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水果
中國歷代詠茶詩歌絢麗多彩。詩人們以茶遣興,以茶抒情,以茶交友,以茶聯誼,留下了數以千計膾炙人口的佳作名句。在洋洋大觀的茶詩中,知名度最高的首推唐代詩人盧仝的詠茶名篇——《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又名《七碗茶歌》。
盧仝(795—835),祖籍范陽(今河北涿縣),生於河南濟源市武山鎮(今思村)。自號玉川仙子。家境貧寒,少時隱居少室山,刻苦讀書,博覽經史,工詩精文,不願仕進。
他曾作《月蝕詩》諷刺當朝宦官專權,因此招來宦官怨恨。唐文宗「甘露之變」時,宦官仇士良誅殺文武百官,株連者達千人以上,當時盧仝留宿宰相王涯家,與王同時遇難。遺有《玉川子詩集》傳世。
盧仝好飲茶,有「茶痴」之號。邑有盧仝煮茶泉。《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是他品嚐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後的即興之作。
全詩共262字(不含標點),詩人直抒胸臆,一氣呵成,盡情抒發了對茶的熱愛與讚美: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里,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龍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麵。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髮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中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合得蘇息否? 詩人以優美生動的文字,寫了三方面的內容。
開頭寫孟諫議寄來的新茶至精至好,如同獻給天子王公的貢茶一般珍貴。中間部分是全詩的重點,寫得瀟灑浪漫,不同凡響。詩人以排比句法,從一碗到七碗,寫下了詩人獨特的靈感,直至兩腋生風,飄然若仙。
最後四句對「墮在顛崖」受苦的勞動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希望統治者慈悲為懷,讓他們得以休養生息。 是好友贈送的新茶引發了詩人的詩興,欣賞《七碗茶歌》,我們還要讚美諫議大夫孟簡與處士盧仝的真摯友誼——沒有他的贈茶,中國茶文化也許就不會有這首《七碗茶歌》。 優美空靈稱絕唱 在唐代燦若群星的詩人中,盧仝的詩名極為普通,但這首《七碗茶歌》獨領**,堪稱絕唱。
它優美空靈,給讀者以無窮想象,廣為傳誦,歷久不衰,已被譯成多種文字走向世界。可以這樣說:**流行茶飲,**就有《七碗茶歌》的傳播。
《七碗茶歌》對後世的茶文化產生過較大的影響。「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的詩句和「七碗茶」詩意,曾被歷代文人雅士廣為引用、化用。「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多篇茶詩,都曾化用《飲茶歌》的詩意,可見他對盧仝茶詩的仰慕與推崇。
當代很多茶人文友撰文解讀「七碗茶」時,認為盧仝是從一碗到七碗連飲七碗,筆者在2023年出版的《名人茶事》盧仝一章中,也寫他連飲七碗。筆者後來認識到,這樣就碗論碗實際是對詩意的誤解。空靈與想象是文學藝術的生命,「七碗茶」極言飲茶之後的愉悅與美感,如果意猶未盡,他還會寫上八碗、九碗。
因此不能就碗論碗認為他一氣飲下七碗。大碗小盞,古代的碗一般都比較大,即使是盧仝這樣的茶痴,一般也很難一口氣喝下七碗。誇張是詩人、作家常用的手法,如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白髮三千丈」等等,都是典型的誇張與浪漫主義,如果拘泥於文字,就會曲解了文學藝術的美好創意,也阻斷了讀者的想象空間。
「七碗茶」可謂把飲茶的愉悅與美感推到了極致,酒或其他飲料都無法與之相比,當代毒品雖然能使人飄飄欲仙,但那是慢性自殺,毀滅自我。這是「七碗茶」的成功之處與藝術魅力。 「亞聖」遺德救鄉親 因為嗜茶,更因為這首膾炙人口的茶歌,盧仝在茶界的大名僅次於陸羽,被尊為「亞聖」。
與中國茶文化一脈相承的日本,對這位「亞聖」也非常尊敬。抗日期間,他的家鄉還因此避免了一次被日寇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之災。 據舒順義先生在2023年第四期《農業考古·中華茶文化》上介紹,在2023年前後,**的日寇在敵後根據地大掃蕩,一次掃蕩到了盧仝故里,鄉親們眼看就要大禍臨頭。
但令他們驚訝的是,當日寇在村口一塊石碑前駐足**片刻後,便調頭返回了。事後,鄉親們才知道,是盧仝的遺德使他們免遭一劫。原來這塊石碑正面刻著「盧仝故里」,背面刻著《七碗茶歌》。
據說盧仝在日本被奉為煎茶道祖師爺,在祖師爺故里,這些雙手沾滿中國人民鮮血的劊子手,還算有點良心發現,動了惻隱之心,使盧仝的鄉親僥倖逃過一劫。從此,故鄉人民對這位「亞聖」更加崇敬。採納哦
盧仝的《七碗茶歌》白話文意思?
2樓:潮潮
《七碗茶歌》白話譯文
喝第一碗唇喉都濕潤,喝第二碗去掉了煩悶。
第三碗刮乾我的胃腸,最後留下的只有文字五千卷。
第四碗後發出了輕汗,平生遇見的不平之事,都從毛孔中向外發散。
第五碗骨健又兼身清,第六碗好似通了仙靈。
第七碗已經吃不得了,只覺得兩腋下微風吹拂要飛昇。
蓬萊山,在何處?
我玉川子,要乘此清風飛向仙山去。
山上群仙掌管人間土,高高在上與人隔風雨。
**知道有千百萬百姓的生命,墮在山巔懸崖受辛苦!
順便替諫議探問百姓,到頭來能得到喘息否?
《七碗茶歌》原文:
唐代盧仝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髮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 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 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 到頭還得蘇息否。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河南沁園景區有五十五眼泉。西湖的桃花島,四面環水,百竹擁翠,島下有一泉眼,從入島的拱橋邊噴出,翻湧數尺之高,落入泉組河。其水質清沏甘甜,舊時人稱桃花泉。
中唐時的沁園已變成河東、河南、河內的官僚宦族和文人墨客的休閒場所和宴遊文化中心。
家住河內濟源思禮村的盧仝,(約795—835)號玉川子,是「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的嫡系子孫,雖出身名門望族,家境卻十分貧寒。他耿直孤僻,淡泊名利,尤厭惡官場的孽政弊息,不入科考,隱居山野,刻苦攻讀。
不被**厚祿所誘,拒絕仕途,以清貧耿介聞名。朝廷聞知盧仝的才學,曾兩次徵他為諫議大夫(官位五品),但他憎惡朝廷宦官專權,卑視官場齷齪,都未應命而謝絕。正如他《冬日》詩中所曰「上不識天子,下不識王候。
」(《全唐詩》卷588〈盧仝詩集〉)。
韓愈尤以喜愛盧仝的才學和狷介高潔的節操,在任河南令時對盧仝時有接濟。因此,盧仝一生與韓愈、張籍、孟郊、賈島渾在一起,成為唐代韓孟詩派的重要人物,繼而成為中國的「茶仙」。
沁園的所在地博愛縣許良鎮與沁陽市的山王莊鎮至濟源市的五龍口鎮和九里溝,全長三十多公里,是南太行腳下最美、最有故事的風景帶。不滿時世,卻又放駭自我的盧仝常邀好友,在這一帶觀景飲遊。因此,九里溝的盧仝茶台遺存尚在,沁園裡的「韓茶」、「盧泉」和「七碗茶歌」的故事流傳至今。
唐元和四年,家住河內孟州的河南令韓愈與河內濟源的盧仝一起逍遙河內的沁園。兩人與藝妓坐飲,歌舞一陣,便喚侍女上茶。
而唐時的河內人,只喝當地的菊花茶和冬凌茶。盧仝雖也是河內人,畢竟為「茶仙」,龍井、毛尖無所不用,所以菊花茶雖然淳和甘甜,卻缺少清苦之美,因此大為不快。韓愈是來這裡移竹的常客,對竹林植物甚是了解,就帶盧仝在竹林裡採摘一些了竹串子,建議將其泡茶試飲。
結果竹串子未經泡製,泡出的茶苦澀有餘,清香不足,盧仝很是苦惱。片刻之後,盧仝突然提議出去看泉,韓愈不解其意,跟在後邊。只見盧仝每到一泉,捧水就喝,結果五十五泉看完,肚子喝的鼓脹,逗韓愈捧腹大笑。
稍後,盧仝讓侍女將桃花泉水盛起,再次烹煮,讓韓俞酌飲。
韓愈品後,頓解其意,不盡樂道:「甘苦相濟,清雅漫延,別有滋味,好茶、好茶!」原來,竹串子的藥理,就是生津和血,清熱去火,和肺解毒,加上桃花泉的甘甜和礦物成份的藥化反應,竹串子茶變得柔綿、清心,益脾、養神,的確為上佳飲品。
在以後的日子裡,韓、盧二人常邀張籍、孟郊、賈島等朋友多次來桃花泉煮飲,歌賦詞呤,留下了很多佳話和詩篇。
唐元和六年,盧仝收到好友諫議大夫孟簡寄送來的茶葉,又邀韓愈,賈島等人在桃花泉煮飲時,著名的「七碗茶歌」就此產生。盧仝的茶歌所表達的飲茶感受,不僅僅是口腹之慾,而是將「竹串子茶」的藥理、藥效溶入其中,醒神益體,淨化靈魂,激發文思,凝聚永珍,製造了乙個妙不可言的境界。
3樓:十年舊事
七碗指多的意思,不是具體數,古時大碗如何能喝下七碗。
我大概給你翻譯下,權作拋磚引玉吧:
一碗喝下去滋潤了嘴唇和喉嚨;
兩碗下肚打破了孤獨煩悶的心情;
三碗喝下後搜腸刮肚尋章摘句,只記得文字五千卷;
四碗喝下輕微發了些汗,平生經歷的不平事,都向渾身的毛孔發散;
五碗喝下後感覺全身的肌肉和骨頭清爽無比;
六碗下肚感覺飄飄欲仙,通達神靈;
七碗就吃不得了,只覺得兩腋下習習清風徐徐生出。
關於《七碗茶歌》的內容
4樓:__yin為有你
七碗茶歌
唐代·盧仝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髮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 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 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 到頭還得蘇息否。
白話譯文
喝第一碗唇喉都濕潤,喝第二碗去掉了煩悶。
第三碗刮乾我的胃腸,最後留下的只有文字五千卷。
第四碗後發出了輕汗,平生遇見的不平之事,都從毛孔中向外發散。
第五碗骨健又兼身清,第六碗好似通了仙靈。
第七碗已經吃不得了,只覺得兩腋下微風吹拂要飛昇。
蓬萊山,在何處?
我玉川子,要乘此清風飛向仙山去。
山上群仙掌管人間土,高高在上與人隔風雨。
**知道有千百萬百姓的生命,墮在山巔懸崖受辛苦!
順便替諫議探問百姓,到頭來能得到喘息否?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河南沁園景區有五十五眼泉。西湖的桃花島,四面環水,百竹擁翠,島下有一泉眼,從入島的拱橋邊噴出,翻湧數尺之高,落入泉組河。其水質清沏甘甜,舊時人稱桃花泉。
中唐時的沁園已變成河東、河南、河內的官僚宦族和文人墨客的休閒場所和宴遊文化中心。
家住河內濟源思禮村的盧仝,(約795—835)號玉川子,是「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的嫡系子孫,雖出身名門望族,家境卻十分貧寒。他耿直孤僻,淡泊名利,尤厭惡官場的孽政弊息,不入科考,隱居山野,刻苦攻讀。
不被**厚祿所誘,拒絕仕途,以清貧耿介聞名。朝廷聞知盧仝的才學,曾兩次徵他為諫議大夫(官位五品),但他憎惡朝廷宦官專權,卑視官場齷齪,都未應命而謝絕。正如他《冬日》詩中所曰「上不識天子,下不識王候。
」(《全唐詩》卷588〈盧仝詩集〉)。
韓愈尤以喜愛盧仝的才學和狷介高潔的節操,在任河南令時對盧仝時有接濟。因此,盧仝一生與韓愈、張籍、孟郊、賈島渾在一起,成為唐代韓孟詩派的重要人物,繼而成為中國的「茶仙」。
沁園的所在地博愛縣許良鎮與沁陽市的山王莊鎮至濟源市的五龍口鎮和九里溝,全長三十多公里,是南太行腳下最美、最有故事的風景帶。不滿時世,卻又放駭自我的盧仝常邀好友,在這一帶觀景飲遊。因此,九里溝的盧仝茶台遺存尚在,沁園裡的「韓茶」、「盧泉」和「七碗茶歌」的故事流傳至今。
唐元和四年,家住河內孟州的河南令韓愈與河內濟源的盧仝一起逍遙河內的沁園。兩人與藝妓坐飲,歌舞一陣,便喚侍女上茶。
而唐時的河內人,只喝當地的菊花茶和冬凌茶。盧仝雖也是河內人,畢竟為「茶仙」,龍井、毛尖無所不用,所以菊花茶雖然淳和甘甜,卻缺少清苦之美,因此大為不快。韓愈是來這裡移竹的常客,對竹林植物甚是了解,就帶盧仝在竹林裡採摘一些了竹串子,建議將其泡茶試飲。
結果竹串子未經泡製,泡出的茶苦澀有餘,清香不足,盧仝很是苦惱。片刻之後,盧仝突然提議出去看泉,韓愈不解其意,跟在後邊。只見盧仝每到一泉,捧水就喝,結果五十五泉看完,肚子喝的鼓脹,逗韓愈捧腹大笑。
稍後,盧仝讓侍女將桃花泉水盛起,再次烹煮,讓韓俞酌飲。
韓愈品後,頓解其意,不盡樂道:「甘苦相濟,清雅漫延,別有滋味,好茶、好茶!」原來,竹串子的藥理,就是生津和血,清熱去火,和肺解毒,加上桃花泉的甘甜和礦物成份的藥化反應,竹串子茶變得柔綿、清心,益脾、養神,的確為上佳飲品。
在以後的日子裡,韓、盧二人常邀張籍、孟郊、賈島等朋友多次來桃花泉煮飲,歌賦詞呤,留下了很多佳話和詩篇。
唐元和六年,盧仝收到好友諫議大夫孟簡寄送來的茶葉,又邀韓愈,賈島等人在桃花泉煮飲時,著名的「七碗茶歌」就此產生。盧仝的茶歌所表達的飲茶感受,不僅僅是口腹之慾,而是將「竹串子茶」的藥理、藥效溶入其中,醒神益體,淨化靈魂,激發文思,凝聚永珍,製造了乙個妙不可言的境界。
盧綸的讀音是什麼,盧綸的正確讀音是什麼
盧綸的讀音copy 讀l l n。盧綸 739年 799年 字允bai言,唐代du詩人,大曆十zhi才子之一,河中蒲 dao 今山西省永濟縣 人。天寶末舉進士,遇亂不第 代宗朝又應舉,屢試不第。大曆六年,宰相元載舉薦,授閿鄉尉 後由王縉薦為集賢學士,秘書省校書郎,公升監察御史。出為陝府戶曹 河南密縣...
布盧姆的教學目標是什麼,簡述布盧姆的教學目標分類。
布魯姆將教育目標劃分為認知領域 情感領域和操作領域三個領域。一 認知領域 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可以分為從低到高的六個層次 知道 知識 領會 理解 應用 分析 綜合 評價。1 知道 知識 knowledge 指認識並記憶。這一層次所涉及的是具體知識或抽象知識的辨認,用一種非常接近於學生當初遇到的某種觀念...
盧乃琴的名字是什麼意義
盧乃琴 此為優雅之美名。盧 為姓氏。乃 1 是 的意。2 有 你 的含意。比同 伊 人,指 他 人。琴 古有 1琴 2棋 3書 4畫 四種開發腦力智慧型的基本學習課題,富人家人人要學的。書 指學好文化水平。棋 能考勤腦力的智取能力與應變能力,一種常見娛樂定力智慧型比試。琴 人要開心,必要取悅於人。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