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對中國政治的積極和消極影響分別有哪些

2021-03-04 06:31:42 字數 5588 閱讀 8054

1樓:匿名使用者

這樣想啊...你看儒家文化從孔子的「仁」和「禮」,孟子的仁政思想,重義輕利及以後在宋代出現的宋明理學,強調「禮義廉恥」影響中國華夏民族思想。奠定中華民族良好的道德品質。

但是另一方面,這些思想裡面也有糟粕,就拿宋明理學來說,強調女人地位低下等等封建的道德標準...禁錮了人的思想,這也是明清時期中國落後於世界的思想原因。

儒家文化在中國古代社會發揮的積極和消極作用分別有哪些?

2樓:五毒老祖宗

儒家文化早期還是好的,至少孔子時還提倡君子要學「六藝」。但隨著統治者的需要,以及一些腐儒的肆意篡改,儒家才逐漸變味,成為封建禮制的維護者。

範例: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到現在世人只知「以德報怨」,後面幾句還有誰知道?

歷代儒者中,尤以宋代「程朱理學」禍害最深。

3樓:匿名使用者

正好我也想問這個問題!剛在知道裡問的

傳播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會產生哪些積極和消極影響

4樓:繼承權還障

儒家思想的積極影響

1.儒家提出一系列道德

範疇、命題、思想豐富了中國傳統道德寶庫。

2.衝破天命鬼神的理性精神抵抗了宗教對人們思想的侵蝕。

3.「民為邦本」的民本主義體現了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

4.「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為我們建設生態文明提供了廣闊的思想文化基礎。

5.注重理想信念的鼓舞和凝聚作用,成為中國以德治國的一大特點和政治優勢。

6.「過猶不及」的辯證思維體現了高超的處世方法和領導藝術

7.儒家豐富的教育思想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教育傳統的主要內容,對現代素質教育仍有啟迪意義。

8.儒家思想中的許多優秀成分溶入中華民族精神,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

儒家思想的消極影響

1.等級觀念壓抑了人的個性和創造性。

2.過分注重人際關係,輕視對自然界的探索和改造。

3.輕視生產勞動,不利於生產力的發展。

4.過分注重道德的作用,缺乏法治精神。

5.把「中庸」上公升為方**,不利於培養人們的敢闖敢冒、改革創新精神

6.「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不利於理論創新。

7.「重道輕器」的體驗性籠統思維,不符合現代科技的發展要求。

儒家思想對中國歷史的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

5樓:藍藍粉粉的夢幻

儒家:孔子:春秋-----《論語》

哲學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禮」;(仁者愛人,克己復禮)

政治思想——① 主張「為政以德」、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含民本思想);② 提出克己復禮

教育思想——「有教無類」,打破貴族壟斷教育

(整理文化典籍)

評價:① 當時未受重視,後經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②促進中國文化教育事業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③ 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響。被推崇為「聖人」

漢朝興起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強調以儒家思想為國家的哲學根本,杜絕其他思想體系。漢武帝採納了他的主張。從此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西漢武帝在位時期封建國家強盛,這給封建統治穩定創立了前提。為維護大一統的局面,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思想體系。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於君主統治的成分,對儒學進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權神授」和大一統的思想,這在客觀上有利於封建**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鞏固,也利於社會的穩定,從此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佔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

宋明時期

1)宋明理學成為官方正統儒學後,

a 逐步教義化,影響了後世六七百年之久,

b 對維護**主義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c 它用三綱五常維繫**統治,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產生了消極影響。

2)但理學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又凸顯人性的莊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到了積極作用。

.簡要概括發展歷程概況:

1 春秋時期孔子創立儒學

2 戰國時期,經過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學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 秦朝,由於「焚書坑儒」,儒學遭到沉重打擊;

4 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學體系。儒學成為歷代封建統治者的正統思想,也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5 隋唐時期,出現了「三教合一」的趨勢

6 宋元時期,儒學從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內容,構建了新的儒學體系「理學」。

7 明末清初,三大進步思想家對傳統儒學的批判,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8 晚清(19世紀末):借孔子的名義,推行維新變法。

9 **初年:打倒孔家店

總的來說,儒家思想有利於維護統治者的利益。維護社會穩定。

6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文化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要了解中國的歷史與現實,構建具有中國風格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就必須對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現代價值有乙個客觀的認識和把握。儒家文化中的和諧意識、人本意識、憂患意識、道德意識和力行意識對中國社會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遠的影響。

在春秋戰國時代,孔子創立的儒學即被稱之為「顯學」。漢以後,儒學取得「國家意識」的合法身份。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儒學對中國社會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可以說,儒家文化構成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要了解中國的歷史與現實,要構建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就必須對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現代價值有乙個客觀的認識和總體的把握。

儒家文化中的和諧意識包涵天人關係的和諧與人際關係的和諧兩層意思。關於天人關係的和諧,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孔子主張寓天道於人道之中,要在人道的統一性中見出天道的統一性。

因此,他既講「天知人」,把天擬人化、道德化;又講「人知天」,強調人在天命面前不是被動的。孟子把天和人的心性聯絡起來,主張「盡心」而「知性」,「知性」而「知天」,以人性為中介將天和人溝通和統一起來。關於人際關係的和諧,儒家提倡「中庸」。

「中庸」也稱「中和」、「中行」、「中道」,都是同樣的意思,即「和而不同」與「過猶不及」。所謂「和而不同」,說的是對一件事情有否有可,該肯定的肯定,該否定的否定。這是合乎辯證法的和同觀的。

所謂「過猶不及」,說的是凡事都有乙個界限和尺度,達不到或超過這個界限和尺度都不可取。「和而不同」與「過猶不及」的實質乃是強調矛盾的統一與均衡,強調通過事物之度的把握以獲得人際關係的和諧,避免和克服人與人、人與社會乃至國家、民族之間的對立和衝突。

當今的時代是和平與發展的時代。和平與發展既離不開人與自然的和諧,也離不開人際關係的和諧。小至家庭,大至乙個國家、乙個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的發展,都是同樣的道理。

可以想象,如果片面照搬西方的「戡天」思想而對自然進行掠奪性開發,其結果只會破壞自然生態的平衡,並最終招致大自然的懲罰和報復。

所謂人本意識,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巨集揚人的生命存在的意義和主體獨立自覺的價值。而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樂道和汲汲追求的東西。無疑,儒家不像西方文藝復興時代的思想家那樣,突出人的個性自由與解放和個體的獨立與發展。

但這只是相對而言,第一,儒家並沒有完全抹煞人的個體主體的作用與價值,抹煞人的個體主體的獨立性與主動性。孔子說「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實現要靠自己的努力;又說「己欲立立人,己欲達達人」,認為「立人」、「達人」要以「己立」、「己達」為前提。孟子說「道惟在自得」,求道沒有別的途徑,全靠自身的修行和體悟。

這都是對人的個體主體的獨立性和主動性的肯定。第二,主體理應包括個體主體和類主體,主體意識應包括個體主體意識和類主體意識。就類主體和類主體意識來說,儒家不僅不曾忽略,相反卻是十分看重的。

一方面,儒家從人性的普遍性出發,把人看成是一種社會性的類存在,作為類存在,人在自然、宇宙中居於特殊的位置。另一方面,儒家立足於人的家庭血緣關係,以人倫世界、人倫社會為人的生存發展的根本依託,故而人的社會價值或類主體價值較之人的自我價值或個體價值更重要。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儒家強調「人貴物賤」,認為人類有著不同於其他事物的高明高貴之處,具有其他事物無法比擬的價值;強調「民為邦本」,認為人民構成國家政治的基礎,只有基礎牢固,國家的安寧才有保障,國家的發展才有可能;強調「民貴君輕」,認為人民、國家、君主的重要性,人民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決於民心之向背。

儒家的人本意識突出人的主體性,主張把人當人來看待,提倡重視民意,與民同樂,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體現,也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固然,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不同於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人本或民本觀念是通過對人性的肯定來論證人格尊嚴,民主觀念是通過對人權的肯定匯出人格平等。人性與人權、民本與民主具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

不過,人本或民本思想仍然可以成為民主思想的基礎。我們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有必要從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養分。

與道家崇尚自然的傳統不同,儒家的傳統是崇尚道德。儒家充分意識到道德對於社會和人生的重要性。首先,有無德行構**們人格評價的直接依據。

乙個人如若沒有崇高的道德,即使貴為王侯,也得不到萬民敬重;反之,有了崇高道德,即使窮困潦倒,也能得到萬民稱頌而名垂千古。其次,道德還是人們設身處地的行為準則。儒家認為仁義之心是人之生命的根本,失去仁義之心也就等於喪失生命之根本。

因此,他們強調做事要從仁義出發,不仁之事不做,不義之財不取,哪怕與人相處也要有所選擇,要與有仁義之心即有道德的人相處。再次,道德構成文化教育的中心內容。儒家重視教育,但他們所論教育主要不是知識教育,而是倫理教育,如何做人的教育,儒家的願望是通過道德教化以造就志士仁人的理想人格。

最後,道德也是國家興衰存亡的重要標誌。乙個國家的興衰存亡,與這個國家上至國君、下至百姓的道德狀況、道德水準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絡,仁義存則存,仁義亡則亡。

儒家給我們留下了乙個崇尚道德的傳統,而嚴格說來,道德意識與法治意識並不矛盾。乙個具有高度道德修養和道德自覺的人,也就是乙個奉公守法的人,他在從事經濟活動中自然能做到誠實守信。因此,我們認為,儘管儒家所論道德,它的那一套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不一定都切合現代社會和現代經濟,但中國作為文明之邦,在發展市場經濟和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崇尚道德的優良傳統卻萬萬不能捨棄。

在儒家看來,和諧境界的實現,人本精神的高揚,憂患境域的擺脫,道德素養的提公升,無一能夠離開人們投身現實、奮發進取的努力和作為。因此,儒家經典大多強調力行,儒家人物大多是力行主義者。孔子雲:

「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也」。意思是說,作為有理想有抱負的知識分子,當有無窮責任、無窮事業,當走向社會、服務於社會,否則,貪圖安逸,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就是「士」的恥辱,就不配當乙個知識分子。道德修養或道德實踐即通過修身或自我改造以達其「內聖」目標;社會政治實踐即通過事功或社會改造以達其「外王」目標。

「內聖」有賴於「立德」,即注重人的自我身心修養以挺立道德人格;「外王」有賴於「立功」,即在社會上成就一番大事業以挺立政治人格。所以《大學》在強調「修身齊家」的同時,緊接著便講「治國平天下」,認為這兩方面都很重要,不可偏廢,所以儒家反對空談,反對坐而論道,特別強調實踐的重要性。《易傳》亦雲: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要求人們去效仿天地執行的剛健風格,去直面現實,去改造自我和改造社會,而不畏任何艱難險阻;要求人們鍥而不捨,知難而進,奮發進取,依靠主體的力量,通過主體的實踐,完善自我,改進社會。

從中國歷史來看,儒家文化所體現的務實傾向和剛健自強精神,對於中國歷代優秀知識分子和仁人志士的愛國主義傳統、追求真理的傳統、與**勢力作鬥爭的傳統的形成,都起了積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而這種種優良傳統在今天顯然並沒有過時,仍有賴於我們進一步去發揚光大。我們有理由從儒家的力行主張中獲得有益的啟示,開拓創新

儒家文化在中國古代社會發揮的積極和消極作用分別有哪些

儒家文化早期還是好的,至少孔子時還提倡君子要學 六藝 但隨著統治者的需要,以及一些腐儒的肆意篡改,儒家才逐漸變味,成為封建禮制的維護者。範例 或曰 以德報怨,何如?子曰 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到現在世人只知 以德報怨 後面幾句還有誰知道?歷代儒者中,尤以宋代 程朱理學 禍害最深。正好我也想問...

按照呂大吉先生對宗教所下的定義儒家文化是宗教嗎

儒家是教育,不是 宗教,儒家教我們敬鬼神而遠之。佛教也是教育,不是宗教。佛教祖師大德開示了教育和宗教的不同 淨空法師 我再告訴諸位宗教的界限,什麼叫宗教?就是跟天神 跟鬼神往來的,這是宗教。所以諸位要曉得,佛教自古以來不跟這些諸天鬼神往來。佛講經說法是對我們人講的,佛要到天上,他會 他會到天上去跟他...

挫折有哪些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挫折對我們的積極作用有哪些

挫折具有不同的作用 挫折的兩重性。挫折本身是壞事。因挫折是要求 願望 需要得不到滿足時所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所以挫折的消極作用是它本身固有的,是普遍的,它給人以身體 心理上的打擊 壓力,給生活道路造成曲折,對於承受能力不強的人來說,更是一種災難。挫折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發揮積極作用。挫折的積極作用是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