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不知肉味出自那本書, 三月不知肉味 出自一書,又是什麼意思

2025-01-31 09:40:28 字數 3774 閱讀 5550

1樓:網友

出自《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說的是:

周敬王的大夫萇弘正在自家廳堂裡接待客人。說是廳堂,其實很簡陋,四堵土牆頂著乙個寬大的茅草棚,地上鋪滿竹蓆,席上擺放著幾張粗樸的矮腳長方木桌。這位來客不是別人,是魯國大夫孔子。

孔子精通詩、書、禮、易,也頗為擅長**,但還沒達到精通的程度。他聽說周天子的大夫萇弘,知天文,識氣象,通曆法,尤其精通音律,於是藉著代表魯君朝覲天子之機,專門來萇弘家拜訪。

看樣子,寒暄已畢,二人對面席地而坐,各自面前的桌案上放著一杯熱茶,冒著盈盈的水氣。主客都三十五六歲,只是萇弘體貌清峻,幾縷黑鬚垂掛胸前;孔子卻微微發胖,一部茂密的落腮鬍子。談話逐漸轉入正體,孔子雙手抱拳欠身一拱,謙恭地說:

萇大夫博學多才,孔丘孤陋愚頓,須請教者甚多,然不便過多打擾,今天只就一事,請先生指點迷津。」萇弘略一擺手,笑道:「孔大夫聲名遠播,只是相見恨晚,今既光臨蔽舍,正好向先生求教。

若有疑難不決之處,咱們共同研討吧。」孔子說:「丘,喜愛**,卻半通不通。

韶樂和武樂都很高雅,都流行於諸侯國的宮廷之間,二者的區別在**呢?」萇弘緩緩地說:「據弘愚見,韶樂,乃虞舜太平和諧之樂,曲調優雅巨集盛;武樂,乃武王伐紂一統天下之樂,音韻壯闊豪放。

就**形式來看,二者雖風格不同,都是同樣美好的。」孔子進一步問:「那麼,二者在內容上有什麼差別嗎?

萇弘說:「從內容上看,韶樂側重於安泰祥和,禮儀教化;武樂側重於大亂大治,述功正名,這就是二者內容上的根本區別。」孔子恍然大悟地說:

如此看來,武樂,盡美而不盡善;韶樂則盡善盡美啊!」萇弘稱讚道:「孔大夫的結論也是盡善盡美啊!

孔子再三拜謝,辭行回國去了。

第二年孔子出使齊國,齊國是姜太公開建的,是韶樂和武樂的正統流傳之地。正逢齊王舉行盛大的宗廟祭祀,孔子親臨大典,痛快淋漓地聆聽了三天韶樂和武樂的演奏,進一步印證了萇弘的見解。而孔子出於儒家禮儀教化的信念,對韶樂情有獨鍾,終日彈琴演唱,如痴如醉,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

一連三個月,睡夢中也反覆吟唱;吃飯時也在揣摩韶樂的音韻,以至於連他一貫喜歡的紅燒肉的味道也品嚐不出來了。

2樓:頻新令狐謐

三月不知肉味。

sānyuèbùzhī

ròuwèi

釋義〗謂在三個月內,吃肉都不知味道。形容專心一意,全神貫注,別的事都不放在心上。

出處〗《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朱熹集註:「蓋心一於是,而不及乎他也。」

今譯〗今亦用以形容清貧,謂三個月沒有吃過肉。

"三月不知肉味"出自一書,又是什麼意思?

3樓:時尚達人

分類: 文化/藝術 >>文學 >>**。

解析: 三月不知肉味 :

sān yuè bù zhī ròu wèi釋塌仿義〗謂在三個月內,吃肉都不知味道。形容專心一意,全神飢慎貫注,別的事都不放在心上。

出處〗《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朱熹集註:「蓋心一於是,而不及乎他也。」

今團肢纖譯〗今亦用以形容清貧,謂三個月沒有吃過肉。

三月不知肉味出處**

4樓:星恩文化

三月不知肉味是乙個漢語詞語,讀音是sān yuè bù zhī ròu wèi,用以形容清貧﹐謂三個月沒有吃過肉,那麼三月不知肉味出處**呢?下面一起來掘辯備看灶棗看。

1、出自:《論語·述而》。

2、意思:是指在三個月內,吃肉都不知味道。形容專心一意,全神貫注,別的事都不放在心上。現亦用以形容清貧,謂三個月沒判毀有吃過肉。

3、造句: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三月不知肉味。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

以上的就是關於三月不知肉味出處**的內容介紹了。

三月不知肉味

5樓:冰藕不知天下知

老師解讀)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孔子在齊國聽到韶樂,為之沉醉,三個月都不知道肉味。感慨說:「想不到韶樂之美,達到如此境地!」

先說這韶樂,「韶」,是舜帝的禮樂。舜的時代是極治之世模虧冊,社會最和諧的時候,其**也美盛到了極致。孔子曾經說,舜的**,盡善盡美。

而周武王的**,盡美,但沒達到盡善。因為周武王的天下是征伐得來,有威武正義,也有殺氣騰騰。而舜的天下是禪讓而來,莊重平和,灑向人間都是愛,只有愛。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與齊太師語樂,聞韶音,學之,三月不知肉味。」

所以這個三月不知肉味,不是聽了一回,就三個月都不知肉味,是聽到之後就想學,學了三個月,每天沉醉在那**裡,不知肉味!

心得❤️)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約數,幾個月;「不知肉味」,不是不吃肉,而是食不知味、因為注意力在所熱愛的韶樂上、心無旁騖地沉浸其中。

心流狀態:為美好事物所吸引、沉浸其中無法自拔。孔子痴迷韶樂而三月不知肉味,可見其熱愛、專注、忘我。當我們做事情能達到這個境界時,其實也就真正投入、用心了。

學習的時候,如果自己真的進入狀態、專注其中,會發現時間過得特別快。但其實還沒做到對其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不知味的狀態。食不知味若是懶散、隨便的狀態,就會感覺時間過得很慢。)

注意培養自己的專注力。當我們對一件事情飽含熱情時,可以用一整段時間去琢磨、去投入,提高效率。但是專注能力是空扒需要培養和刻意練習的,所以在平時需要培養自己這旦巨集種隨時都能專注、不被外界打擾的能力。

如何解讀「三月不知肉味」這句話

6樓:剛陽文化

三月不知肉味」這句話出自《論語·述篇》。全文如下: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譯為今語:

孔子在齊國聽到《韶》樂後,三個月吃肉感覺不到肉的香味。感嘆道:沒想到聽《韶》樂能達到如此境界啊!

聽**能達到納兄如此境界嗎?古往今來,對**感觸至深的話是「餘音繞樑三日而不絕」。三月不知肉味的概念,只有夫子說過。這句話聽上去有點誇張,是另有所因才造成這種誇張。

理解這句話,先要理解《韶》樂在古代中國的地位。《韶》樂,史稱舜樂,是中國的一種傳統宮廷**,起源於5000多年前,為上古舜帝之樂,是一種集詩、樂、舞為一體的綜合古典藝術。

該樂在《竹書紀年》、《呂氏春秋·古樂篇》《漢書·禮樂志》、《史記·孝文帝本紀》等書籍中有記載。《竹書紀年》載:「有虞氏舜作《大韶》之樂」。

呂氏春秋·古樂篇》同載:「帝舜乃命質修《九韶》、《洞伏襲六列》、《六英》以明帝德。」由此可知,舜作《韶》主要是用以歌頌示範為帝的德行。

此後,夏、商、週三代帝王均把《韶》作為國家大典用樂。

簡而言之,《韶》樂是王室用的樂,不是諸侯能演奏的樂,諸侯演奏王室才能演奏的樂曲,在孔子看來,是一種僭越禮制的行為,是孔子非常厭惡的行為。孔子在諸侯國齊國聽到了《韶》,內心廳拿是非常矛盾的。春秋末期,王室衰微,地位不存,本該是周王室演奏的《韶》樂,卻在齊國響起,夫子心頭感慨萬千,五味雜陳,更多的是憤怒,但又不能說出來,只能無奈感嘆道:

沒想到聽《韶》能達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啊!

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是什麼

7樓:哲哥聊歷史

論語·述而》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昧,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孔子在齊國聽《韶》樂,三個月吃肉都不知道肉的美味,並說:

想不到創作的**競達到這麼高的水平。」《韶》樂,相傳是古代歌頌虞舜的一種樂激胡舞。孔子認為,《韶》樂是「盡美矣,又盡善也」,盡善盡美。

相傳歌頌周武王的樂舞為《武》樂。孔子認為,《武》樂是「盡美矣,未盡善也」,盡美不盡善。美指形式美,善指內容善。

韶》樂形式美、內容善,因此孔子聽它入了迷,都忘了肉的味道。聽明中攔**是精神培飢享受,吃肉是物質享受,孔子聽**而忘了肉味。

三月不知肉味 這句話一般用來形容什麼

三月不知肉味是指在三個月內,吃肉都不知味道。形容專心一意,全神貫注,別的事都不放在心上。現亦用以形容清貧,謂三個月沒有吃過肉。出自於 論語 述而 子在齊聞 韶 三月不知肉味,曰 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擴充套件資料 孔子晚年對 詩經 作過音律修正,這也是孔子在 上的一大貢獻。孔子對 的感悟 理解能力極高...

「三月不知肉味」這句話一般用來形容什麼

三月不知肉味 這句話用來比喻集中注意力於某一事物而忘記了其他事情。三月不知肉味,讀作s n yu b zh r u w i。是指在三個月內,吃肉都不知味道。形容專心一意,全神貫注,別的事都不放在心上。現亦用以形容清貧,謂三個月沒有吃過肉。出自於 論語 述而 子在齊聞 韶 三月不知肉味,曰 不圖為樂之...

孔子「三月不知肉滋味」,是為什麼?

孔子對 很有研究,他在齊國聽了韶樂,為之如痴如醉,沉迷如此,全神貫注。於是有了 三月不知肉滋味 的典故,三個月內,吃肉都不知曉其中的滋味,意指專心致志。是因為那個時候他的母親去世,他為母親守孝三個月,沒有吃任何的肉類,所以才說這句話。因為這個時候青黃不接,家裡面什麼東西都沒有了,吃的食物非常少,根本...