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砍頭都是在午時三刻?

2025-02-14 03:30:24 字數 1918 閱讀 2016

1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中國將一晝夜分為12個時辰,每個時辰分為八刻(注意,不是四刻),如午時就分為午初四刻和午正四刻,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5分鐘,所以15分鐘又叫一刻鐘。午時三刻指的是午初三刻,即11點45分。

古時罪犯砍頭都喜歡選在午時三刻,因為在當時人看來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的時候。中國古代一直認為殺人是「陰事」,無論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得,他的鬼魂總是會來糾纏作出判決的法官、監斬的**、行刑的劊子手等等和他被處死有關連的人員。所以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壓抑鬼魂不敢出現。

這應該是習慣上「午時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2樓:匿名使用者

午時三刻這個時間,差不多是中午的十二點,這個時間,陽氣最盛,人的影子最短,迷信的說法中,此時可以用旺盛的陽氣來沖淡殺人的陰氣。

然而也許還有另一層意思。在「午時三刻」,人的精力最為蕭索,處於「伏枕」的邊緣,所以此刻處決犯人,犯人也是懵懂欲睡的,腦袋落地的瞬間,也許痛苦會減少很多。這樣看來,選擇這樣的時間來處決犯人,有體諒犯人的考慮。

3樓:匿名使用者

午時三刻是太陽最亮,陽氣最盛的時候,古代人迷信,相信這樣能剋制死人,不讓不甘心死的人的魂魄留在陽世。

為什麼古代砍頭的時候都要在午時三刻呢

4樓:最強大腦花

舊時**有"午時三刻開斬"之說,意即,在午時三刻鐘時開刀問斬,此時陽氣最盛,陰氣即時消散,此罪大惡極之犯,應該"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

陰陽家說的陽氣最盛,與現代天文學的說法不同,並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時三刻。古代行斬刑是分時辰開斬的,亦即是斬刑有輕重。一般斬刑是正午開刀,讓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惡不赦之犯,必選午時三刻開刀,不讓其做鬼。

皇城的午門陽氣也最盛,不計時間,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門斬首者,也無鬼做。

當然了,只有評書**裡大量使用午時三刻這個說法,並不是官方規定的。連清朝的一些**裡,都是說清早行刑。魯迅**寫夏瑜被殺,也是清早。

5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人認為午時三刻是陽氣最重的時候,這個時候的陰魂都要被陽氣殺死,就是再不讓他投胎做人了,一般都用於罪大惡極的人…罪不重的一般都是午時咔嚓!

6樓:匿名使用者

可能是那個時候陽氣最盛。

7樓:匿名使用者

此時陽氣最重,陰氣最弱吧。呵呵。

為什麼古代行刑砍頭的時候都要選擇在午時三刻?

8樓:智心女人

在「午時三刻」,人的精力最為蕭索,往往呈現昏昏欲睡的狀態,處於「伏枕」的邊緣,所以此刻處決犯人,犯人在被砍頭的瞬間,也許痛苦會減少很多。

午正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2點45分,太陽正當空,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此時,正是大氣、地表、雲層等接收了太陽輻射,從而使周圍環境溫度大幅上公升的時候,人的精神狀態處於薄弱階段,也少了抵抗能力。

如此看來,選擇這樣的時間來處決犯人,也有一些體諒犯人的考慮,體現了古代嚴酷法治下尚存的一絲人道主義。

為什麼古時斬頭都要在午時三刻?

9樓:毀

其實這是**和戲劇影響的誤解。古代的處斬,一般只要求秋後,而沒有說要午時三刻。

譬如大多數人都熟悉的秋瑾被處斬(場景在魯迅**《藥》中有寫實),就是凌晨時分處斬。在其他的不少唐宋明清文人筆記中,都記載了許多凌晨處刑、黃昏處刑的事例。

古代的人都比較信鬼神及各種自然力量,而秋收是農業社會一年中重要的時刻,因此會認為,如果秋收順利,風調雨順,那就表明沒有冤情,犯人自然可以處斬。而如果秋收不順利,出現旱災或澇災,那就表示有可能待斬的犯人中有嚴重的冤情,需要慎重甚至重審,有時甚至統治者直接大赦天下。

在古代很多民族都有這種「由神靈天意來判斷是否冤情」的情況,如入火取物不傷、入水不沉、與獅子同籠不被咬等等。秋後處斬也是進入文明社會後的古風殘餘。

為什麼古代的詩人都是不得志呢,為什麼在古代許多大詩人都會鬱鬱不得志,正途不通,請分析原因

不得志的人心情波動才大 這樣感情豐富才能寫出好東西 還有上面的人說錯了 李白是不得志的 這為朋友我認為你說的話不對,古代有很多詩人很得志例 李白,曹操 因為不得志的通常都很有名呀 為什麼在古代許多大詩人都會鬱鬱不得志,正途不通,請分析原因 1 其實大量有才學的人士得志的,你說的很多不得志的詩人,只佔...

為什麼古代男子都是留長髮

三 妝容儀表在儒家思想中對禮儀有著高度的重視,其中鬚髮也是儒家思想中禮的表面體現方式,強調威嚴大義。可見,古人的頭髮,所體現的不僅僅是個人的舒適度,更重要的還要是符合當時時尚潮流的美觀。甚至,在當時,能否入朝為官,外表 身高 妝容儀表等方面都有著嚴格的要求,鬚髮更是在要求的範圍之內。可見,古代男子留...

為什麼古代人名字大多都是兩個字,為什麼古代人的名字都是兩個字

東漢人名變成清一色的單字名,與西漢末年王莽實施 二名之禁 有關。據 前漢書 匈奴傳 記載 時莽奏令中國不得有二名,因使使者以風 諷 單于,宜上書慕化,為一名,漢必加厚賞。單于從之。王莽輔政時曾上奏提出禁用 二名 並派使者到匈奴,暗示匈奴單于順從這一法令。匈奴單于明白使者的意思,隨後上書稱臣,順應時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