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帳號已登出
李龍雲。煌煌的戲劇文學人生。
歷經磨難而久演不衰的《小井衚衕》,令戲劇文學界感到震驚的《荒原與人》……一部部沉甸甸的大戲構築了他的戲劇文學人生。
而今,一部根據老舍未完成的自傳體**改編創作的大型劇作《正紅旗下》又在人們熱切的關注下問世。
一)一九九九年,李龍雲發表了大型劇作《正紅旗下》。劇本是根據老舍生前未完成的同名自傳體**改編的。像春日裡的一聲響雷,劇本的發表引起了中國戲劇文學界的廣泛關注。
二)一部劇作,為什麼尚未搬上舞臺就能引起如此廣泛的關注?箇中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
首先,由於《正紅旗下》原著是老舍一生中唯一一部自傳體**,是海內外公認的老舍的代表作。**原來計劃的內容應該是從1898年寫到1901年,即從戊戌寫到辛丑。其規模即便不像《四世同堂》那樣有近百萬字之多,也不會低於三五十萬字。
可惜的是,他沒寫完。他僅寫了8萬字,11章,「僅僅是乙個大部頭長篇**的開頭。」李龍雲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將這部僅有乙個開頭的煌煌鉅著,改編成了一部完整的劇作。
而幾乎所有讀過劇本的人都無一例外地認為,劇本大氣磅礴波瀾壯闊,戲劇氛圍濃烈,人物語言十分生動,每乙個人物又都有其完整的命運和歸宿……
其次,原因也出於李龍雲這位作家以往的成就和影響。
不妨先讀一下他的簡歷:
寫作背景《草原》是什麼?
2樓:漂泊
老舍作品《草原》的寫作背景。
寫作背景是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9月12日他在青島山東大學一次休息時寫下的。當時他在那兒租了一家平房,作為他安靜的寫作與創作戲劇文學的地方。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發表在《人民**》。
老舍記敘了自己辯冊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表現了大草原的美麗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對漢族人民的深厚情誼,表達了作者對祖國邊疆的熱愛以及對民族友誼的攜兄巨集歌頌。
草原》是現代作家、詩人老舍創作的一篇散文。已選入人教版新課標(老教材)五年級下冊第1課和教育部統編人教版教材六年級上冊第1課。文章主要描繪了草原風光圖、喜迎遠客圖和主客聯歡圖這三幅生動的畫面 。
作者塵液在最後引用「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抒發了對草原的熱愛之情和對蒙漢兩族的深情厚誼。
荒原與人的標題解讀
3樓:甜甜甜甜吶
編劇李龍雲先生說:「戲的標題叫《荒原與人》。在這裡,「荒原」不僅僅是個空間概念,也是個心理概念……人,總要某種信仰的支撐才能生存。
但當舊有的信仰在人身上逐漸失去力量,而生活往往又不能迅速提供乙個新的信仰來彌補人精神上的空虛,人的頭腦裡出現了乙個可怕的空間,人性的天平隨之打翻,人性開始流動。這種『兩次信仰之間的狀態』,就是心理荒原狀態。」
這部戲力圖接觸一些人類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人在命運面前的倔強與悲壯;人在大自然面前的自尊與自卑;人及自身與生俱來的弱點的對抗與妥協;人在重建理想過程中的頑強與蒼涼,人在尋找歸屬時的茫然無措……
世界上最殘酷的鬥爭……是人與自身的搏鬥。」
王曉鷹導演稱,這個寫於二十年前的劇本即使在今天看來依然散發光芒,劇中人物的痛苦仍然折磨著當今的人們,精神的「荒原」不曾消失,信仰的真空依舊存在。這是他能在二十年後再度排演此劇的關鍵之所。王導演也坦言此次排演是對《荒原與人》二十年後的重新審視與解讀,注入了自己新的認識,本劇將不再止於描述傷痕表達追憶,而是盡力展示一種別樣的青春,別樣的生活,全力刻畫人與人,與自然,與愛情,與信仰之間的搏鬥。
《海燕》的寫作背景,鄭振鐸《海燕》的寫作背景
19世紀歐洲爆發工業危機蔓延到 再加上沙皇統治日趨黑暗,人民群眾無法忍受,反抗情緒日益高漲,掀起了人民群眾的革命運動,正是革命與反革命激烈搏鬥的時候,高爾基創作了 春天的旋律 其結尾部分便是 海燕 鄭振鐸 海燕 的寫作背景 1927年 四 一二 蔣介石背叛革命,大肆 共產黨人 工農群眾和革命知識分子...
的寫作背景(最簡短)寫作背景是什麼?
這首詩是文天祥兵敗於廣東海豐北五嶺被俘後所作。1279年正月,元軍出珠江口,進攻南宋最後據點厓山 在今廣東新會南海中 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船過零丁洋 零丁洋在今廣東中山南的珠江口,中山市南,靠海有個零丁山,山下海面叫零丁洋 元軍都元帥張弘範逼迫文天祥招降堅守厓山的宋軍統帥張世杰,文天祥寫下此詩以死言志...
有的人的寫作背景,邊城的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1949年11月1日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寫的,因此副標題是 紀念魯迅有感 但是這首詩不只是單純寫對魯迅的懷念,而是通過與魯迅截然相反的 有的人 的對比,批判了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統治者和壓迫者,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號召人們做真正的有價值的人。作者曾說 對於這樣一位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