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手機使用者
九辯 其基本思想是表達「貧士失職而志不平」的感慨 九歌《國殤》一篇,是悼念和頌讚為楚國而戰死將士;多數篇章,則皆描寫神靈間的眷戀,表現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傷感。王逸說是屈原放逐江南時所作。但現代研究者多認為作於放逐之前,僅供祭祀之用。
思想性九辯高 藝術性九歌高
誰知道宋玉的《九歌》
2樓:匿名使用者
九辯——宋玉作品
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憭慄兮,若在遠行。
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泬寥兮,天高而氣清;
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愴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
坎廩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
3樓:匿名使用者
本文討論的《九歌》,並非是專指戰國時代屈原根據楚地區民間祀神樂曲的「更定其詞」的《九歌》;它是古文獻記載中最古老、最神秘的樂曲名;它產生在長江中上游的巫文化圈中,有著濃重的巫文化色彩,可稱作楚地「巫音」之始祖;它同《南音》、《二南》以及後起的《下里巴人》有著密切的承上啟下的淵源關係,共屬於南方長江流域的古樂序列。「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在三峽地區的古老傳說中,原始的《九歌》正是來自天上。
據著名史學家蒙文通先生考證說:「我認為《大荒經》部分可能就是巴國的作品。」(5)《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了《九歌》由來的神奇傳說:
「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後啟。啟上三嬪於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啟焉得始歌《九招》。
」晉·郭璞注:「皆天帝樂名也,啟登天而竊以下用之也。」清·郝懿行疏:
「蓋謂啟三度賓於天帝,而得九奏之樂也。」 這個傳說在屈原的作品中也得到印證,只不過簡化為詩句。《離騷》:
「啟《九辯》與《九歌》兮」;《天問》:「啟棘賓商(「商」為「帝」之字誤),《九辯》《九歌》。」筆者每每讀此,常感困惑不解:
為何中原地區的傳說都說古樂是先帝們創作的,而巴楚地區的古樂卻是從天帝那裡偷竊來的呢?近年反覆研讀《山海經》方有所悟:在夏後啟時代能夠上下於天到天帝那裡作客的唯有巫師。
只有兩個可能:要不啟本人就是精通巫術的大巫師,或者他是借助巫師們的通神之術上天,取下《九辯》、《九歌》、《九招》這些古樂曲。我們再進一步**:
《九歌》等古樂又是誰創作的呢?所謂的「天帝」是根本不存在的,除非來自外星人,否則只有乙個可能:那就是出自巫師之手,巫師們假借「天帝」的名義傳授給夏後啟。
由此看來,夏後啟所傳之《九辯》、《九歌》、《九招》,皆是名符其實的「巫音」,亦可稱之為「巫音」之始祖。這些古樂是原始人類自然崇拜和萬物有靈觀念的產物,主要用於祀神,即「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 原始的《九辯》、《九歌》、《九招》不見有傳,我們難以見到其真實面貌,只能從屈原根據民間流傳的祭神樂歌而加工創作的《九歌》中窺視其一斑。
王逸《楚辭章句》雲:「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懷憂苦毒,愁思沸鬱,出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固作《九歌》之曲,上陳事神之敬,下見已之冤結,託之以諷諫。
」應該說王逸的推想基本上是正確的,屈原所作的《九歌》是據民間流傳的古代祀神樂曲而加工創作的。但是否是他放逐時所寫的?是否僅根據沅湘之間的習俗和民間祭神樂曲而加工改編的?
筆者以為值得商榷,儘管兩千年以來無人對此提出異議。其
一、從《九歌》的內容難以斷定其年代是屈原放逐時的作品,通篇未見有「下見已之冤結,託之以諷諫」的詩句;其
二、作家創作的作品,主要是他長期生活積累的結晶,不能忽視其家鄉民間文化薰陶與影響。屈原故里秭歸與巫山、巫溪毗連,是中國巫文化的發源之地,巫風更甚於沅湘。因此,《九歌》更有可能取材於三峽地區。
從屈原所加工創作的《九歌》內容和形式可知,原始的《九歌》當是巫師祭祀事神所唱的樂曲無疑。有學者認為是祈雨時的「巫詞」,也有助於我們理解原始的《九歌》。中國樂歌的起源與巫術儀式有著密切的關係.
在原始樂歌中祀神的樂曲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即使是反映勞動與愛情的樂歌,也都溶入巫術活動之中「以樂諸神」,屈原的《九歌》中有幾首便是戀歌。筆者研究三峽地區的傳統民歌,發現其內容可以概括為神歌、情歌兩大體系。情歌有「無郎無姐不成歌」之說,但在原始時期它同祀神樂歌溶為一體的。
後來隨著文明的演進才逐漸分化出來。三峽地區原始樂歌的最大特色是「巫音」、「巫風」,在現代流傳的傳統民歌中仍然能見「巫音」的痕跡。《呂氏春秋·侈樂》曰:
「楚之衰也,作為巫音。」這難免失之偏頗。反之,楚之興也,又何尚不是「作為巫音」?
4樓:曠翰儲懷蕾
藝術成前人
都曾予極高評價明顯常把與屈原《
九歌》和宋玉《
神女》諸賦相提並論其實
曹植此賦兼二者而有之既有《
湘君》、
離騷中: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一句《九辯》指的是什麼?.
5樓:玉楊
這個《九辯》是夏啟的九辯,就是那句「啟《九辯》與《九歌》兮」中的啟,早有了,宋玉的是效仿的。不過今人只知宋的。看看下面。
《楚辭》篇名。王逸定為宋玉作。明代焦□《焦氏筆乘》、清代牟庭相《楚辭述芳》及吳汝綸在《古文辭類纂》評語中,均以為屈原作,但所提出的理由還不足以推倒王逸之說。
關於《九辯》名稱的意義,王逸釋「辯」為「變」,是對的;但又說「謂陳道德以變說君」云云,則不確。王夫之說:「辯猶遍也。
一闕謂之一遍。蓋亦效夏啟《九辯》之名,紹古體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詞激宕淋漓,異於風雅,蓋楚聲也。
後世賦體之興,皆祖於此。」(《楚辭通釋》)此說較為通達,今多從此說。
《九辯》是一首感情□摯的長篇抒情詩,共有250多句。關於它的主旨,王逸認為是宋玉「憫其師忠而放逐,故作《九辯》以哀其志」;對此,現今的研究者大抵取懷疑態度。從詩的內容來看,其基本思想是表達「貧士失職而志不平」的感慨。
這種感慨,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帶有普遍性。詩中對現實的黑暗也有一定的反映,並表達了詩人「處濁世而顯榮兮,非余心之所樂;與其無義而有名兮,寧處窮而守高」的志尚。但追求理想、堅持抗爭的精神遠遜於屈原。
在藝術上,《九辯》雖多模仿《離騷》之處,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它善於借景抒情,融情於景,並且句法多變,能夠巧妙地運用雙聲疊韻和疊字等修辭手法,讀起來抑揚頓挫,饒有**美,從而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如開頭一段描寫秋天: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寥寥數語,而情景俱現,成為後世文人觸景傷懷,寄慨身世的濫觴。
電影《屈原》屈原的主旨思想是什麼?
6樓:匿名使用者
屈原的主要思想傾向 楚民族文化 楚民族精神 愛楚國 忠楚君 殉道精神,愛國情懷,國滅光復無望,豈能苟活。
屈原具體思想及情懷根據:
戰國時期的楚懷王十六年(西元前313年,距秦始皇統一中國約百年前),在楚國某地,為楚國南後鄭袖(朱虹飾)修建行宮的奴隸們,不堪忍受官兵的欺壓和宰割,殺死監工的士兵,集體暴動逃跑。訊息傳到王宮,南後和楚懷王(李清飾)暴跳如雷,下令緝拿、追殺逃跑的奴隸。
楚國大夫、左徒屈原(鮑方飾)出使齊國歸來,啟稟楚懷王:齊國已經同意與楚國結為聯盟,共同抵禦秦國。但王宮裡的奴隸主貴族大臣們則對聯齊抗秦說三道四,甚至公開反對,主張與秦國媾和,以求得平安。
屈原據理力爭,嚴厲駁斥了奸臣們的謬論,堅決反對向秦國卑躬屈膝。
在屈原的府邸,侍女嬋娟(鮑起靜飾)自彈自唱著屈原讚頌橘子的詩作《橘頌》。屈原循聲而來,默默地注視著嬋娟。嬋娟深深被橘子的品格所感動,也更加崇敬忠貞愛國、一心為民的屈原。
屈原還將書寫的《橘頌》送給**宋玉(翁午飾),勉勵他在這大波大瀾的年代,應象橘樹一樣獨立不倚,保持品節。
南後的兒子、公子子蘭與一幫貴族子弟,以奴隸的生命為賭注,讓鬥奴們拼搏廝殺。鬥奴烏亥(侯沛文飾)與大柱情同手足,但子蘭卻讓二人決鬥。搏擊中,烏亥失手刺傷大柱,烏亥痛心不已。
但子蘭強令烏亥殺死大柱,以贏下賭局。面對公子貴族的滅絕人性慘無人道,烏亥抓起大柱的戟投向看台上的公子貴族們。大柱將烏亥托舉攀出決鬥場逃跑,自己卻被官兵們殺死。
烏亥逃進屈原府邸,被嬋娟藏了起來。子蘭派官兵闖進屈原府邸搜查,被屈原斥退。夜深人靜後,屈原讓烏亥換裝連夜逃走。誰知烏亥剛出大門,就被埋伏的士兵們殺死。
屈原按捺不住悲憤之情,揮筆寫下變法主張,建議廢除奴隸制;限制王族特權;結盟練兵;聯合齊國,共同抗擊秦國。屈原的主張惹惱了南後,南後與奸臣們勾結,企圖讓屈原當專門教授公子子蘭的太傅,並想藉機剝奪屈原的左徒之職。但屈原識破了南後的陰謀,嚴詞拒絕拂袖而去。
秦國丞相張儀(張錚飾)來到楚國,先以私人身份找到屈原,想說服屈原解除楚國與齊國聯盟,轉而與秦國和好,遭到屈原的明確拒絕。張儀進宮與南後勾結,設法離間大王與屈原的關係,讓大王疏遠屈原,進而說服大王放棄與齊國結盟,不再對抗秦國。**陰險的南後,遂與張儀一唱一和,並授意上官大夫靳尚(吳景平飾)等造謠誣陷屈原。
張儀對楚懷王說:如果楚國解除與齊國的聯盟,秦國願意割讓土地六百裡答謝楚國。屈原歷陳楚國與齊國結盟之重要,並嚴厲斥責張儀口蜜腹劍。
屈原的主張遭到南後和以靳尚為首的奸臣們的強烈反對。奸臣們還誣陷屈原恃才傲物,目中無人,甚至把大王都不放在眼裡。楚懷王聽了大怒,下令撤掉屈原官職,驅逐出城,永遠不得進宮。
被貶為庶民的屈原再也無權參與國家大事,但他仍牽掛著楚國的安危。當地百姓紛紛來看望屈原,期盼著他能東山再起為百姓做事。楚國解除了與齊國的盟約,楚懷王派大臣赴秦國接收秦國贈送的地。
但當時在楚國信誓旦旦的張儀卻矢口否認,並將楚國使臣戲弄一番。之後,秦國又出兵討伐楚國,殺死8萬楚兵,活捉楚軍大將,並攻占楚國都邑郢。楚懷王方知上當,悔恨當初不聽屈原之言,只好再請屈原出山主持變法。
但屈原來到都邑王宮,南後卻不許他面見大王,而是以大王名義將屈原貶為三閭大夫,即日離京上任,此後不得再問國事。記得在炎黃財經有看到過。
在屈原遭受打擊貶斥的日子裡,嬋娟一直跟隨身邊,精心照料。宋玉則在屈原再次遭到貶斥後,賣身投靠南後,充當了南後的爪牙。屈原與賢達討論時政、變法,被人告密。
子蘭親自帶人趕來,殺死多人,並抓捕了屈原。屈原在囚室裡,憂國憂民,悲憤難抑,發出驚天地泣鬼神的天問,山河為之動容,天地為之震撼。南後鄭袖密令父親、太卜鄭詹毒死屈原。
鄭詹帶著毒酒來到東皇太一廟假意看望屈原,並勸屈原喝酒解憂。嬋娟來到宮裡尋找屈原,南後欺騙她:屈原掉進水塘淹死了。
嬋娟不信,但又無從查詢先生的下落。後,嬋娟在一位同情、崇拜屈原的漢北籍士兵的幫助下,找到了被囚禁在東皇太一廟的屈原。屈原見到嬋娟非常高興,把鄭詹送來的酒送給嬋娟解渴。
嬋娟從命一飲而盡,片刻就中毒倒地。屈原扶起嬋娟,悔恨不已,嬋娟卻為能替先生而死而深感欣慰。嬋娟中毒身亡,屈原深為嬋娟的高尚品格所感動,把書寫在絲帛上的《橘頌》覆蓋在嬋娟的遺體上。
屈原面對秦國的軍事壓力和楚國的政治腐敗,極力主張對外聯齊抗秦,對內變法強國,進而統一中國。但是,屈原的正確主張卻遭到南後鄭袖以及奴隸貴族大臣們的強烈反對和**,其治國的理想未能在楚國實現並遭來殺身之禍。在楚國被秦國毀滅,自己又無力回天的困境下,屈原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作為政治家,未能在楚國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這是他的遺憾,更是楚國的不幸;而作為愛國的偉大詩人,他的不朽詩篇《離騷》、《天問》等,卻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閃耀著不可磨滅的光輝!
求屈原小居的原文和翻譯,求屈原的九歌全本,原文譯文都要
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竭知盡忠,而蔽鄣於讒,心煩慮亂,不知所從。乃往見太卜鄭詹尹曰 餘有所疑,原因先生決之。詹尹乃端策拂龜曰 君 將何以教之?屈原曰 吾寧悃悃款款,樸以忠乎?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游大人,以成名乎?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將從俗富貴,以偷生乎?寧超然高舉,...
九歌是誰的作品,九歌是一部怎樣的作品
屈原 九歌 是 楚辭 篇名。原為漢族神話傳說中的一種遠古歌曲的名稱,戰國楚人屈原據漢族民間祭神樂歌的基礎上改作加工而成,詩中創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戀歌。共十一篇 東皇太一 雲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東君 河伯 山鬼 國殤 禮魂 九歌是誰的作品?九歌 原為傳說中的一種遠古歌曲的名稱...
所謂九歌九章都是指哪些,《九歌》的「九」究竟是什麼意思
九歌 原為傳說中的一種遠古歌曲的名稱。楚辭 的 九歌 是戰國楚人屈原據民間祭神樂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 東皇太一 雲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東君 河伯 山鬼 國殤 禮魂 國殤 一篇,悼念和頌讚為楚國而戰死將士 多數篇章,則皆描寫神靈間的眷戀,表現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傷。王逸說是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