人為了悼念他,創作了假面舞《文康伎》。
《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反映了隋唐時期各地區各民族樂舞聚集中原的歷史事實。其中的歌舞節目大都來自民間,進入宮廷後則被定為「正聲」。隋唐皇帝很重視樂舞。
隋朝設立了統管祭祀和宴享的太常寺。唐朝沿襲隋朝舊制,另外又在宮內設定了內教坊,在京城設立了左右教坊,負責樂舞的訓練與演出。唐玄宗還專門為自己設立了「梨園」,教習和演出「法曲」。
梨園樂工都是第一流高手。
唐朝宮廷樂舞演出分為兩類。一類是「坐部伎」,一類是「立部伎」。
「坐部伎」是在堂上坐奏,在室內廳堂裡演出的。規模較小,表演人數少,其中舞蹈演員由三人到12人不等。「立部伎」在堂下立奏,在室外廣場庭院中演出。
規模大,表演人數多,舞蹈者有時多達180人,最少也有64人。
「坐部伎」和「立部伎」的節目,本身都有一定的政治意義,大都是歌頌皇帝的文治和武功。不過由於吸收了許多民族民間的傳統形式,表現手法比較豐富。
「立部伎」的舞蹈節目有:
《安樂》,本來是北周時為歌頌周武帝滅北齊而創作的。隋朝時已成為宮廷樂舞,唐朝照樣在宮廷中演出。《安樂》中的舞蹈是演員頭戴獸形假面具,隊形行列方正,像城廓似的,所以也叫「城舞」。
《破陣樂》又稱《七德舞》。是歌頌李世民統一國家的武功。先是以《秦王破陣樂》的樂曲在軍中流傳。
李世民當皇帝後,親自繪製了《破陣樂圖》,由宮廷樂官呂才照圖編舞,排練成盛大的舞蹈節目。舞者披甲執戟,隊形左圓右方,有種種變化。舞分三段,每段要變四個陣勢。
有強烈的戰鬥氣息和粗獷的陽剛之美。伴奏用《龜茲樂》,擂大鼓,「聲振百里,動盪山谷」。演出時還有樂曲伴唱,據說要唱52遍。
唐朝樂舞的舞蹈種類,隋唐時期的樂舞分為幾種型別
軟舞 o 綠腰 o 霓裳羽衣舞 o 驚鴻舞o 凌波舞 健舞 o 胡旋舞 o 胡騰舞 宮宴舞 o 七部伎 o 九部伎 o 十部伎 o 坐部伎 o 立部伎 四方樂舞 劍器舞 隋唐時期的樂舞分為幾種型別 隋唐時期樂舞就型別上來分主要為健舞和軟舞兩種。唐朝是中國舞蹈發展的繁盛時期,不僅有自娛的民族舞蹈還有大...
隋唐石窟壁畫的藝術特點隋唐石窟壁畫的藝術特點
以說法圖和本生故事圖為主,畫風從北朝時期的粗獷而日趨華麗,以經變畫為主,結構巨集偉,富麗非凡。隋唐時期敦煌莫高窟的壁畫題材範圍變得更加廣泛,場面巨集大,色彩瑰麗。無論是人物造型 風格技巧,以及設色敷彩都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壁畫的創作中大量出現淨土經變畫,如西方淨土變 東方藥師變 維摩詰經變 法華經變等...
秦漢至隋唐歌舞伎樂的傳承與發展,秦漢到隋唐歌舞音樂的發展
遠在漢朝初年,隨著 絲綢之路 的開闢,宮廷裡已經在演奏 于闐樂 與此同時,漢族的樂舞也不斷地向邊遠地區傳播。三國時期,一些兄弟民族的樂舞已在漢族地區扎根,成為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從西漢末年起,印度的樂舞隨佛教一起進入中國。三國時,天竺樂 已在中國流傳。南北朝前秦時,呂光通西域又帶進了 龜茲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