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達三中
今天我們分析一下,為什麼會有「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的說法。
簡單來說呢,少不讀水滸,是因為年少時閱歷淺,沒有經歷過花花世界的**,也沒有見識過人性的缺點,所以自然就看不懂梁山好漢之間的利益角逐,更品不出各個英雄人物背後的悲哀,總的來說,水滸看似是替天行道,匡扶正義,實際上,所有人都沒有逃過命運的宿命。年輕人血氣方剛,看不到英雄的悲哀,只追求快意恩仇,如果沒有合適的引導,更容易被書中情節所吸引,最終走上歧途,所以水滸適不適合青少年自己閱讀的。
朝廷和梁山,實際就是乙個完全的古代社會,梁山上的英雄們,所奉行就其實就是弱肉強食的法則,加上主角都是社會底層的普通百姓,當中的道理跟貼近實際的社會生活,所以成年人讀水滸,就會發現很多生活中的道理。這才是水滸的本意。
少年時期讀三國,看到的往往就是各路英雄豪傑建功立業,雄踞一方,覺得自己就是那亂世中英雄的一員,豪情萬丈,書中一幅幅的面孔。都對自己有著激勵的作用,這對年輕人來說,是積極的作用。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人物的認識也會相應的起著變化,就能看到人物背後的悲哀,劉玄德雖然打下了蜀漢基業,但身邊的兄弟卻都不得善終,自己的兒子也無心帝位,半生的操勞不止為了何:曹玄德隱忍一生,卻因為自己的兒子背上了篡權奪位的罪名;孫權雄踞江東,看似平穩的背後確實父兄慘死的悲哀;更不要說孫堅,孫策,袁紹,袁術,劉表,張魯這些人了,都不過是歷史洪流中的浪花罷了。
年少時的理想,只有少數人能夠實現,其餘的,都只是歸於平淡,操勞一生,在力不足的年紀再來回想當年的豪情壯志,只是徒增悲傷罷了。所以對於老年人來說,看盡了人生的滄桑後,在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年紀,更容易被牽動過往,感慨自己的一事無成,這對老年人來說,是不適合的,更適合讀點平緩一點的東西,而《三國》已不再適合。
人生短短幾十載,白駒過隙,當年意氣風發的少年,轉眼間就已經白髮蒼蒼,在現在社會壓力巨大的情況下,年輕人為了生活,都已經過早的放下了自己的理想,背上了不適合自己年紀的滄桑,這是不可取的。
所以,趁現在,還是意氣風發的年紀,多讀幾遍書吧,找回當年屬於自己的那份豪情壯志。
今天的話題就到這裡了,讀不同的書往往會反應人的不同性格,那麼大家是更喜歡三國還是水滸呢?
為什麼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說說道理?
2樓:李家思
金聖歎曾經說過,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
為什麼呢?
因為水滸教人造反,三國教人謀略。也因為水滸裡多打打殺殺,意氣用事,怕年輕人學壞,三國多杜撰,讀過正史的人覺得誇張太過。
中國自古有「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之說。
這前句話好懂:因為少年血氣方剛、易於衝動,而《水滸》呢,又專以攻城破獄為能事,以打家劫舍為豪舉,如果年輕人看了《水滸》,領悟了其中津津樂道的「該出手時就出手
3樓:喵的阿夏
金聖歎先生曾說:「少不看《水滸》,老不讀《三國》」。
其實,是頗具道理的。幼兒啟蒙,少年青雉,有時讀《水滸》,並不完全有益。《水滸》是各路好漢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劫富濟貧,殺奸人等故事情節。
姑,有了少兒版,是原版的縮略,刪減了些片段。防止孩童定力不夠,而沒有對此正確認知,三觀的扭曲。
對於老不讀《三國》,也有其一定道理的。人老,對《三國》的軍事見解,歷史人文也有所不同,帶個人觀點較強。
重要的是,現在正是我們普及《三國》,《水滸》的時候!
4樓:滎陽網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氣血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人生之初,要慎始,少年時血氣方剛,易衝動,自製能力不強,讀《水滸》,易受其中爭鬥和色*的影響,如果因此而犯錯誤,可能給一生造成不良影響,甚至有的會破罐子破摔,最終危害社會。
老年人應當心平氣和才對養生有益,對健康有益。老年人健康,是家庭之福,社會之福。讀三國,思慮過多,會長養得失心,對健康和家庭均有不利影響。
5樓:匿名使用者
我用很簡單的話跟你說一下:
水滸裡面各類英雄比較講義氣,為了義殺人放火什麼都敢做,這樣不對少年產生誤解嗎。
三國裡面乙個個又奸又滑的,老人經歷的事多,本來都已經很滑了,再看看那部書不就更滑了嗎。
為什麼人們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6樓:冷眼觀娛樂圈
一、少不看水滸的原因:
因為少年血氣方剛、易於衝動,而《水滸》呢,又專以攻城破獄為能事,以打家劫舍為豪舉,如果年輕人看了《水滸》,領悟了其中津津樂道的「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那一套,碰了鎮關西就打,遇了壞人就殺,那還不天下大亂?安定團結的**面還要不要?雖然也有偉人說過「天下大亂,形勢大好」,可那前提是「亂了別人,好了自己」,如果亂的就是自己、好的又是別人,那還是不亂的為好——此所謂「少不讀水滸」。
二、老不讀《三國》的原因:
1、「老讀《三國》是為賊」。「賊」,**詐之義。深諳世故的人讀《三國》,洞悉其中的陰謀詭計、爾虞我詐,難免會愈加老謀深算、溝壑滿胸
2、「老讀《三國》淚空垂」。上了年紀的人讀《三國》,常常會喚起曾幾何時縱橫四海、氣吞八荒的豪情壯志,產生老驥伏櫪、英雄遲暮的感慨,無奈一把辛酸老淚。
三、名著簡介:
1、《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全書描寫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108位好漢在梁山聚義,以及聚義之後接受招安、四處征戰的故事。
《水滸傳》也是漢語文學中最具備史詩特徵的作品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之一。版本眾多,流傳極廣,膾炙人口,對中國乃至東亞的敘事文學都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2、《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家羅貫中。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漢、魏、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7樓:爆兒███2b橉
《水滸傳》裡的各路英雄豪
傑大多是以一幅俠肝義膽的面目出現,雖然「路見不平一聲吼」的豪爽總是讓人覺得痛快大氣,可惜仔細一看卻發現,倒在好漢們刀下們的**汙吏和惡霸地痞固然不少,可是好漢們濫殺無辜的場面也不乏見。例如武松在「血濺鴛鴦樓」一節雖然一怒之下殺掉幾個謀他性命的仇家,但捎帶也殺了好幾個無辜百姓和貧苦良民。並且在殺完人以後在牆上用蘸鮮血寫幾個血淋淋的大字「殺人者打虎武松」。
也許當豪傑不殺兩個人顯得有些沒有底氣,但是殺人到了如此不看青紅皂白之地步,的確讓人覺得有不寒而慄之感!如果在生活中,我們遇到這樣的「好漢」,你敢瀟灑地和他高談闊論一番「該出手時就出手」麼?「少不讀水滸」是中國人的一句俗語。
其中重要的涵義便在於冷靜地意識到水滸中的各路豪傑固然「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讓人快意,然而打家劫舍的行徑畢竟不為社會所容。小孩子如果從小看水滸入迷,舞刀弄槍倒也罷了,如果發展到有那麼一天發展到拿某人腦袋來祭刀,豈不危哉! 水滸中的一百零八位好漢們,正因為殺人的殺人,搶劫的搶劫,欠帳太多,無法在太平社會裡立足,於是只好「逼上梁山"。
高舉"替天行道"的大旗,網路一群嘍囉,成天幹著劫富濟貧的所謂義舉。其實水滸故事還有乙個名字叫做《蕩寇志》的**,是從反面對這些好漢加以抨擊的,用統治者和良民的視野來評價那些好漢們。不管怎麼樣,「少不讀水滸」說明了老百姓和普通讀者的願望無非是希望少年們不要去學那些好漢們的各種壯舉,最後依然被招安**不說,起碼不至於混的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這大概是「少不讀水滸」的真義吧。
而「老不讀三國」大概有些抽象了。首先三國故事是被無數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故事。其次三國故事不但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而且在世界其他地區也被奉為經典。
例如日本曾經研發過三國系列的電腦遊戲,被世界各國所購買。三國演義的故事,其實是中國式智慧型的一種集中濃縮。譬如其中的各種權謀、計策,譬如魏、蜀、吳各個軍事集團的發起和結盟。
譬如如何去發現和招攬運用人才,譬如 如何管理和搶占地盤。說穿了,《三國演義》中的各種故事,其實一部是漢朝軍閥混戰和各種人物智慧型進行較量的爭奪史。羅貫中將乙個個名士、政治家、軍事家們經過一番文學的描繪,活生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現代的管理科學不斷地在研究和採用三國故事中的謀略,我們無法計算到底有多少人熟讀了三國故事而且將其謀略爛熟於心且運用自如並成就了一番事業。也無法計算到底有多少人被別人用同樣的三國計謀將計就計,置於絕地。 當人老了的時候,按照中國人的說法,便是「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的時候了。
人生苦短,世態炎涼,早已是過眼煙雲,最好能一笑置之。 如果真能做到這一點,那便是到了大境界,便是得了大修行,便是「朝聞道,夕死可矣」,便是活的明白。然而這畢竟是一種少數人才可以做到,五十仍在「困惑」,六十仍然憤世嫉俗的人大有人在。
正因為是這樣,人們便嚮往「老不讀三國」。我想,除了告誡人們在年老體衰以後要抱著平常心,要返樸歸真,要活出真道行,不要勞神費力地為那些些事情你死我活地鬥個不停以外,更重要的,或許是對白駒過隙般的匆匆人生之真諦有了淡泊卻深刻的認識,按照我的理解,那或許就是;道通天地,順其自然,自強不息,無欲則剛了。
為什麼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8樓:小蟲草小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這一言語最早出自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文學批評家金聖歎之語,指的是人在年少的時候不應該讀《水滸傳》,年老的時候則不應該讀《三國演義》。他為什麼說,少不讀水滸?少不讀水滸,主要是因為年輕人血氣方剛、易於衝動、辨別是非能力差,而《水滸傳》裡邊的很多場景都不適合年輕人模仿,對青少年成長影響比較大。
如:攻城破獄、打家劫舍、一言不合就造反等等。如果年輕人看了《水滸》,領悟了其中津津樂道的「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那一套,碰了鎮關西就打,遇了潘金蓮就殺,那天下還不大亂了?
說到這,就和我們70、80後年輕時候看香港系列片《古惑仔》一樣,裡邊的很多場景對當時很多人都有觸動和影響,記得那時有幾個學習不好的同學,為了耍酷天天裝扮模仿裡邊的場景瞎玩,不僅影響了學業,更有甚者危害社會,還有**風險。在這裡,所說的「少不讀水滸」,就和《古惑仔》的道理一樣,怕誤導青少年——此所謂「少不讀水滸」。
關於「老不看三國」,主要有三方面原因:1、整部《三國演義》幾乎都是權謀算計,難免會讓人起而效尤、工於心計,成了老奸巨猾。深諳世故的人讀《三國》,洞悉其中的陰謀詭計、爾虞我詐,難免會愈加老謀深算、溝壑滿胸,所以老不讀三國。
2、有句話說,「老讀《三國》淚空垂」,上了年紀的人讀《三國》,常常會喚起當年縱橫四海、氣吞八荒的豪情壯志,產生英雄遲暮的感慨,無奈一把辛酸老淚,所以老不讀三國。3、人至暮年,一生經歷頗多,如果再看到《三國》裡各種圖人的計謀,不免緬懷自己的遭遇,吃了別人不少虧,猛然覺醒,突然憤恨而已;或因學習了那一套,用以對人,甚至進行報復,都非美事,所以還是老不讀三國的好。「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這句話雖有一定的道理,值得人們在開卷之前進行乙個思考,但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並非金科玉律。
對待任何人和事物,我們都要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任何事物都有好與壞兩面,不能只看到它有閃光點就全盤接受,也不能因為它有隱患就全盤否定,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糟存精,為自己所用。
為什麼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說說道理
金聖歎曾經說過,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為什麼呢?因為水滸教人造反,三國教人謀略。也因為水滸裡多打打殺殺,意氣用事,怕年輕人學壞,三國多杜撰,讀過正史的人覺得誇張太過。中國自古有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之說。這前句話好懂 因為少年血氣方剛 易於衝動,而 水滸 呢,又專以攻城破獄為能事,以打家劫舍為...
結合諸葛亮智鬥周瑜談談老不讀三國
原話是少不看bai三國,老不看西廂du。很多人體zhi會不到其中意思,dao三國的內容不管是否虛構的成份版 多少,裡權面很多縱橫家的內容,縱橫家的書在古代一直很忌諱,中國古代有兩家,一般老師不講,第一就是縱橫家,你如果偷偷看縱橫家的書,老師會說你小子不務正業,心存不良。第二就是道家,道家思想其實並不...
為什麼別人說新三國很差,為什麼說新三國的編劇腦殘
本來就很差,不能怪誰,就是投入的錢不夠 雖然老三國只投入1.7億,但是很多資源都沒花錢,包括部隊,片酬,專家,專業舞蹈,工作人員的報酬 等等等等等 94三國如果換算成純市場經濟的造價,肯定超過100億 新三國是說的,不是演的。就像別人嚼好的食物喂你差不多。比喻哈 例如,孫權說如今天下三分,很直接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