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法律維護道德?法律應該怎樣解決道德問題?

2025-03-19 10:15:23 字數 2265 閱讀 5643

1樓:匿名使用者

樓主可以這樣來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所謂「道德」的標準,但是每個人的標準都不一樣。現在,有一缺羨個大的範圍,我們成為「公共的道德底線」,或者「法律」,裡面的包含是大部分人所認同的「道德」。

簡單點來說,「法律」是每個人不同的「道德」的交集,是每乙個人的底線。某個行為,要是越過這個底線,任何人都認為不道德,那麼蔽扮衡我們將對他進行道德審判,或者說法律制裁。樓主所提的「法律維護道德」,從本質上來看,是道德對自己的維護。

只有通過一種強制的力量,來將大家的行為規範在底線之巨集做內,才能有所謂的和平。

2樓:匿名使用者

1、法律是道德的底線;2、將公共道德目上公升為法律;3、給有違反公德的行為以重典。

3樓:匿名使用者

法律永遠無法維護道德,因為法律永遠是道德的最低底線。

法律應該怎樣解決道德問題?

4樓:網友

一是堅持法律是成文的道滲仿德,注重道德的法律化和規範功能。即通過科學立法把國家中大多數的政治道叢爛纖德、經濟道德、社會道德、文化道德、生態道德和家庭倫理道德的普遍要求法律化,使之轉變為國家意志,成為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行為規範。一般來講,道德是法律正當性、合理性的基礎,道德所要求或者禁止的,往往是法律做出相關規定的重要依據,因此,大多數調整社會關係和規範社會行為的立法,都是道德法律化的結果。

在我國,社會主義歷螞道德是法律的源泉,是制定法律的重要依據,是評價法律善惡的重要標準。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立法工作,不斷加強科學立法和重點領域立法,經過30多年的努力,我國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在這個法律體系中,許多法律規定的內容,都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的內在要求,是社會主義道德法律化的積極成果。

例如,我國法律規定誠實守信、贍養父母、撫養子女、尊重和保障人權、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等等,總體上都反映或者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的價值取向和基本要求。

法律能保護所有道德的行為嗎?

5樓:舟見青山

不能。法律是道德最低線,但是道德不是法律,道德可以遵守可以違背不存在強制力,法律存在必須遵守的強制力,題主所稱的 不人性的判定具體是指那些判定,個案的判定或許因個人的原因導致存在不平衡,況且道德在一定程度上是乙個民族、乙個國家因歷史的沉澱所積累下來的一種內在表現,法律是乙個國家因國家經濟、文化、環境等各種因素的產物,道德在日積月累的變換中並不會頻繁更替,但是法律隨著國情、國經等變化而更替,道德並不是所有人都會遵守並且能做到的,是文化素養的累積,道德並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

法律是道德的載體。沒有法律,道德就會流於形式,無從落實。道德向法律的轉化一般來講體現在法律原則中。

道德規範的特點和法律原則的特點十分相似,共同點表現在:首先,道德規範和法律原則一樣有相當的模湖性、概括性、和抽象性。道德規範是自發產生的,他的存在形式不是以嚴謹的具體的文字條文形式表現,而是在人們心中,因此在表達方面是模蝴而概括的。

法律規則具有確定性和具體性的特點,但是缺乏靈活,不能包括更多的需要法律進行評判的事項,所以為了彌補其靈活度不夠的缺陷,法律原則應運而生。

6樓:繆興龍

顯然不能,道德調整和約束人行為的範圍比法律更廣,法律僅僅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道德與法律

7樓:星恩文化

道德與法律都是為了維持良好的社會秩序而形成的規條。法律的範圍更寬廣,道德的範圍更狹窄。違背了道德,不一定違反了法律。

違反了法律一定違背了道德。所以法律是公民社會生活的底線,道德是更高的標準,是全民社會生活的提倡。所以經常說:

道德良知,法律底線。

具備道德良知,意味著用歷咐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具備了一定公眾引導作用的人物,社會常常會用道德良知來衡量他們。當然,如有違背了道德良知的地方,一般是譴責一下。

可是,這一譴責也是很厲害的了。具有公眾肢碰純引導作用的人必須更加註意立德修身,這也是對社會發展負責任的良好態度。道德良知,就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對自己一言一行具備良好的覺知。

具有公眾引導作用的人不要以為這不公平。這恰好是為了更大的公平。

法律底線,這是保證社會正常執行的最後一道防線。只要是社會公民,無一例外。無論位有多高,權有多重。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古有「刑不上士大夫」的說法。這句話常常被我們誤解成:

刑法不應該加給上層**。其實這句話本意是:士大夫階層更應該吵頃以道德良知來要求自己,違反道德都是不應該的,更別說違背刑法了。

刑不上士大夫」是一種對士大夫階層的勉勵:以你們的覺悟覺知,你們違背了道德都是不該的,千萬不要違背刑律噢。

現代社會如何用法律或者其他方式達到復仇的目的比如有不共戴

黑他遊戲帳號,進去狂刪人物。盜它 四處發賣藥廣告。自己不想動就請人做了他 這個要用到你的智慧型。比如你如果在官場可以整對方。或做生意等。一句話得有權或有勢,但古語怨怨相報何時了 什麼是法律?法律責任是由特定法律事實所引起的對損害予以補償 強制履行或接受懲罰的特殊義務,亦即由於違反第一性義務而引起的第...

如果員工有病,請假看醫生,公司不批如何用法律來制裁

在各種請假中 探親假,喪假屬於法定應當帶薪休假的假期,不得扣除任何待遇 病假屬於特殊假期,根據工作年限和對單位的服務期,可以獲得部分報酬事假屬於個人原因,單位可以扣除你請假期間的全部工資至於扣薪標準,是按照個人收入計算的。老闆的扣薪150是否合法,需要看你當月的收入。理論上應該是合同約定的收入 21...

從道德和法律角度分析如何對待復仇

作家楊大俠表達,報仇已經成了做人的理由,因為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 有仇不報非君子 是 此仇不報,誓不為人 是 父仇子報 是 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 多少人捨身取義 殺身成仁,他們的期待是有朝一 仇雪恨!道德屬於一般性規範,而法律屬於強制性規範。所以,我們在分析思考問題時,在一般情況下,既要符合道德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