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夏朝商朝與西周。東周春秋戰國分。一統天下秦兩漢。三國鼎立魏蜀吳。西晉東晉前後延。南朝北朝並列傳。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
皇朝至此完。
2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年代巧記十法 這個網在。
歷史年代怎麼記?
3樓:記憶快樂又簡單
我們都知道數字一共有0-9這10種情況,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找10個英文字母,用乙個字母來代替乙個數字。具體如下:
0d 1y 2z 3s 4h 5w 6g 7t 8b 9q
具體轉化的方法主要靠數字的首字母開頭或者象形法。數字0形狀像大寫的d,很多人看到這裡會說為什麼不是o(因為字母o開頭的漢字很少),數字1首字母開頭是y,數字2像字母z,數字3像字母s,數字4像小寫的字母h倒過來,數字5首字母開頭是w,數字6像小寫的g,數字7像大寫字母t的左半邊,數字8像大寫的8,數字9像小寫的字母q。
這個轉化的規律也不是說固定的,大家可以參考我這一套,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選擇一套適合自己的數字字母對應的法則。當我們擁有了這樣一套數字和字母相配套的系統以後,我們就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創造出隨意位數的數字編碼。
一旦我們擁有了隨機位數的數字編碼,對於我們以後記憶我們學習和工作當中遇到的數字資訊就會非常的有幫助。接下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樣一套數字字母對應的系統是如何幫助我們來創造一套隨機位數的數字編碼的。
根據這樣一套數字字母的對應法則,我們可以將隨機的一組數字寫出它們的對應字母,接下來我們要找到這樣的乙個詞語或者是一句話它們的首字母開頭剛好是這些數字所對應的字母,我們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的找到隨機數字所對應的數字編碼。
比如960年北宋建立這樣的乙個知識點,960這三個數字對應的字母是qgd ,qgd我們可以想到的三個字的詞語窮光蛋。窮光蛋這三個字的首字母開頭剛好是qgd。那窮光蛋它不是乙個具體的影象,我找到乙個具體的影象來更好的提高的它辨識度,比如我們可以想到光頭強,因為光頭強他算是乙個窮光蛋。
接下來下來北宋我們可以諧音成背松樹,光頭強他是乙個伐木工,所以的話想有一天他砍松樹,然後背松樹這樣的乙個影象,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把這個知識點給記住了。
4樓:出言無章
基礎的是你得記住中國那幾個朝代的順序(當然在外國歷史上不一定管用),哪個朝代發生了什麼事,這個最基本,按樓上那幾位給口訣隨便背的;
其次記得幾個最著名皇帝的年號(貞觀、開元、康熙什麼的)、帝號(漢武帝)、廟號(唐太宗),他們在什麼時代,各自做了什麼事,別搞混了(只記事不記時的中學歷史書坑了不少人);
最後就是按照中國的農曆和朝代給出公曆的對照了,你按照21世紀年來算,什麼朝代大概在公元幾世紀有個譜就行。
這個東西死記硬背是不行的,你如果對歷史感興趣會自然而然的記得。
歷史年代怎麼記最好
5樓:魑魅魍魎
從你最感興趣的方面去記,在記的同時把其他東西也順便記了。
6樓:摸著石頭走過的橋和路
把年代與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聯絡在一起記。
歷史年份有什麼簡單的記憶方法嗎?
7樓:匿名使用者
可以從音,型,意上聯想,只要你「研究」了。肯定記憶增強。如。1818年5月5日。馬克思誕生日。一巴掌一巴掌,打的資本主義嗚嗚的哭。18掌 18掌,打的資本主義的哭。
記歷史的方法
8樓:網友
我記歷史的方法就是把時間線梳理好,在每個時間點發生的故事歷史,進行聯絡,而且你串下去就會發現,很多都是有聯絡的,你發現了以後就會很好背咯!
9樓:中旻
記憶歷史,不要死記硬背,是有規律和技巧的。
可以用因果關係串聯法。採用這種方法的目的是讓學生巨集觀上把握歷史事件的因果關係,從而建立比較立體的歷史觀。
多種感官記憶法。同時調動多種感官一起活動,不僅可以增加記憶線索,而且可以提高大腦的興奮度和記憶興趣。
知識樹記憶法。用大括號的形式列出所學內容的知識樹,先記住大綱目,然後逐漸細化,由粗到細進行記憶。
對比記憶法。在記憶相類似的事件時,可將兩事件進行對比,找出異同,在找異同的過程中,印象也相應地加深了。
中國年題材的詩歌,中國20年代到30年代的詩歌和作品
田家元日 唐 孟浩然 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佔氣候,共說此年豐。賣痴呆詞 唐 范成大 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迫新歲 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痴呆召人賣。除夜 唐 來鵠 事關休戚已成空,萬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曉雞聲絕後,又將憔悴見春風。元日 宋 王安石...
簡介中國唐朝存在的年代及歷史故事
唐朝 618年 907年 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稱為李唐,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隋末天下群雄並起,617年,唐國公李淵晉陽起兵,次年於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繼位後開創 貞觀之治 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 永徽之治 690年,武則天以周代唐,定...
中國文明歷史的年代有多長,中國文明史有多長?
中國文明歷史可以追溯到1萬年前。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 之說歸根結底來自 史記 司馬遷寫 史記 雖從黃帝開篇,卻並沒說中華文明的源頭從黃帝開始。梁紹輝根據湖南永州舜帝文化遺址的新發現,證明僅中國稻作農業文化的歷史就可以推到1萬年前,從而打破了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 的成說。眾多從事考古 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