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蘇氏家語》孔子家的兒子不捱罵,曾子家的兒子不耍脾氣,這是家庭善於教育的結果。
2樓:aaaaa肖鮮花
都是仁義信教出孩子的。曾子特別奉行言傳身教。有個故事,他們趕集,孩子想跟,他老婆哄孩子,等他們趕集回來殺豬吃肉,不讓孩子跟著上集。
趕完集回來,曾子真殺豬給孩子吃肉,老婆不肯,曾子教育她,帶孩子要講信用,不能因孩子小就隨意欺哄。
3樓:喬亮法嬋
孔子家兒不知罵,曾子家兒不知怒」的意思是:孔子家的孩子不知道罵人,曾子家的孩子不知道生氣。
怎麼理解「養不教,父之過」這句話?
4樓:微末
1、這句話出自《三字經》。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譯文:生養孩子卻不加教育,這是父親的過錯。教育學生不嚴格要求,這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為人子女如果不用心學習,是不對的;年紀小的時候,不肯努力、用功學習,等到年紀大了,還能有什麼作為呢?
2、「養不教,父之過。」短短的幾個字,就把對子女教育責任分明。子女教育第一責任人是父親,古人認為子女沒教育好當然是「父之過」。
3、」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家中的長輩對孩子的教育。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早期教育幾乎全都應該是家長的責任,因此,家教是最基礎的教育,常被叫做「紮根教育」。沒有良好家教的小孩子,即使學校教育再優秀,一生也難有大成,因為他沒有良好的根基。
這好比已經被塗抹了許多印跡的紙,要想再在上面重新畫出美麗的畫兒,無疑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
4、「孔子家兒不知罵,曾子家兒不知怒。」這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名言,這種家風、門風,是其家庭氛圍發生積極影響的結果;如果家庭氛圍發生消極影響的話,將會出現相反的情況。那麼,家有敗兒,誰之過?
古人認為當然是「養不教,父之過」。這裡面的「父」就是單單指父親,那麼母親的責任**去了?這是因為古代社會以男性為尊,女性讀過書受過教育的很少,只能從事餵養孩子的事務,而教育孩子的職責大多落在父親身上。
現在應該摒棄古人這種男尊女卑和父權思想的糟粕,將這裡的「父」理解為「父輩的家長」,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父母」。「養不教,父之過」這句話的現實含義應該是:不能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做父母的過錯。
一道文言題~~
5樓:網友
凡 善 之 生 也, 皆 學 之 所 由。 一 室 之 中, 必 有 主 道 ,焉 父 母 之 謂 也 .
故君正則百姓治,父母正則子孝慈。
意思是:所以,如果皇帝清正(不偏信奸佞),百姓就能安居樂業;父母正直的話,兒女們多會孝敬老人。
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
要想達到這種效果,生育子女後就要好好教育他們。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500字
6樓:在這裡
就是說你只是生養下他醋教他做人的道理,老師不嚴格就是懶惰。
孔子為什麼沒有被重用 孔子曾被尊為什麼
我覺得因為他的想法可能不太適合當時的大環境。因為那個時候更流行法,儒家思想最初我認為不適合統治者建立權威,後世的孔子思想應該是改編過的,更適合帝王統治的假孔子思想吧。當然了,當時百家爭鳴,那麼多思想,肯定不可能一下子就大放異彩的。孔子生於春秋時期,周天子分封各國本是想要各國效力 保他王權的,可是隨著...
我家兒子也是,唉不知道好不好,我家兒子也是四個,唉 不知道好不好
我覺得挺好的,有四個兒子,這樣的話以後家族會發展的比較壯大,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兒子多是不是好,就要看你自己的教養,兒不教父子過,你要把他們教養成材,有本事,人 品修養素質好,每個都有能耐,你就有福享。若是遊手好閒,好吃懶做的人,你做父母的日子不好過。只要每個兒子在家中的地位是說話算數能做主的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為什麼孔子同意曾皙的志向
因為只有這個答案沒有任何目的。但凡有目的的 事,都不算終極理想,只有什麼都不管,只讓自己高興的理想才是我們最終要追求的。當然,不要錯誤地理解為做人就是要窮奢極欲啊!因為這樣你最終還是要後悔的,只有一切都沒有問題,剩下的事情就是享受生活時,你才能這麼做。最後乙個發言的學生曾皙用樸素曉暢而又充滿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