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天風海雨樓主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膾灸人口的名句,出自宋代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它的意思是:應當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都享樂之後才享樂。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吃苦在前,享樂在後。這兩句話閃耀著理想的光輝,跳動著民族的脈搏,孕育著共產主義道德品質的幼芽。「先天下之憂而憂」,好就好在乙個「先」字上,「後天下之樂而樂」,妙就妙在乙個「後」字上。
「先」「後」對比,何等鮮明,真能啟人深思,發人深省。
自古及今,確實有不少人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啟迪下,英勇地奮鬥著。宋代名將岳飛,為了抗金保國,收復失地,馳騁沙場。他不畏奸臣讒言,不顧國君昏庸,在被召回朝廷遇害之前,還念念不忘「直搗黃龍,救回『二聖』,收復大好河山」。
此「憂」可謂「先」,其「樂」卻在「後」。正因為如此,他才名垂千古,為後世稱頌。再如,我國現代文壇上的巨星茅盾先生,他一生為黨為人民辛勤工作,寫出了許多不朽之作。
解放前,他在國統區用手中筆與國民黨反動派作鬥爭。解放後,他更加勤奮寫作,盡情謳歌人民的新生活。他在臨終之前,將自己節省下來的25萬元稿費上交國家,獻出一顆赤膽紅心。
茅盾先生身體力行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對待「憂」與「樂」的態度,孰「先」孰「後」異常鮮明。歷史上這樣的人太多了,孫中山、李大釗、***……他們的英名都將永遠刻在中華民族的史冊上,流芳千古,為後人稱頌。
為什麼這些人能「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呢?從他們的事蹟中不難看出,他們的共同點就是有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只有從內心裡、從靈魂深處飽含著對祖國、對人民的愛,才能先憂國憂民,後考慮自己,甚至不考慮自己。
假如沒有這種愛國愛民之心,很可能走向人民的對立面。歷史上禍國殃民的也是不乏其例的,像宋代的秦檜、明代的吳三桂、清代的李鴻章等等。他們**求榮,殘害忠良,將祖國大好河山拱手送給民族的敵人,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這種人哪有一點中國人的氣味!他們的作為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背道而馳,他們早已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今天,建設「四化」,振興中華,仍然需要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美德。「四化」大業,關係著國家民族的前途,我們每個人都應當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傾注到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中去,勤勤懇懇,衝鋒在前,為「四化」大廈增磚添瓦,不惜獻出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只有這樣,才算做到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四化」建設,成功在望,振興中華,前程似錦。我們要為祖國「四化」多做貢獻,必須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正是:
憂國憂民品質高,自私自利眾人拋,若問原因在何處,「先」「後」二字見分曉。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就是把國家 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前途 命運擔憂分愁,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歷史上的文天祥在國家危亡之時,置個人生命於不顧,明知凶多吉少,念及 國家至此 毅然前往和元軍談判 後,幾度掙脫敵人魔掌,以期重整旗鼓,收復大宋江山,表現了這種精神 1958年廬山會...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作者是
宋代文學家范仲淹的 岳陽樓記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其中先,後各是什麼用法
你說的對,是意動用法,解釋為 以 為先 以 為後 全句解釋是 以天下人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之先,以天下人的快樂為自己快樂之後。先是 先於 的意思,即 比.先 後同樣。在.之前.在.之後.在天下人憂愁之前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後快樂.在 之前 在 之後 沒錯,在 之前 在 之後 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