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 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

2025-04-17 06:30:24 字數 1938 閱讀 7351

1樓:小等愛旅遊

「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意為法律如果不公佈的話,它的威力是無窮盡的。作為網路流行語,多‌‌‌喊塌橋‌‌用於諷刺網路、文娛審查制度及口袋罪。

出自《左傳》昭公六年孔穎達疏語。這是春秋戰國以前法律執行的原則,但自成文法執行以來,這一原則被逐漸廢棄並被視為是錯誤的。

然而在網路、文娛審查中,並沒有準確詳實的審查制度,審查者往往寧可錯殺不可放過,遭到廣大網友質疑,於是便常用這句話進行諷刺衫襪。

有關諷刺的梗。

你管得了我,你還管得了觀眾愛看誰嗎?

出‌‌‌自小品《主角與配角》。

戲中朱時茂讓陳佩斯不要亂動搶戲,陳佩斯說出經典名句:「你管鄭猛得了我,你還管得了觀眾愛看誰嗎?」

2樓:陽光愛聊教育

意思是法律如果不公佈的話,它的威力是無窮盡的。

多用於諷刺網路、文娛審查制度及伍弊口袋罪。

出自《左傳》

意為法律如果不公佈的話,它的威力是無窮盡的,這是春秋戰國以前法律執行的原則,但自成文法執行以來,這一原則被逐漸廢棄並被視為是錯誤的。

然而在網路、文娛審查中,並沒有準確詳實的審查制度,納磨審查者往往寧可錯殺不可放過,遭到廣大網友質疑,於是便常用這句話進行諷刺。

刑法是規定犯罪和刑罰的法律,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級。

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以國家的名義根據自己的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給予何種刑事處罰。

的法律規範的總稱。

刑法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刑法是一切刑事法律規範的總稱,狹義刑法僅指刑法典。

在中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與廣義刑法、狹義刑法相聯絡的,刑法還可區分為普通刑法和特別刑法。普通刑法指具有普遍適用效力的刑法,實際上即指刑法典。特別刑法指僅適用於特定的人、時、地、事(犯罪)的刑法。

在我國,也叫單行刑法和附屬刑法。

2020年12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自2021年3月1日起施洞橘鬥行。

刑不可知,威不可測這句話出自何典,是什麼意思?

3樓:信必鑫服務平臺

是一句古語,出自《左傳》,意為法律如果不公佈的話,它的威力是無窮盡的。

1.這種思想就是利用人對未知森嘩的畏懼心理而提出,如果不知道什麼情況下就會受到懲罰,就只能循規蹈矩、不敢做出格的事。

2.這是基於傳統中國的農業社會的重視秩序、穩定壓倒一切的觀點,在當代當然是錯誤的了。

3.現代是法不明文禁止即為許可,是鼓勵人的探局漏索、嘗試、試錯、創新。讓底下的人戰戰兢兢,不知道為什麼就會犯錯犯罪,也不知道等著自己的是什麼程度的處罰,因為別人的類似錯誤不能作為定罪標尺。

這樣就破壞了契約。契約就是法律是不能輕易改變的,而好的法律是社會經濟模式道德風俗的一種體現。每個人對於一種行為都能從經驗常識出發定義其好壞。

對統治集團和被統治集團都不利的一種政策選擇。屬於典型的人治。

4.沒有完美的法律制度,各種法律制度總會有其利弊。只能說,中國的法律制度是和此臘行中國文化結合的。是符合我們國情的法律。

「民不知有闢, 這句話與「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有什麼關係?

4樓:天然槑

是指古代的統治階級為了加強司法鎮壓的威懾力量慧鋒,雖然制定有一些成文法,但並不向全社會公開,不告訴民眾,所以民眾不知道有什麼樣的法律條文,也不知道會有什麼樣的處罰措施。

這樣說來,「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也可以理解,(在古代統治階級看來)前襲晌,他們不讓民眾知道制定了什麼法律,當民眾觸犯了法律的時候對他們進行懲罰,這樣民眾就會對那些存在但他們不知道的法律產生恐懼,這樣他們禪培就會易於被統治,法律也就產生了威懾的效果。這正是統治階級想要的效果。

不可知其源上一句,不可知其源的知是什麼意思

小石潭記中 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上一句 其岸勢犬牙差互 小石潭記 作者 柳宗元 全文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

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作者有什麼言外之意

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運用了比喻修辭,意思是溪流的岸勢 兩岸的樣子 像狗牙一樣相互交錯著.這是實寫.另一方面,由於作者當時是貶謫之身,故有人分析此句又包含了暗示意義 即說作者有表達自己對前途渺茫的看法,像狗牙一樣交錯,看不清啊.作者時值被貶。自己的前途也和這岸勢一樣,看不到盡頭。表達了作者對自...

小石潭記中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的翻譯

那堤岸形態像犬牙交錯相互錯雜,不能看到它的源頭 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運用了比喻修辭,意思是溪流的岸勢 兩岸的樣子 像狗牙一樣相互交錯著.無法知道源頭在 這是實寫.另一方面,由於作者當時是貶謫之身,故有人分析此句又包含了暗示意義 即說作者有表達自己對前途渺茫的看法,像狗牙一樣交錯,看不清.那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