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古代漢語而的意思還有點什麼時候,名詞變成動詞

2021-03-04 06:27:01 字數 5920 閱讀 3246

1樓:

走上前,(然後)寫道,這時是兩個動詞的承接。我認為如果不是專門研究古漢語的,沒有必要詳究古漢語的語法。

古代漢語中而之以的用法和意思有哪些

2樓:匿名使用者

而a.表示並列,遞進或承接關係.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並且","而且","就""然後",其中表示並列關係時,一般不必翻譯.

1.舌一吐而(不必翻譯)二蟲盡為所吞

2.學而(然後)時習之

3.溫故而(然後)知新

4.任重而(並且)道遠

5.有一言而(連詞)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6.墮而(並且)折其髀

7.此不為遠者小而(就)近者大乎

8.濯清漣而(並且)不妖

9.啟窗而(來)觀

10.中峨冠而(而且)多髯者

11.隨波而(不必翻譯)逝

12.溯迎而(並且)上

13.餘強飲三大杯而(然後)別

14.執策而(然後)臨

15.潭西南而(表遞進)

16.而(而且)年又最高

17.得之心而(而且)寓只酒也

18.佳木秀而(而且)繁陰

19.泉香而(表並列)酒洌

20.人知從太守而(表承接)

21.泉而(表承接)茗者

22.罍而(表並列)歌者

b.表轉折關係,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但是""可是""卻"

1.人不知而(卻)不慍

2.為人謀而(卻)不忠乎?

3.學而(但是,卻)不思則罔

4.而(但是)日中時遠

5.後狼止而(表轉折)前狼至

6.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卻)不染

7.而(但是)樂亦無窮

c.表修飾關係.連線狀語和謂語,表示行為的方式,手段,原因等,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地",有時可不翻譯

1.既而(可不翻譯)盡奔騰五陣之勢

2.雜然而(表修飾,地)前陳者

3.紅裝而(表修飾,不翻譯)蹇者

4.傭者笑而(表修飾,著)應之曰

之1、 用作代詞: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義,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馬說》)

2、用作助詞: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二)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輸》)

(三)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乙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四)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

例:頃之 ,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狼》)

3、用作動詞:可譯為「去、往、到」。

例: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以1、作為介詞

表示憑藉,譯為「憑、靠」 例: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譯為「用、拿、把、按照」

例: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以」後省略介詞賓語。)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時間處所,譯為「在、從」 例:

2、作為連詞

表示並列、承接、修飾「以」相當於「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 墨池記》)

表示目的譯為「來、用來」 例:

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表示範圍譯為「到」

「已」,已經。 例:固以怪之矣。

古代漢語中「而」字的用法

3樓:sunny柔石

1、相當於「之」。

《論語·憲問》:「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譯文:君子以說的多做的少為恥。

2、表語氣。略近於「兮」。

《論語·微子》:「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譯文:算了吧,算了吧!現在黨政的那些人危險極了!

3、如同、好像。

《詩經·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帶而厲。彼君子女,捲髮如蠆。」

譯文:那些都城的人士,衣帶下垂飄左右,那些貴族的女兒,髮如蠍尾翅在首。」

4、因而、所以。

《荀子·勸學》:「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譯文: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潤澤,深水潭生長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5、如果。

《論語·八佾》:「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譯文:如果說管仲懂得禮,那還有誰不懂得禮呢?

一、說文解字

1、文言版《說文解字》:而,頰毛也。象毛之形。《周禮》曰:「作其鱗之而。」凡而之屬皆從而。

2、白話版《說文解字》:而,臉頰上的絡腮鬍子。字形像毛髮之形。《周禮》上有句子說,「振作起它的麟和臉頰上的毛」 。所有與而相關的字,都採用「而」作邊旁。

二、相關詞彙解釋:

1、因而[yīn ér]

連詞。表示結果:他是無私的,因而也是無畏的。

2、時而[shí ér]

表示不定時地重**生:天空中時而飄過幾片薄薄的白雲。

3、故而[gù ér]

因而;所以:聽說老人家身體欠安,故而特來看望。

4、反而[fǎn ér]

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預料和常情:風不但沒停,反而越來越大了。

5、既而[jì ér]

用在全句或下半句的頭上,表示上文所說的情況或動作發生之後不久:先是驚嘆,既而大家一起歡呼起來。

4樓:我是乙個麻瓜啊

1、表示並列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輕重,而是並列、並重的關係,可譯為和、及、又、並且或不譯。

例如:《兩小兒辯日》:「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譯]:「這不是遠的小近的大嗎?」

2、表示承接關係,所連兩項在時間、動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譯為就、然後、來、便等,或不譯。

例如:《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 [譯]:「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知道新的道理」。

3、表示遞進關係,後項意思比前項意思更近一層,可譯為「而且」、「並且」等。

例如:《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 [譯]:「學了知識而且按一定的時間去複習」。

4、表示修飾關係,前項修飾後項,連線狀語和中心語,可不譯。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譯]:「河曲有個智叟笑著勸阻愚公說」。

5、表示轉折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相對或相反,可譯為「卻」、「但是」、「可是」等。

例如:《狼》:「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譯]:「後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只狼又追上來了」。

5樓:匿名使用者

而」在古漢語(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較複雜的,它有兩個讀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裡可以是實詞,在另乙個句子裡又可以是虛詞;作實詞可以是名詞,可以是動詞,可以是代詞;作虛詞時可以是連詞,可以是助詞。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二十幾個。

下面我把古漢語首選的工具書——《辭源》上的解釋作依據,補充一些中學課本文言文課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併打給你。

而 一、ér

一頰毛,象毛之形。凡鱗毛之下垂者也稱而。例如:

《周禮·考工記·梓人》:「凡攫殺援噬之類,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譯]:

「凡是捕殺他物持物而咬這一類的,一定深雕它的爪,突出它的眼睛,振起它的鱗與頰毛。」

二代詞。通「爾」汝,表示第二人稱。可譯為「你(的)」、「你們(的)」。例如:《項脊軒志》:「某所,而母立於茲。」[譯]:「這兒,你的母親曾經站立過」。

三連詞。

⒈表示並列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輕重,而是並列、並重的關係,可譯為「和」、「及」、「又」、「並且」或不譯。例如:《兩小兒辯日》:

「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譯]:「這不是遠的小近的大嗎?」

⒉表示承接關係,所連兩項在時間、動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譯為「就」、「然後」、「來」、「便」等,或不譯。例如:《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 [譯]:

「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知道新的道理」。

⒊表示遞進關係,後項意思比前項意思更近一層,可譯為「而且」、「並且」等。例如:《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 [譯]:「學了知識而且按一定的時間去複習」。

⒋表示修飾關係,前項修飾後項,連線狀語和中心語,可不譯。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譯]:「河曲有個智叟笑著勸阻愚公說」。

⒌表示轉折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相對或相反,可譯為「卻」、「但是」、「可是」等。例如:《狼》:

「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譯]:「後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只狼又追上來了」。

⒍表示假設關係,常連線分句中的主語和謂語,可譯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國說》:

「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 [譯]:「假使全國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為有為的青年」。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勸學》:「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譯]:「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潤澤,深水潭生長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⒏ 如果。例如:《論語·八佾》:「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譯]:「如果說管仲懂得禮,那還有誰不懂得禮呢?」

四助詞,跟「上」、「下」、「來」、「往」等方位詞連用,表示時間或範圍等,可譯為「以」。例如:《圖畫》:

「故中國之畫,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構。」 [譯]:「所以中國的畫,在肖像畫以外,多半用想象構成圖畫的內容」。

⒈相當於「之」。例如:《論語·憲問》:「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譯]:「君子以說的多做的少為恥。」注:「言而」即「言之」。

⒉表語氣。略近於「兮」。例如:《論語·微子》:「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譯]:「算了吧,算了吧!現在黨政的那些人危險極了!」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詩經·小雅·都人士》:

「彼都人士,垂帶而厲。彼君子女,捲髮如蠆。」[譯]:

「那些都城的人士,衣帶下垂飄左右,那些貴族的女兒,髮如蠍尾翅在首。」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夠。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紂、幽、厲,……不而矯其耳目之慾。」[譯]:「桀、紂、幽、厲,……不能夠改正他聲色的慾望。」

⒉能力。例如:《莊子·逍遙遊》: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譯]:「所以,那些才智足以勝任乙個官職,品行合乎一鄉人心願,道德能使國君感到滿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國之人的人,他們看待自己也像是這樣哩!

」兩個讀音,十六種用法,十六個例句和翻譯,全打完了,你參考吧。我的水平只能如此。

如果有看不懂的地方或需要哪方面的例句,你可再發問,我知道的再做解答。

我在《漢語大字典》中又查到了幾個《辭源》沒有收的「而」的解釋。 補充出來,你參考吧。

即,就是。常與「非」對用,構成「非……而……」。《戰國策·楚策一》:

「凡天下強國,非秦而楚,非楚而秦。」[譯]:「大凡天下的強國,不是秦國就是楚國;不是楚國,就是秦國。

」代詞 表示指示,相當於「此」。《戰國策·趙策一》:「豫讓拔劍三躍,呼天擊之曰:

『而可以報知伯矣。』」[譯]:「豫讓拔出寶劍,三次跳起來,揮劍擊刺襄子的衣服,喊著:

『天啊!這樣,我可以報答知伯之恩了。』」

副詞。⒈表示時間,相當於「才」。《左傳·襄公九年》:「有四德者,《隨》而無咎。」[譯]:「具有上述四種德性的人,佔到『隨』卦才沒有災禍。」

⒉表示範圍,相當於「只」、「唯獨」。《論語·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譯]:「不擔心(財物)少,而擔心(分配)不均勻;不擔心貧困,而擔心(人心)不安定。」

⒊表示繼續,相當於「猶」、「還」。《論語·陽貨》:「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譯]:「活到四十歲還被人厭惡,他這一生也就沒有希望了。」

《孟子·告子下》:「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譯]:「舜該算最孝的人了吧,五十歲還懷戀(父母)。」

(二)néng 《集韻》奴登切,平登泥,蒸部。

⒊安。《集韻·登韻》:「而,安也。」

一共二十二個意思和用法。

母在古代漢語中還有什麼意思,古代漢語中的母部是什麼意思?例如,置端母職部

母,在古代漢語中除去 母親 的含義外,還有三個義項 1 家族或親戚中的長輩女子。如 祖母 叔母 伯母。2 本源。例如 以為天下母。老子 注 本也。又如 酒母 母金 本金,本錢 3 通 姆 女師。古時以婦道教子女的女教師。例如 婦人夜出不見傅母不下堂。公羊傳 襄公三十年 古代漢語中的 母 部是什麼意思...

技巧在古代漢語什麼意思,還用古代漢語是什麼意思

名 技術 技能 本領。庖丁解牛 善哉 技蓋至此乎?名 有技藝的人。荀回子 富國 故答百技所成,所以養一人也。技癢 急於想表現展示自己所擅長的技術藝能。人類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積累起來並在生產勞動中體現出來的經驗和知識,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 鑽研技術 技術先進。指技術裝備 技術改造。經濟學...

跪在古代漢語中的意思,親戚在古代漢語中什麼意思完整的

跪為動詞,跪,釋名 雲 跪,危也,兩膝隱地體危阢也。即兩膝著席,上體聳直之坐法。1 形聲。從足,危聲。本義 屈膝,單膝或雙膝著地,臀部抬起,伸直腰股 2 同本義 kneel 跪,拜也。從足危聲。去委切。東漢 許慎 說文 跪,兩膝拄地所以拜也。說文通訓定聲 仲宣跪而稱曰。文選 謝莊 月賦 秦王色撓,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