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墓葬文化,唐代墓葬的特徵

2025-04-18 02:35:24 字數 2962 閱讀 6177

1樓:匿名使用者

這裡的**有點價值專業的書 和 論段返文戚銷在期刊上有些高燃遊。

唐代墓葬的特徵

2樓:逸飛生活百科

<>特徵:1、墓穴多采用磚室。土洞墓已降為低階官吏或平民所用。

一般的官僚,其墓室都為單室。二品以上的大官,除主室以外,有時還設簡單的前室。成王李仁墓、章懷太子墓及「號墓為陵」的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則都有前後兩室。

2、從初唐到盛唐,貴族、官僚墓中流行壁畫。一般是墓道前部兩壁各繪青龍、白虎。墓室頂部繪日、月、星辰。

其他則有鞍馬、明駝、牛車、列戟、步騎儀衛、屬吏、男女侍者以及樂舞伎等,各繪在墓內的相應部位。其內容和規格視墓主人的身份而有所區別。

3、安史之亂以後,唐代墓葬制度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首先是墓的構造簡化,短而狹的豎井式墓道代替了斜坡式的長墓道,因而天井和壁龕也不見了。墓室的規模縮小,壁畫亦十分罕見。

陶俑的數量減少,製作粗簡。天王俑和鎮墓獸越來越簡化,在有的墓裡已不用,只有十二時辰俑仍較流行。

唐代墓葬特徵

3樓:德爾哈克子

隋唐大墓的墓道較長,接近墓室部分掏成隧道,並在頂部開通幾個天井,以象徵宅第的層層院落。在墓室的磚面和墓道兩壁繪壁畫,內容有墓主人男女侍者門卒和武裝騎從行列以及四神圖和天象圖。

墓穴多采用磚室﹐土洞墓已降為低階官吏或平民所用。一般的官僚﹐其墓室都為單室。二品以上的大官﹐除主室以外﹐有時還設簡單的前室。

成王李仁墓﹑章懷太子墓及「號墓為陵」的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則都有前後兩室。

隋唐墓葬達到怎樣的規模?

4樓:漫閱科技

陝西西安是隋唐兩代的京城所在,為帝王以下的皇室貴族官僚地主墓葬集中地。新中國建國後,由於各項基建工程,出土隋唐墓葬已經整理後發表簡報者約二十座,屬於隋代者僅四分之一,其中較為重要者有隋敦煌太守姬威墓和隋大司徒李和墓以及皇親李靜訓墓,後者雖是個年僅九歲的女孩,但墓葬特別優異。除雕刻精美並繪有侍女壁畫的石槨攜舉凳辯旅石棺以外,隨葬品包括有女孩所用的玩具和珍貴的日用器物以至寶石項鍊、金銀首飾等等不下百餘件之多。

從葬俑像有守墓武士俑二件,人面、獅面鎮墓獸各一,儀仗俑一組18件,男女侍從俑四組32件,胡服俑和風帽俑6種,執役小女俑二件,以及馬、牛、羊、豬、狗、雞、鴨等家畜家禽。其中一件陶牛作昂首彎腰的答陸倔強形態,陶豬也正哺乳著一群仔豬,這充分反映了隋代統一後生產發展,富有生氣的社會現實。

隋唐時期的文化遺蹟

5樓:網友

晉商文化: 隋唐時期,隨著山西工礦業向縱橫發展,境內商業繁華,太原商人在國內主要繁華城市佔領市場的同時,積極參與對外**。

唐代國勢強盛,疆域廣大,國內商業空前繁榮,對外**也發達。波斯商人曾涉足太原進行商品交流。這裡出土的波斯薩珊王朝銀幣(參見《中國簡史》,人民教育出版社)說明,太原在當時已是一座對外**的城市。

晉陽城在隋唐時期規模不斷擴大,隋代擴建了新城與倉城;唐貞觀中李績又築東城,武則天時期,崔神慶又修築了連線東、西兩城的中城,有的學者推測唐代晉陽城的人口當在25萬以上。城市人口的增加自然帶動了商業的繁榮,也出現了有名的大商人。

隋唐時期交通發展迅速,特別是唐代,有極為詳備的驛傳制度,促進了水陸交通的暢通。「唐制三十里一驛」,即在每條大道上隔30裡均設驛站。驛站設有驛館,驛館周圍又多有私人開設的客店、商鋪及手工業作坊。

每個驛站不僅是接待行旅之所,而且也是商貨集散和聯絡手工業作坊之地。《通典》載:驛站和交通要道上,「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饌豐溢,南達荊襄,北至太原、范陽,西至蜀川、涼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

說明交通帶動了商業的發展。

隋唐時期,晉陽相繼為長安、洛陽、太原三都聯絡各地區之樞紐,當時正值江、浙經濟繁榮,全國性市場出現,又是同遼和西夏進行茶、馬**的重要之地,因而交通縱橫暢達,地位愈顯重要。

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曾以詩仙、詩魔自比,另有廣大教化主的稱號。生於河南新鄭(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文學家,文章精切,特別擅長寫詩,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

6樓:網友

不知道,去問老師不就知道了嗎。

隋唐雕塑的陵墓雕刻

7樓:破鬼鬼

唐朝皇陵的陵墓,主要集中分佈在陝西省的乾縣、禮泉、涇陽、三原、富平、蒲城6縣,在18座陵前至今都儲存有大型陵墓石刻群,可稱為唐代大型紀念性群雕的藝術寶庫。最初的高祖李淵獻陵和太宗李世民昭陵的石刻(見昭陵石刻),由於處於王朝初期,尚未形成制度,故與以後諸陵不同。獻陵的四門各有1對石虎,內城南門以南排列石犀和石華表各1對,造型渾厚,雕工古樸。

昭陵原只置有李世民生前所騎 6匹戰馬的浮雕像,習稱昭陵六駿。馬的姿態或佇立、或緩行、或急馳,僅「颯露紫」一件上有人物浮雕,為唐將丘行恭為其拔箭的情景。雕工精細,形體準確,造型生動,是初唐大型浮雕的代表作。

此外,在司馬門內還有唐高宗永徽(650~655)年間所立的14尊蕃酋像。從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開始,陵前石刻形成制度,內容按性質不同分為6類,即①獅子,②石人、石馬和馬□,③翼獸和北門6馬,④蕃酋像,⑤華表,⑥碑石、無字碑及述聖記碑。其中蕃酋像只有少數陵前置有。

其排列位置以乾陵為例,除內城四門各置 1對石獅和北門置有6馬(今僅存1對)外,其餘石刻都排列在南面第道門之間,從南至北,計有華表、翼獸、鴕鳥各1對,石馬及馬□5對,石人10對,還有無字碑、述聖記碑和蕃酋像61身。石刻組合制度化,氣魄雄偉,與建築群相配合,形成肅穆、莊嚴、神聖的氣氛。中唐以後,泰、建、元、崇、豐、景、光、莊等8陵的石刻,因安史亂後,唐王朝政治、經濟日趨衰落,因而無法與盛唐石刻相比,製作粗疏、體態無力、線條鬆散,漸失原有的雄偉風格。

晚唐的章、端、貞、簡、靖5陵,雖仍保持著墓前石刻群的設定,但體態瘦小,雕工粗率,顯示出衰微破敗的氣氛。至於創造唐代陵墓雕刻的藝術家,因系當時身份低下的匠人,姓名多不可考,僅在獻陵的石犀上,留有題銘,為「武德拾年(627)九月十一日石匠小湯二記」。這位小湯二,是唯一留下名字的唐陵石刻藝術的作者。

唐代順陵天鹿之一。

東漢的墓具有什麼特徵,東漢時期的墓葬習俗有哪些

首先,從考古學的角度上看,東漢時期和西漢時期的墓葬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墓葬形制等方面,西漢末年至東漢,木槨墓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磚室墓 石室墓,磚室墓種類有很多,包括穹窿頂 券頂 楔頂等,墓葬結構逐漸趨於複雜,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耳室 側室等部分,另外,壁畫墓 畫像磚 石 墓是這一時期...

良渚文明的居址和墓葬

良渚文化居民過著較穩固的定居生活。在錢山漾遺址發 現 3座的。其中一座東西長約2.5公尺,南北寬約1.9公尺,木樁按東西向排列,正中有一根長木,似起 檁脊 的作用,其上蓋有幾層竹蓆。另一座只在東邊儲存下一排密集而整齊的木樁,上面蓋有大幅的蘆蓆和竹蓆。在吳縣澄湖還發現一批土井,井底遺有多件陶器和石斧。...

宋代的土坑墓葬有沒有唐磚渡口

宋墓 與同地區的唐墓相似 除了豎穴土坑墓以外 主要是簡單的長方形磚室墓 往往兩室並列。應該有,不論是模仿唐時的建造還是沿用唐磚的規格,應該有唐磚渡口 這與墓葬所在地區有關,宋墓與同地區的唐墓相似除了豎穴土坑墓以外 主要是簡單的長方形磚室墓 往往兩室並列。應該有,不論是模仿唐時的建造還是沿用唐磚的規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