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問題不詳,無法解答。
元史·列傳第八十一章翻譯
2樓:夜雨飄雪
【孔思晦傳譯文】
孔思晦字明道,孔子五十四世孫。資質端重,性格沉默寡言,孩童時讀書已能通曉大義。稍長,拜導江張須立為師,講求義理,對詞章認為淺薄而不講求。
家中貧困,親自耕種以自養,即使嚴寒酷暑,學習也從不懈怠,遠近人家都爭著聘請他做子弟的老師。大德中游京師,祭酒耶律有尚想舉薦他,他以母老辭而歸。母臥病,親自為母親進送湯藥。
居喪五天勺水不入口。
至大年間,舉薦思晦任范陽儒學教諭。延。初年,調寧陽。
以前兩縣的校官大概都因為收入微薄而不能堅守職責,可是思晦能儉省節約自養,教養有法,學生都不忍心離開他。這時孔氏族人相互議論:思晦是嫡長子且賢德,應該承襲封爵,侍奉祠事。
未定。」帝親自拿出孔氏譜牒來看說「:應該承襲封爵位的是思晦,還懷疑什麼?
特授中議大夫,襲封衍聖公,月俸由一百緡加到五百緡,並賜四品印。
泰定三年(1326),山東廉訪副使王鵬南說「:承襲爵位,而官階只四品,與規格不相稱,也失去尊崇之意。」第二年,公升嘉議大夫。
至順二年(1331)改賜三品印。思晦因宗祀責任重大,經常害怕不能勝任,每遇祭祀,一定恭敬謹慎。當初因戰爭廟遭毀壞,後來雖然經過修復,但角樓圍牆未修完備,思晦竭力經營,以恢復原來的面貌。
金絲堂壞了,修復一新,祭器禮服一一整飭。又因尼山是孔聖人生長之地,原有廟,後遭毀壞,百姓冒犯耕種祭田已百年了,思晦恢復祭田,並請求設定「尼山書院」,列入學官,朝廷接受了這個建議。三氏學原有田三千畝,後被豪民霸佔;「子思書院」原有經營週轉的錢萬緡,借貸給百姓收取息錢,以供祭祀用,時間長了,都不交息錢,還要虧本錢,思晦都整理恢復原樣。
孔子父親過去封為齊國公。思晦對朝廷說「:宣聖封為王,而父親的爵位是公,希望能讚揚推重。
於是詔加封聖父為啟聖王,聖母為啟聖王夫人。
五代是思想混亂時代,儒家學說真偽難辨,有人冒稱宣聖的後代。思晦認為「:不早辨別真偽,時間長了,更不清楚,他與我不共戴天,將他們也列於族內,而共同朝拜,可以嗎?
於是會集族人,考核典故斥責他們,以後又在石頭上重刻宗譜,孔氏族譜更加明確了。元統元年(1333)卒,享年六十七歲。至正中,朝廷加贈其官,賜諡號文肅。
蘇軾傳全文翻譯,《宋史 蘇軾傳》的全文翻譯
蘇軾傳全文翻譯 等到弱冠,博通經史,寫文章每天可以寫數千字,喜歡賈誼 陸贄的著作。後來讀 莊子 感嘆說道 我以前也有一些觀念,但總是表達不出來,現在看到這本書,覺得真是深入我心!嘉佑二年,參加禮部的考試。當時文風崇尚詭譎不合正道,主考官歐陽修想拯救這種現象,看到了蘇軾的 刑賞忠厚論 大為驚喜,想要選...
《後漢書 馮異傳》全文翻譯,《後漢書 馮異傳》全文翻譯
譯文 馮異字公孫,潁川郡父城縣人。自從光武兄伯陞被殺害之後,光武不敢在表面上顯露出自己內心的悲傷,每次自己獨處的時候,他就不吃酒肉,在枕席之上也有哭泣的痕跡。馮異單獨來叩頭寬解他的悲痛心情。光武制止他說 你不要瞎說 馮異又趁機私下向光武進說道 天下百姓同受王莽之苦,思念漢室的時間已經很長了。而現在劉...
《伶官傳序》的全文翻譯
盛衰變化的規律,雖說是由天命決定,難道不也是與人事有關的嗎?後唐莊宗取得天下及其之所以失去的原因,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了。世間傳說晉王將要去世的時候,把三支箭賜給莊宗,並且囑咐他說 梁朝是我的仇家。而燕王是我扶植起來的,契丹也曾和我相約拜為兄弟,卻都背叛了我們而歸順了梁朝。這三者,是我遺留下來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