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入行論第一品,菩提心功德品裡面就有。如果生起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那麼非常嚴重的罪業也能轉輕乃至消滅。以菩提心攝持的善根再小,也能成為佛果的因。
比如貧女供燈的公案。當時貧女以菩提心將僅有的錢買了燈油去點了一盞燈,在場的阿羅漢以神通力颳起大風也無法熄滅,佛還授記貧女將來成佛的佛號叫燈光如來。普通有漏善根一次成熟後就沒有了,菩提心攝持的善根只要不被違緣摧毀,會反覆不斷成熟,有這種無盡的特點。
「生死獄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會得到哪些共同的功德
2樓:匿名使用者
「生死獄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會得到哪些共同的功德,在這兩句後面寫著呢,不能看半句話啊。 「即刻得名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
在輪迴的牢獄中被業與煩惱緊緊束縛的苦難眾生,如果能生起菩提心,那麼其功德就是在當下成就如來種智,名稱上可以堪稱一切如來之子,這是名字上的變化。還有意義上的變化,那一刻就成為人天的頂禮處——供養的對境。
學完第一品菩提心利益,請思維菩提心有何種功德
3樓:因緣法
菩提心的功德利益:
一、能消重罪。《入行論》雲:「菩提心如劫末火,剎那能滅諸重罪。」
二、能獲妙樂。《入行論》又雲:「佛於多劫深思維,見此覺心最饒益,無量眾生依於此,順利能獲最勝樂。」
三、圓滿所求。若欲滅除種種痛苦災難,以及除卻眾生的不安,當恆常莫舍菩提心。要想享受種種快樂者,亦莫捨棄菩提心。
四、轉劣為勝。眾生若發起殊勝的菩提心即稱為菩薩,原來垢染汙穢之身將逐漸得到清淨,而轉成無價寶之佛陀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等無量功德,因此我們應堅守菩提心寶。
五、得果無盡。若以菩提心攝持,修行一切善法,其所獲果報無有窮盡。《入行論》雲:「其餘善行如芭蕉,果實生已終枯槁,菩提心樹恒生果,非僅不盡反增茂。」
什麼是菩提心,如何發菩提心?
4樓:
1,菩提心
的定義:菩提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
發菩提心,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2,發菩提心:居於深層潛意識的菩提心,在潛意識中創造的是求知慾,是一種慾望,其指向性變的模糊,不能專注於探求生命的真諦,容易被各種假相,假理,假自證所迷惑。求知慾進一步在顯意識中創造的是好奇心。
好奇心有了主動的分別,因而更加的模糊,變得迷茫;
但是當主動的方向找準了,又能剝開求知慾的模糊性,發現深層潛意識中的真實願望,從而下決心探求生命真諦。這種情況叫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有主動性,但從根本上講是發現。
發現本來就有的願望。
擴充套件資料
1,菩提心的由來:
在佛法的修學中,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菩提心,諸佛菩薩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來成就的。佛法中一切法門的修學都是建立在發菩提心的基礎上,任何乙個法門都不能離開菩提心,一切法門所講的正見都是為菩提心服務。只有發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見才會有著落處。
離開菩提心,佛法的修學就會變得空洞和抽象;
不論哪一部經典都立足於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薩的修行都是以發菩提心為開始,不同的只在於願力的體現。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諸大願等等,諸佛菩薩的願力都是菩提心的體現。
2,菩提心的分類:
(1)世俗菩提心:尋求無上菩提的發心,它是凡夫相續中可以生起的相似菩提心,可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菩提心有兩種,即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
如《華嚴經》中雲:「任何眾生為無上菩提而發願亦稀罕,與之相比,為無上菩提而行持更為稀罕。」
如同想去往某地一樣為了他利而想獲得菩提的意樂即是願菩提心,如同正式啟程前往該地一般真實踏上能獲得佛果的正道並想修持此道是行菩提心。想要成辦自他二利的智者通過了知這兩種比喻的差別而依次會明白願行兩種菩提心意義的不同。
(2)勝義菩提心:證悟自心遠離戲論的法界義,也就是指無分別智慧型,這在登入聖地菩薩的相續中才有。
5樓:t深深海底行
我們學佛,什麼是最重要的?
對於這個疑問,相信很多學人都思考過。然而經典浩瀚,猶如佛經中「盲人摸象」的比喻,難以找到乙個基礎和根本。
末學淺陋,以自己學佛的感受勉強回答這個問題:
答案是:發菩提心!
對初學而言,發菩提心是首要的;對學佛多年而未發心者而言,發菩提心是比開悟更重要的當務之急!
先解釋一下:
「菩提」, 翻譯為「覺」,這裡是指「無上菩提」:成就無上佛果的「覺」, 即是成佛的意思;
「菩提心」, 全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無上正等正覺心),即是成佛的心;
「發菩提心」,就是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簡單一句話,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此菩提心之內容,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一.發菩提心是成佛的第一步
我們學佛的初級目的:出離生死苦海,不受六道輪迴;
我們學佛的終極目的:上求無上佛道;下化無邊眾生。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又叫做「諸佛通願」:諸佛在因地時,都發過這個願,若無這四巨集願,諸佛無以成佛,佛法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以求佛道的因而得成佛之果,法爾如是,自自然然。
如未髮求佛道之心,以何因而得佛果?
有《華嚴經》為證: 「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
二.發菩提心是判別菩薩與非菩薩的標準
「菩薩」:全稱「菩提薩埵」,菩提為「覺」, 薩埵為「有情」(眾生),直譯為「覺有情」;很多場合,被解釋為「覺悟了的有情」。末學以為這個解釋值得**。
問一句:若必須覺悟才有資格稱為菩薩,那麼,怎麼會有「凡夫菩薩」之說呢?
《優婆塞戒經》:「在家之人發菩提心,勝於一切闢支佛果。(勝於二乘極果是什麼?
菩薩!)出家之人發菩提心,此不為難,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是乃名為不可思議。何以故?
在家之人多噁因緣所纏繞故。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時,從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諸天,皆大驚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師」!
以上**不僅明示:「在家人發菩提心,勝於一切闢支佛果」。更以「天人師」稱讚發菩提心的在家凡夫!
故末學以為:「菩提薩埵」應當解釋為:「求菩提(覺)的有情」,也就是:「求佛道的行者」。
因此,發了菩提心,就是菩薩;未發心者,就算有神通乃至有慈悲心,也不是菩薩!
還以《華嚴經》為證: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三.發菩提心能消重罪
《普賢菩薩行願品》雲:「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鎮疑。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無始劫以來,無量罪業,是礙修學佛的主要原因;罪障深而福德淺者,就算聰明才智,也是「鈍根人」。因此,消除罪障是學佛的捷徑。
《優婆塞戒經》雲:「善男子,有智之人發菩提心已,即能破壞惡業等果如須彌山。」
四.發菩提心與往生淨土
曇鸞大師《往生論注》:「無量壽經三輩往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
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
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
徹悟禪師:「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16字被奉為「淨土綱領」。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開悟只是漫長的成佛道路上的乙個必經之關卡。而發心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是真學佛法的標誌;是凡夫菩薩的標誌;是成佛的根本原因。
其體廣大,其德無邊。一切學人當速發無上菩提心!
引用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以表發心之重要、發心之急迫:
「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
故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
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很多學人,自念身為罪孽凡夫,未受三皈五戒,何敢以發菩提心而稱「菩薩」?
末學此文,意在令一切見聞者知道發菩提心的急迫與重要;一切讀者,若願意學佛,即使一時一處一念之間能持一戒,也應當在閱讀本文之後的下一秒立即發心。或者自己挑乙個時間,於靜室之中,無論有無佛像供奉,皆可禮拜本師釋迦牟尼佛而作是言:「本**某某,於今日起,盡未來皈依佛法僧;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願得佛菩薩護持,盡未來不失不忘今日之願。」如是三稱,貴在至誠。
末學就是這樣發心的,「盡未來」三字一出口,不覺涕淚皆下。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6樓:aaa**王
菩提心的本體就是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希求心,《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無上菩提之心。
又稱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或略稱道心、道意、覺意。此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是淨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則得速成無上菩提。蓋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薩最初必發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稱為發菩提心,略稱發心、發意;最初之發心,則稱初發心、新發意,為菩提之根本。
《大智度論》卷四十一雲(大正25·362c)︰'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
7樓:匿名使用者
菩提心的意思主要是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在古印度,菩提是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發菩提心,一般是指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8樓:匿名使用者
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
在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中,幾乎都有關於發菩提心的教誡。《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這句**被省庵大師引用於《勸發菩提心文》,在漢傳佛教界廣為流傳,發人深省。離開菩提心,在修行上的所有努力,都將成為生死之因。
大智度論說:「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名菩提心。」大日經疏言:
「菩提心,名為一向志求一切智慧型。」可知菩提心,即是追求佛道之心,亦即是正覺之心。如果有人以正覺之心,勤求佛所證之道,自利兼他,終必成佛;因此,菩提心是成佛的真因,亦是廣修智慧型,積聚功德的原動力。
十方諸佛,皆因菩提心而積集諸功德,亦因菩提心而成佛。
華嚴經中彌勒菩薩曾經盛讚菩提心的功德,如華嚴經言:「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猶如良田,能生長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猶如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猶如淨水,能洗一切煩惱故,……菩提心者,猶如慈父,訓導一切菩薩故;菩提心者,猶如慈母,生長一切諸菩薩故;菩提心者,猶如乳母,養育一切菩薩故;菩提心者,猶如善友,成益一切菩薩故,…菩提心者,猶如勇將幢,能伏一切諸魔軍故;菩提心者,猶如利鋸,能截一切無明樹故;菩提心者,猶如利斧,能伐一切諸苦樹故,…菩提心者,如善知識,能解一切生死縛故;菩提心者,如好珍財,能除一切貧窮事故;菩提心者,如大導師,善知菩薩出要道故;菩提心者,猶如伏藏,出功德無匱乏故;菩提心者 ,猶如湧泉,生智慧型水無窮盡故;菩心者,如阿伽陀藥,能令無病永安隱故;菩提心者,如除毒藥,悉能消歇貪愛毒故,…。」最後彌勒菩薩告訴善財童子:
「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無量功德,舉要言之,應知悉與一切佛法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三世如來,從菩提心而得生故。
」所以,在菩薩道上,菩提心等如父母,等如導師,良友,善知識,能給予一切菩薩的訓導,撫養,指示,與協助。又等如堅利的**,能令菩薩降伏魔軍,殺煩惱賊。又等如伏藏,等如湧泉,令諸菩薩,成就功德法財,出生無量智慧型,又等如良藥,令諸菩薩,**身心重病,解除無明惡毒,最後能出生三世諸佛。
可見菩提心的功德,實在不可思議,對於修學大乘佛法的人,非常重要。
發菩提心,即是建立趣向佛果菩提的意志,發起追求無上菩提的心願。雖然,真性菩提,人皆本具,但凡夫迷而不覺,若然值遇佛法,或聞善知識開導,藉此增上勝緣,發明本具的真性,知道生佛平等。既痛恨自己無始時來,從迷積迷,不覺不知,枉受輪迴;又憐憫眾生,不識常住真心,用諸妄想,沉溺生死,受無量苦。
於是發起大悲心,誓必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化眾生以利他;使自己與眾生,共出苦海,同證佛道,就是發菩提心。否則,即使是自己喜歡修學佛法,但不喜歡利他,於利他心,不能發起,於大乘法,不能修持,要求佛道,亦不可得。因為,自己喜歡修學佛法,僅是自利之心,非菩提心;若但利他,不求佛道,亦僅是大悲心,非菩提心。
必須自利兼他,且志在成佛。發願我與眾生,皆共成佛道,以所修的一切善根功德,回向眾生及佛道,方名發菩提心。
菩薩持地經言:「菩薩發心,而作是言:我當求無上菩提,安立一切眾生,令究竟無餘涅盤,及如來智。
如是發心,求菩提道。」又菩提心觀釋言:「當於自心,如實觀己,然後發起方便,觀於眾生。
知諸眾生,於自覺性,不如實知,起於疑妄,顛倒執著,受於種種輪迴大苦,我由是故,起大悲心,令諸眾生,於自心法,如實證覺,是即名為菩提心。」讀此可知,發菩提心,即發起自覺覺他之心,亦是立志希望,自己與眾生,同出輪迴,共證佛道之心。甚至為求佛道,為饒益眾生,而犧牲自己的一切安樂,勤修六度,實行四攝,才是真正的發菩提心。
近代高僧印光大師也盛讚菩提心的功德:「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發,如器受電,如藥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業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十年生死兩茫茫。的全文是什麼,十年生死兩茫茫全文是什麼啊
唉,樓上這麼多人知道這首詞 可是誰又真的知其傷心之甚啊?我最喜歡的東坡先生的 江城子 與給他故去十年的夫人的一首悼亡詞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江城子十...
張雨生是怎麼死的,張雨生怎麼死的 張雨生死亡真相揭秘
雨生車禍發生後根據 對車禍原因的判斷是因為他在駕車時疲勞駕駛所至。乙個真正用身體和生命去創作的 人,真的會疲勞的。天堂張雨生 張峰 崔怒 編著 請大家去看一看這本書吧。雨生當年剛剛完成張惠妹,伊能靜等歌手的 製作,又完成自己 口是心非 的後期製作,還主持著果陀劇場的舞台劇的 製作。而且車禍發生的前一...
生死兩茫茫,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是什麼意思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出自北宋蘇軾的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歌詞中有一句是愛恨生死兩茫茫的歌的歌名 張永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