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無義戰怎麼理解這句話,如何理解春秋無義戰

2021-03-04 05:46:19 字數 3809 閱讀 4580

1樓:莫彷徨

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爭.原指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爭。也泛指非正義戰爭。

出自《孟子·盡心下》.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徵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徵也.」

「春秋無義戰」,這既表達了孟子的歷史觀,也是其政治觀的體現.因為,儒家認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這才是合乎義的,而春秋時代則是「禮崩樂壞」,「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以沒有合乎義的戰爭.

如何理解「春秋無義戰」

2樓:杜卡迪等等

「春秋無義戰」一詞出自《孟子·盡心下》。原指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爭。也泛指非正義戰爭。

「春秋無義戰」,這話是孟子說的。春秋,是指東周前半段歷史,因孔子著《春秋》而得名。春秋時期,天下無道,禮崩樂壞,諸侯混戰,各為其利,確實無正義可言。

春秋近三百年間,先後出現了齊、宋、晉、楚、秦五個霸主,後期又出現了吳、越兩個小霸主。可以說,春秋的歷史,就是諸侯爭霸的歷史。大國稱霸,是為了讓別國順從,而不是要奪取別國土地。

那個時候,如果奪人土地,是被當作不仁之舉的。

所以,晉文公滅了曹衛兩國以後,很快就把他們恢復了。楚莊王滅了陳國以後,本想據為己有,聽了諫言,認為是不仁義,不利於稱霸,便馬上放棄了。到戰國時期就不同了,戰爭的目的,就是滅掉別的國家,兼併土地,擴大自己的地盤。

「春秋無義戰」,這既表達了孟子的歷史觀,也是其政治觀的體現。因為,儒家認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這才是合乎義的,而春秋時代則是「禮崩樂壞」,「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以沒有合乎義的戰爭。

3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割據,奴隸制逐步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各國都在相繼進行變革,頒布法律。

各國之間的戰爭沒有道義可言,沒有規則可循,均為了本國的巨集圖大業,而去侵占其他國家的領土。

他們所秉持的戰略思想很簡單,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4樓:皓皓在天

就是春秋時期發生的戰爭沒有仁義的,為百姓造福的。而春秋時發生的戰爭只會危害百姓,只造福於各國君王。

5樓:惠吾俊

到什麼時候,基本上都不會有義戰。

只是春秋時期諸侯太多,戰爭比較集中,比較突出而已。

還是拳頭爭天下

6樓:魯伊謙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公尺,蝦公尺吃蜉蝣,你說哪個是正義的代表呢?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7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無義戰指的是在春秋時期,不同等級的國家發生上討伐下的戰爭.

8樓:雲荒迷夢

原本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而春秋時期,周天子衰落,諸侯強大,禮樂征伐出自諸侯。

也就是說,本來只有天子才有權力征伐,而地位相當的諸侯國之間互相攻打是不符合義的。

孟子說:"春秋無義戰"你怎麼認識這句話?為什麼?

9樓:baby諾櫻

「春秋無義戰」,這既表達了孟子的歷史觀,也是其政治觀的體現。因為,儒家認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這才是合乎義的, 而春秋時代則是「禮崩樂壞」,「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以沒有合乎義的戰爭。

其買,孟子的思想依然是來自孔子。孔子在《論語·季氏》中已經說過:「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是西周的時代,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就是春秋時代了。

戰爭的確是和政治緊緊聯絡在一起的,因此,也有的確有正義的戰爭和非正義的戰爭之分。但以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衡量正義的戰爭和非正義戰爭的標準主要是看發動戰爭的人目的是什麼, 而不是看什麼人來發動戰爭。就這一點來說,我們的觀點與孟子這裡所論是不同的了。

所以,「春秋無義戰」雖然已成為一句流傳很廣的名言,但我們卻有必要弄清楚孟子所謂「無義」的內涵。弄清楚內涵以後,我們就會知道,以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似乎還不能籠統地一概認為「春秋無義戰」,而要具體情況作具體的分析了。

10樓:小桃_仙子

春秋時期不該打仗,因為戰爭毫無意義

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孟子曾說過:"春秋無義戰"你對這句話是怎麼理解的

11樓:天風海雨樓主

「春秋無義戰」,這既表達了孟子的歷史觀,也是其政治觀的體現。因為,儒家認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這才是合乎義的,而春秋時代則是「禮崩樂壞」,「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以沒有合乎義的戰爭。

其買,孟子的思想依然是來自孔子。孔子在《論語季氏》中已經說過:「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是西周的時代,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就是春秋時代了。

戰爭的確是和政治緊緊聯絡在一起的,因此,也的確有正義的戰爭和非正義的戰爭之分。但以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衡量正義的戰爭和非正義戰爭的標準主要是看發動戰爭的人目的是什麼,

而不是看什麼人來發動戰爭。就這一點來說,我們的觀點與孟子 這裡所論是不同的了。

所以,「春秋無義戰」雖然已成為一句流傳很廣的名言,但我們卻有必要弄清楚孟子所謂「無義」的內涵。弄清楚內涵以後,我們就會知道,以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似乎還不能籠而統之地一概認為「春秋無義戰」,而要具體情況作具體的分析了。[1]

12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你是搞研究的,就採納樓上的意見,如果你是做考卷的,就看我這一種的。

應該從兩個方面來進行理解。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常常進行戰爭,這是為了爭霸,為了搶占領土、人口、財富而進行的戰爭,戰爭導致大量**和破壞,因此這些戰爭都不是正義的。

但是,這些戰爭也有其積極的一面。春秋時期各諸侯國通過戰爭兼併了他國的領土和人口,形成了區域性統一,為後來的大統一奠定了基礎。

有句話**秋有大義,還有句話**秋無義戰,這怎麼理解呢?

13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無義戰,是說春秋時期的戰爭都是出於統治者的某種政治目的,都不是有正當理由或是必須進行的戰爭。

14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儒家思想中其哲學思想的價值取向;儒家思想在社會價值、倫理道德和社會禮儀等方面的看法、取捨和褒貶。其本質就是個人在群體的社會生活中,在與其他人、周圍的環境等產生作用時,在個人行為選擇上所遵循的一套行為規範和其背後的思想原則。

相傳孔子(b.c.551 -- b.

c.479)根據魯國的歷料記載將魯隱元年(b.c.

722)到魯哀公十四年(b.c.481)的歷史修成了一部史書,這部編年史書就被叫作《春秋》。

共242年史事,大約有1.5萬字。《春秋》記事非常簡練,近乎大事年表。

其後(也可能是同時)出現了《左傳》。《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b.c.

722),終於魯哀公二十七年(b.c.468)。

《左傳》約18萬字,也是一部編年體史書,它比《春秋》多記17年,同時也比《春秋》多很多史料。但後來儒家的經學家認為《左傳》是解《春秋》經之作,故西晉杜予作注時重加編排,首列《春秋》**,然後分條記事,從此《左傳》原貌不可得見。《史記》和《漢書·藝文志》則認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

孔子開了私學之風,由於《春秋》非常簡練,傳授時就需要解釋其文辭和史義。到了漢代,大約是b.c.

100期間,就出現了著重從解釋《春秋》的文辭和史義上加以發揮的《公羊傳》和《穀梁傳》,先列《春秋》原文,然後逐字、逐層進行解釋。《穀梁傳》相對更遵從忠實記載史實的原則,而《公羊傳》則認為:《春秋》是孔子借春秋242年史事以表示自己的政治觀點,處處包含「微言大義」。

司馬遷(b.c.145?

-- b.c.???)在《史記·孔子世家》中也稱,孔子寫《春秋》不單純記載史事,它的遣詞用字型現出一套褒貶書法,藉此以表達他對社會現實問題的見解,寄託他的社會理想。

這也就是《春秋》的「微言大義」。

如何理解叔本華的這句話,叔本華這句話怎麼理解?

原話是正確的bai!有個du問題需要弄清楚,zhi後面的文章是他們為 dao什麼喜歡緘口不語,內這跟叔本華 如何理解叔本華的這句話 叔本華這句話怎麼理解?每個人都有欲來望,一些人所謂的試圖源控制自己的bai慾望並達到 空 和 無我 du 的境界不太zhi現實!在無dao私活動的實踐瑜伽和愛心服務瑜伽...

有人說春秋無義戰,你如何看待春秋爭霸這一歷史現象的

從政治上,春秋的爭霸戰爭促進各國紛紛實行變革,地主階級實力上公升,封建制度逐漸取代了奴隸貴族制度,加速政治封建化。從經濟上,春秋時期井田制瓦解,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從文化上,春秋爭霸使文化相對開放,有利於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 從軍事上,春秋爭霸壯大了各國的軍事實力,兼併戰爭有...

如何理解「凡間的無愛與無仇」這句話

我的理解是,這是一種思想境界,自我的修行和開脫。只要在人間,就不能離得開愛和仇,只是大家閉著眼睛到處說愛,睜著眼睛思考仇。我常告戒自己,不去可憐任何人,不去恨任何人。不去恨任何人,可以理解,因為你沒有記仇之心,事過如風,讓它疾過,但不不會去可憐任何人?那說明你沒有同情心,無愛之感,更談不上有善意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