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則中的成語及翻譯,論語十則中的四個成語,解釋

2021-03-04 06:31:41 字數 6999 閱讀 4025

1樓:哦的味道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漢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

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四書》中。 孔子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稱之為「孔老二」。

西元前551年9月28日(夏曆八月二十七日)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西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他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大約在孔子前幾代就沒落了。孔子年輕時做過幾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從事教育,相傳所收**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72,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桃李滿天下」就出自此處 。

孔子任魯國司寇;後攜**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最大影響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

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有說法為《春秋》為無名氏所作,孔子修訂)。 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姜廣輝認為,「面對春秋時期諸侯爭戰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現實,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樣創造出乙個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過天啟和神諭來規範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而是回首歷史,到上古「聖王」那裡去尋找智慧型。孔子自謂 「述而不作」,實際是以「述」為「作」,通過對歷史傳統作當代詮釋,來實現價值的疊加和轉換。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

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分子。【詞語】:

學而時習之 【注音】:xué ér shí xí zhī 【釋義】:學過的內容要經常複習它。

【詞語】:溫故知新 【注音】:wēn gù zhī xīn 【釋義】:

溫:溫習;故:舊的。

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詞語】: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注音】:zhī zhǐ wéi zhī zhī,bù zhī wéi bù zhǐ 【釋義】: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詞語】:敏而好學 【注音】:mǐn ér hào xué 【釋義】:

敏:聰明;好:喜好。

天資聰明而又好學。 【詞語】:不恥下問 【注音】:

bù chǐ xià wèn 【釋義】: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詞語】:

默而識之 【注音】:mò ér shí zhī 【釋義】:默:

不語,不說話。識:記。

把所見所聞默默記在心裡。 【詞語】:學而不厭 【注音】:

xué ér bù yàn 【釋義】:厭:滿足。

學習總感到不滿足。形容好學。 【詞語】:

誨人不倦 【注音】:huì rén bù juàn 【釋義】:誨:

教導。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 【詞語】:

三人行,必有我師 【注音】:sān rén xíng,bì yǒu wǒ shī 【釋義】: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

指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 【詞語】:擇其善者而從之 【注音】:

zé qí shàn zhě ér cóng zhī 【釋義】:擇:選擇;從:

追隨,引申為學習。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詞語】:

逝者如斯 【注音】:shì zhě rú sī 【釋義】:用以形容光陰如流水一去不返。

【詞語】:不捨晝夜 【注音】:bù shě zhòu yè 【釋義】:

舍:放棄。不放棄白天和黑夜。

比喻夜以繼日。 1.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裡)來,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 2.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 2.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過呢 " 3.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憑藉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4.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5子曰:

"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

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型.

"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6.孔子說:"看見賢明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7.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8.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

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 到死為止,(路)不也(走得)很遙遠嗎 "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 9.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這以後(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0.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

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論語十則中的四個成語,解釋

2樓:

死而後已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見賢思齊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講解〕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方法。

「時」,這裡是副詞,相當於「以時」,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時間」或「及時」。「習」的本義是「鳥數飛」,引申為「實習」「演習」。孔子所講的功課如禮、樂、射、御等都需要實習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課如講經,那就只能是「溫習」或「複習」了。

這類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樂趣。「朋」舊注:

「同門曰朋。」跟現在說的「同學」「同班」相近。孔子說這句話是有背景的。

《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辭官以後,專力講學,「**彌眾(越來越多),至自遠方」。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樂。這句話是孔子對他的**說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講的是為人態度,屬於個人修養範圍。「人不知」,「不知」什麼呢?沒有說出來,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

從《論語·憲問》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這句話,也可以看得出來。「君子」,在《論語》一書中有多個義項:有時指有道德的人;有時指在高位的人。

在這句話裡,可取前義。因為這個詞現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們沒有翻譯;一定要譯,也可以譯作「高尚的人」。 2.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講解〕《論語》記孔子門人一般稱字,如對仲由稱「子路」,對端木賜稱「子貢」,對曾參獨稱「子」,因為此書是孔子二傳或三傳**所記,曾受業於曾參。

「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諸字皆有「多」義,不是確數。下述三事,這是巧合。

朱熹認為,重在為學,「傳」指受之於師,「習」則熟之於己,而「忠」「信」為「傳習」之本。從這裡可以看出古代治學的人非常重視品德的修養。 3.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過去有這樣一種理解,把「溫故」(複習舊知識)和「知新」(獲取新知識)看作相互補充的兩個方面,如子夏所說「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見《論語·子張》),這是因為忽略了下面「為師」二字。

《禮記·學記》中記錄了孔子這句話:「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這說明孔子認為只能記誦一些知識,是不能當別人的老師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

可見,「溫故」和「知新」並非平列的兩件事,關鍵在於要「知新」,這就需要獨立思考了。 4.子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係,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其中,「罔」「殆」二字歷來解釋紛紜。

朱熹注云:「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習其事」,指的是不讀書。

講這一章,要防止產生片面理解,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是基礎。孔子就很重視「學」,反對離開「學」這個基礎去胡思亂想。他曾說: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5.子曰:

「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講解〕關於這段話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記載:

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批評了他;子路於是改服而入,但顏色依舊充盈。孔子又對他說:「……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

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哉!」據此,最後的「知」字當破讀,通「智」。

孔子說這番話的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誇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用現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 6.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兩章內容相同,故予合併。

〔講解〕這兩章也是講學習態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鑑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老子也說過類似的話:「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資,也有借鑑的意思。 8.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講解〕「士」,在《論語》中大約出現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負或有特殊社會地位的人。「弘」,胸懷寬廣;「毅」,意志堅強。胸懷寬廣,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堅強,才能長期堅持奮鬥。

「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曾子說這番話的目的是,鼓勵門人要一生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鬥。 9.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講解〕這是借松柏之後凋比喻社會現象。

何晏集解:「大寒之歲,眾木皆死,然後知松柏小凋傷;平歲,眾木亦有不死者,故須歲寒而後別之。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後知君子之正不苟容。

」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與君子無異,惟臨利害,遇事變,然後君子之所守可見也。」二說大同小異。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講解〕曾子曾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學說的兩個方面:

「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積極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消極的一面。孔子關於「仁」說過許多話,細分析起來,都跟這兩點有關,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於子貢問的是「可以終身行之」的「一言」(實即問「道」),所以孔子拿「恕」來回答他。

1、不恥下問;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的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論語·公治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 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終。《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 3、不亦樂乎;《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現在常用以表示事態發展到極頂的程度,也表示"淋漓盡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擔任那種職務,就不考慮那方面的事情,語出《論語·泰伯》 5、從心所欲;隨自己的心意,想怎麼樣就怎麼樣。《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 6、當仁不讓;語本《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朱熹注:"當仁,以仁為之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

"後來泛用"當仁不讓"表示遇到應該做的事,就要積極主動地去做,不應該推委。 7、惡衣惡食;粗劣的衣食。《論語·里仁》:

"士致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8、發憤忘食;用功學習,努力工作,忘記了吃飯。《論語·述而》: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爰不曰:

』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女,同"汝",你;爰,何。)後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奮。

9、犯上作亂;犯上:觸犯長上;作亂:指造反。

《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10、割雞焉用牛刀;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

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費大力氣或大材不能不用。《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之聲。

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也作"殺雞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兒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語出《論語·衛靈公》。 12、好行小惠;惠:同"慧",聰明。

原指好耍小聰明。《論語·衛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

"後也指愛施小恩惠。 13、後生可畏;後生;年輕人,後輩;畏:這裡指敬服。

年輕人很容易超過老一輩,他們是可敬畏的。《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後多用此稱讚有志氣有作為的年輕人。 14、誨人不倦;誨:教導。

教人時不嫌疲勞。形容教導特別耐心。《論語·述而》: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15、惠而不費;惠:施惠,給人以好處;費,耗費。

施惠於人,自己又無所耗費。《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

"後來常用以形容有實利而不多費錢財。 16、家喻戶曉;家家戶戶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

《論語·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聖人設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戶曉也。

" 17、見義勇為;看到了爭議的事情就奮勇地去做。語本《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 18、舉一反三;比喻從懂得的一點,類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於類推,能觸類旁通。語本《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 19、理屈詞窮;利用站不住腳,無話可說。《論語·先進》:"是故惡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詞窮,而取辯於口以御人耳。

論語十則翻譯,論語十則原文及翻譯

1.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1.孔子說 學習了 知識 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 溫習 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 到這裡 來,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曾子曰 吾日三省 x ng 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

論語十則重點翻譯,論語十則翻譯

1.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1.孔子說 學習了 知識 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 溫習 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 到這裡 來,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曾子曰 吾日三省 x ng 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

論語十則翻譯

論語十則 1.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 yu 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 y n 不亦君子乎?孔子說 學習了 知識 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 溫習 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 到這裡 來,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知識點 說 通 悅 意思 快樂 2.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