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囧窨
當時楚國有一群楚辭作家,比如屈原、宋玉、唐勒、景差,但是只有屈宋有作品流傳下來,後來由西漢的劉向編訂成《楚辭》一書。
《楚辭》 ——《九辯》,是宋玉的作品。據《史記·屈原列傳》和《漢書·藝文志》等文獻記載,宋玉是稍後於屈原的楚辭作家,與唐勒、景差等同時。今人游國恩《楚辭概論》更考證宋玉為楚幽王時期人,六十歲時作《九辯》。
近年關於宋玉有乙個新說:宋玉即宋主,宋國王子,是楚收留的宋國流亡者(參趙明、趙敏俐主編《先秦大文學史》)。宋玉的作品據《漢書·藝文志》今存十二篇,有《九辯》、《招魂》、《風賦》、《高唐賦》、《登徒子好色賦》等。
「九辯」一詞,與「九歌」一起出現於《離騷》,是夏代流傳下來的古曲之一。「辯」即「變」,凡樂曲改換樂章、曲調都可稱之為「變」。《九辯》舊說是閔惜老師屈原的作品,近人認為這純系揣測之辭。
與《離騷》一樣,此篇也是宋玉的自述傷情之作,在寫法上受《離騷》影響明顯。其藉秋景以抒孤零之情的手法,更被譽為我國文學「悲秋」之祖。 賴皇天之厚德兮,還及君之無恙。
靠著皇天的厚恩,保佑我君無病無災永安然。
楚辭的作者是誰?
2樓:醉意撩人殤
《楚辭》的作者是屈原。
楚辭是屈原創作的一種新詩體,並且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楚辭」的名稱,西漢初期已有之,至劉向乃編輯成集。東漢王逸作章句。
原收戰國楚人屈原 、宋玉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辭賦共十六篇。後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
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餘各篇也是承襲屈賦的形式。以其運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和風土物產等,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辭》,對後世詩歌產生深遠影響。
《楚辭》經歷了屈原的作品始創、屈後仿作、漢初蒐集、至劉向輯錄等歷程,成書時間應在西元前26年至西元前6年間。劉向《楚辭》原書早亡,後人只能間接通過被認為保留最完整的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原書亦佚)、宋洪興祖《楚辭補注》(《楚辭章句》的補充)追溯、揣測原貌。
3樓:匿名使用者
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辭作者。
現存的《楚辭》總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
4樓:匿名使用者
楚辭的主要作者是屈原。現存的《楚辭》總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傳下來。
5樓:匿名使用者
《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楚辭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創作了《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不朽作品。在屈原的影響下,楚國又產生了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辭作者。
現存的《楚辭》總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傳下來。
《楚辭》是不是宋玉等人的代表作
6樓:匿名使用者
這種說法不能說錯,但有些片面。《楚辭》作為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由於詩專
歌的形式是在楚國民歌屬
的基礎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風土物產和方言詞彙,所以叫「楚辭」。《楚辭》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離騷》,後人因此又稱「楚辭」為「騷體」。西漢末年,劉向蒐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輯錄成集。
《楚辭》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不僅開啟了後來的賦體,而且影響歷代散文創作,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創作的源頭。
7樓:匿名使用者
楚辭體是一種風格,而《楚辭》是屈原,宋玉等人的代表集
先秦楚辭作家中最著名的兩位作家是誰
8樓:花戲舞蝶
屈原(西元前340年-西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 。羋姓,屈
戰國時宋玉所寫的《楚辭 招魂》是為誰而寫的?
9樓:吳戈重慶
.
上圖為宋郡太子熊玉(襄王元年接替三閭大夫之職)所繪
是覆蓋在恩師棺槨上的「招魂幡」
.
西元前278年夏曆5月初4,流放長沙郡為右史的屈冤大夫,收到隨流亡宮廷東逃
至安徽陵陽的楚襄王室大夫、**宋玉的來信《哀郢》後,絕望而徹夜不寐。次
日一早走出汨羅邑,在汨淵前脫下帛衣,跪地面東給楚襄王寫下了離世騷言(即
千古絕唱《離騷》)。汨淵邑是屈冤大夫二次流放地,時在故鄉上庸郡和漢北郡
割讓於秦之後。二次流放的原因是他寫信給楚襄王,責怨他丟失兩郡,即《楚辭》
名篇《抽思》。信中口無遮攔的怨責楚襄王:「初我所陳之耿著兮,豈至今其庸
亡!」楚懷王從未流放過東宮之師屈子,兩次流放皆為昔日東宮太子、今日襄王
之所為。
.寫完後砸碎心愛的組玉佩吞下後投身汨淵(楚人善泳,所以吞玉屑),由一直伴
隨他流亡的長妾女嬃(屈子的同林鳥在大難臨頭時飛回澧縣娘家去了)把帛書帶
去陳郢。宋玉大夫見到後,第一時間給在鄭郡為相的同窗好友景瑳寫了一封長信,
即《楚辭》名篇《招魂》。
景瑳大夫収信後悲而回信,即《大招》,共悼恩師。
(三閭大夫屈冤稱三閭大學第一期高階班為「九畹班」,學員九人皆大子,鄭郡
大子景瑳與宋郡大子子玉感情最為要好,所以宋玉只寫信給他。)
現在大多數所謂楚辭學者認為《招魂》作者是屈冤大夫,說是為楚懷王招魂。
簡直不可思議,作者宋玉說得明明白白:「魂兮歸來,去君之恆幹。」招喚
恩師遊魂回到其軀幹,中國士大夫從彭鹹到王國維,自盡時多採取投水而亡。
為什麼呢?他們的信念是「不能為國盡忠,也要為父母盡孝」,身體髮膚受
之父母,不可毀傷,孝也。
但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投水者不易找著屍體,魂不知何附體,所以,宋玉《招
魂》、景瑳《大招》。而楚懷王是全屍入土為安的,還招什麼魂!再者,宋
玉明言「去君之恆幹」,沒說「去王之恆幹」。屈冤大夫可是上庸郡君之世
家,又曽為楚懷王室左尹,理所當然的君子。宋玉大夫又言:「魂兮歸來,
返故居些」,君之故鄉曰故居。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王者哪來什麼故居呢!
宋玉大夫最後說:「魂兮歸來,哀江南」,懷王和屈子誰死在江南?!
湘楚為何有「趕屍風俗」?就是源於《招魂》文化。曾文公於湘軍士兵的屍體,
皆要花錢僱人送回湘鄉。清朝有"秋決"的慣例,各州府縣衙門每年秋分時節都
會奉刑部的批文處決死牢中的死囚。本地的死囚在處決後自有其家屬收屍埋葬,
而欲將被處決的客籍死囚則需搬運回故里,通常一具屍首需要請四個人來抬運,
花費較大,而請老司趕屍返鄉則相對費用少,並且可以保證中途不腐不臭,因
為被抬之屍一天以後就可能腐爛。趕屍興於清代,盛於湘西位於湖南省西北部
屈冤大夫流放的沅湘一帶。
一部《楚辭》,被二千多年來所謂的楚辭學者詮釋得千奇百怪,八零以後君讀得懂才怪!
10樓:匿名使用者
《招魂》一文的作者,歷史上有不同說法。司馬遷認為是屈原的作品,他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稱:「餘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
」王逸在《楚辭章句》裡認為是宋玉的作品:「《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宋玉憐哀屈原,忠而斥棄,愁懣山澤,魂魄放佚,厥命將落。
故作《招魂》,欲以複其精神,延其年壽,外陳四方之惡,內崇楚國之美,以諷諫懷王,冀其覺悟而還之也。」
令人多少有點奇怪的是,長期以來,漢唐魏晉宋的文人大多接受王逸的說法。直至明代學者黃文煥在《楚辭聽直·聽二招》中,才明確批駁了王逸的說法,並首次提出《招魂》系屈原自招其魂的觀點。此後,清人林雲銘的《楚辭燈》、今人游國恩的《屈原》等著作,均支援黃文煥的觀點,認為《招魂》乃屈原自招其魂。
游國恩指出,古代有招自己生魂的事例,謝靈運《山居賦》「招驚魂於殆化,收危形於將闌」,杜甫《彭衙行》「剪紙招我魂」,即其例。此外,少數民族亦流傳招活人魂的習俗,《文獻通考》卷330引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今本無)記有當地風俗:「家人遠而歸者,止於三十里外。
家遣巫提竹籃迓,脫歸人貼身衣貯之籃,以前導還家。言為行人收魂歸也。」(其實,這種迎接歸人的習俗,在客觀上具有減少返鄉者把傳染性疫病從外地傳入的功能)。
此外,也有人認為《招魂》一文,是宋玉為招死去的楚頃襄王魂而作,或認為是宋玉為重病的楚頃襄王招魂。與此同時,在沅湘民間,至今仍然流傳著,宋玉、景差在屈原死去一年之際,來到汨羅江,為屈原招魂的故事。
其實,宋玉、景差曾經為屈原招魂,宋玉或景差曾經為楚頃襄王招魂,屈原曾經為自己招魂,屈原曾經為楚懷王招魂,都可能發生過,而他們的這些作品可能都以《招魂》為名。但是,具體到流傳至今的《楚辭·招魂》一文,則應當是屈原為楚懷王招魂時所作。
首先,司馬遷在《史記》中明確指出屈原作品有《招魂》一篇。其次,招魂是一項嚴肅的活動,一般來說都是奉命而作,招魂的物件是死者或重病將死者。據此可知,《招魂》是屈原奉命為楚懷王招魂而創作,它是屈原任職三閭大夫期間所寫的最後一篇職務作品。
再者,《招魂》描述的主人公生活,不符合屈原的身份和實際情況,而是符合楚王的身份。
我們知道,西元前329年,楚威王死,在位11年,楚威王之子熊槐繼位,是為懷王。西元前328年,為楚懷王元年。西元前299年,楚懷王入秦被扣留,在位30年;楚立太子橫,是為頃襄王。
西元前296年,楚懷王客死於秦。 需要說明的是,根據《逸周書·諡法解》,周公旦和太公望制定諡法,在君王、諸侯、大夫死後,子孫們要立廟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並根據死者生前的事蹟和遭遇,對其評定乙個稱號,該稱號叫做諡號。楚懷王即楚王熊槐死後得到的諡號,它是頃襄王與群臣根據熊槐在位事蹟和遭遇而選定的,表示同情和懷念的意思。
懷,本意是指胸前,引申為懷藏、想念、心意、歸向、安撫、環繞、來到;對楚王熊槐諡號「懷王」,應當是寓意對熊槐客死秦國的悲慘遭遇的安撫。
這就充分表明,楚懷王客死秦國後,楚國曾為其舉行過相應的正規的祭祀活動,《招魂》即官方祭祀活動的一部分。由於楚懷王被騙入秦,孤身滯留秦國三年之久,並最終客死秦國,他的遭遇曾令楚人舉國哀之。因此,為楚懷王招魂的活動,可能進行過多次,而最隆重的招魂儀式應當是在楚懷王剛剛死去的時候,也就是說《招魂》應寫於此時。
希望你滿意
11樓:匿名使用者
《楚辭 招魂》有說是屈原所寫,為楚懷王招魂。
《九辯》的作者是宋玉嗎?
12樓:易書科技
《九辯》,是《楚辭》中的一篇名,作者宋玉。「九辯」是傳說中古樂曲名,以此名篇系襲用舊題。王逸認為宋玉是屈原學生,作本篇是為了代師立言「閔惜其師忠而放逐,故作《九辯》以述其志」。
今人多不同意此說。
作品是一部抒情詩,共250餘行。借悲秋來抒發「貧士失職而志不平」的感慨,憤怨是非顛倒、賢愚不辨的現實,關懷國家命運和人民疾苦,表明即使身遭打擊,也要保持高尚節操的志向。
作品在內容和形式上,多有模仿屈原作品之處,但藝術上又有獨到特色:語言生動形象,洗練暢達,句式靈活多變,節奏跌宕起伏,較屈原有所發展。尤為突出的是,善於以環境寫心境,觸景生情,情景交融,形成鮮明意境,改變了《楚辭》大多直抒胸臆的表現方式,增強了詩的感染力,對後世影響頗深。
魯迅曾評:「雖馳神逞想不如《離騷》,而悽怨之情,實為獨絕。」
楚辭是誰創作的,請問,楚辭是誰創造的一種詩體?
楚辭又稱 楚詞 是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創造的一種詩體。請問,楚辭是誰創造的一種詩體?楚辭是戰國時代偉大詩人誰創造的一種詩體 一 楚辭是戰國時代偉大詩人屈原創造的一種詩體。二 簡介 1 楚辭是屈原創作的一種新詩體,並且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楚辭 的名稱,西漢初期已有之,至劉向乃編輯...
《理想》作者是誰?《家》的作者是誰?
理想 的作者是 流沙河。流沙河。原名餘勳坦,四川金堂人,當代詩人,態帆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1935年遷回金堂槐樹街老家。自幼習古文,做文言文。1947年入省立成都中學高中部,轉習新文學。1949年入四川大學農業化學系,寫作愈勤。建國後,歷任川西 農民報 副刊 四川省文聯創作員 星星 詩刊...
梁祝作者是誰,梁祝的作者是誰?
梁山伯和祝英台 是我國歷史上四大民間傳說之一,至今已流傳一千多年,可說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歷史學家和有關專家查閱了各方面的史料,發現文字記載最多的是上虞。因此逐步形成了比較統一的看法,祝英台確有其人,那就是上虞人。梁祝故事的發源地就在上虞。據史料記載,最早是梁元帝時 金樓子 一書 見一九八三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