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的下一句 高山仰止是什麼意思啊

2025-03-15 03:15:22 字數 4866 閱讀 6069

1樓:寧靜o致遠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話常見常用,可要解釋清楚,還真得費點筆墨。

這話出自《詩經·小雅》。鄭玄註解說:「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

朱熹註解說:「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

高山則可仰,景行則可行。」乙個是漢儒,乙個是宋儒,兩人說法竟有如此大的差異。

上句「高山仰止」,鄭說「高山」蠢明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說這是直指人們仰望高山,並無喻義。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鄭說,「景行」解釋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為;「則而行之」,是說以此作為行動的準則。依朱說,「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說大道可供人們行走。

鄭玄、朱熹都是大儒,兩人的說法都有道理,不過由於兩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說提出之前,鄭說已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後人在引用這話時,多取鄭說,少有取朱說的。現行各種詞典,有的兩說並存,有的把兩說糅合在一起。

兩句中的「止」字,是語助詞,表示確定語氣,後代引用時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縮略為成語「高山景行」,「景仰」一詞也由此產生。因為是名句,後代引用的很多,這裡只照錄見於《史記·孔子世家》的一例:「《詩》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這話是用來讚美孔子的,由於在引文後面加了兩句(意思是:雖然不能達到這種程度,可是心裡卻沒衝一直嚮往著),景仰的意思就格外顯豁了。再說,《史記》作者司馬遷又比鄭玄早生兩百多年,可帶察告知景仰之說早已通行於世,並非鄭玄所首倡也。

2樓:賞健奉音華

高昌此山仰止。

解釋】:高山:比喻高腔迅激尚的品德。比喻對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出自】:《伍襪詩經·小雅·車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仰止是什麼意思啊

3樓:網友

成語高山仰止(gāo shān yǎng zhǐ)出自《詩經·小雅·車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比喻高尚的道德。仰:仰望。止:句末語氣詞。

意為品德崇高的人,就會有人敬仰他。

後比喻對有氣質、有修養或有崇高品德之人的崇敬、仰慕之情。

4樓:網友

詞 目 高山仰止。

發 音 gāo shān yǎng zhǐ釋 義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對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出 處 《詩經·小雅·車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示 例 夫豈不懷,~,願言敏德,啜菽飲水。(唐·王勃《倬彼我係》)注 : 歷代學者對"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之釋義都有分歧。

比如說對某某同志的事蹟高山仰止,難以企及。

字義:止,極點。

5樓:匿名使用者

你好,高山仰止出自《詩經·小雅·車轄》。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專門引以讚美孔子:「《詩》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漢鄭玄註解說:

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 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 全句意思是:

人們仰慕崇高的道德。 補充: 比喻高尚的品德。

高山仰止下一句是什麼?

6樓:懶懶懶懶懶得起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讀音:gāo shān yǎng zhǐ,jǐng háng xíng zhǐ。

前半句「高山仰止」讀作「gāo shān yǎng zhǐ」,比喻高尚的品德。後半句「景行行止」則是「jǐng háng xíng zhǐ」,意思是表示對德高望重者的敬仰。

景行行止」中的「行」為多音字,第乙個「行」讀háng,是因為「景行」指的是上古時代的森橋蔽大道。而「行止」,則是指馬車在大道上的行進,因此第二個「行」讀xíng,表示沿著道路前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出處此州及解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出自《詩經·小雅·車轄》,原句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轡如琴。

覯爾新婚,以慰我心。大意為:仰望著高山啊,行駛在大路上,四匹駿馬飛奔啊,六根韁繩如琴絃。

新婚之時遇見你,我的心裡很歡喜。

後來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引用這句詩讚美孔子消閉:「《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這使得高山、景行本來的意思發生了變化,和聖人的品德聯絡起來了,用來比喻崇高的德行。

7樓:湯綺楣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仰止出自**?

8樓:阿肆說教育

是說乙個人的品德如高山一般讓人景仰,如大道一般讓世人遵循,讓人不禁將他的舉止作為行為,雖然不能到達和那人一樣的品行和才學,但也會心之嚮往,時刻規範著自己。

出處:漢代司馬遷的《孔子世家贊》

原文。太史公曰:《詩》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

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祗回留之不能去雲。

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鎮缺咐。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仡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譯文 :太史公說:《詩經》有這樣的話:「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寬闊的大路讓人行走。」儘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時代,然而內心非常向往。我閱讀孔氏的書籍,可以想見到他的為人。

去到魯地,**仲尼的宗廟廳堂、車輛服裝、禮樂器物,儒生們按時在孔子故居演習禮儀,我流連忘返以至留在那裡無法離去。天下從君王直至賢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榮耀一時,死後也就完。

孔子是個平民,傳世十幾代,學者尊祟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講習六經的都要以孔夫子為標準來判斷是非,孔子可說是至高無上的聖人了!

9樓:星恩文化

分類: 文化/藝術 >>文學 >>**。

問題描述:詳解。意思是什麼。

解析: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話常見常用,可要解釋清楚,還真得費點筆墨。

這話出自《詩經·小雅》。鄭玄註解說:「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

朱熹註解說:「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

高山則可仰,景行則可行。」乙個是漢儒,乙個是宋儒,兩人說法竟有如此大的差異。

上句「高山仰止」,掘旁鄭說「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說這是直指人們仰望高山,並無喻義。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鄭說,「景行」解釋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為;「則而行之」,是說以此作為行動的準則。依朱說,「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說大道可供人們行走。

鄭玄、朱熹都是大儒,兩人的說法都有道理,不過由於兩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說提出顫禪之前,鄭說已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後人在引用這話時,多取鄭說,少有取朱說的。現行各種詞典,有的兩說並存,有的把兩說糅合在一起。

兩句中的「止」字,是語助詞,表示確定語氣,後代引用時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縮略為成語「高山景行」,「景仰」一詞也由此產生。因為是名句,後代引用的很多,這裡只照錄見於《史記·孔子世家》的一例:「《詩》有之:

高山茄散塵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這話是用來讚美孔子的,由於在引文後面加了兩句(意思是:雖然不能達到這種程度,可是心裡卻一直嚮往著),景仰的意思就格外顯豁了。再說,《史記》作者司馬遷又比鄭玄早生兩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說早已通行於世,並非鄭玄所首倡也。

高山仰止什麼意思

10樓:蝕花墨羽

高山仰止,漢語成語,拼音是gāo shān yǎng zhǐ,意思是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對高尚的品德的仰慕。出自《詩經·小雅·車轄》。

深溝高壘,漢語成語,拼音:shēn gōu gāo lěi,意思是指深挖壕溝,高築壁壘,構築堅固的防禦工事。出自 《孫子·虛實》。

高人雅士,漢語成語,拼音是gāo rén yǎ shì,意思指志行高尚、風格儒雅的人。出自《黃氏墓誌銘》。·陸九淵《黃氏墓誌銘》:

梁君去年嘗遊廬阜,其談山水之勝,誦高人逸士之文,亹亹不倦。」

高頭駿馬,漢語成語,拼音是gāo tóu jùn mǎ,意思是指體形高大健壯的好馬。出自巖遲《初刻拍案驚奇·劉東山誇技順城門》。明·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劉東山誇技順城門》:

只見門前來了一夥騎馬的客人,逗棗散共是十乙個,個個騎的是自購的高頭駿馬。」

這個成語原意指止息兵戈才是武功,要能止戰,才是真正的武功。後人用它表示通過正義的戰爭平息戰禍,求得和平;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對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其本身結構為主山氏謂式,在句子中可作定語,含褒義。

高山仰止什麼意思

11樓:內蒙古恆學教育

高山仰止拼音[gāoshānyǎngzhǐ]。

高山仰止的意思,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

比喻對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成語基本釋義:[成語形式]abcd式的成語。[成語結構]緊縮式成。

高山仰止造句:夫豈不懷,高山仰止,願言敏德,啜菽飲水。

唐·王勃《倬彼我係》。高山仰止英語翻譯暫無英語翻譯高山仰止相關查詢。

12樓:七殿哥哥

成語出自《詩經·小雅·甫田之什·車舝》,即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話出自《詩經·小雅》。鄭玄註解說:「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

朱熹註解說:「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

高山則可仰,景行則可行。」乙個是漢儒,乙個是宋儒,兩人說法竟有如此大的差異。

上句「高山仰止」,鄭說「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說這是直指人們仰望高山,並無喻義。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鄭說,「景行」解釋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為;「則而行之」,是說以此作為行動的準則。依朱說,「景行」(—xí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說大道可供人們行走。

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為正大光明,經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後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高山流水覓知音」下一句是什麼,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下一句是什麼?

下一句是 明山bai秀水喜相du逢。一 出處 故事出自 zhi 列子 dao 湯問 成語 內 高山流水 比喻知容己或知音,也比喻 優美。琴曲 高山流水 即為俞伯牙的代表作之一。二 伯牙簡介 全名是俞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國郢都 今湖北荊州 經考證,伯牙原本就姓伯,說他 姓俞名瑞,字...

「明月清風誰與共,高山流水少知音」下一句是什麼

1 明月清風誰與共,高山流水少知音 下一句是 一交乙卯,運轉東方,制殺內 化權,得奇遇,容飛昇縣令 2 出處 滴天髓闡微 上篇 形象。相傳為宋人京圖撰,至清代道光年間由任鐵樵註釋,增註由袁樹珊撰輯。3 譯文 就象明月 清風一樣非常清晰的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道理,從高山到流水又有多少能夠確切理解的人呢!整...

他山之石下一句,他山之石的下一句是什麼?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語出 詩經 小雅 鶴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明 程登吉 幼學瓊林 第二卷 民之失德,幹餱以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翻譯為別的山上的石頭,能夠用來琢磨玉器。原比喻別國的賢才可為本國效力。後比喻能幫助自己改正缺點的人或意見。他山之石下一句 可以為錯 他山之石 的下一句是什麼?他山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