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天天有人提議
孫權想過趁機滅了蜀漢,只是沒有戰機,加上擔心曹丕趁火打劫,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主動向劉備求和。
在《三國演義》裡,劉備兵敗夷陵以後,陸遜率軍追到夔關,結果在魚腹浦誤入諸葛亮所布八陣圖,差點身死。後來幸虧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不忍,將他引出。陸遜不敢再追,又擔心曹丕乘虛來襲,所以收兵撤退。
這讓人覺得在夷陵之戰以後不久東吳就已經撤軍,其實這並不準確。
根據《三國志》記載,劉備兵敗後吳軍一路追擊。劉備進入撤回白帝城以後吳軍也沒有放棄,吳將李異、劉阿等人在城外的南山安營下寨,和蜀軍對峙到八月才撤走。劉備戰敗大約是在六月或者七月,所以吳軍在白帝城下大約待了乙個月的時間。
吳遣將軍李異、劉阿等踵躡先主軍,屯駐南山。秋八月,收兵還巫。
吳軍千辛萬苦追到白帝城,又和蜀軍對峙這麼久,自然不是來欣賞風景的。夷陵之戰蜀軍損失慘重,孫權自然是對益州有些想法,派出李異、劉阿等將追到白帝城,就是想看看有沒有可乘之機撈一把。
不過劉備也是戎馬半生,雖然在夷陵打了乙個大敗仗,但是並沒有慌亂。撤到白帝城以後劉備親自坐鎮關上,以安定軍心。白帝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魏國滅蜀以後,東吳曾經派遣步協、陸抗等人攻擊白帝城。結果被守將羅憲擊退。此時劉備親自坐鎮白帝城,手下部隊比羅憲還要多,吳軍始終沒有找到戰機。
此後在夷陵之戰中被打散的蜀軍也陸續返回,白帝城蜀軍兵力越來越多。孫權只是想趁機撈一把,啃硬骨頭可沒興趣。畢竟曹丕也不是什麼可靠的盟友,如果東吳和蜀漢繼續打下去,只能便宜了曹丕。
既然吞不下蜀漢,那麼讓蜀漢繼續存在共同對抗曹丕才是對孫權最有利的情況。
所以在發現沒機會以後,孫權就撤軍轉而向蜀漢求和,這也是當時他最現實的選擇。
2樓:感情顧問小鄧
因為蜀漢和東吳就是唇亡齒寒的關係,如果東吳大舉進兵蜀漢,那麼這是曹魏統一天下的最好機會,東吳沒有能力獨自面對曹魏的進攻,所以只能再次和蜀漢達成聯盟。
3樓:社會生活家
因為東吳擔心魏國會趁機進攻自己,所以才沒有趁機滅到蜀國,返回江東防守魏國。
4樓:帳號已登出
因為吳國怕自己在出兵滅蜀國的時候,北面的曹魏出手來偷襲東吳,然後把吳國和蜀漢一起消滅了。
5樓:複雜世界認真看
因為吳國滅不掉蜀國,東吳想要滅掉蜀國需要付出很大代價,到時候魏國會趁虛而入,所以東吳沒有滅蜀國。
6樓:振霖霖
因為當時蜀國雖然兵敗了,但是蜀道非常的崎嶇,並不容易攻下來。同時,魏國在一邊虎視眈眈,不會同意東吳攻下蜀國的。
7樓:不知道幾千裡也
因為吳國不敢,旁邊的曹魏是絕對不會坐視其壯大的,漁翁得利倒是非常有可能。
夷陵之戰是什麼時候發生的?夷陵之戰是誰和誰打的
夷陵之戰是誰和誰打的 夷陵之戰是劉備和陸遜打的。夷陵之戰 又稱彝陵之戰 猇亭之戰 是發生於三國時期的一場戰役。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為由,揮兵征戰東吳,孫權求和不成後,一面向曹魏求和,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與蜀軍相持而戰,最後於夷陵一帶打敗蜀軍。該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
三國夷陵之戰中,劉備犯了什麼錯誤導致慘敗
夷陵之戰中,劉備犯了兩個致命錯誤 一是放棄了水軍。夷陵之戰的初期,劉備一直是水軍和陸軍一齊前進,水軍可以支援陸地上的軍隊,也可以協同作戰,貫穿整個戰區的是長江,劉備起初進展順利,水陸並進一直打到了夷陵。但是在夷陵被陸遜利用險要的地形阻擋,再加上當時正處於盛夏,氣侯炎熱,長江江面上非常熱,再加上太陽的...
夷陵之戰蜀漢到底還剩下什麼?你有哪些了解?
保留了一部分的軍事力量,保留了一部分的實力,雖然失敗了,並沒有讓自己受到嚴重的傷害,沒有傷及國家的根本,還是可以正常的維持國家的統一的。夷陵之戰導致蜀漢元氣大傷,影響了當時的社會發展,導致五虎上將只剩下了趙雲和馬超,很多的精兵強將被折損,嚴重的影響了蜀漢的士氣。雖然失敗了,但是還保留了一些實力,並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