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人名為什麼都是單個字,三國時期為什麼人名都是單字?

2021-03-03 23:18:31 字數 5487 閱讀 5695

1樓:妖火神鴉

那是當時的風氣,雙字的一般都是屬於賤名,為人不喜。例如刑道榮、眭元進、尹大目、吳子蘭、程遠志這種。

望採納!

三國時期為什麼人名都是單字?

2樓:百度使用者

整個的東漢、三國這300多年間的人名,幾乎全是乙個字,雙字名是極少極少的。《後漢書》、《三國志》中的人名,間或有兩個字的,但這些人,有的是隱士,如龐德公、鄧盧敘;有的是乳名,如劉盆子、鄭小同;有的是以字行世,如黃承彥、苟巨伯。知識分子、**、顯要是找不出雙字名的。

這真是怪事。

問題出在王莽身上。西漢末年,王莽篡奪了政權。為了鞏固統治,他撿起了董仲舒的「神學目的論」,大搞迷信,大搞復古,以此為核心,還推行了一系列所謂的「新政」,從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從貨幣到地名,無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王莽這個人對「名」特別重視,他一上台,就鬧起了一股改名風。首先把**各級官名改了,然後是大改地名。今天改了,明天又改回來,弄得人不知所措。

後來,甚至將「匈奴」改成「降奴」,「單于」改成「服於」,由此引發了民族戰爭。王莽對姓名更是大下功夫。他對自家的「王」看得特別重,對許多劉姓皇族和有功部下賜姓「王」,以示恩寵。

《漢書·王莽傳》中有這樣的記載:王莽的長孫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靠死爺爺和爹爹,這個王宗是可以當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讓人畫出了畫像,還刻了銅印三枚,與其舅舅合謀,準備搶班奪權。

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雖然是親孫子,但這事也不能輕饒,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殺了。雖然人死了,但「政治權力」也要剝奪,王莽下了這樣一道命令:

「宗本名會宗,以製作去二名,今復名會宗。」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門道的。「製作」就是法令,王宗本來名是兩個字,叫「王會宗」,是依法令後改成的「王宗」,現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還叫原來的「王會宗」。

從王莽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個問題:

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數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孫子的名都是兩個字。

二、王莽上台後,曾經下過「去二名」的「製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規定不准用雙字名。

三、人犯罪後,恢復二字名,以示處罰。

《漢書·王莽傳》又有:「匈奴單于,順製作,去二名」之語,意思是說,匈奴單于依順王朝的法令,去掉二字名中的乙個字。可見,當時不但有禁止使用雙字名的法令,而且還影響到了匈奴。

由於王莽的法令,從那時起,人們漸漸養成了使用單字名的習慣,後來雖然王莽說話不算了,卻一直也沒有改過來,竟然成為風氣,認為用兩個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現在,人人全是單字名,那麻煩可就大了,因為單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當時人口並不是很多,人的活動範圍、交際半徑也有限,單字名並沒有對社會造成太大的不良影響。

因此,單字現象得以沿續,一直到三國時代。

三國時期為什麼人名都是單字?

3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我記得沒錯,在王莽篡漢的時候,以單字為貴雙字為賤的原則,應該算是王莽改的,在漢朝一直延續,起雙字在當時會被嘲笑的,就和你中國人非整個四個字名類似,像戲志才這樣的人,當時就被不少人嘲笑,大概到了晉中期才開始漸漸的起雙字了,至於表字是在古代成年的時候家裡長輩給起的,一般有表字的人,家裡都或多或少有幾個有文化的人。

4樓:匿名使用者

整個的東漢、三國這300多年間的人名,幾乎全是乙個字,雙字名是極少極少的。《後漢書》、《三國志》中的人名,間或有兩個字的,但這些人,有的是隱士,如龐德公、鄧盧敘;有的是乳名,如劉盆子、鄭小同;有的是以字行世,如黃承彥、苟巨伯。知識分子、**、顯要是找不出雙字名的。

這真是怪事。

問題出在王莽身上。西漢末年,王莽篡奪了政權。為了鞏固統治,他撿起了董仲舒的「神學目的論」,大搞迷信,大搞復古,以此為核心,還推行了一系列所謂的「新政」,從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從貨幣到地名,無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王莽這個人對「名」特別重視,他一上台,就鬧起了一股改名風。首先把**各級官名改了,然後是大改地名。今天改了,明天又改回來,弄得人不知所措。

後來,甚至將「匈奴」改成「降奴」,「單于」改成「服於」,由此引發了民族戰爭。王莽對姓名更是大下功夫。他對自家的「王」看得特別重,對許多劉姓皇族和有功部下賜姓「王」,以示恩寵。

《漢書·王莽傳》中有這樣的記載:王莽的長孫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靠死爺爺和爹爹,這個王宗是可以當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讓人畫出了畫像,還刻了銅印三枚,與其舅舅合謀,準備搶班奪權。

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雖然是親孫子,但這事也不能輕饒,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殺了。雖然人死了,但「政治權力」也要剝奪,王莽下了這樣一道命令:

「宗本名會宗,以製作去二名,今復名會宗。」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門道的。「製作」就是法令,王宗本來名是兩個字,叫「王會宗」,是依法令後改成的「王宗」,現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還叫原來的「王會宗」。

從王莽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個問題:

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數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孫子的名都是兩個字。

二、王莽上台後,曾經下過「去二名」的「製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規定不准用雙字名。

三、人犯罪後,恢復二字名,以示處罰。

《漢書·王莽傳》又有:「匈奴單于,順製作,去二名」之語,意思是說,匈奴單于依順王朝的法令,去掉二字名中的乙個字。可見,當時不但有禁止使用雙字名的法令,而且還影響到了匈奴。

由於王莽的法令,從那時起,人們漸漸養成了使用單字名的習慣,後來雖然王莽說話不算了,卻一直也沒有改過來,竟然成為風氣,認為用兩個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現在,人人全是單字名,那麻煩可就大了,因為單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當時人口並不是很多,人的活動範圍、交際半徑也有限,單字名並沒有對社會造成太大的不良影響。

因此,單字現象得以沿續,一直到三國時代。

5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的風氣是「單名為貴,雙名為賤」沒人認為自己的子女長大後過的卑賤

為什麼三國演義裡的人全部都是單名啊????

6樓:日天日地

其實三國時期起名字是很講究的,生下來後一般會有名,字,號三種稱謂。比如諸葛亮,填**式應該是這樣的格式:姓諸葛,名亮,字孔明,號臥龍,其實臥龍的號也是諸葛亮是文人覺得自己太有才了,是自己給自己封的稱號。

還有關羽應該填:姓關,名羽,字雲長,「武聖」稱號是多年以後人們給他加的。張飛名飛,字翼德。

當時你如果打聽張飛這樣乙個大眾化的名字,可能會有好幾個叫張飛的人,如果你再說明是找張翼德,姓、名和字都說全了,基本就不會找錯人了。

有人對三國裡記載的任務做過統計分類,有名有姓的1092人,絕大數是單名。除了諸葛亮老丈人叫黃承彥外,據現在專家考證,黃承彥可能是姓黃,字承巖,而不是名承彥。當時上至帝王將相,下至普通百姓,幾乎清一色單名。

出現這種現象大致與兩個原因有關,

第乙個原因是避諱禮制。先秦的《禮記·曲禮》裡對名字的規定「二名不偏諱」,意思是說:如果取兩個字為名,只諱言其中乙個字,另乙個字可以不用諱。

起名乙個字兩個字都可以。但隨著避諱制度的也越來越講究,「二字不偏諱」也成非禮了,不如「一字為名令難言而易諱」,意思就是還不如取名乙個字更容易避諱。

第二原因是「王莽改制」,西漢滅亡時期,王莽上台後,來了個全面大改制,改地名、改官名和改人名,更是規定禁止名兩個字的法令。誰也不敢跟國家法律作對啊。這個單字制度直接影響到東漢和三國以後長達三百年之久。

所以說三國時期裡人物起名字都是單字是有歷史背景的。起名字也是緊隨著時代發展的,到了解放後,起名字基本就是姓和名,沒有字了

7樓:黎約聖殿

看了《三國演義》之後,有人提出問題:為什麼三國時絕大多數人都是單字名?的確是這樣,翻開歷史看看,整個的東漢、三國這300多年間的人名,幾乎全是乙個字,雙字名是極少極少的。

《後漢書》、《三國志》中的人名,間或有兩個字的,但這些人,有的是隱士,如龐德公、鄧盧敘;有的是以字行世,如黃承彥、苟巨伯。 知識分子、**、顯要是找不出雙字名的。這真是怪事。

問題出在王莽身上。西漢末年,王莽篡奪了政權。為了鞏固統治,他撿起了董仲舒的「神學目的論」,大搞迷信,大搞復古,以此為核心,還推行了一系列所謂的「新政」,從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從貨幣到地名,無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漢書·王莽傳》中有這樣的記載:王莽的長孫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靠死爺爺和爹爹,這個王宗是可以當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讓人畫了幅畫像,還刻了銅印三枚,與其舅舅合謀,準備搶班奪權。

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雖然是親孫子,但這事也不能輕饒,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殺了。 又:

《三國演義》的出場人物,有人做過統計分類,其中有名有姓者共1092人,有姓無名者40人,無名無姓,但在書中有活動和涉及具體情節者27人。 有幾個人物出場不多,姓名不全,卻容易記住。一是有名無姓的貂蟬,按雜劇裡貂蟬的表白,她原是山西忻州木耳村人,姓任,父親任昂,自己小名喚作紅昌。

漢靈帝選拔為宮女,職掌貂蟬冠,因而得名貂蟬。二是有姓無名的大喬、小喬,東吳的這對美女,沒見有人提起她們叫什麼。三是無名無姓只有個官銜:

督郵,他說劉備「詐稱皇親」,想索取賄賂,沒想到挨了張飛的一頓臭揍。 《三國演義》裡的人物姓氏(包括10種複姓)共220種。張姓最多,有71人;劉姓次之,61人;王姓再次之,48人。

孫、李、曹、陳、楊、韓、趙,均在20人以上。有的姓氏很生僻。 「三國」人物絕大多數是單名,取雙名的印象中只有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

三國時期,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幾乎清一色的都用單名,這種現象與兩點有關。一是避諱禮制。先秦的《禮記·曲禮》規定「二名不偏諱」,意思是說:

如果兩字為名,只諱言其一字,另一字可不諱。隨著避諱制度的漸趨嚴密,「二字不偏諱」也成非禮了,不如「一字為名令難言而易諱」。二是「王莽改制」。

西漢末年,王莽上台之後,將全國土地改稱「王田」,奴婢改稱「私屬」,均不得買賣;還曾屢改幣制,更改官制,改了官名改地名,改了地名改人名,他下達了禁止使用二字名字的法令。 《漢書·王莽傳》載:「莽念中國已平,唯四夷未有異,乃遣使者齎**幣帛,重賂匈奴單于,使上書言:

『聞中國譏二名,故名囊知牙斯今更名知,慕從聖制。』」這則史料告訴我們,王莽做了皇帝後,派遣使者攜帶金銀財寶送給匈奴的單于。單于回覆說:

聽說中國取消二字名,我原名囊知牙斯,現在改名為知,以服從「聖制」。 王莽取消雙名而主用單名的制度,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造成後來東漢、三國等朝代取單名之風達300餘年之久。王莽的長孫王宗本名叫王會宗,此人覬覦祖父大位,事敗自殺,王莽在宣布對他的處理時還不忘名字的事,指定恢復他的原名,用雙名表示懲 雖然人死了,但「政治權力」也要剝奪,王莽下了這樣一道命令:

「宗本名會宗,以製作去二名,今復名會宗。」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門道的。「製作」就是法令,王宗本來名是兩個字,叫「王會宗」,是依法令後改成的「王宗」,現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還叫原來的「王會宗」。

從王莽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個問題:

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數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孫子的名都是兩個字。

二、王莽上台後,曾經下過「去二名」的「製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規定不准用雙字名。

三、人犯罪後,恢復二字名,以示處罰。 由於王莽的法令,從那時起,人們漸漸養成了使用單字名的習慣,後來雖然王莽說話不算了,卻一直也沒有改過來,竟然成為風氣,認為用兩個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現在,人人全是單字名,那麻煩可就大了,因為單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

但是當時人口並不是很多,人的活動範圍、交際半徑也有限,單字名並沒有對社會造成太大的不良影響。因此,單字現象得以沿續,一直到三國時代。

三國時期的人名為什麼會形成名

因該是當時的特色吧,每隔時間段人的習俗都有些區別,比如說十幾年前就很流行單字名,過了幾年又開始流行雙字名。而且傳統上來講,中國人有名和字,單字名的人可能有乙個雙字的字。乙個人的名是由長輩和地位高的人可以叫得,他的字是供晚輩和平輩來叫得。都有表字 不是太重視那乙個字的名吧 我好像記得,在古代,乙個字的...

三國時期有名的人的詩歌,三國時期所有人名字 簡介,是盡量多

曹操的 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龜雖壽神龜雖壽,猷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為什麼三國時期的人的名字都是兩個字?如劉備,曹操,複姓除外

那時習俗 一給人有名有表字 名一般乙個字 表兩個字 如周瑜 姓周名瑜表公瑾 那時候孩子生的多,名字長了不好記!你說的不對,三國裡有很多名是三個字的,孫尚香就是三個字。兩個字的比較多!那個時候的習俗,名是乙個字,字可以兩個 為什麼三國的名人的名字怎麼都是兩個字的呀 除了複姓外 這個問題原因主要有兩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