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亂步綠茵
我也看過一些這方面的文章,這篇麼,我覺的還行。
2樓: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像郭靖這樣的就是。他和黃蓉放棄了在桃花島的安逸逍遙的生活,到襄陽守城,最後雙雙戰死。而楊過,他一路成長,最後還是沒能成為乙個大俠。
而金庸**裡的人物形象,從一開始的「大俠」到楊過這樣的「俠」,到張無忌那裡成了乙個優柔寡斷的人,到韋小寶那裡徹底成了完全不會武功、極度顛覆「大俠」形象的人。
「義」字在多部**裡有體現。《倚天》就是專門講兄弟之間的「義」。武當七俠之間的兄弟情義。還有《天龍》裡的喬峰三兄弟。
「義」的解釋其實很廣。還有正義公道之意。lz可以慢慢找。另外,可以參考一些人評金庸的書,這些在金庸全集的電子書裡都有~~~
3樓:
是,為國為民,
俠之大者。
其實神鵰俠侶裡面體現的更加明顯。
建議你從神鵰俠侶看金庸的俠義觀
4樓:張宇霄
俠,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一主旨是貫穿全書的,我認為這句話可以作為你的論點,至於論據是很好找的了
金庸武俠**的價值及意義是什麼
5樓:heaven昔昔
武俠**雖然擁有大批忠實的讀者,但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它充其量不過是一種消遣品而已,他們認為武俠**庸俗、荒誕,難登大雅之堂。仔細想想,如果武俠**真是如此,那它為什麼還有這麼強的生命力能夠經久不衰、廣泛流傳?為什麼金庸、古龍等作家的作品再版了一次又一次而始終擁有廣大的讀者呢?
算起來中國最早的武俠**,應該是唐人傳奇中的《虯髯客傳》、《紅線》、《聶隱娘》等精彩的文學作品了,其後還有《七俠五義》、《兒女英雄傳》等。嚴格地說,連《水滸傳》也未嘗不是武俠**作品。若武俠**當真不過是一種消遣品,為什麼這些作品可以經過千百年流傳至今,而不被歷史淘汰掉呢?
可見,武俠**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有它獨特的表達方式和豐富的知識性,是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寶貴財富。這裡我想以金庸先生的作品為例,談談武俠**作品中的價值與魅力。
首先,金庸武俠**具有廣博而豐富的知識性。
有人指責武俠**作家不合情理地胡說八道,為了迎合一些遊手好閒人的低階品味,不顧—切地扭曲事實,十分無聊。其實這些觀點未免太過主觀了。和大多數文學作品一樣,金庸的武俠**並非憑空杜撰出乙個個故事,金庸先生對待創作是十分嚴肅的。
從他的第一部**《書劍恩仇錄》到最後一部《鹿鼎記》,金庸對每一部**的創作都下了極大的功夫。對所用的史料,都有詳盡的考證。
例如,《射鵰英雄傳》在動筆前,作者便參閱了12卷《蒙古秘史》、《南詔野史》、《元史》、《新元史》、《成吉思汗傳》、《皇元聖武親征校錄注》等大量史書傳記;寫《飛狐外傳》查閱了《明史》、《明紀》、《明季北略》、《澧州志》、《吳三桂演義》;《鹿鼎記》的史實則出自《清史稿》、《清代史?世祖出家事考實》、《玉林國師年譜》。顯而易見,讀者在欣賞通俗的武俠文藝過程中,必定也可以學到不少的歷史知識。
金庸先生不但致力於歷史研究,文學功底也十分深厚。他的作品裡十分自然地穿插著大量詩詞名句,到處顯示著他淵博的知識。
《射鵰英雄傳》中有這樣一幕:「那書生經過黃蓉身邊,見她暈生雙頰,喜透眉梢,笑吟道:'隰有萇楚,猗灘其枝!
』黃蓉聽他取笑自己,也吟道:'雞棲於塒,日之夕矣。』那書生哈哈一笑,一揖而別。
」原來,這都是引用詩經上的話。「隰有萇楚,猗灘其枝!」下面有「樂子之無知,樂子之無家,樂子之無室」三句,是少女愛慕一青年男子的情歌。
「雞棲於塒,日之夕矣」下面則是「羊牛下來,羊牛不括。」卻是罵那書生為畜牲了。試想,作者若不是將詩經爛熟於胸,又怎能寫出這樣乙個妙趣橫生的情節呢?
此外,**中對於易經八卦、奇門算術、醫藥、**、書畫等雜學也多有涉獵。看過《笑傲江湖》的人,大約都對祖千秋與令狐沖論酒的情節記憶猶新。
祖千秋侃侃而談道:「紅袖織綾誇柿葉,青旗沽酒乘梨花。可見喝梨花酒當用翡翠杯,而喝汾酒則當用玉杯了。
唐人有詩云:'玉碗盛來琥珀光』,可見玉碗玉杯能增酒色。」又指一壇酒道:
「這一壇關外白酒,酒味是極好的,可惜少了一股芳冽之氣,最好用犀角杯盛而飲之,那就醇美無比了。須知玉杯增酒之色,犀角杯增酒之香,古人誠我不欺。」……金庸先生將廣博的知識蘊蓄在**裡,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這恐怕和胡說八道拉不上什麼干係吧!
其次,金庸武俠**中包含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金庸先生在《笑傲江湖》後序中說:「我寫武俠**是想寫人性,就象大多數**一樣。影射**並無多大意義,政治情況很快就會改變,只有刻畫人性,才有較長期的價值。
」由此可見,人物形象的創作在金庸**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筆者或用濃郁的色彩為人物性格上色,或用簡單的筆道素描。於是乎,乙個個鮮明的人物形象便躍然紙上,清晰可見了。
《神鵰俠侶》中有這樣一幕:蒙古大軍圍攻襄陽城,郭靖領兵拒守,而其愛妻又有孕在身。這時,極厲害的金輪法王前來行刺。
書中寫道:「郭靖臉色微變,順手一拉黃蓉,想將她藏在自己身後。黃蓉低聲道:
'靖哥哥,襄陽城要緊,還是你我的情愛要緊?是你的身子要緊,還是我的身子要緊?』郭靖放開了黃蓉的手:
'對,國事為重。』」寥寥數筆,寫的也少;不過是夫妻間簡單的—兩句對話,但郭靖、黃蓉「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風度盡可—覽無餘。
而《鹿鼎記》中對主人公韋小寶的刻畫又不相同。例如,當他知道茅十八是衙門懸賞緝拿的江洋大盜時,有些心動。但看見茅十八帶著十分古怪的神情看他時,便又怒道:
「你心裡想什麼?你猜我會去通風報信,領這賞銀?」茅十八道:
「是啊,白花花的銀子,誰又不愛?」韋小寶怒罵:「**奶奶!
出賣朋友,還講什麼江湖義氣?……就算有一萬兩,十萬兩的賞格,老子也絕不會去通風報信。」但他心裡卻在想:
「倘若真有一萬兩,十萬兩銀子的賞格,出賣朋友的事做不做?」他就有些打不定主意了。只此一幕,韋小寶這個市井小人的形象便被刻畫得淋漓盡致。
當然,作者寫乙個人物,用意並不一定是肯定這樣的典型:
莎士比亞寫《王子復仇記》並不是喜愛哈姆萊特的優柔寡斷。魯迅先生創作《阿q正傳》也非鼓吹精神勝利法。作者不過是在描寫乙個人物,並不是鼓勵讀者模仿他們的行為。
這樣的創作是無可非議的。
**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武俠**中的人物原形,來自於活生生的現實生活。武俠**不過是這樣給人在「武林」中設計乙個位置,更直接地讚揚人性中的真善美,批判人性中的假惡醜而已,這是和所有的**一樣的。
第三,金庸武俠作品中體現矛盾衝突的典型環境。
乙個人的善與惡,高尚與低劣在平時是看不出來的。金庸**的引人之處正是將人物放入乙個特殊的環境中,以之來考驗人性。
《射鵰英雄傳》中,洪七公和歐陽峰在焚燒的船中作殊死戰時,歐陽峰被折斷的燃燒的船桅所壓。洪七公為人光明正大,不忍武俠大宗師如此下場,加以救援。但歐陽峰借洪七公救他分神之機,竟痛下殺手。
同是武林中兩位頂尖高手,在這一幕中便善惡分明了。
又如《天龍八部》中的乙個主角蕭峰。當時正值契丹與宋朝交兵之際,一方面他身為丐幫幫主,常率幫眾抗擊契丹人,一方面他自己卻是契丹人,父母也被宋人無辜地殺害,重大的矛盾就此開始了。最後,當遼主為敵所擒時,蕭峰以民族利益為重出手相救。
但為使普天生靈免受荼毒,卻又不能不迫遼主立約退兵。可是以臣迫君是叛國叛君之舉,為了表明自己並無**求榮之意,蕭峰在一切完成之後,不得不選擇自刎來結束自己的生命。為了一生追求的信義,蕭峰付出了寶貴的生命,使讀者掩卷而思,仍覺得意猶未盡。
金庸先生正是在乙個個環環相扣的矛盾中表現人物性格,也正是用乙個個矛盾緊緊扣住了讀者的心。
第四,金庸武俠作品中蘊藏耐人尋味的人生哲理。
武俠**不但有它通俗的故事性,還包含了不少作者對生命的理解。認真讀來,會發現讀**的過程中信手拈來即有妙諦。
記得《天龍八部》中有乙個珍瓏(圍棋術語),此局棋劫中有劫,既有長生,又有共活,或反撲,或收氣,複雜無比,無人可破。**中的人物段譽,棋道十分高明,卻因不肯拋卻一兵一卒而敗;而慕容復因為太過忍心,拋卻兵卒而敗。最後竟是——個小和尚虛竹自殺了一大片白棋,才破了珍瓏。
這實在是人生之中以退為進的精闢表達。慕容復不懂以退為進的道理,一味衝殺,進不了時只好絕望得想死;而虛竹殺了自己—大片棋后,情勢頓見開朗,大有迴旋餘地,不再縛手縛腳了,這—看似敗退的棋招,竟給白棋帶來了生機。現實中,對於只顧奮力向前的人來說,有時不妨也退後一步。
在許多情況下,在前無進路之時,退一步可能竟會海闊天空。以退為進的效果經常會比一味衝殺好得多。
通過對金庸作品的分析,不難知道,一些好的武俠**不論是在知識性、藝術性、思想性上都絲毫不遜於其他文學作品。
當代的許多武俠**作家的作品都在繼承傳統通俗文學的基礎上,有意識地汲取西方現代**的一些技法,使武俠**界呈現一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景象。而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必然會不知不覺地提高文化修養和生活情趣,並汲取了豐富的知識!
最後,讓我們改變從前那些對於武俠**的認識,真正沉醉其中去感受武俠**中的藝術價值與魅力吧!
6樓:匿名使用者
個人看法:文學價值,史學價值,藝術價值都不高,甚至可以說很低。。。
有意義的地方大概就是 塑造的人物性格 能讓讀者 更懂些人性吧
7樓:小草的心聲
我覺得首先的承認的是其娛樂價值,讓人沉浸在那快意江湖裡
其次其實還反映了一定的問題,就拿鹿鼎記來說,他寫了乙個韋小寶,明明他就是乙個小混混,卻成就了事業,有一點對社會的諷刺。
其實其他**也多多少少涉及到社會,你可以去看看很多人寫的金庸**評價,比如孔慶東,比較詳細
8樓:匿名使用者
武俠**我們都認識的,金庸、梁羽生、古龍。
什麼是「俠」真正的內涵?
9樓:匿名使用者
社會發展到這一步,一切社會的不公平和不平等,都可以通過制度來進行解決。所以,在民主和法制的社會我們不需要用武力去解決問題。但是,「俠」這個概念我們還是要提倡的。
因為不管在什麼社會,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中就難免遇到危險和困難,在人們需要幫助的時候,是需要人們能夠具有俠義的精神,伸出援助之手啊!
在印度洋海嘯的時候,我們中國人拔刀相助、踴躍捐助。我們的武打明星李連杰自己身處海嘯的發生地,而勇於救助別人。就是在這個論壇上當有的朋友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時,大家都伸出援助之手,盡其所能的給予幫助。
…………
凡此種種行為,除了表示愛心之外,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們中國人所受的傳統文化的薰陶,這就是中國的俠義文化。
在世界的其他國家也有「俠義」精神,在二戰納粹殘害優太人時,身為德國人的辛得勒挺身而出,拯救了成百上千人的生命,在南京大**時,拉貝先生將自己的安全置之不故,去拯救受到生命威脅的中國百姓,這些義舉也都是具有人類社會的典型特點的可歌可泣的俠義精神。
在中國的漫漫歷史程序中,中國一直是受封建**社會的統治。在隋朝以前,由於國家沒有實行科舉制度,很多中下階層的人士無法通過讀書等方式來改變自己的人生命運,由此造成了社會的極其不平等,那些生活在社會的低層的勞苦大眾只能忍受被壓迫的深重苦難。
那裡有壓迫那裡就有反抗,這是乙個亙古不變的真理。中國古代平民中的俠客,史料中很少予以記載,中國最早記載俠客行為的傳記就是司馬遷的《史記》中的刺客列傳和遊俠列傳了。但是,即使是這樣的偉大著作也沒有記載那些街頭巷尾中的俠客。
我覺得這些平民俠客可能才是真正的具有俠義精神的人,因為他們可能修為更高,做了俠義的事情而不願意留名,他們才是真正的俠士吧!這些真正的俠士,他們的行為可能不依循道德法律的準則,但他們說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堅決,已經答應的事情一定誠實去做,不愛惜自己的身家性命去救助別人的困急,甘願冒著出生入死的經歷,卻不誇耀自己的才能,並且不去炫耀自己的俠義行為。雖然他們自己不去炫耀,但是被他救助過的人會替這些真正的俠客去宣傳他們的行為,久而久之,逐漸形成了中國的武俠文化。
但是,中國的武俠文化中,這個「武字」是非常不被中國的傳統文人和受儒家思想薰陶的統治者所接受的,武俠文化雖然在民間很受歡迎和青靡,在上層社會卻不被認可和接受。但在現代社會由於我們可以利用法制的渠道去討回公道,所以武俠文化和武俠文藝作品才逐漸被上層社會所認同。
特別是以金庸先生為代表的新派武俠文藝作品,突出「俠之大者,即是為國為民」的主題思想,這和現代的愛國進步思想、儒家思想基本做到了融合和銜接,也更容易被社會的各階層人士所接受。
本文力圖從中國文化的起源、發展、演變及新派武俠作品所詮釋的內涵等方面來談談我對中國武俠文化的粗淺認識和看法,不足之處請多指正啊!本人先謝謝了。
金庸筆下的俠是什麼樣的,對金庸武俠小說中的 俠 是如何理解的
我也是看金庸的武俠長大的,金庸筆下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感情豐富複雜的,而且很明顯,金庸在不同的寫作時期反映著不同的 思想文化,比如張無忌和連城決中的狄雲他們宅心仁厚,慈悲為懷,是明顯的佛家之俠,而如令狐沖與楊過之類,他們嚮往自由,不願被世俗所絆,是道家之俠,再如陳家洛和袁承志等,他們渴望入世,渴望為天...
但的今義和古義,卻的古義和今義
1.只,僅,只是 願如此。凡 凡是,只要是 分 只要 2.不過,可是 工作雖辛苦,沒有叫苦的。古代比較常用的是 徒然 何 遠走,亡匿于幕北苦寒無水草之地為?但古今異義 但 副 今義 表轉折 古義 1.形聲。從人,旦聲。本義 脫去上衣,露出身體的一部分 2.表示範圍,相當於 只 僅 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以為的古義和今義是的古義和今義
古義 1 認為。宋 蘇軾 日喻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 日之狀如銅槃。扣槃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翻譯 天生失明的人不認識太陽,問能看見的人,告訴他 太陽就象銅盤,扣響銅盤聽到聲音。以後再聽到聲音,就以為是太陽。2 作為,用作。南朝 梁沉約 奏彈王源 源父子因共詳議,判與為婚。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