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逐客書最後一句話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2021-03-04 06:09:47 字數 5478 閱讀 8181

1樓:喬木查

開門見山,開篇即提出中心論點:「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第二段的內容以秦國歷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業為事實論據,共分三層:第一層先鋪陳這四位國君因重用客卿而取得巨大成就的事實——穆公用客卿,併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變法圖新,民富國強;惠王用張儀,擴充套件疆域,離散六國;昭王用範睢,抑制豪門,蠶食諸侯。第二層將上述事實進行概括並得出結論,「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第三層則以「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的反面推理,論證驅逐客卿的錯誤。第

一、二層以歷史事實為論據從正面例證,第三層從反面推理,所得出的結論都與中心論點一致。

第三段以秦王重物輕人的事實為論據論證驅逐客卿的錯誤,首先羅列了秦王所喜愛的奇珍異寶,而它們均不生於秦國,質問秦王為何喜愛;接著反證說如果「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不當享受那些寶物、美女;最後指出「今取人則不然」,說明重物輕人,決非一代英主所當為。闡明了驅逐客卿對秦國根本利益的嚴重危害。

本文採取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正面論述與反面推理相結合。正面論述強調納客之利,反面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害,兩相對照,是非判然,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此外,文章大量採用鋪陳、排比、對偶的修辭手法,顯得氣勢飽滿,敷揚張厲,很有感染力。

在 諫逐客書 中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請舉例說明 5

2樓:帥氣的小宇宙

在秦國李斯的《諫逐客書》中主要運用了排比

和比喻的修辭手法。

1、排比:

原文: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

白話譯文:陛下羅致崑山的美玉,宮中有隨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飾上綴著光如明月的寶珠,身上佩帶著太阿寶劍,乘坐的是名貴的纖離馬,樹立的是以翠鳳羽毛為飾的旗子,陳設的是蒙著靈鼉之皮的好鼓。

詳解:用排比句列舉秦王的愛好,突出秦王重色樂珠玉而輕人民的情況,增強說服力。

2、比喻:

原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白話譯文:因此,泰山不拒絕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捨棄細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業的人不嫌棄民眾,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

詳解:以泰山和江河湖海為喻來說明「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借寇兵而齎盜糧」為喻來說明逐客是「資敵國」、「益讎」的愚蠢行為,形象而具有說服力。

李斯的《諫逐客書》是怎樣用對比手法來說明道理的?

3樓:卡門kamen之歌

1、昔與今的對比,以前的秦國皇帝與現在的秦皇對客卿的不同態度的對比。

2、物與人的對比,秦王喜歡外國出產的東西卻不喜歡外國的人的對比。

3、納與逐的對比,秦王接納客卿和驅逐客卿的對比。

4、利與害的對比,接納客卿和驅逐客卿對秦國利與弊的對比。

5、己與仇的對比,秦王驅逐客卿對自己和仇人利害關係的對比。

6、損與益的對比,秦王驅逐客卿損傷國家的力量和不驅逐客卿對國家有益的對比。

7、強與亡的對比,接納客卿可以使國家強大與驅逐客卿使國家滅亡的對比。

4樓:

開門見山,開篇即提出中心論點:「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第二段的內容以秦國歷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業為事實論據,共分三層:第一層先鋪陳這四位國君因重用客卿而取得巨大成就的事實——穆公用客卿,併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變法圖新,民富國強;惠王用張儀,擴充套件疆域,離散六國;昭王用範睢,抑制豪門,蠶食諸侯。第二層將上述事實進行概括並得出結論,「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第三層則以「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的反面推理,論證驅逐客卿的錯誤。第

一、二層以歷史事實為論據從正面例證,第三層從反面推理,所得出的結論都與中心論點一致。

第三段以秦王重物輕人的事實為論據論證驅逐客卿的錯誤,首先羅列了秦王所喜愛的奇珍異寶,而它們均不生於秦國,質問秦王為何喜愛;接著反證說如果「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不當享受那些寶物、美女;最後指出「今取人則不然」,說明重物輕人,決非一代英主所當為。闡明了驅逐客卿對秦國根本利益的嚴重危害。

本文採取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正面論述與反面推理相結合。正面論述強調納客之利,反面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害,兩相對照,是非判然,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此外,文章大量採用鋪陳、排比、對偶的修辭手法,顯得氣勢飽滿,敷揚張厲,很有感染力。

諫逐客書 說服力表現在哪些方面

5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是《諫逐客書》具有明顯的實效性。實效,就是要講求實用,注重效果,這就涉及到公文的目的及功能。公文不像藝文那樣,優遊浸漬,潛移默化,以美感人,公文乃是「政事之先務」,它的目的是為了完成特定的公務,它的功能是可以解決實際的問題。

從本質上說公文是一種實用性程式性的文書,以此區別於一般的文章或文學作品。公文所產生的客觀效果是衡量公文實用性大小的乙個重要尺度。所以公文撰制時必須事先預計效果,辦理時講究效率,客觀上注重功效。

徐望之《公牘通論》指出:「事前體察周詳,令出務求實效。」這說的是下行公文。

上行公文也要做到「下情不壅於上聞,謀事惟期其必達」 。一篇公文,如果實用性不大,效果不顯著,就很難說是上乘之作。因此,實效性顯著,應是好公文的重要條件。

以此看來《, 諫逐客書》正是具有實效性顯著的特點。這篇公文最成功之處就在於,該文一上秦王,就達到預期的目的,收到滿意的效果。司馬遷在《李斯列傳》中曾這樣敘述過李斯上書的前因後果:

「秦王拜斯為客卿。會韓人鄭國來間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覺。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

『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間於秦耳。請一切逐客。』李斯議亦在逐中。

斯乃上書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卒用其計謀。」當時秦王的逐客令已下,李斯也在被逐之列,而憑此上書,竟能使秦王收回成命,由逐客變為留客、用客、重客,這就不能不承認《諫逐客書》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公文的實效性在這裡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

其次,《諫逐客書》在「對事的論斷」方面堪稱典範。筆者以為「對事的論斷」應視為公文的乙個重要特徵。事是公文的內容,論斷是對公文內容的表達方式。

「對事的論斷」體現了公文的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顯然,公文須有事,劉勰所說「言事於主」、「指事造實」,徐望之所說「謀事惟期其必達」、「尚實事不尚虛文」 ,都指出公文的內容就是事,因為公文就是辦實事的。但是公文在表達事時,不必對其來龍去脈進行具體的敘述,往往是高度概括,或者點到為止。

公文對於事,主要是用「論斷」的方法。正如《公牘通論》所述,「陳言論事」、「公文本質,重論斷」 。論斷是個合成詞,包含論和斷兩個方面。

斷,判斷、決斷之謂,對事的是非、得失、功過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態度,對事的實施提出一定的辦法。論是論事理,要受文者承辦事務,必須把事理論說明白。簡言之,斷就是要辦什麼事,論就是辦這事的理由。

論是斷的前提,如果不把事理論清說透,斷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缺乏說服力。在古代公文中,由於文種不同,對事論斷的情況也有差別,如下行的君命文種,比較偏重於斷,凡戒敕、廢立、告諭、政令等,都顯示獨斷的至高權威,而上行文種的章、奏、表、議等則較側重於論(當然也應有斷) ,凡諫說、勸請、陳乞、**、執異等,本身就需要有充分的理由,不論說何以達其目的。 況且上奏文種面對的是國君這個特殊物件,更要情至理足。

《諫逐客書》在這一點上,具有非常鮮明的特色。全文的斷就是開頭一句話:「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希望通過這一判斷成立,使秦王接受,並收回成命,不要逐。為此在下文了有力的論說。開頭這一斷語的 特點是,在客卿已被逐的緊急情勢下(《史記集解·新序》:

「斯在逐中,道上上諫書。」) ,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辭開宗明義,起句發意振聾發聵。本文尤具特色的更在其論的部分,對事理的論說充分深刻,令人信服。

這裡有必要指出兩點,其一是用重筆濃墨,鋪張排比,列舉事例。如文中鋪排了四君用客的大量事實,鋪陳了秦王所喜愛的大量生活享用,由於事例充實,鋪墊充足,加強了與下文的對比,因而得出的結論極其有力。而這些事例都有所依傍,且經過精心選擇,因而顯得可靠典型。

從鋪排的技巧來說,排比句接踵聯翩,文意飽滿,文氣流暢,文勢充沛,極有感染力。其二,在論證上的特點是正反並反覆對比,層層深化。如在論證的首層,四君用客(實筆) 與「卻客不內」(虛筆) 的對比,首層四君用客與次層秦王輕客的對比,次層重物與輕人的對比,處處在對比之中顯示逐客之謬誤。

全文在邏輯關係上是步步推進,層層深化。時間上由遠到近,推移有序:先言古代,次論現實,再次言及未來。

在言及逐客的危害時,程度上由輕到重,步步公升級:先說如果沒有客卿,秦國就不會「富利」和「強大」;接著說「非秦者去,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直接落到統一天下這個關鍵問題,比上層更切近要害;再說棄 黔首、卻賓客,是所謂「借寇兵而齎盜糧」,資助了敵人削弱了自己,對秦國的不利更嚴重些;最後指出「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不僅不能統一天下,而且有亡國的危險,把逐客的危害引申到極點。

這種由輕到重、步步推進的說理過程,避免一開始就突兀衝撞,造成相反結果,它符合人的心理接受規律。 再者《, 諫逐客書》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公文的針對性一方面是指每件公文都是針對某一具體的事務而發,另方面也指公文具有比較具體的的受文物件,受文者具有確定性。

周知性的公文讀者面較寬,但也有一定的範圍;下行文受文的面相對說要窄一些,在現代的公文中有的還規定了閱讀傳達範圍;上行文一般是給乙個上級機關,受文物件很具體。古代的上奏文種是專門給君主的,物件最明確。公文寫作時都視受文者的不同情況進行斟酌,有的放矢。

《諫逐客書》的針對性,從內容上來說,是對著逐客這事而發,全文緊緊扣住逐客以論說其錯誤。文章這樣處理很高明,因這逐客的起因是南韓人鄭國勸秦王修築一條灌溉渠,其目的是企圖以浩大的工程耗費秦國的財力,使之不能對外用兵,如果就此事進行辯解,顯然是沒有道理的。李斯避開這個起因不談,只抓住逐客對秦不利來論說,完全從秦國的利益著眼,這就容易使秦王接受。

另外,李斯當時也無辜受牽連,但他在上書中片言不涉及自己,這樣完全符合公文的本質要求,徐望之說:「公文本質之可貴,貴在一字一句皆從民生國計上著想。」針對逐客對秦不利來論說,正是從國計民生著想的體現。

《諫逐客書》的針對性,還表現在針對特定的受文者來採取諫說的策略。李斯上書是給秦王政這個具體的人看的,如果不熟悉這個人,不揣摩這個人的願望、想法,不去迎合他的心理需求,那就很容易碰壁。對這個問題,劉勰有中肯的評價:

「煩(順) 情入機動言中務,雖批逆鱗而功成計合,此上出之喜說者也。」順著秦王的感情、心理,引到統一六國的關鍵問題,符合主要任務的需要。當時秦王的最大慾望是兼併天下,凡是違反這一慾望,就難以立足,凡是利於達到這一慾望,就容易被接受。

李斯緊緊抓住秦王的這一心理,把秦國的霸業作為整篇諫書的靈魂,貫串始終。在論說的首層以秦王政的祖先重用客卿造成「霸西戎」、「治強」、「散六國之從」、「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等成就去聳動秦王;在論說的次層則把用客卿提到「跨海內,制諸侯之術」的高度;再接著以古代五帝三王「不卻眾庶」無敵天下去打動秦王。總之,每個層次都反覆論述這樣乙個根本的利害關係:

納客就能統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國危險。以利勸之,以害怵之,這就緊緊抓住了秦王的心,深深擊中其要害,使秦王順理成章地接納其意見,並收回逐客令,達到了上書的目的。 以上論述了《諫逐客書》是如何有針對性地、成功地對逐客之事加以論斷,使該公文收到了顯著的實效。

實效性、針對性、對事加以論斷,這三個特徵在文中體現最為突出。當然,該文還有個別其他的公文特徵,像當時李斯已在被逐之中,寫這篇上書必須十分注意時效,除了「道上上諫書」急就此文之外,在寫法上開頭單刀直入,指出逐客之錯,使秦王為之震動。

最後一句話什麼意思,最後一句話是什麼意思

嗯,108話對不起小蛇中 沙拉曼,你也是來殺我的嗎 咱認為,是小莩 看到愛思拉自殺後,看見沙拉曼手中的劍,頓時絕望了,才說的,然後就心之淚了 112,小莩怒喊沙拉曼全名,自然是因為三道鎖解開了,記憶與力量回來了,想起了千年前不愉快的的往事 大概是決裂的原因?嗯。就是這樣,應該理解了吧。最後一句話是什...

翻譯一句話,翻譯一句話

for the students without finish the homework,chinese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ll be criticized holding to mend their homework,but american teacher won ...

翻譯一句話,翻譯一句話

現在我有價值50000美元的裝置可以引入到你的專案,前提是你在馬來西亞有和我們合資的jvc 公司,或者任何在印度尼西亞的專案。現在我已經50萬美元的設施能夠下降到您的專案削減如果您有jvc的公司,我們醫院馬來西亞或任何專案在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熱量存在於我們的周圍。我們看不見它,但是我們可以感覺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