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中醫養生與保健中的何為情志

2021-03-03 22:50:16 字數 6009 閱讀 9936

1樓:淡淡純白色丶

情志,即指喜、怒、憂、思、悲、驚、恐等人的七種情緒,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有兩重性,既能有利於人,也能有害於人。同樣,人的情緒、情感的變化,亦有利有弊。如《養性延命錄》所說:

「喜怒無常,過之為害。」《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則將喜、怒、憂、思、悲、恐、驚正式列為致病內因。

情志養生的情志致病

2樓:小飛

人在認識周圍事物或與他人接觸的過程中,對任何人、事、物,都不是無動於衷、冷酷無情的,而總是表現出某種相應的情感,如高興或悲傷、喜愛或厭惡、愉快或憂愁、振奮或恐懼等。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感或心情,在正常範圍內,對健康影響不大,也不會引起什麼病變。《黃帝內經》裡說:

「有喜有怒,有憂有喪,有澤有燥,此象之常也。」意思是說,乙個人有時高興、喜笑,有時發怒、有時憂愁、有時悲傷,好像自然界氣候的變化有時候下雨、有時候乾燥一樣,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但是,內外刺激引起的七情太過,則能導致人發生多種疾病。

喜,指狂喜。舊時有所謂「四喜」:十年久旱逢甘露,千里他鄉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燭夜,捐生金榜題名時」。

這種突然的狂喜,可導致「氣緩」,即心氣渙散,血運無力而瘀滯,便出現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等一類病症。成語「得意忘形」,即能說明由於大喜而神不藏,不能控制形體活動。清代醫學家喻昌寫的《寓意草》裡記載了這樣乙個案例:

「昔有新貴人,馬上揚揚得意,未及回寓,一笑而逝。」《嶽書傳》中牛皋因打敗了完顏兀朮,興奮過度,大笑三聲,氣不得續,當即倒地身亡。可見過喜對人體健康不利。

有乙個患急性心肌梗塞的女病人,經過住院**,病情已經好轉。出院的那一天,她突然見到遠在千里之外的女兒從外地趕來接她,興奮過度而倒在地上死了。這些例子皆說明,暴喜、大喜、狂喜同樣不利於健康。

憂,是指憂愁、苦悶、擔心。表現在情緒上,失去歡樂,悲傷慟哭,氣怯神弱。輕者,愁眉苦臉,悶悶不樂,少言少語,憂鬱寡歡,意志消沉,獨坐嘆息;重者,難以入眠、精神萎頹或緊張,心中煩躁,並會導致咳喘、噎逆、嘔吐、食呆、失眠、便秘、陽痿、癲癇等症,甚至誘發癌症或其他疑難重症。

俗話說:「多愁多病,越憂越病」,「憂愁煩惱,使人易老」、「愁一愁、白了頭」。事實上正是如此,東周伍子胥,因無計闖過昭關,一夜之間愁白滿頭青發;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才華出眾,但由於遭到打擊,長期被貶,沉悶、憂鬱的貶謫生活,把柳宗元折磨得形容憔悴,體質虛弱,得了毒瘡又患霍亂,47歲就含恨長逝了。

怒,指暴怒或怒氣太盛。它是由於某種目的和願望不能達到,逐漸加深緊張狀態,終於發怒。可表現為暴跳如雷、拍桌大罵、拳打腳踢、傷殺人畜、毀壞器物。

輕者會肝氣鬱滯,食慾減退;重者便會出現面色蒼白、四肢發抖,甚至昏厥死亡。《三國演義》中周瑜是一位「文武籌略,雄姿英發…的將才,但好生氣發怒,被諸葛亮「三氣」之下,大怒不止而死。當然,若是輕度的發怒,有利於壓抑情緒的抒發,有益於健康。

思,思是集中精神考慮問題,但思慮過度也會導致多種病症。其中最易傷脾,脾胃運化失職,則食慾大減,飲食不化,故中醫有「思慮傷脾」之說。據《呂氏春秋》記載,齊閔王因為思慮過度,損傷了脾胃功能,以致積食內停,久治不癒,後**摯用激怒的方法,令其吐出胃中積食而告愈。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長期從事腦力勞動,大腦高度緊張的知識分子,易患心腦血管疾病和消化道潰瘍病,這和中醫學的「思慮損傷心脾」的理論是一致的。

悲,是指悲傷、悲痛、悲哀。如幼年喪母、中年喪偶、老年喪子;或者是失戀;或者是丟失了心愛的珍貴物品,或者是遭劫受災,等等,都會感到非常難過和傷心,傷心到極點便會變成沮喪和絕望。總之,悲的產生與失去所追求、所盼望的事物和目的有關;悲哀的程度與失去的事物的價值有關。

若悲哀太甚,可致心肺鬱結,意志消沉。正如《黃帝內經》所說:「悲則氣消。

」悲痛欲絕,還能引起昏厥或突然死亡,容易悲傷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得癌症或別的疑難重症。

驚,是指突然遇到意外、非常事變,心理上驟然緊張。如耳聞巨響、目睹怪物、夜做噩夢等都會受驚。受驚後可表現為顏面失色、神飛魂蕩、目瞪口呆、冷汗滲出,肢體運動失靈,或手中持物失落,重則驚叫,神昏僵仆,二便失禁,常謂如:

「驚弓之烏」。幾乎誰都有這樣的體驗,驚慌時會感到心臟怦怦亂跳,這是由於情緒引起交感神經系統處於興奮狀態的緣故。血壓公升高,也是最常見的表現,有人特製了一張靠背椅,一按電鈕,椅背便立刻向後傾。

讓受試者緊靠椅背而坐,並測量血壓;隨後突然按動電鈕,椅背立刻倒下,這人突然受驚,血壓便驟然上公升。科學試驗表明,由驚恐所致血壓公升高,大多表現為收縮壓公升高,其機理是心臟搏出的血量增加。

恐,是指恐懼不安、心中害怕、精神過分緊張。例如臨深淵、履薄冰、人將捕之等。嚴重者亦可導致神昏、二便失禁。

中醫認為,恐懼過度則消耗腎氣,使精氣下陷不能上公升,公升降失調而出現大小便失禁、遺精、滑洩等症,嚴重的會發生精神錯亂,癲病或疼厥。恐與驚密切相關,略有不同,多先有驚而繼則生恐,故常驚恐並提。然驚多自外來,恐常由內生。

綜上所述,七情太過可致病。太過,主要指兩種情況:一種是情緒波動太大,過於激烈,如狂喜、盛怒、驟驚、大恐等突發性激烈情緒,往往很快致病傷人;另一種情況是七情持續時間太長、過久,也會傷人致病,如久悲、過於思慮、時常處於不良的心境,皆可積而成病。

情志致病的機理

其機理主要是影響人體內環境的穩定,如氣機執行障礙、臟腑功能失常,以及損傷機體陰陽、精血等。

(1)損傷臟腑。《黃帝內經》指出,「喜怒不節則傷髒」,說明情志不加節制會損傷臟腑功能。具體地說是:

「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但臨床上並非是一情只傷一固定臟腑,既可一情傷幾髒,又可幾情傷一髒。如思慮過度可影響脾的消化吸收功能,同樣悲憂太過亦能影響於脾,導致食慾不振、脘腹脹滿。

又如大喜傷心,但《黃帝內經》又提出:「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說明一切不良情緒都能影響於心,而由於「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受傷,人體的整個功能皆會受損。

(2)影響氣機。氣機,是氣的運動的根本形式,人體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的功能活動及相互聯絡,均有賴於氣機的公升降出入。而情志致病,首先是擾亂氣機,正如(黃帝內經》裡所說:

「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這裡的上下,說明氣機公升降失常;這裡的結,說明氣機鬱滯,執行不暢;此外,消、緩、亂,亦是氣的執行障礙。

可見,七情太過對於人體氣機的影響是很嚴重的,也正如原文所說「百病生於氣」,即許許多多疾病的發生皆與七情刺激,引起氣機失常有關。

(3)精血虧損。《黃帝內經》說:「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洩」,說明暴怒,可致血隨氣逆,發生嘔血。

《黃帝內經》又說:「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時自下」,這裡的精時自下,即是恐懼太過,五臟所藏之陰精失去統攝,耗散不止。《醫學入門》也指出:

「暴喜動心不能主血」,意思是過

情志養生

喜則使氣血渙散,血行不暢。此外,過分思慮,既可耗傷心血,又能影響食慾,造成氣血生化不足,皆可使精血虧損。

(4)陰陽失調。《黃帝內經》說:「暴喜傷陽,暴怒傷陰」,說明情志過激,可損陰傷陽。

《黃帝內經》又說:「大驚卒恐,則氣血分離,陰陽破散。」陰陽破散,即陰陽失調。

而陰陽協調,中醫認為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陰平陽秘,精神乃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說明七情致病必須加以重視。

(5)先傷神,後傷形。《彭祖攝生養性論》說:「積怵不已,則魂神傷矣;憤怒不已,則魄神散矣,喜怒過多,神不歸定;憎愛無定,神不守形;汲取而欲,神則煩;切切所思,神則敗」,說明七情太過,能使人精神異常。

這裡的魂魄都是屬於精神活動的一種形式,其中魄是一種本能的,非條件反射性的感覺和動作,包括聽、觸、視、痛覺,以及肢體某些動作,與精關係密切。魂也是神的一種活動形式,如果離了神的支配而單獨活動,便表現為夢遊、幻覺等。情志太激不僅傷神,亦能傷形。

如《黃帝內經》說:「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

」這裡的滿脈去形,即是情志先傷陰陽,後傷形體的結果。從上可知,七情致病,有別於外感六淫,六淫傷人多傷形體,而情志致病,多先傷人神氣,再傷形體。

現代醫學對精神因素致病的認識

國外學者胡夫蘭德在《人生延壽)一書中指出:「一切對人不利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要算是不好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如憂慮、頹喪、懼怕、貪求、怯懦、妒忌和憎恨等。」巴甫洛夫指出:

「一切頑固、沉重的憂悒和焦慮,足以給各種疾病大開方便之門。」事實證明,現有50%~80%的疾病與精神因素有關。國外有學者統計,因情緒不好而致病者佔74%~76%;美國某醫院對就診病人統計,發現65%的病人的疾病與社會逆境有關。

有人調查發現,在遭遇強烈刺激、感情急劇波動後,短時間內死亡的170例中,59%死於個人不幸與巨大損失訊息傳來之後;34%死於面臨危險或威脅的處境;7%死於暴喜之時。前蘇聯外科學家皮羅戈夫觀察到「勝利者的傷口比失敗者的傷口要癒合得快、癒合得好」。以上說明了情緒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及預防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當任何惡劣情緒的刺激超過一定限度時,就有可能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紊亂,主要是交感神經興奮,兒茶酚胺釋放增多,腎上腺皮質和垂體前葉激素分泌增加,胰島素分泌減少,從而引起體內神經對所支配的器官的調節障礙,出現一系列的機體變化和功能失調及代謝的改變,包括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內分泌系統、植物神經系統和其他方面異常現象的發生。

情緒與心血管疾病。情緒持續緊張和精神過度疲勞是高血壓病的乙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些人由於暴怒、恐懼、緊張或過於激動而引起心血管病,甚至導致死亡。有學者觀察到醫務人員一句不慎的話,甚至他們的表情和動作都可以造成病人的血壓波動。

我國有醫學工作者曾對323例高血壓病人研究發現,發病前不良的個性情緒在高血壓的**中佔74.5%。實驗研究證明,在憤怒的情緒下,由於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可導致舒張壓的顯著增高。在恐懼的情緒下,由於心輸出量的增加,可引起收縮壓的上公升。

說明情緒對機體的作用是有生物學基礎的。

七情太過,導致神經系統的嚴重失調,就會引起各種神經官能症,包括神經衰弱、癔病和強迫症。極為嚴重的,還可引起精神錯亂、行為失常。所謂反應性精神病大都是這樣引起的。

它是由強烈、突然或持久的精神因素所引起的一種精神障礙。范進屢考不中,年近半百之後突然考中,暴喜之際,突然昏倒,繼則到處亂跑,狂呼亂叫,所以眾人都說:「新貴人歡喜瘋了!

」 《儒林外史》中的這個故事,再生動不過地說明了七情太過引起精神錯亂的情景。

尤其要提出的是,消化系統對情緒的反應也相當敏感。據研究統計,消化系統功能紊亂。因情緒不良而致病者佔70%~80%。

諸如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胃痛、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結腸過敏、腹痛腹瀉等。早在上乙個世紀,有位名叫奧爾夫的醫生,就發現幾乎每一分鐘胃的機能都能受到情緒的影響。

他報告了乙個典型的例子,乙個9歲的孩子,因食管嚴重燙傷,疤痕收縮閉塞了食道,於是被迫在腹壁開口,將食物經漏斗進入胃中。醫生借助儀器觀察其情緒對胃的影響。結果發現:

當病人發怒時,胃粘膜就充血發紅,胃的運動加強,胃酸的分泌增多;當他憂傷悲痛時,胃粘膜變得蒼白,胃的運動減弱,胃的分泌也減少了。

在呼吸方面,精神因素亦有影響,當受到較大的打擊,心理失去平衡時,可引起胸悶、氣急、心率改變、面色蒼白、頭額冒汗、哮喘等。當換氣過度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成分降低,則可出現手指發麻、肌肉顫抖、頭暈,甚至昏厥。

對於內分泌系統來說,強烈的刺激可導致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等病。有記者報道,如果您到****內分泌科門診了解一下,在就診人群中有半數左右患了甲狀腺疾病,而最多的是「甲亢」患者。內分泌科白教授告誡人們:

「過度緊張、長期焦慮等精神負擔,是誘發『甲亢』的重要因素。」從甲亢病人就診時的主訴可得知,公升學、出國、晉級、提職等,可導致情緒波動,而工作、學習過度勞累引起精神持續緊張,與發病更有密切關係,農村的「甲亢」病人就較少。

癌症是威脅人類生命的疾病之一,與心、腦血管疾病一起,號稱「世界三大死神」。全世界患有各種癌症的病人高達兩千餘萬,每年數百萬人死於非命。引起癌症的原因儘管很多,但近年來大量科學實驗證實,不良的心理一社會刺激因素是一種強烈的促癌劑,這一點已為動物實驗所證實。

將狗分成兩組,一組使它們長期處於驚恐不安狀態,另一組生活在安靜環境中,結果前組六條狗中有三條狗死於癌症,而後組四條狗安然無恙。現代心身醫學實驗證實不良心理因素,過度緊張刺激、憂鬱悲傷可以通過類固醇作用,使胸腺退化,免疫性t淋巴細胞成熟障礙,抑制免疫功能,誘發癌症。

當前,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競爭意識日趨強烈,不盡如人意的事情往往與人們結伴而行,萬事如意不可能,心理矛盾、心理打擊在所難免。一旦思想認識不當,死鑽牛角尖,就會造成心理不平衡,進而導致心理性疾病。此外,由於工業,尤其是化學工業的發展,空氣、水源的汙染日趨嚴重,人們的腦細胞及神經細胞不斷地受到化學物質的侵害,神經的應急能力下降,神經的生理功能受到障礙,進而導致「心理疾病」。

由上可知,不管是現代醫學也好,祖國醫學也好,對於情志致病都是非常重視的,因此,如何避免不良精神因素的刺激,保持心理衛生,是非常重要的。

中醫養生的原則是什麼,中醫養生保健保健的基本原則是

中醫養生的原則是 一 協調臟腑 二 暢通經絡 三 清靜養神 四 節欲葆精 五 調息養氣 六 綜合調養 七 持之以恆。素問。上古天真論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增強自己 疾病 自癒能力。不要亂吃藥 保持好心情 多學習...

中醫養生保健的注意事項,中醫養生時,需要注意什麼?

一 早睡。每週起碼有五天晚上11點睡,意味著你要10點半就進入準備睡眠的狀況。二 晚上少吃。晚飯最好不要吃肉,紅薯粥最好,再來一碗青菜。晚飯以不餓為原則。三 戒菸,戒酒。煙是會消耗人的清氣的,而酒呢,就把你製造成就濕熱,腹瀉,啤酒就是濕寒體質的人類。四 不要受寒感冒。一旦感冒了,基本上你的調理過程就...

在養生保健理論中,中醫養生為什麼要強調「遠房事」

房事即性生活。遠房事,就是說性生活應有節制,不可過多。中醫認為 腎為先天之本。主宰著人的生長發育。過多的性生活。必然引起能量的過度消耗而致病。病既因虛致邪。務宜堅城卻寇。從現代醫學觀點看,性生活過多。往往身體疲倦不堪,各臟器功能尤其是腎臟功能也會因虛弱而減退,給身體健康帶來危害。所以在養生保健理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