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自幼酷愛化學的李比希在15歲時便離開了學校。18歲那年,他終於認識到,要想成為一名化學家,就必須有紮實的知識基礎,這才進入了大學學習化學。
在埃爾蘭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李比希回到家鄉,並在一所大學教書。在那裡,他開創性地建立了學生普通實驗室,並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有機化學這個新領域中。
李比希任教的學校緊挨著的一大片農田逐年減產,農民們便找到李比希,希望他能研製出一種東西,可以給土地增加營養。在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後,李比希發現東方古老的中國、印度等地的農民為了使莊稼豐收,不斷地給土地施用人畜糞便。李比希猜想,糞便中可能含有使土壤肥沃的成分,使莊稼吸收到生長所需的物質。
有沒有一種東西具有糞便的功能,使莊稼增產呢?
耕地到底缺乏什麼?」李比希為了找到答案,開始在自己的實驗室中工作。弊兄他發現氮、氫、氧這3種元素是植物生長不可缺少的物質,而且鉀、石灰、磷等物質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在做了大量的實驗後,李比希開始把研製出含有無機鹽和礦物質的人工合成肥料作為自己的目標。
試驗田左邊是沒有使用化肥的,右邊是使用化肥的,從中我們就可以發現化肥對農作物增產的重要作用。1840年的一天,李比希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批鉀肥和磷肥。他小心地將這潔白的無機化肥施在試驗田裡,可是,一場大雨卻將化肥晶體滲入到土壤深層,而莊稼的根部卻大多分佈在土壤淺層。
收穫季節到了,莊稼沒有絲毫增產的跡象。
下來的工作就是將這些化肥晶體變成難溶於水的物質。於是,李比希又開始了新的探索。這一回,李比陵卜禪希把鉀、磷酸晶體合成為難溶於水的鹽類,並且加入了少量的氨,使這種鹽類成為含有氮、磷、鉀3種元素的白色晶體。
這一次,他們選擇在一塊貧瘠的土地上進行試驗。過了一段時間,農民們驚奇地發現那塊被廢棄的「不毛之地」竟長出了綠油油的莊稼。令人驚奇的是,這些施過白色晶體的莊稼竟然比農民們良田裡的莊稼更為茁壯。
成功的訊息像插上翅膀一樣傳開了,李比希成為農民們敬仰的人,「李比希化肥」被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中。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可以預見的將來,再也找不到任何一門其他尺塵工業比化肥工業更直接關係到國計民生了……
壓力鍋結構示意圖。
2樓:獅子安安
在這裡能碰到知情人並願意談的比較難,建議直接投遞簡歷求職,向hr諮詢。或者條件早公升允許到單位附近轉轉,看周邊有什麼人,比如小店、保安什麼的聊聊,有希望陸核老能瞭解到一些,不定能遇到單位員工,這些資訊氏鏈比較客觀真實。說了一點自己的看法。
不代表一定適合你。
3樓:農業科技翠花妹
你好,你說的碳氮化肥是型汪指一種「高碳基土壤修復肥料」,它是河南農業大學菸草栽培專家劉國順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研發的土壤碳氮調節技術,生產的一種新型富含生物炭的土壤修復肥。該產品具有調節作物根部土壤碳氮比,促進土壤微生物生長繁殖和根系對土壤礦物質營養談洞吸收,提高土壤團粒結構和肥料利用率,不僅能減少化肥的使用量,而且含租枯還能預防和減少農作物生理病害,改善農作物周圍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能有效提高農作物產量質量等特點。
化肥是誰發明的
4樓:乾萊資訊諮詢
1840年德國人尤斯圖斯·馮·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才首次發現植物所需的化學養分,是化學肥料的開端,農業產量因此大增,從此人類饑荒問題開始大幅減少。
市面上**的肥料種類及品牌極多兆枯檔,依成分可分為族亂無機肥料和有機肥料,肥料通常直接用於土壤,或噴灑於葉片。
保守估計報告稱30%至50%的作物產量歸因於天然或合成商業肥料。全球市場到2019年,價值可能會上公升到超過1850億美元。歐洲化肥市場將會增長,以賺取大約的收入。
2018年為153億歐元。
化肥怎麼生產出來的
5樓:惠企百科
化肥的生產過程:1,工業上採用較多的是加壓中和工藝,加壓中和在和175~180°c下操作,硝酸濃度為50%~60%。
2,先用氨中和至ph為3~4,以減少氨損失。
3,再加氨調整到ph約為7,得到的硝酸銨溶液濃度為80%~87%。
4,**的蒸汽用來蒸發液櫻慧氨或作為真空蒸發孝悶硝酸銨溶液的熱源。中和得到的稀硝酸銨溶液,用真空蒸發或降膜蒸發的方法濃縮到95~99%。
5,然後用不同方法造粒。塔式噴淋造粒是應用最脊慎答廣泛的硝酸銨造粒方法,完成化肥。
化肥是誰發明的
6樓:王者為一
在中國清朝咸豐到宣統年間,世界科技與經濟的中心由從英國轉移到德國,德國大批學者留學英國和世界技術先進國家,從法國學成回國的李比希發明了農業急需的肥料技術和有機化學,首創了前所未有的肥料業。閩東的化肥生產始於1958年福安的磷肥生產。60年代後期,福安、寧德、古田先後引進合成法生產碳酸氫銨。
1977年,古田化肥廠創造出螺旋流篩法,實現造氣全燒碳化煤球,年產由70年代初期3000噸提高到5000噸。80年代初,一閩東合成氨廠開展全面技改:造氣的料煤作精選淨化處理,減少煤球雜質,提高合碳量;調節造氣爐溫度,選好催化劑,提高原料氣轉化得率和單爐發氣量;調整氮、氫氣間比例和合成塔內反應氣體壓力和溫度,提高原料氣向氨氣的轉化率,促進反應速度,增加氨氣單位時間裡的生成量;改造水冷器和熱交換器使熱能充分利用減少浪費。
80年代中期,古田化肥廠進行技改,引用省化工設計院換熱網路技術裝置,通過變換迴圈熱水向合成取熱,並向精煉供熱,實現能量逐級利用、節約能耗,噸氨成本減至114元,主要裝置成為全國小氨行業第三代先進裝置,合成氨從年產8000噸提高到1.2萬噸。80年代後期,古田化肥廠繼續完善改革各項配套工程,使碳酸氨銨年產突破4萬噸,含氮量>16.6%,含水量<5%,產品質量達國家二級品標準。
100多年前,化學家就設想把空氣中的氮變成肥料。直到1908年,德國化學家哈柏才找到了用氮氣和氫氣直接化合成氨的方法,也就是現在合成氨工業中的「哈柏法」。這種方法必須在高溫高壓下,才能把氮氣和氫氣經過催化而合成氨。
後來,人們從豆科植物的根瘤菌中得到啟發,試圖找到一種化合物,讓氮氣在常溫常壓的條件下,輕而易舉地變成氮肥供植物吸收。
十多年前,我國科學家盧嘉錫在研究固氮酶固氮活性中心的結構模型方面取得成就。根據盧嘉錫教授的理論模型合成出的化合物,具有將氮氣化為氨的能力,這項成果使我國在化學模擬生物固氮的研究上,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為什麼豆客植物的根瘤菌能把氮氣變成氮肥呢?十多年前,科學家從固氮微生物體內分離出固氮酶,對固氮酶的兩種蛋白質——鉬鐵蛋白和鐵蛋白進行了研究,才弄清楚了「廬山真面目」:只有這兩種蛋白同時存在,固氮酶才有固氮能力。
於是,科學家向固氮微生物學習,研究固氮酶的活性中心模型,以便讓「模型物」像固氮一樣,能夠在常溫常壓下,把氮氣源源不斷的製造成氨。
哈柏李比希。
7樓:914小龍
1908年,德國化學家哈柏。
8樓:網友
李比希 養分歸還學說。
化肥的發明
9樓:網友
19世紀的科學家們發現了氮的重要作用。農民們開始購買智利天然沉積物中找到的硝酸鈉,施在自已田裡。但這些沉積物不會永遠存在下去,因此人們終究需要去尋找另外的氮源。
幸運的是,氮是一種普通氣體,而且構成了地球大氣的五分之四。這樣,科學家們便開始。
化肥在為世界益增長的人口,特別是像印度這些人口劇增的國家提供食物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10樓:網友
你這就是高階黑了, 化肥是人家德國人發明的 有化肥的時候袁隆平還沒出生。
電影由誰發明出來的,電影是誰發明的
偶然的發明 由打賭誕生的電影如今,電影作為一種大眾娛樂方式,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當中。但是,你是否知道當初電影的發明是為了裁判一次打賭?也許,我們要感謝那次打賭,感謝它給我們帶來的電影。1872年的一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乙個酒店裡,斯坦福與科恩發生了激烈的爭執 馬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斯坦福認為奔跑...
陶瓷是誰發明的,陶瓷是誰發明的?
瓷器 的發明始於漢代,至唐 五代時漸趨成熟 至宋代為瓷業蓬勃發展時期,定 汝 官 哥 均等窯。名重千古 元代青花和釉裡紅等新品迭出 明代繼承並發展了宋瓷傳統,宣德。成化窯製品,尤為突出 清代風格古雅渾樸,比前時稍遜,卻勝在精巧華麗 美妙絕倫,康熙 雍正 乾隆時所制器物,更是出 類拔萃,令人叫絕。瓷器...
皮帶是誰發明的,皮帶是誰發明的?
皮 帶 的 歷 史 由 繅 絲 機 開 始 皮 帶 將 動 力 從 一 個 輪 子 傳遞 到 另 一 個 輪 子,並 產 生 連 續 的 旋 轉運 動。它 早 在 公 元 前 1 世 紀 便 出 現 在 中國。研 制 皮 帶 與 繅 絲 機 的 使 用有 關,尤 其 是 治 絲 和 紡 緯 兩 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