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時期歷朝歷代的盛世持續時間為什麼都不長?

2025-02-25 14:25:07 字數 4277 閱讀 6242

1樓:花蘭顧

世界上萬事萬物,包括國家的興衰更迭,無不都受到天道——自然規律的限制與約束。這一自然規律就是事物的興起—發展—興盛—衰落—消亡階段。比利時數學家verhulst首次發現一種生物種群生長特殊曲線,被稱為邏輯斯蒂增長模型,又稱生物種群生長自我抑制性方程。

他的生物學意義在於:在一定條件下,生物種群增長並不是按幾何級數無限增長的,即開始增長速度快,隨後速度慢直至停止增長(只是就某一值產生波動),這種增長曲線大致呈「s」型,這就是統稱的邏輯斯諦(logistic)增長模型。

如果停止生長後有生物生病,這種病害會以極快速度傳染,最終導致種群消亡。人類社會這一種群的執行規律就類似於邏輯斯蒂增長曲線。一國政權建立之初,往往是百廢待興,為了政權的生存大家同心同德,國家慢慢穩定後就向前穩步發展,藉著慣性,國家到達興盛的頂點,這就是史書上所說的盛世。

隨著盛世的與延續而來的,是國家官僚集團腐化變質、政務鬆弛,於是國家開始走下坡路,逐漸衰敗,又經過一段時期,國家政權在有識之士努力下雖然有所起色,但迴光返照,無可奈何花落去,最終被迫改朝換代。

財力的雄厚與否也是維持朝廷盛衰的根本。如果是對外打仗,勝者還可以擄掠搶劫敗方的財物和人口,以充實自己的國庫,維持軍力。如果沒有邊境戰爭,或者戰爭失敗,朝廷又要維持國家龐大的開銷,這時候,除了對百姓開徵新稅或加大稅收徵收力度,朝廷就別無他法。

但這種對老百姓下手的措施,久而久之又會激起民變,不到萬不得已,朝廷不會這麼做。那麼,國家財力是如何限制政權的興衰的呢?總結起來主要是對外戰爭、**腐敗與農民起義。

其實這個歷史巨集觀迴圈在前現代社會是個死局,無論怎樣的盛世明君,也只能拖延,無法突破。如果開國的前幾代明君開創了盛世,以至於人口瘋狂增長,那麼後幾代再勵精圖治,也很難經營好這個國家。

2樓:大超說教育

主要還是因為古時候的政治制度導致不可能每次都能出現明君,如果出現乙個昏君,盛世就結束了。

3樓:可可

因為盛世的盛況**於亂世,所以我們作為乙個開明的君主總能在戰爭年代脫穎而出。這個亂世造成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最重要的是人口問題。

人口多的時候,很多人會聚集起來造反。亂世形成後,每經歷一次戰爭,就會有很多人死傷。盛世形成的時候,人口少,容易管理。

這些優勢很容易形成盛世。

4樓:行樂樂樂行

是因為政治比較腐敗,而且也出現了特別嚴重的內憂外患的情況,而且人們也出現了安居樂業的狀況,所以導致經濟發展速度越來越慢。

5樓:懶得可愛的小李

因為盛極必衰是非常有道理的,當乙個國家處於非常繁榮的階段,那麼很多人就會享受安逸了,就不會有危機感了。

為什麼每個朝代的鼎盛時期都很短暫?

6樓:尤尤老師

因為每個朝代在盛世時期,都會出現**的辦事效率低下,權利部門和**之間都會因為權利的爭奪,從而出現內鬥的情況。即便是在面對國家問題的時候,**以及**考慮的都只會是個人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天下和百姓。因此,在這種效率十分低下的時候,盛世也會逐漸衰敗,而百姓對朝廷也就變得不信任。

當乙個王朝失去了百姓的信任,也就是失去了民心的時候,這個朝代是不會長久的。每個朝代都會有鼎盛時期,然而,在鼎盛時期因為帝王的貪圖享樂,或者是大量的使用國家資源,朝廷內部也是明爭暗鬥。在這種比較懈怠的情況下,即便再怎麼繁榮的盛世也會開始衰敗。

而且,當朝廷的辦事效率逐漸低下的時候,久而久之,便會形成一種習慣。等到真的遇到國家大事的時候,朝廷便會開始慌亂,而且在面對邊境外敵的侵犯的時候,這時候對於長期處在安穩環境下的朝廷來說,無疑是很難承受的。

比如當時的元朝,元朝在一開始的時候,朝廷的疆域是非常廣闊的,然而在元朝統一之後,因為文化以及地域上的衝突,從而導致民族之間的矛盾很尖銳。而且當時的朝廷為了保證皇室和軍隊以及各府**的日常開支和生活開銷,蒙古的統治者掌握著當時的部分手工業生產,同時,這些產業只為皇室服務。

後來,元朝對**的官職分類很是很多的,在這種**增多的情況下,開支也是會增加不少的,同時導致**機構的臃腫,進而導致行政能力低下。而在唐朝的鼎盛時期,**的數量更是增加了不少,而且官場上的**大多都是在爭權奪利,並沒有將國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因此等到外敵入侵的時候,這些**依然還是想著自己的利益。

請問一下,歷史上的每個大朝代的盛世一般是多少年?

7樓:網友

樓上純屬扯淡!!!

看清楚 樓主問的不是「朝代」,而是「大朝代」的「盛世」!!

只傳2代的,還叫盛世嘛???

你以為 是「富不過3代」啊!!!

一般來說,所謂的盛世 也只能維持在100~150年左右。

具體 請看 下面的分析:

殷商盛世。約bc1290—bc1150,從商朝都城穩固在殷開始,到祖甲去世後結束,連續約140年,主要君王有:盤庚、武丁、祖庚、祖甲。核心內容:盤庚中興、武丁之治。

二、西周盛世。

bc1042—bc911,從平定三監之亂開始,到周穆王去世結束,連續132年,主要君王有:周成王、周康王、周穆王。核心內容:成康之治、穆王之治。

三、西漢盛世。

bc180—bc33,從平定諸呂之亂開始,到漢元帝去世結束,連續148年,主要君主有: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漢宣帝。核心內容:文景之治、漢武大—統、昭宣中興。

四、東漢盛世。

約35—125,從削平群雄開始,到漢安帝去世結束,連續約90年,主要君主有:漢光武帝、漢明帝、漢章帝、漢和帝。核心內容:光武中興、明章之治。

五、前唐盛世。

627—755,從結束內部繼位紛爭開始,到安史之亂爆發結束,連續129年,主要君主有: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核心內容:貞觀之治、永徽之治、貞觀遺風、開元之治。

六、北宋盛世。

約970—1100,從根本平定南方開始,到宋徽宗繼位結束,連續約130年,主要君主有: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神宗。核心內容:鹹平之治、仁宗之治、熙豐變法。

七、前明盛世。

約1380—1505,從國內根本安定開始,到劉瑾等閹d用事結束,連續約125年,主要君主有: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孝宗。核心內容:洪武之治、永樂之治、仁宣之治、弘治中興。

八、前清盛世。

1682—1796,從平定三藩之亂開始,到白蓮教大起義爆發結束,連續115年,主要君主有:清聖祖、清世宗、清高宗。核心內容:康熙之治、雍正革新、乾隆之治。

8樓:武君建

一般的20年左右 如唐朝的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以及弘治中興。

像康乾盛世算最長的。

9樓:笑談古和今

100年左右。

大多數朝代在200-400年。

三分之一的盛世,三分之一的平庸,加上三分之一的沒落。

10樓:折枝尋鵲

全盛時期一般不會超過2代。

中國古代最繁盛時期是那個時期?

11樓:匿名使用者

就整體的國力而言 唐朝 唐玄宗李隆基(唐明皇)前期的開元盛世是中國歷史上最繁榮也是最影響深遠的時期 糧公尺布匹等生活基礎之物的**是歷史最低 百姓生活充裕 無戰亂 致使玄宗末期安史之亂時 無兵器可用(開啟兵器庫時發現所有兵器都腐壞了) 在新年正月賞燈時 長安城中有上萬花燈供百姓觀賞 那時也是中國對世界影響最大的時期 到大唐的外國商賈僧侶絡繹不絕 是歷史之最(非侵略性質的) 每年長安都會有二十萬的外國人 中國的絲綢在羅馬等國比**的價值還要高 但幸福的生活麻痺了人們 眾多的隱患匯聚在一起 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 歷史學家稱這是唐朝也是中國的轉折點 自此之後 中國再沒有哪朝哪代的盛世能再達到如此高度 如用盛極必衰來形容的話 也可以想象出衰落之前是多麼輝煌的時代。

12樓:匿名使用者

唐朝,尤其是開元盛世。

為什麼我國古代王朝都會經歷強盛到衰敗的過程?

13樓:花禪酒仙

因為這是歷史必然,每當王朝強盛的時候就會有享樂心理,然後走向衰敗,每當衰敗的時候就會有奮發的意志,然後走向強盛。

14樓:若在天涯歲月

這是封建社會發展的必然性,農民靠天吃飯,讓他們禁不起一點打擊,當出現困難時,只能選擇寄身大戶或出賣田地,當身無一物的貧農越來越多,上層因為安樂太久之後的腐化,必然導致矛盾加劇,從而引發社會動盪。而封建社會的法律不公正,特權階層的不作為,會更加劇社會黑暗面的爆發。再加上貫穿中國古代的外族入侵,腐化的皇朝會加速崩塌。

15樓:情感講解師九月

因為這是事物的發展規律,誰都改變不了的,國家一旦強盛起來便會滋長一些不好的作風,導致內亂外患,然後衰敗。

歷朝歷代的官職

4 宋通直郎 隨奉太子的侍從官 承信郎 武職官最後一階,宋武職共有52階。成忠郎 武職官第48階,充左班殿前侍衛官。秉義郎 武職官第45階 武翼郎 武職官第41階 宣撫使 負責督察軍事的重任,職位高於安撫使。節級 弓手班頭,統制弓手,聽命於縣尉。巡檢 掌訓治甲兵巡邏州邑 擒捕盜賊事務,屬於較高一級官...

中國歷朝歷代雕塑的代表性作品有哪些

商 西周 春秋 戰國時期 湖北隨縣曾侯乙墓所出的6個鐘銅人,均作武士裝束,有彩繪,為戰國時期人物雕塑的代表性作品。商周時期還有很多玉石 牙 骨等材料雕刻的小型裝飾性雕塑作品和陶塑 木雕作品。商代婦好墓出土的865件玉石雕刻中,玉人 玉人頭雕刻共有15件,是研究商代社會生活 服飾等問題的珍貴資料。而各...

歷朝歷代的事情多了,為什麼偏偏三國的事情就這麼出名

三國確實是人才被挖的最多的一段歷史.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育乙個人才是相當困難的,亂世出英雄,也只是出現,並不是出生。論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亂世之前必定是由盛世的巔峰開始滑落的。在盛世容易培養人才還是亂世容易培養,這個自然不用比較。三國時期人民過的生活簡直堪比地獄,無論是野史正史還是演義,對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